好不容易變潮的李寧,為什麼要買一個不酷的品牌?

2020-12-15 騰訊網

來源:電商在線(ID:dianshangmj)

作者:吳羚瑋 | 編輯:斯問

「李寧急切需要一個新的增長引擎。」

好文3877字 | 6分鐘閱讀

人們熱衷於比較兩大國產TOP體育品牌,李寧和安踏。

今年以前,兩個集團分別走在不一樣的路上:安踏依靠買買買,將FILA(斐樂)、始祖鳥母公司Amer Sports等國際品牌收入囊中;李寧則始終依靠一個品牌打天下,用製造潮牌和增加民族認同感的方式創造「中國李寧」系列。

儘管李寧在前不久發布的半年報中提到,要「堅持貫徹『單品牌、多品類、多渠道』」的戰略方向,但從它的行動看起來,兩家公司商業模式的分野似乎不那麼明顯了。

李寧也開始購入品牌。今年5月,它以3折低價收購了香港「前潮牌」堡獅龍。

事實上,早在去年8月,李寧就透露,已經和中國香港萊恩資本成立私募基金,希望通過基金投資國外消費及體育品牌。而萊恩資本的董事長正是李寧本人。

現在,李寧又打算掏錢了,它的目標是英國皮鞋品牌Clarks。

這個擁有近200年歷史的鞋企,2014年後利潤持續下降,並在2018年走向虧損。去年,虧損了8290萬英鎊後,它在英國本土經歷了關店和裁員。疫情之後,美國也將關掉當地25%的門店。

「電商在線」採訪了幾名Clarks曾經的消費者,以及幾名95後年輕人,他們分別表示,「幾年前買過,很久沒買過了」「中年男人才會穿的鞋子吧」「鞋型有點沉悶」。

一個虧損、關店、品牌形象走向沉悶的品牌,會是個好的投資標的嗎?

儘管收購Clarks一事尚未落定,但我們可以從李寧目前手裡的牌,以及Clarks如今的發展做個分析:李寧為什麼想買下Clarks,又會給陷入危機的Clarks帶來怎樣的變化?

不酷了的Clarks?

Clarks的故事,起源於一家羊皮地毯公司的轉型。1920年代,創始人用地毯邊角料製作出第一雙羊毛拖鞋後大賣,開始做起了鞋子生意。

1950年以後,Clarks已經成為英國最大的皮鞋品牌。第一家旗艦店,開在倫敦最繁華時尚的攝政街。每座城市的大街上,也都會開出一家Clarks。搖滾樂隊披頭四、Oasis都是它的粉絲。

Clarks和Stussy的聯名款

早幾年,到英國旅遊的中國人,回國行李箱裡可能都會放上一雙Clarks。在高跟鞋和皮鞋還佔據時尚雜誌最大版面的時代,這樣一個英國品牌無疑是高端和質感的代表。那時,運動休閒風還沒有佔領市場,正裝配球鞋的穿搭還顯得另類。

而它的衰落,也恰恰和時尚趨勢和社會風潮轉變相關——「運動休閒風」在市場一熱就是好幾年;網際網路公司地位上升,他們對穿著打扮的「不講究」,也使得其他公司也放寬了著裝限制——這些因素都讓主打正裝鞋的品牌們銷量大減。

Clarks開始虧損的2018年,恰恰是全球運動休閒風最盛的一年。

縱觀近幾年社交網絡上刷屏的爆款鞋,或是曾經輝煌但如今沒落的鞋履品牌,它們命運走向不同,都是因為在潮流中逆行或順行了。

前者都落在了運動休閒領域,如阿迪達斯的小白鞋、巴黎世家的老爹鞋,球鞋市場被熱炒的Yeezy Boost和AJ;後者如沉寂的鞋王百麗。

這幾年,品牌們為了迎合潮流,都在發布更休閒的款式。Clarks也賣休閒鞋,還和Stussy、Palm Angels、Todd Snyder等潮流品牌推出聯名鞋。

今年10月,Clarks的經典袋鼠鞋和Palm Angels推出聯名

但或許因為這些牌子在國內的受眾太窄,Clarks對外的形象並沒有發生變化。它在天貓旗艦店賣得最好的是一款正裝皮鞋——德比鞋。799元一雙,月銷近500雙。大家給它的評價很高:舒適、品質、服務好。

在很多國人眼裡,Clarks就像個保守的英國人,可靠但沉悶。最經典的沙漠靴和袋鼠鞋,在如今眼裡只有Nike和Yeezy的年輕人看來,吸引力不大。

上圖:袋鼠鞋;下圖:沙漠靴

那李寧為什麼還想要收購它?

李寧的焦慮和機會

先拋出問題的答案:李寧的增長需要新的引擎。

作為中國體育史上第一個以個人IP成長起來的體育品牌,過去幾年,李寧一直走的是「單品牌」路線,尤其是中國李寧,讓其重新回到年輕人的視野,讓品牌故事發生了轉向,也的確給李寧帶來了可觀的增長。

即便是受疫情影響的上半年,跑步、訓練、籃球等品類零售流水下滑,中國李寧所處的運動時尚品類,流水依舊增加了12%。該品類在整體零售流水中佔比達到37%,是佔比最大的品類。

但相比隔壁的安踏,李寧這個曾是國內運動老大的品牌,如今已經被甩在後面。

上半年,李寧營收下降1%至61.61億元。而安踏,上半年營收也減少了1%,但體量幾乎是李寧的2倍,147億元。

李寧在北京奧運會結束後的兩年裡,到達了它的鼎盛時代,而後在2012年時遭遇嚴重的庫存問題,當年虧損近20億元。而安踏集團則盈利13.59億元。當李寧掙扎著走出品牌定位下滑的陰影時,安踏則一路上行,市值在2019年超過2000億,趕超阿迪達斯。

如今李寧的市值只有安踏一半不到,不知道它會不會慨嘆命運無常。

現在或許是它增長的機會。疫情帶來了一波倒閉潮,不少曾經風光的品牌和商場品牌紛紛宣告破產,化為「時代的眼淚」。但一些品牌的危機也為另一些品牌帶來機遇。

手裡擁有充足現金流的公司,就是此刻場子裡擁有最多籌碼的玩家。李寧2020年半年報顯示,它手裡有55.6億元的現金流。當初成立私募基金時,李寧也投資了大約6100萬美元。有足夠的錢、有合適的投資標的,就意味著新的可能。

Clarks能給李寧帶來什麼?

一家公司一般從幾個維度獲得增長:提高價格,或擴大市場。

因此,此前李寧收購堡獅龍,並不被市場看好:從2014年開始,堡獅龍的利潤就連年下滑,並在2018年由盈轉虧,淨虧損達2900萬港元,2019年更是擴大至1.39億港元;它的天貓旗艦店中,最暢銷的商品是89元一件的T恤,秋冬外套甚至不到100元一件。

作為一家」低價、過氣「的品牌,堡獅龍上行的難度很大。

而安踏此前買入成熟國際品牌的策略,都在用多元的產品線和價格帶,幫助自己獲得更高的營收和利潤率。

安踏主要的鞋類產品,價格在160元~400元之間。400元,在高端戶外運動品牌「始祖鳥」那裡,只夠買一頂鴨舌帽。

而為安踏集團貢獻過半營收的FILA,價格也在300元~800元之間。比安踏貴一倍的價格,為整個集團帶來了驚人的毛利——今年上半年,安踏的毛利率為41.6%,FILA的毛利率達到了70%以上。

可以想像,如果能成功持有Clarks,李寧的價格段也會被拉高:一雙Clarks,價格在700元至2199元之間。李寧的T恤不過50元到上百元,鞋類產品價格和安踏類似,在160元~400元間。

事實上,李寧的價格和定位,已經被中國李寧拉高了一大截。中國李寧最便宜的T恤賣139元,一件走秀款衛衣能賣出2500元的高價。天貓旗艦店中,李寧最暢銷的男女鞋分別是178元和299元,中國李寧的熱賣鞋款落在699元~999元區間。

李寧熱銷的長褲和衛衣,僅賣100多元;中國李寧拉高了李寧的價格帶

另外,安踏在2018年收購Amer Sports時,曾在收購公告裡提及收購原因:Amer sports在國際市場和細分領域的影響力,能為安踏帶來增長。

李寧收購Clarks也同理。過去200年,Clarks積澱了品牌價值和市場積累。這對影響力還僅限於中國市場的李寧來說,非常重要。

但Clarks要「重生」,得變得再更受歡迎一點兒。

李寧能挽救英國沉悶的品牌嗎?

儘管成功推出了「中國李寧」系列,此時的李寧還沒有將其他品牌變年輕的經驗。但我們或許可以再次參照一下老對手安踏:它如何將一個沉寂的義大利品牌,打造成年輕人喜愛的品牌?

2007年,手握FILA中國經營權的百麗國際,自己都深陷老化危機,還希望將FILA做成一個針對40歲以上人群的品牌。結果自然是失敗的。

但安踏接手FILA後,將消費者定位在18~26歲之間。它逐步收回了落在經銷商手裡的經營權,並利用手裡的渠道資源,在核心商圈或高檔商場開出了很多直營店。這不光讓品牌對市場趨勢的反應迅速,大店或旗艦店的形式也讓FILA的調性更高。

品牌的形象改變也是同時進行的。李寧打造中國李寧時並沒有邀請外援,而是由李寧原本的設計團隊操刀,安踏則花錢請來了韓國設計師,並且在FILA品牌底下再出了細分潮牌FILA FUSION。贊助街舞綜藝、發布聯名款......品牌變年輕這些基本動作,FILA也都用上了。

FILA發布的老爹鞋款

在時尚市場,拿下年輕人就意味著拿下一切。很快,FILA就成了安踏最有力的增長引擎。

安踏(包括安踏兒童獨立店)全球門店超過10000家,FILA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新加坡(包括FILA KIDS和FILA FUSION)的門店數量僅有安踏的1/10,卻創造了比前者更多的營收。

今年上半年,安踏整個集團營收146.69億元,FILA就佔超過一半,71.52億元。即便經歷了疫情,FILA營收還保持著9.4%的增長。同期,安踏營收下降10.7%。

進入而立之年的李寧,手裡也有各類豐富的渠道資源。李寧常在財報中提及自己的多渠道優勢:核心商圈、傳統百貨公司,以及奧特萊斯等清庫存渠道。

按照目前品牌年輕化或高端化的路子,在高端商場開大店,幾乎是個必選項——中國李寧就在上海興業太古匯、來福士廣場、陸家嘴中心店等核心商圈佔據了一席之地。

中國李寧在上海大寧國際中心

這點優勢,在Clarks面臨歐美市場門店飽和,大量關店時顯得格外可貴:儘管在杭州這樣的新一線城市,Clarks已經走進了銀泰百貨或大悅城這樣的購物中心。

但在上海,Clarks的門店絕大多數開在巴黎春天、百聯這種老牌百貨裡,或是奕歐來、佛羅倫斯這樣的折扣店裡。李寧的渠道資源,可以幫助Clarks拓展更年輕的大店或展示品牌形象的旗艦店。

李寧和Clarks在電商上分別都有頗為成熟的運營經驗,或許能給雙方相互提升的空間。今年上半年,李寧的收入佔比(27%)超過了線下零售(21.6%)。

Clarks的數位化基礎也做得不錯:不光在天貓上開出了旗艦店,擁有粉絲130多萬,店鋪內也用上了直播等玩法。微信公眾號則能直接跳轉到品牌京東商城。

至於Clarks的風格,會迎合潮流發生改變嗎?我們的回答是:不會。

Clarks的英國老鄉Dr. Martens,也在憑藉幾個經典鞋款打天下。只不過Dr. Martens看起來更「反叛」一些,似乎跟著搖滾樂等地下亞文化綁定。當曾經埋在地下的搖滾樂和嘻哈,被幾檔綜藝節目帶到地上後,它們對應的消費方式和消費品牌自然也被帶火了。

沙漠靴和袋鼠靴也可以重新變酷。Clarks在中國人眼裡的「正式休閒」定位,可以為專注運動的李寧帶來更多可能。這讓一個集團在時尚潮流瞬變的市場中,始終手握一張船票。

誰能保證下一個「精緻時代」不會到來呢?

你「在看」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些人寧願買高仿耐克,也不買國產李寧?00後說出了實情
    為什麼有些人寧願買高仿耐克,也不買國產李寧?雖說耐克的知名度很高,但是作為國產品牌鞋的李寧,其性價比也是很不錯的,有不少穿過的網友都表示,李寧的質量是值得信賴的,一雙鞋穿了兩年都沒有壞,而且舒適度也是沒得話說,所以正有回購的打算,既然李寧的鞋子質量這麼好,為什麼有些人寧願買高仿耐克,也不買國產李寧呢?00後說出了實情。
  • 李寧:一個中國品牌的十字路口
    李寧鞋產品事業部總經理李嘉銘略微誇張地形容著,「離著十幾二十幾米遠,遠遠望向鞋牆,馬上就看出來有十幾款不一樣,不像李寧的。」這些經銷商們抓著李嘉銘問,是國外請的設計師做的麼?是國外請的,不過仍然是李寧的。2008年1月,李寧公司跑到耐克的發源地和總部、美國波特蘭市建立了中國運動品牌的第一個全球設計中心(GIC),那些把鞋迷和經銷商們都鎮住了的鞋正是出自於此。
  • 一周消費 | 山東如意買下奢侈品牌Bally;李寧變潮了;加拿大鵝Q3...
    大公司奢侈品2017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千禧一代買得早買得多,品牌營銷最愛微信此前,貝恩諮詢發布了《2017年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報告稱2017年內地奢侈品市場增速超過國外市場,達到20%;新的消費者(36氪)山東如意集團確認買下奢侈品牌Bally,此前曾傳報價7億美元據《女裝日報》報導,2月9日,山東如意集團完成對於奢侈品牌Bally的收購。交易細節未有披露。但Bally原母公司JAB集團以及品牌現任CEO Frédéric de Narp確認仍會保留品牌少量股份。
  • 紐約時尚周上的「中國李寧」:Logo風的回潮
    「李寧變潮了」這一消息在「朋友圈日報」裡頻繁捷報頻傳。雖然「表白」聲不斷,也少不了質疑,比如借鑑痕跡明顯,品牌形象180度轉變對原有客戶的不夠尊重,以及「中國李寧」四個字的字體缺乏設計感等等。其他的「坑」不想入,但我對「中國李寧」這四個字還是蠻有好感的。首先因為2018年是logo裝的集體回潮。在2008年奢侈品集體去logo化之後,街頭品牌卻拿著logo玩的不亦樂乎。
  • 越來越酷的李寧火爆巴黎男裝周 「國產潮牌」崛起
    在下跌局面幾近失控的時候,退居幕後的李寧經過謹慎考慮後,決定「再次復出」。2015年7月,李寧宣布親自出馬重新出任執行長。回歸後的李寧,首個舉措便是將品牌廣告語改回「一切皆有可能」,暗示著他要讓品牌重新站起來的決心。同時,李寧還大幅削減旗下加盟商的數量,並將直營店比例從35%提高到50%以上,以防止大量庫存積壓的問題再次出現。
  • 中國李寧登陸廣州太古匯,快閃經濟也需品牌驅動
    這已經是在短短幾個月內繼深圳、北京之後的第三家中國李寧NING SPACE潮流空間,也是過去數年中,中國品牌設立的難得能讓人記住的快閃店之一。潮流坐標?宇宙空間?酷就對了從霓虹隧道到登陸艙再到中庭鏤空區,還有徽章機和T恤像素牆,加上幾何式陳列的潮品,NING SPACE打造出了沉浸式的感官互動空間,所到之處的置景無一不反應著「潮流、夢幻、未來」的主題。如果不說,只怕很多人來到這裡還會以為是一個以「宇宙空間」為主題的藝術展。
  •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買李寧安踏了,到底買的是情懷還是品質?
    反觀國產的運動品牌,就有點野蠻生長了,多數品牌已經被丟棄在了角落,如今也只有李寧和安踏做出了一些大成績。 而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會考慮入手李寧和安踏的產品了,有人說他們是看中了品質,爺有人說他們是為了情懷,那麼,為什麼他們會購買李寧和安踏的產品呢?
  • LVMH與Rihanna新奢侈品牌FENTY來襲,成為集團首位女性黑人設計師
    >雖然目前FENTY沒有發布任何圖片,但是在ins上已經吸引了25萬的粉絲,大家都在翹首以待,riri這回能搞出什麼大動作,蕾哈娜自從開始不好好做音樂,在時尚領域美妝領域搞東搞西開始,受歡迎的程度就一發不可收拾擁有自己的美妝品牌,同時又和puma跨界,拯救了一度萎靡不振的puma,讓她成為當今最潮的運動品牌,和nike,阿迪抗衡,一個品牌在消費者心裡變得過時,
  • 為啥很多人寧願買高仿耐克阿迪,也不願買李寧和安踏?原因很現實
    導語:生活中有很多人非常喜歡穿運動品牌的服裝,因為運動服飾穿起來特別的舒服,做一些誇張的動作也不會覺得有局限性。在現如今很多商場裡都會有運動品牌的旗艦店,不光是國產的品牌,而且還有很多在國際上著名的品牌,像是銷量比較高的耐克和阿迪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反之國產品牌的李寧和安踏的受歡迎程度就不如nike和adidas。對此有很多人提出了疑問,那就是為啥很多人寧願買高仿耐克阿迪,也不願買李寧和安踏?一起往下看看原因是為什麼吧。
  • 李寧全新wow7配色上線,球迷:李寧是真的穿不起了?
    李寧全新wow7配色上線,球迷:李寧是真的穿不起了?wow7鞋盒千元市場的籃球鞋一直都是耐克、阿迪死守的陣地,國產運動品牌多年來一直想提高品牌價值,但是沒有高端產品,何談提升品牌價值,作為最有進取心的國產品牌,李寧一直有著雄心勃勃的計劃
  • 雁雀焉知鴻鵠之志 福建體育品牌VS李寧
    其實以李寧品牌現在的影響力根本就不需要花錢回收經銷商庫存,還減少向經銷商售貨,作為一個企業來講,當然產品銷售越多越好,福建體育品牌基本上就這麼做的,筆者有很多朋友都在經銷福建一些知名品牌,今年的銷售任務是100萬,明年就是200萬,後年就是350萬,終端有沒有銷售出去不管,而且一個城市有2到3家經銷商,一線城市還有分公司,有新開的商場或者體育賣場,明知道一兩年之內開店是虧損的,但你不開店別人就來開,
  • 李寧紐約時裝周給國產品牌長臉 作為代言人她會是下一帶貨女王嗎
    繼「易烊千璽受邀格萊美」、「蘇炳添破紀錄」.........事件後,時尚圈也出現了令國人驕傲的事情,但你一定想不到它是運動品牌——李寧。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李寧品牌只是國家運動員的首選,但近日李寧成功擠進時尚圈,一下將運動品牌變成了潮牌。
  • 餅乾變潮,煮豆漿糊鍋,小妙招來幫你!
    在餅乾變潮之後,不僅影響了它的口感,而且影響了我們的食慾,可是扔掉的話會不會有一些浪費呢?在煮豆漿的過程當中,糊鍋似乎是經常常見的一個問題,那麼有沒有一些小方法可以讓我們解決這些困擾呢?有沒有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小方法呢?今天就來教大家幾個小妙招。
  • 李寧參展日本atoms con 成首個進駐的中國體育品牌
    HYPEBEAST 也前往東京,並與李寧運動時尚鞋類產品主設計師李超和李寧時尚產品線總經理李剛,針對李寧備受讚譽的時尚線設計、球鞋產品以及品牌的海外發展步伐、接下來的全球合作計劃進行了深入探討。   HB:這次為什麼選擇來參加日本的 atmos con?
  • 李寧,買!
    帶著疑問,走進幕後實際上小編早在農曆新年假期,就看到朋友圈裡李寧的工作人員大秀團隊就抵達紐約秀場一線,開始積極地準備:比起去年的兩場秀讓全球觀眾重新認識了「中國李寧」,感受到了中國品牌的崛起,那今年這場大秀
  • LINE FRIENDS 跨界李寧推出聯名系列
    上海2020年10月9日 /美通社/ -- 國際化創意工作室LINE FRIENDS日前攜手運動品牌李寧發布聯名系列服飾。LINE FRIENDS旗下IP BROWN & FRIENDS經典人物的萌趣形象結合李寧經典的運動潮酷設計,從衣著服飾到鞋包配飾,打造出31款一系列又萌又酷的時尚運動單品。
  • 中國原創品牌李寧巴黎大火,國內無貨!網友:難道國貨還要代購?
    中國原創品牌李寧巴黎大火,國內無貨!網友:難道國貨還要代購?這兩天,中國原創品牌李寧在巴黎大火!引起一陣國潮熱風,李寧品牌設計團隊,攜手走進巴黎時裝周,隨時開秀,李寧官方微博稱:「巴黎,久仰,未來,承讓,懷著敬畏勾勒過去的經典傳承,充滿好奇創造未來的無限可能」。可見官微對自己品牌的自信和蓄勢待發的無限可能都在這次巴黎時裝周釋放非凡時刻。
  • 為什麼很多人寧願花300塊去買假的耐克,也不願去買國產牌球鞋?
    大嘴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喜歡買大牌球鞋但又捨不得錢只能買高仿鞋。大嘴很納悶,既然如此為啥不買像李寧這些國產鞋呢?又便宜質量還有保證。後來大嘴發現,這種現象在國內目前的球鞋市場,是很常見的,尤其是在一些小城市裡。雖然這些年隨著潮流文化的發展,球鞋文化已經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追捧。
  • 他們為什麼不穿Supreme了?
    今天,海報想跟你聊聊「國潮」(沒有廣告,放心服用),不可否認的是,曾經在很多人心中,國潮和海外品牌之間似乎總有著這麼一條三八線,你可能願意去花幾千元買Vetements、Off-White,卻在面對幾百塊的國潮品牌時猶豫不決。 我們的國潮品牌是不是一直都被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