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工作人員在拆卸合川馬門溪龍的骨骼化石。 本組圖片由記者 劉嵩 攝 |
快來看 亞洲最大恐龍回家啦(圖)
合川馬門溪龍化石昨日抵渝,今日開始在科技館組裝,陪展的還有大石壩龍、迷你恐龍寶寶
國寶檔案
名稱:合川馬門溪龍
生活年代:1.4億年前侏羅紀晚期
長度:24米(復原長度)頸部長9米,腦袋長60釐米
高度:3.5米
重量:26噸(骨骼化石重1765公斤)
食性:植食
發現時間、地點:1957年,重慶市合川縣太和鎮
遷往成都時間:1961年
大腿骨需要6個人抬,一隻腳的趾骨一個人都抱不動……昨日,亞洲保存最完整、體形最大的恐龍——合川馬門溪龍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住了近半個世紀後,由專家首次將骨骼化石拆架、裝箱,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重慶探親。這一「國寶」級恐龍化石將在重慶科技館展出到6月,這是合川馬門溪龍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離開成都。
提親 3月25日趕赴成都接它
3月25日,記者隨重慶科技館代表一起,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裡見到了這個龐然大物。「脖子立起來可以達到9米長,相當於三層樓。」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館長李奎介紹,合川馬門溪龍從頭頂到尾尖近23米長,由300多塊骨骼組成,光頸部就有身長的一半,是目前世上發現頸部最長的恐龍。它被發現時頸椎一個也不少,是迄今為止亞洲最大、最完整的恐龍化石。為了保護這個「國寶」,專家將它的每塊骨頭用鋼架或鐵絲固定。得到李館長的許可後,記者試圖抬起它的腳趾骨,卻連腳趾都抬不動。據了解,博物館專家每兩年都要給恐龍「洗澡」——除去灰塵後,用香蕉水塗抹,再讓固化劑滲透骨頭的裂縫,形成保護膜以隔絕空氣。
待嫁 行前骨骼裝了10多箱
李奎說,「它從1961年進我們館裡後,還是第一次離開。恐龍化石拆架都是從兩頭往中間拆。頭骨和尾椎很脆弱,要先拆下才能避免不被其它骨骼化石壓碎。」博物館技術開發室主任陳志剛站在尾巴下,用鉗子小心擰著鋼架上的螺釘和鐵絲,由於年月已久,鋼架、鐵絲等已經生鏽腐蝕,他的動作很輕。拆下來的骨頭,由工作人員包上厚厚的軟泡沫,然後寫上對應的編號,最後放到專門打造的箱子裡。「我們一共打造了15個尺寸的箱子,裡面有屬於每塊骨頭的格子,避免在運送過程中互相碰撞。」陳志剛說,按照頭骨、尾椎、頸椎等不同尺寸,每塊都必須先編號,後裝箱。8個人,一具恐龍完全拆除花費了整整三天時間。
迎親 車速不敢超過80公裡
昨日上午,運載著10多箱合川馬門溪龍骨骼化石的加長大卡車,從成都理工大學緩緩駛出。「即使是平穩的高速路,時速也不能超過80公裡。」李奎說,骨骼經過上億年的風化腐蝕,有的呈中空,不能被磕碰。上緩坡時也不會超過60公裡。
儘管合川馬門溪龍名揚海外,日本、義大利、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都邀請它出國,但每次去的都只是由石膏做成的複製品。「讓它回到重慶,也是希望它的家鄉人民能親眼看到。」李奎說,在重慶展覽完後,它將會回到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的新館,並不會再出門展出。「這是它第一次出門,應該也會是最後一次。」
花童 最小陪展恐龍如小雞
從今日起,我市就將組織技術專家對合川馬門溪龍的骨骼化石進行拆封,裝架,預計在幾天後,它就將在重慶科技館裡現身。
跟隨亞洲最大恐龍首次來重慶的,還有另一隻「恐龍寶寶」。這隻名叫鸚鵡嘴龍的恐龍小寶寶仰著頭趴在石頭上,長度僅有20釐米,它往前探著頭,看上去像是在等待媽媽來餵食,很惹人憐愛。「這個小寶寶估計只有幾個月大。」專家介紹,鸚鵡嘴龍成年也只有一米多長,嬰兒期就更小了。它被發現在遼寧。當時考古專家發現一塊石頭有些異常,於是一邊輕輕地敲,一邊剝開,發現其中竟然藏了一隻小恐龍。專家說,如此完整,形態如此生動的恐龍寶寶化石,可謂世間罕見。
伴郎 大石壩龍也來湊熱鬧
據悉,此次「聆聽恐龍的呼喚——重慶科技館大型恐龍主題展」共推出31具恐龍化石骨架、10條仿真恐龍和90多件恐龍及古生物化石標本,包括自然博物館鎮館之寶,上遊永川龍、南岸永川龍、李氏蜀龍、天府峨眉龍、江北重慶龍、甘氏四川龍等。其中還有主城的大石壩恐龍(現命名為「神州巴渝龍」,長18米、高3.5米,距今1.5億年。2004年3月22日,前衛儀表廠的退休女工胡玉秀在枯水期的嘉陵江邊走,走到了河床中部,忽然看到幾塊奇怪的「石頭」保留著動物屍骨的形狀。胡玉秀立即打電話向市自然博物館報告了她的發現。當天下午,自然博物館常務副館長張仁宣和市自然博物館古生物部的一位同事來到現場踏勘,並趕在漲水前將這條龍發掘了出來。
一個真相 曾窩居重慶 白蟻把它「逼」到成都
「合川馬門溪龍為何一直在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博物館內?」據專家介紹,「發掘人員發掘了一個多月之後,便把化石裝了40箱,在太和鎮租了一條木船運到千廝門,最後又用汽車運到當時的重慶市博物館,在食堂呆了三年時間,因為木箱遭到白蟻啃食,當時的老館長朱鼎固沒辦法,就打算送給當時的成都地質學院。」
「合川馬門溪龍現在成為成都理工大學的校徽構圖之一。」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館長李奎證實,當年的成都地質學院收到這批恐龍化石之後,就讓院裡的何信祿教授乘火車護送到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請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創始人楊鍾健教授進行鑑定,並經過該所研究人員和技術工人研究、修復與裝架,光修復就用了將近半年時間,裝架也用了一個多月。
在這之後,又把化石拆掉裝箱運回成都地質學院,擺放在當時的地質礦站陳列室(現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供教學研究之用。
「『東方巨龍』價值連城,沒在重慶,太可惜了!」說到合川馬門溪龍化石離開重慶一事,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歐陽輝覺得非常可惜。「1975年,曾參與過馬門溪恐龍研究的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奠基人楊鍾健教授來到重慶市博物館問起了合川馬門溪龍的情況,當他得知化石被送往了成都地質學院後,當時就火了,說這麼珍貴的馬門溪龍化石不被博物館收藏,怎麼送給一所大學,簡直莫名其妙!」原重慶博物館館長周世武回憶道,臉上滿是遺憾的神情。
趁著重慶科技館舉辦這次恐龍展,對恐龍非常了解的歐陽輝館長強烈推薦了世界聞名的馬門溪恐龍。科技館通過多方努力,做工作。終於得到許可,將馬門溪龍迎回家門展出。
重慶科技館館長郭定平說,這次合川馬門溪龍應邀到重慶科技館展出,是自1961年裝架,並在成都地質學院度過了49個年頭後,第一次卸下展架,也是首次回歸故裡,這也算圓了一代科考工作者多年的夢,也讓重慶人民實現了多年的一個夙願。
一個猜想 它為啥沒頭 可能被吃了
這具如此巨大的恐龍性別是什麼?如何死去的?雖然相距億萬年,但專家根據其骨骼情況猜想,這隻恐龍當時有一些健康問題,患有骨質增生,而由於頸部太長,也患有相當於人類的「高血壓」。專家說,它生活的四川盆地,當時氣候較為溫暖,曾生長著大量的蕨類植物以及松柏類、銀杏類等裸子植物。馬門溪龍就成群結隊地漫遊在這綠色世界中,用釘狀的小牙咀嚼蕨類植物為生。由於盆骨寬大,專家推測其為雌性。「當時它生活在湖泊或者河岸邊,有可能是失足掉入湖中死亡。」在它死後,有可能被其他小型哺乳類動物吃掉美味的頭骨,因此才造成了其頭骨缺失。
一個誤會 叫馬門溪龍 其實是口誤
我國第一具馬門溪龍化石於1952年發現,當時在四川宜賓的馬鳴溪渡口旁發現了一具保存不是十分完整的蜥腳類恐龍化石,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鍾健教授以發現地將其命名為馬鳴溪龍。由於楊教授是陝西人,說話有些地方口音,在說馬鳴溪的時候別人誤聽為馬門溪,於是,在後來的文字記錄中馬門溪龍便取代了馬鳴溪龍。
馬門溪龍屬最著名的兩個種:一為合川馬門溪龍,發現於重慶市合川區和甘肅永登,前方為多棘沱江龍;另一個為建設馬門溪龍,發現於四川宜賓。本組稿件均由記者 紀文伶 實習生 黎曦 採寫(來源:華龍網—重慶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