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慧長老:在家學佛要謹記的四句口訣

2020-12-16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近代以來人間佛教(或謂人生佛教)頗為流行,從太虛大師、印順法師、星雲法師到淨慧法師乃至趙樸初居士等,都曾提倡人間佛教,或以其他方式踐行人間佛教理念,如淨慧法師提倡生活禪,創辦生活禪夏令營,將禪宗推廣到當代知識階層及年輕人,影響也很深遠。有些人可能不清楚什麼叫生活禪,只要用心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對生活禪會有一定了解。

在家學佛應遵循的四個要點(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作為在家佛弟子,不論你信佛有多虔誠,你都不能脫離社會和人群,不能脫離你所從事的工作,也就是說不能脫離你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包括家庭的責任與義務,脫離了這些,你的信仰就懸在半空中,信仰就沒有地方落實了。

什麼是在家學佛的正確態度和方法呢?我曾經講過四句話,這就是: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將修行落實於當下,將佛法融化於世間,將個人融化於大眾。這是修習生活禪的四個要點、四句口訣,也是在家學佛的人應有的心態。

一、將信仰落實於生活

「將信仰落實於生活」,這句話隨便說說容易,可實際做起來比念經打坐、燒香磕頭不知要難多少倍!你怎樣把信仰落實在生活當中,或者說你怎樣在生活中去把佛法的精神體現出來,這是硬功夫。

佛法的引導方式正日趨多元化,有些引導是針對具體問題的,如果不注意這一點把它一般化了,推而廣之就會出問題。因為用一種方式講某個問題,它總是有一定的時間、環境、人物作為講話的出發點。比如我今天講素菜館不必設佛堂,是在特定的環境下講的,能不能用到寺院裡去呢?不能!在寺院裡,宗教氣氛一定要濃濃的,你們到那裡去才會有感受,如果寺院裡也不供菩薩了,你就不會去了,如果寺院裡也沒有宗教氣氛了,那它的定位就錯了。今天我講的東西,它的精神在寺院裡可以用,但是具體的操作在寺院裡就不行了。所以我在這裡講的有針對性,也可說是有局限性。

在家居士都有家庭、有親人、有工作,也就是說都有自己的社會責任與義務。在家學佛就是要把你的信仰和家庭、社會的責任與義務結合起來,把兩者融化成一體,成為不二法門,這是關鍵!現在我們在家學佛學不好,癥結出在我們聽聞佛法後沒有認真去思考,沒有真正領會佛法的精神,得一點皮毛,一知半解,或者到寺院走了幾趟,看到出家人好像不食人間煙火,於是回到家裡依樣畫葫蘆,照此辦理,那就錯了。比如有人念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好像明天就要走了,在家裡等著阿彌陀佛來接引,既不出門,也不想幹活,對妻子、孩子也不理睬。

石家莊有一位女居士,是一個知識分子,人非常熱情,也很懂道理。但就是很執著,要把寺院的生活搬到她的家裡去。如同世間的家庭生活不能搬到寺院裡去一樣,寺院生活也不能照搬到家庭裡,但她卻硬要照搬。她的丈夫是一位機關工作人員,人也非常好,他很耐心地勸說妻子,她都不聽,最後他就到柏林寺找我談話,說他妻子信佛後,怎麼成了這個樣子?家庭責任、義務不盡了,丈夫孩子不管了,有時候班都不好好上了,書也不好好教了,到處跑寺院,她這樣做對他影響很大。他說得非常懇切,請我一定要好好教育他的妻子。我對他說,這是我們引導上有問題,希望他諒解,並請他回去後叫他妻子到柏林寺來一趟。這位女居士來後,我告訴她,居士就應該守居士的戒,居士不能完全過出家人的生活,當然出家人也不能完全過居士的生活,這是一樣的道理。我說,你有這麼好的家庭,這麼好的丈夫,不能弄得妻離子散。歷史上儒家曾批評佛教:入家破家。可是佛教並沒有告訴我們每一個信佛的人都要像出家人一樣生活,佛教告訴我們要按照你所處的位置,按照所受的戒律,把你的信仰定好位就行了。經過幾次做工作,她轉變得很快,她丈夫又來找我,表示感謝,說她現在在家很好,也好好上班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問題?這在於我們有些法師引導上不能對機,聽的人又不善於活用而走偏了。比如有的法師說信佛就必須馬上吃素、不能吃肉了,或者你信佛之後要馬上受五戒,受了五戒以後再受菩薩戒,不是根據個人信仰的不斷提升並在取得家人認同的前提下逐步提升信仰的層次,而是一種生搬硬套、強人所難,這樣就容易出偏差。

從這個素菜館應該怎麼辦,說到我們在家學佛的人應該怎麼修,都是講如何將信仰落實於生活的問題。我不贊成在家居士不問情況每家每戶都要設個佛堂,每家每戶都要燒香。有位居士開裝修公司,他跟我說他在公司請了兩尊一米多高的菩薩,還要貼金。我說你是在修廟?還是在辦公司?信佛的人有多少搞得起房屋裝修?你的客戶中信佛的人比例有多大呢?你必須面對全社會,面對許多不信佛的客戶,你應該用佛教的精神去熱情、優質地為大眾服務,不能走形式。客戶到你公司一抬頭看見兩尊菩薩,可能扭頭就走不談了。人家產生了疑慮,還跟你談什麼生意呢?有時候你們思想上那一點竅開不了,就阻礙了你們弘揚佛法的道路,路不是越走越寬,而是超走越窄,最後走進了死胡同。

我們要領會佛法的真精神,把這種精神付諸實踐、身體力行,不是走形式。如果老闆能夠設身處地體貼職工的疾苦,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來管理企業,這個企業一定會管理得很好。日本人把四攝法看做是經理管理企業的四條基本原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條是菩薩的精神、菩薩的思想,但我們往往自己做不到,卻要求別人應該這樣做。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先反省自己做到了哪些?然後再去要求別人做些什麼,一定要把這個位定好。

我在柏林寺提倡「三自精神」,就是「自覺、自由、自在」。我剛提出這個問題時,許多徒弟都反對,怎麼能自由、自在、隨隨便便呢?我說,你們理會錯了,首先是自覺,這是素質教育,每個人都自覺了,他才真正自由、自在了。自覺意味著什麼呢?自覺就是每個人要認識自己,為自己定好位,每個人都定好自己的位:我有什麼責任?我該做什麼?每個人都明確自己的責任與義務,都能夠時時刻刻去主動落實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你說他能不自由、能不自在嗎?他一定是自由、自在的!我們提倡的「三自精神」,經過兩三年的時間才慢慢得到大家的認同。並不是我這麼一說,大家就能夠自覺了,還是要去督促、去落實。我們帶頭的人必須首先自己做到自覺,如果我們自己不自覺,只要求別人去自覺;我們自己自由、自在的而沒有自覺,叫別人怎麼能夠自覺?學佛學到自覺的程度很不容易。早晚打坐幾支香、念幾個鐘頭的佛號,念幾個鐘頭的經文,那還算容易,唯獨把信仰落實於生活當中不容易,但這正是我們修行的著力處啊!

二、將修行落實於當下

我們的思想往往不是想過去就是想未來,今天的事很少想,當下的事想得更少,總是在追悔昨天或幻想明天,這就是脫離實際。要知道,一切事情,不管未來的路有多長,當下是基礎,今天是基礎。明天你賺一百萬,是從今天賺一份錢開始的,如果今天這一分錢你不賺,明天的一百萬你別想得到。你說明天我要走多少多少裡路,今天我寸步不移,行嗎?所以說,抓住當下就是抓住機遇,不曉得抓往當下的人,永遠都抓不住機遇!修行也是這樣。著力照顧當下的心念,清明自覺,清淨無染。分分秒秒如此,心心念念如此。久而久之,就能把握自己,靈明覺照,當下自覺,當下自在。

我們不是為學佛而學佛,佛法也不是為佛法而佛法,佛法是一種教化,它是希望將眾生教而化之,光教了不化沒有用。什麼是化呢?化就是改變。現在不是在講什麼電器化啦、現代化啦,這個化就是改變舊的面貌、實現新的面貌。化有兩重意思,一是動詞,一是名詞,名詞是動詞的結果,先「教」而後達到目標,那就是「化」了。「化」要從當下開始,在當下來展現,離開當下去談「化」,寄希望於將來的「化」、死後的「化」,都是說食不飽的。

三、將佛法融化於世間

將佛法融化於世間,作為在家學佛的人來說,首先是要建立一個佛化的家庭。這裡大家別誤會了,建立佛化的家庭,並不是說家裡供滿了菩薩就是佛化家庭,而是在家庭裡充滿了佛教的精神,有禮讓,有關懷,有愛心,這才是佛化家庭的內涵。小孩看到母親來了,趕快迎上去;母親看到小孩來了,趕快親兩下,這就是愛心,這就是佛化家庭的精神。看到小孩都不理,「你別打我的閒岔,我正念佛呢!」你看看,這行嗎?要有愛心,還要學會用佛法來淨化家庭。因為我們的愛心往往是一種很狹隘的情執,你要把這種愛心提升到慈悲的精神上來,把愛心擴展開來,由近及遠地擴展到更多的人身上,它就不是情執而是慈悲了。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他人有愛心,對他人有感恩的心,對他人有關懷的心,而這種關懷也好,愛心也好,感恩也好,都沒有任何目的,是本當如此的,這就是佛法的精神。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去做,家庭一定不會有矛盾,一定是個團結、和睦、幸福、佛化的家庭。你別看有些人不信佛,家庭生活卻非常融洽,那也是在體現一種善的精神,善法在他的家庭生活中體現出來了。一個佛化的家庭,一定是個非常清淨的家庭,一定是妻子守妻子的責任和義務,丈夫守丈夫的責任和義務,父母、子女各盡其責、各得其所,那必然是一個和睦的家庭。

作為在家佛弟子,首先自己一家人要生活得和好,你自己家庭生活和好了,才會影響鄰裡,才有精神和精力去幫助他人,你自己家裡都搞不好,成天爭爭吵吵、打打鬧鬧的,你去給別人講佛法,人家說你先講給自己聽吧,你自己做好了再說,必須以身作則。因此,將佛法融化於世間,首先要從家庭開始,家庭是世間的一部分,世間是什麼?用佛法的眼光看,煩惱就是世間,將佛法融化於世間,就是息滅煩惱、得清淨自在。所以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菩提從哪裡來?菩提從煩惱中來,煩惱息滅的當下就是菩提,煩惱熾盛菩提就沒有了,所以菩提就是煩惱的覺悟。我們信佛一定要理性化,要多領會佛法的實質。要知道,離開了煩惱就沒有菩提,離開煩惱到哪兒去找菩提呢?到哪兒去找佛法呢?也可以說,沒有世間就不需要佛法了。佛法的作用與價值,就在於它能夠沉澱世間的煩惱,能夠淨化世間的煩惱。如果我們學佛數年,煩惱來了卻不能對治,學佛有什麼用呢?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理論不能聯繫實際。我們學佛要以佛法的心態來學佛,如果以世間的心態來學佛就是理論脫離實際,以佛法的心態來學佛就是解行相應。行什麼呢?行我懂得的那點東西,行我知道的那點東西,如果你知道的那點東西而不去行,那永遠都是理論脫離實際。想吃,你不去動嘴,你肚子永遠是空的;你說這個茶好啊!好啊!就是不去喝,你總是乾渴的!

四、將個人融化於大眾

最後一點,就是將個人融化於大眾。講這句話,幾個字脫口而出,很容易,但是落實起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不能完全做到,也只是高山仰止,朝這個方向努力而已!這是很難的事情。將個人融化於大眾,就是要時時刻刻知道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沒有一分一秒、一呼一吸的時間離開了大眾、離開了社會。我們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都只能盡那麼一點點責任,那麼其它種種責任靠誰去盡呢?比如說,我們的車一出門就有一條路,走到哪裡都有路,誰給我們創造的呢?是大眾!什麼事情都由我們自己去做,行不行呢?不行!社會是整體的、互相依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滴水難成河,獨木難成林,這是個簡單的道理,認真體會落實就不簡單了。

那麼,將個人融化於大眾的精神是什麼?就是時時刻刻對大眾懷有感恩之心、報恩之心。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都對我有恩,我都要對他們感恩。我們不能搞個人英雄主義,唯我獨尊,我執太重。越是把自己想得渺小的人,可能越是有力量的人;越是有力量的人,一般總是越謙虛。而那些總覺得自己了不起的人,往往是沒有力量的人;因為沒有力量,才會裝得自己有力量。什麼人有力量呢?就是能夠真正和群眾打成一片的人,能夠真正走群眾路線的人。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時時不要脫離眾生。佛陀曾講過:佛在僧數,佛是大眾的一分子。為什麼我在柏林寺特別強調,要每個僧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都要養成僧格,要融入僧團?因為佛陀都要融入僧團,我們每一個初出家的人更應該融入僧團,這是日後將佛法融入世間的開始。

前面講的四句話,把佛教的一切修行都包括進去了。這四句從原則上講,出家人、在家人都通用,但在具體操作上,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操作方法,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操作方法,但是其精神是一以貫之的。

相關焦點

  • 「淨慧長老與生活禪」學術研討會於北大召開
    」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會議廳召開,海內外四十餘位佛教學者研討淨慧長老的佛學思想以及當代佛教的新面貌。為我國佛教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淨慧長老於今年四月圓寂,他所倡導的「生活禪」是中國傳統佛教最成功的現代轉型之一。  深切緬懷淨慧長老紅弘法歷程  參與本次會議的學界代表,大多是與老和尚有過交往的佛教學者。
  • 玉佛寺方丈覺醒大和尚忍痛撰長文緬懷淨慧長老
    ,對淨慧長老的圓寂表示深切哀悼!文章追憶老淨慧長老精進的一生,並對淨慧長老的一生高度評價,「長老一生愛國愛教,戒行精嚴,修正功深,建寺度生,愛護僧伽,慈悲大眾,行化南北,德播四方,為當代佛教的振興和發展、為推動佛法生活化、為「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宏偉事業,嘔心瀝血、摩頂放踵,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 淨慧長老舍利在雲南雞足山碧雲寺安奉
    淨慧長老舍利(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明捐法師)數千名信眾在碧雲寺牌坊兩邊排班站立,高聲唱念著佛號,等待近代禪門巨匠淨慧長老舍利到來。19:30分,淨慧長老的舍利由湖北黃梅四祖禪寺方丈明基大和尚的護送下,來到雞足山碧雲寺。
  • 深度對話:淨慧長老談香港人的福報
    2012年4月26日下午,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分論壇在香港富豪酒店進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淨慧長老在論壇期間接受了鳳凰網華人佛教記者的採訪。
  •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海法師一行赴匈牙利參加淨慧長老舍利塔落成...
    合影留念佛教在線海外訊  2016年8月23日上午,虛雲禪院淨慧長老舍利塔落成開光儀式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柏林禪寺方丈明海法師與淨慧長老派駐匈牙利弟子明證法師、明來法師共同主法
  • 【獨家報導】河北柏林禪寺舉行淨慧長老示寂三周年清明水陸法會
    河北柏林禪寺舉行淨慧長老示寂三周年清明水陸法會以此功德回向淨慧長老上品上生,早日回返娑婆渡眾生菩薩在線河北訊 2016年3月28日至4月3日,河北柏林禪寺隆重舉行淨慧長老示寂三周年清明水陸回向法會,並以此功德回向淨慧長老上品上生
  • 新加坡蓮山雙林寺啟建禪七法會 淨慧長老主七
    佛教在線海外訊 2007年12月11日至17日(農曆十一月初二日至初八日)凌晨4時45分至晚上9時30分,新加坡蓮山雙林寺在雙林寺法堂啟建禪七法會,邀請中國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淨慧長老主七。淨慧長老,祖籍湖北新洲,生於1933年。
  • 淨慧長老生平簡介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生活禪夏令營創始人淨慧長老。(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淨慧,祖籍湖北新洲,生於一九三三年。一歲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撫養。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一年期間,協助有明法師修復正定臨濟寺,開展講經、傳授在家菩薩戒等各種大型弘法活動。從一九九一年冬開始,主持趙州祖庭柏林禪寺的興復工作,使柏林禪寺從一片廢墟變成殿堂莊嚴、規模宏大的叢林,組織僧團,弘宗演教,振興河北佛教。從一九九三年起,每年在柏林禪寺舉辦「生活禪夏令營」,倡導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宗旨的生活禪,在佛教界和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 在家學佛的七個條件
    學佛(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對於剛開始學佛的青年來說,怎麼在家學佛,有個什麼樣的進階過程和要求?是常常苦惱的問題。為此,本期《學佛問答》將分-七個階段詳細討論「在家學佛的幾個條件」,希望能對大家學佛有所裨益。( 一)以身作則。怎樣作則法?因為佛學雖然重在正解,但實行也是很要緊的。怎樣實行法呢?例如:在沒有學佛以前,脾氣很大,動不動就開口罵入,學了佛之後,脾氣就好了許多;沒有學佛以前,對於父母師長常有違背,學了佛之後,不但不違背,並且增加孝順。這些都是我們真實學佛的表率,所以叫做「以身作則」。
  • 男生冬天穿衣有技巧,四句口訣要牢記
    其實穿搭也是有公式的,你要記住下面這幾個口訣,那麼在這個寒冷的冬天不但能彰顯身材高挑而且還會非常帥氣呢!一:顏色不過三秋天的衣服色調難免會有些沉悶的感覺,可是這不能代表可以把自己穿的色彩繽紛。雖然說顏色的搭配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不適合自己的話,反而會在視覺上影響到身高。
  • 慧海慈航:惟覺長老——學佛的人為什麼要吃素
    惟覺長老(圖片來源:資料圖) 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學習。從身口意開始,學佛的身、學佛的口、學佛的意。學佛的身就是學佛的行為,行住坐臥怎樣達到最高的標準?學佛的口,在日常生活中,講話怎麼講?該有什麼標準?學佛的心,我們起心動念,也應該有一個標準,達到最高、最圓滿、真善美的標準了,這樣就能成就佛的慈悲、佛的智慧、佛的定力,乃至於佛的神通妙用都現前了。要達到這個境界,有種種的方便,所謂方便就是一個橋梁,就是一個管道。做一件事情也有方便,如果沒有方便,做事就不容易辦好,修行也要有方便,沒有方便,我們修行也不容易成功。什麼是方便?
  • 四句口訣教你如何正確剎車
    其實是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剎車方式,下面教大家四句口訣,迅速掌握正確剎車方式。腳跟不動腳尖動,腳跟放在剎車下,斜踩油門正踩剎,閒時放在剎車上。第一句的意思就是,以右腳腳跟為中心,僅用右腳尖在剎車和油門上面來回切換;第二句的意思是,右腳與剎車踏板成一條直線,這樣可以做到右腳全腳掌踩下剎車,剎車能更加有力;第三句的意思其實是第二句的延伸,當右腳與剎車踏板成一條直線時,右腳踩油門必定是傾斜的,只需用腳尖輕點油門即可;第四句的意思是,只要不需要加速,右腳就收回到剎車踏板上虛放,做備剎車狀態,以防出現任何意外情況時,都可以立即踩剎車,而且能保證不會錯把油門當剎車
  • 整個佛教的精髓,就是這四句話,一定要牢記!
    這四句話,對於學佛人來說,非常重要,很多人學佛,不知從哪裡開始,不如先看一看這四句話,因為這四句話,每一句都是佛教當中的精髓,了解這四句話,對自己認識佛教,學習佛法,會有很大的幫助。第一句話:先要了解佛教。
  • 雲門一老古今無:長憶佛源長老
    紀念長老就是光大雲門宗風,研究長老就是為浩蕩禪風,風範永存。今天為純正之禪風留一席之地,其實就是對長老最好的紀念,就是對後世最好的交待,所謂佛源無盡,薪火相傳。佛源長老,湖南桃江人,父諱芳有,母賈孺人。法師生於公元1922年癸亥歲二月廿七日辰時,少而聰慧。十八歲時,投益陽會龍山棲霞寺智暉上人剃度,法名心淨,號真空。方七日,《楞嚴咒》已誦熟,寺規法則見即能知。
  • 學佛後,業障反而多了?高僧說:這時候,你就需要注意了
    可以還有一部分人,當他們越是精進的學佛時,生活當中的違緣就越發的明顯。這就顯得自己好像不學佛還好一點,一學佛結果還越來越糟糕了。這又是什麼原因呢?103歲的高僧夢參老和尚說,這個現象說明了一個問題,你需要注意。
  • 覺光長老的學佛路
    覺光長老是香港佛教領袖,他始終秉持「興教願問政,問政不參政」的宗旨,團結和帶領香港佛教界,積極為香港的平穩過渡與順利回歸出謀獻策。覺光長老慈悲大眾,行化南北,德播四方,法流天下。在近現代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留下了閃光的足跡。讓我們共同祈願覺光長老慈航倒駕,不舍眾生,乘願再來。
  • 曾國藩:遭遇中年危機不要怕,謹記四句話,就能福氣增加好事多來
    曾國藩:遭遇中年危機不要怕,謹記四句話,就能福氣增加好事多來文/遐慕今天,筆者要和各位分享的是――曾國潘:遭遇中年危機不要怕,謹記四句話,就能福氣增加好事多來。各位對於這四句話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