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七種地貌特徵與考古

2021-01-12 何陋聽雨軒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部,北邊是沙漠和草原,西邊是高山與高原,東邊和南邊面對大海。這樣獨特的地貌特徵,使得中國的世界是望向東南的。然而,中國文化史上的地理,並不只是朝一個方向看,而是四面八方各個地區都自成格局的。

1.中國地理的7種地貌特徵

●以沙漠、草原為主的蒙古地區。草原上的牧人逐水草而居。

●以森林、山地為主的東北地區。那裡的居民靠漁獵為生。

●以黃土高原、黃土平原為主的黃河中下遊。屬農業地帶,土地需反覆耕種為熟地,因此,這裡的居民安土重遷的觀念比較強。

●湖泊、河流眾多的長江中下遊。亦屬農業地帶,土地肥沃、糧食充沛,居民心態較為活潑。

●自北到南的沿海地區和島嶼。東南沿海地區,自中古以來,城鎮密布,人口眾多,生活富足,是中國的海道出入口。

●有高山、盆地和縱行谷地的西南地區。由於地形不同,這裡的居民之間有著迥異的生活形態。

●遍布高山和高原的西北地區。自從漢代開通西域的絲道,中國經由這個西北的出入口,與中亞、中東及歐洲接觸,兩千年來從未停止。

2.新舊石器時代的分界線

中國人從哪裡來?中國考古學家一般認為,中國地區的古代人類,從體質特徵言,有其相當一貫的傳承譜系,是由當地早期智人演化而來。然而,近年來新興的「源於非洲說」並不贊同這個觀點,他們主張現代人唯一的起源地在非洲。至今,考古學的資料還不足以有力地證實或推翻以上兩種理論,因此這個問題存疑。

現在常說的「新石器」與「舊石器」時代,以人類生產食物以維持生計的方式為分界線。從舊石器時代採集食物,到新石器時代生產食物,人類不用再四處尋覓可以食用的動物與植物。自從人類發展了農業與牧業,生活有了保障之後,人群相當程度定居於一地,也有了餘力啟發心智活動。

3.傳說與族群分合

定居且有餘力啟發心智活動,致使各地人群的生活方式,逐漸具備了一定的特色,這就是文化。不同文化群之間,因競爭而有衝突,也因接觸而有交流。它們經過融合,形成涵蓋地區廣闊的文化圈。

以神話傳說提供的線索為例:

在黃帝傳說中,涿鹿與阪泉兩次重要戰役的戰場,都在今日河北的北部,處於農牧交疊的地帶。在歷史時期,農牧進退,也即在這一線上推移,是則炎、黃兩部,均在河北地區。考古學家郭大順認為,炎、黃的接觸與對抗,反映仰韶文化與紅山文化的長期競爭,勝利者黃帝一系移入農業地區,改為種植五穀。

相關焦點

  • 中國珠江文化歷史:地理區位、格局、特徵
    正如已故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教授1975年來廣東指導考古工作時指出「嶺南與一般的南方有所區別,它既不同於太湖流域,不是吳越文化,也不同於長江流域,不是楚文化,與江西也有個界限。它南連著南洋諸島,印度支那地區,是陸地一半海島一半連成一片形的的一個大區,代表著大半個中國,是真正的南方。
  • 高中地理:中國五大地貌介紹
    高中地理:中國五大地貌介紹 2020-03-04 19:23 來源:高考地理資訊 作者:
  • 中國的地形地貌與特徵
    中國式營銷第一章中國的地理地形與氣候特徵中國,960萬平方公裡。西北高,東南低。河流大部分從西北向東南方向流淌。中國糧倉:東北平原(黑土地),華北平原(黃土地),長江中下遊平原(水稻田)氣候主要特徵:季風氣候,春夏季東南季風,秋冬季西北季風。夏季全國酷熱,冬季北方寒冷,南方溫暖。最東部與最西部時差2.5小時,所以有「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成語。
  • 2020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判斷地理知識之典型地貌特徵及其分布
    常識是公職類考試必考的知識點之一,地理知識出現頻率也是比較高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會有所涉及。在自然地理中地貌特徵經常以圖片、文字描述等形式考察。那麼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本文主要對幾個典型的地貌特徵進行分析。
  • 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地理環境特徵
    (1)描述利比亞的地理位置特點。(4分)(2)描述利比亞的地理環境特徵。(8分)(3)根據利比亞的自然環境分析其突出的產業結構特徵。(2分)(2)右圖地貌類型可能出現在圖中A、B、C、D四處的哪個位置,並描述其形成過程。(4分)(3)描述該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3分)(4)判斷圖示河流的大致流向,說明這條河流的主要補給類型,描述該河流的水文特徵。
  • 中國地理第2期:地貌基本特徵
    青藏高原外緣至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間,平均海拔1000—2000m,包括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裡木盆地,準格爾盆地,四川盆地;中國三大階梯示意圖三、地貌類型複雜多樣,類型齊全(1)按形態劃分:山地33%,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高原類型:冰雪融凍的高原,喀斯特高原,黃土高原;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特徵
    秦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秦嶺南北的溫度、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因而秦嶺—淮河一線成為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1)描述乙地河流的水系特徵及原因。(2)分析甲地地形對乙地河流水文特徵的影響。
  •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
    地面廣布第四紀(下限年代距今258萬年)冰川地貌和現代風蝕、風積地貌。氣候涼冷、乾燥,多焚風性強風,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並呈自西向東遞減趨勢,但大陸性特徵不很強烈。水文狀況獨特,雖然荒漠廣布,但內流區域狹小。整個南美洲湖泊貧乏,但巴塔哥尼亞地區安第斯山脈東麓東側,冰蝕湖、冰磧湖廣布,大大小小共有300多個,構成南美唯一的重要湖群。如圖為巴塔哥尼亞高原等高線地形圖。
  • 高考地理小專題——花崗巖地貌
    (1)分析額爾齊斯河的水文特徵。(4分)(2)簡述齋桑泊和鹹海湖水性質的差異及成因。(4分)(3)簡述右上圖所示景觀的形成過程。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
  •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浪地貌
    (3)推測「十二使徒糟」海岸地帶未來地貌將會發生的變化。(4分)參考答案:(1)該地區東臨太平洋,靠近海岸線,海岸地貌發育普遍;西側為臺灣山脈,地勢陡峻,加上河流流水作用強烈,形成各種山地和流水地貌;山地垂直落差大,緯度低,生物多樣性豐富。
  • 高清:中國發布「高分一號」高解析度自然地理地貌圖像
    中國發布「高分一號」高解析度自然地理地貌圖像 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16日對外發布「高分一號」衛星觀測和拍攝成像的一組高解析度圖片,這組圖像是以反映自然地理地貌特徵為主題,主要選用8米和16米解析度多光譜圖像,以國際遙感專業技術領域中常用的標準假彩色合成。
  • 《星空瞰華夏》:考古視角下的中國歷史
    原標題:《星空瞰華夏》:考古視角下的中國歷史 考古紀錄片在科學考古、歷史研究的基礎上,探索中國歷史,講述中國歷史,傳播中國歷史知識,必然是助力世界理解中國、增強中華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之一。
  • 2020甘肅省考行測常識判斷備考技巧:典型地貌特徵及其分布
    2020甘肅省考行測常識判斷備考技巧:典型地貌特徵及其分布 甘肅公務員考試科目主要《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申論》兩科,其中行政職業能力測試包含的內容比較廣泛,下面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準備了常識判斷:典型地貌特徵及其分布
  •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地形(地貌、地勢)特徵總體分析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地形(地貌、地勢)特徵總體分析 2013-04-25 12:24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舉辦兩期考古系列學術講座
    為配合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主辦,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宋遼金元明清考古專業委員會協辦的第四屆中國人民大學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蒙古、貝加爾西伯利亞與中國北方古代文化研究學術會議的舉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特邀請俄羅斯聯邦科學院物質文化史研究所研究員帕列科夫·安德烈·甫拉基米羅維奇博士和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研究員瑪麗亞
  • 高考地理小專題——喀斯特地貌
    試分析原因(4)與中國南方相比,橫斷山區喀斯特地貌動態變化速率更快,景觀穩定期更短,也更容易受環境變化的影響,說明原因。材料一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指可溶性巖石(主要是分布最廣的碳酸鹽巖)經以溶蝕為先導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發育的特殊地貌。材料二 某地區域圖和氣溫降水圖(1)據材料二,說明圖17地區的地形特徵。
  • 運河與邳州的地貌特徵
    現代著名作家蕭乾曾以旅行記者身份採訪魯西和蘇北,他撰寫的見聞錄《流民圖》中所描寫的那次洪災被載入《中國運河文化史》:「民國24年(1935年)7月上旬,黃水奪魯西運河南段及微山湖南瀉,導致中運河水勢猛漲,蘇北邳縣、宿遷運堤漫決,新安鎮(今屬新沂市)一帶窪地變為澤國。被水面積,若以運河(今邳州運河鎮)為中心,那麼北至七八十裡外,東至炮車,西到大許家,南到清江浦,綜計災區5千平方公裡,災民數逾百萬。」
  • 地理風水知識~16種地貌大全
    撼龍風水洪國珍/整理  洪振豪/圖編   古代的風水師都稱為地理先生,稱得上地理先生的風水師,必精通地球構造生成的原理。察看地形地貌是學習風水的一門重要知識。俯察地理即看山川河流結構形貌之勢,就預知其地下組成結構,或含有石油、礦藏、暗河、溶洞…巖石狀況、土貭緊密及色彩,以及所含之物理(物質地理)性質與化學元素或是否釋放對人體有利或損害元素等等重要信息都在地形地貌的觀察中皆有所體現或可洞穿。現錄網上16種地貌介紹如下:  1、丹霞地貌
  • 地理風水知識~16種地貌大全
    根據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徵,可分為海岸侵蝕地貌和海岸堆積地貌兩大類。侵蝕地貌是巖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斷侵蝕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主要有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柱等。
  • 淺談:第四紀氣候與我國地貌、地層生物特徵及分布
    在海相沉積物中,海洋隨深度和地貌條件不同,其動力條件、壓力、光照和含氧量均不相同,第四紀誨相沉積物亦有很大區別。根據海洋地貌和動力條件,第四紀海洋沉積可分為:近岸沉積、大陸架沉積和深海沉積。大高原的迅速隆起,不僅改變了高原本身的自然面貌,還直接控制了季風的形成,從而完全改變了我國自然地帶的分布規律和區域分異規律,形成了在冬幹寒、夏溼熱的水熱條件下進行的自然地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