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奶業振興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區各委、辦、廳、局,各大企業、事業單位:
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奶業振興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020年12月6日
(此件公開發布)
奶業振興三年行動方案
(2020—2022年)
為深入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國辦發〔2018〕43號)精神和農業農村部等9部委《關於進一步促進奶業振興的若干意見》(農牧發〔2018〕18號)要求,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區發展千億級奶產業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率先在全國實現奶業振興目標,以奶業高質量發展為核心,推動龍頭乳品企業國際化、中小乳製品企業差異化和民族奶製品特色化發展為一體,打造具有創新引領、數智驅動、產業融合發展的世界級產業集群,為我國奶業轉型升級、實現奶業全面振興發揮示範、帶動和引領作用。
(二)行動目標。加快建設一流種源、飼草料、奶源基地,打造一流加工企業,做強一流產品,創建一流品牌,力爭到2022年,奶畜存欄達到215萬頭只,奶類產量達到720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100億元,率先在全國實現奶業振興。
二、重點任務
(一)建設一流種源基地。
1.開展聯合育種攻關。組建奶牛良種聯合攻關專家組,由區內領軍企業牽頭,首席科學家負責提供技術支持,育種企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各方力量參與,共同落實聯合攻關任務。到2022年,建成國內領先的奶牛育種數據收集與遺傳評估平臺、高效快速擴繁產業化技術平臺、種質創新支撐共享平臺及奶牛優秀種質展示與交易平臺。(自治區農牧廳、科技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各項任務均需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2.支持核心育種場建設。強化荷斯坦奶牛、乳肉兼用西門塔爾牛和三河牛核心育種場建設,組建全區奶牛育種核心群。到2022年,核心育種場每年向種公牛站提供5頭以上自主培育種公牛,核心種源的自給率明顯提升。(自治區農牧廳、科技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培育頂級種公牛。引進世界頂級種公牛胚胎、凍精,應用全基因組選擇技術早期優選後備公牛,加快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秀種公牛。到2022年,培育國際排名100名以內的荷斯坦種公牛5頭、國內排名100名以內的荷斯坦種公牛30頭以上;培育國內排名100名以內的西門塔爾種公牛30頭;培育具有後裔測定的三河牛採精種公牛60頭以上。開展奶羊引進品種的本土化培育,推進蒙古馬、雙峰駝本品種選育工作。(自治區農牧廳、科技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建設一流飼草料基地。
4.提升優質飼草供種能力。以苜蓿為重點,加強優質飼草育種技術研究,加大新品種選育和推廣力度,提高良種化水平。到2022年,苜蓿種子基地面積達到10萬畝,年產苜蓿種子160萬公斤。(自治區農牧廳、財政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建立高產優質飼草料基地。在黃河、嫩江、西遼河流域和呼倫貝爾、錫林郭勒草原五大奶源基地大力推廣全株玉米青貯,配套建設青貯玉米基地700萬畝,就地就近保障青貯飼料供應。支持中西部黃河流域、東部西遼河—嫩江流域和北部牧區寒冷苜蓿種植帶建設,建設優質苜蓿種植基地700萬畝,提高國產苜蓿產量和質量。(自治區農牧廳、財政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提高飼草料機械化生產水平。開展飼草料生產機械化提升行動,對苜蓿、青貯等飼草料作物收穫、加工機械實行敞開補貼政策。青貯收穫機具單機最高補貼額度提高到15萬元,提高牧區奶畜家庭牧場、奶農合作社購置牧業機具的補貼標準,在中央財政補貼30%的基礎上,將補貼標準提高到50%。將牧區擠奶機械和青貯收穫機具單機最高補貼額度提高到20萬元。(自治區農牧廳、財政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建設一流奶源基地。
7.優化產業帶布局。以「繁」促增量,推廣優質凍精、性控凍精,開展自繁自育。以「引」促增量,鼓勵養殖場戶引進優質母牛。以「投」促增量,鼓勵社會資本和龍頭加工企業投資興建奶源基地。以呼和浩特市為核心的沿黃地區,荷斯坦奶牛存欄達到75萬頭,建設優質高產奶源基地。呼倫貝爾市嶺東和興安盟等嫩江流域及通遼市、赤峰市西遼河流域,以荷斯坦奶牛為主,推動乳肉兼用牛發展,荷斯坦奶牛和乳肉兼用牛存欄分別達到45萬頭和20萬頭,建設高標準高質量奶源基地。呼倫貝爾、錫林郭勒草原牧區,以三河牛、西門塔爾牛等乳肉兼用品種為主,存欄達到20萬頭,建設特色綠色有機奶源基地。中西部地區鼓勵發展薩能和東弗裡生等品種奶羊養殖,存欄達到50萬隻,建設高品質奶源基地。草原牧區馬、駱駝等保持存欄穩定,培育發展馬奶、駝奶等特色奶源基地。(自治區農牧廳負責)
8.提升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支持家庭奶牛養殖場規模化經營,實施標準化牧場建設,按照「品種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範化、防疫制度化、糞汙處理無害化、監管常態化」的要求,推動中小牧場改造升級,提升標準化養殖水平。到2022年,50頭以上的家庭牧場和合作社全部完成標準化改造提升工作。(自治區農牧廳負責)
9.加快發展數位化牧場。支持養殖企業、乳品企業自建、合作牧場開展「數字牧場」建設,對繁育、飼餵、擠奶、保健、防治、運輸、糞汙處理等關鍵環節進行數位化管理,實現牧場養殖過程可視、生產過程可控、質量可追溯。到2022年,乳業龍頭企業自建、合作牧場全部實現奶源數位化管理,奶源質量追溯和品質管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自治區農牧廳負責)
(四)打造一流加工企業。
10.支持大型乳品企業國際化發展。發揮乳品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大型乳品企業在優勢區域布局自有奶源基地和加工廠,突出抓好9個產業集聚集群項目,引領奶業全產業鏈發展。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用世界級的奶源、技術、標準,打造世界級企業和國際品牌,提供一流的產品和服務。到2022年,大型乳品企業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進入世界奶業前列。(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商務廳、市場監管局、農牧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1.促進中小乳品企業差異化發展。支持中小乳品加工企業進入食品產業園,加強與上下遊中小企業配套合作,實施標準化生產,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在城市和人口密集區開展巴氏奶生產,發展「自有牧場+奶吧」等產銷模式,培育巴氏奶消費群體。開發羊奶等特色奶製品,擴大生產能力。到2022年,形成一批區域特色小型乳品加工企業,推進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商務廳、市場監管局、農牧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2.鼓勵民族奶製品特色化發展。完善優化民族奶製品生產加工許可市場準入機制。構建集奶畜養殖、良種繁育、飼草種植、生產加工、經營銷售、運輸儲藏等於一體的標準體系。開展民族奶製品標準化提升行動,推動奶源基地和加工一體化建設。到2022年,打造300個民族奶製品生產標準化示範標杆廠。(自治區農牧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做強一流產品。
13.提升乳品質量。實施奶業生產標準化行動,集成推廣綠色高效技術模式,完善奶產品全程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採用優質飼草料、科學飼養配方、先進飼養管理操作規程,提高生鮮乳標準化生產水平。到2022年,規模牧場生鮮乳乳蛋白率達到3.2%、乳脂肪率達到3.8%。(自治區農牧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4.加強乳品全程監管。強化養殖環節飼料、獸藥等投入品監管,加大疫病防控力度,推進布病和結核病淨化,從源頭上保障生鮮乳質量安全。對生鮮乳收購站、運輸車、乳品企業實行精準化、全時段管理,依法取締不合格生產經營主體。實施乳品質量安全檢測計劃,科學合理設定檢測項目,支持第三方檢測機構開展質量安全檢測。支持民族傳統奶製品加工園區實驗室建設,開展原料奶及奶製品食品質量安全檢測,守好民族傳統奶製品生命線。堅持執法檢查與監督檢測聯動,行政與司法銜接,嚴厲打擊違法添加行為。加強復原乳監管,嚴格落實標識制度。(自治區農牧廳、市場監管局、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創建一流品牌。
15.依託資源優勢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壯大錫林郭勒奶酪、呼倫貝爾牛奶等地方特色鮮明、產業基礎良好的區域公用品牌,促進優勢奶產業帶、產業集群建設與奶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協同發展。實施地理標誌奶產品保護工程,鼓勵地方及行業協會等註冊區域公共品牌商標或申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開展「蒙字標」認證,做精做強地理標誌奶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自治區市場監管局、農牧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6.依託產業特色打造企業品牌。將奶業龍頭企業作為推進企業品牌建設的主要力量,支持鼓勵企業進行產業升級,提高產品質量,註冊商標,打造品牌。鼓勵研發適合中國嬰幼兒的產品,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品牌。(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市場監管局、農牧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7.聚焦綠色優質打造產品品牌。鼓勵新型奶業經營主體對優勢特色奶產品進行市場定位,開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加大新產品研發力度,建立品質控制體系,打造有影響力的產品品牌。(自治區農牧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8.開展「蒙字號」品牌宣傳推介活動。通過組織召開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博覽會,「中國品牌日」「質量興農萬裡行」「農民豐收節」,參與國內國際博覽會等活動,持續擴大品牌影響力。結合「愛上內蒙古」系列宣傳活動,加大線上宣傳推介。製作品牌短視頻和《內蒙古味道廚房》電視節目,開展奶業特色精品景區創建活動,提高奶產品影響力和美譽度,讓「內蒙古味道」香飄萬裡,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自治區農牧廳、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落實工作責任。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對本地區奶業振興負總責,要加強指導和監督,落實地方配套資金,確保各項重點任務如期保質保量完成。各旗縣(市、區)要做好項目落地、資金使用、推進實施等工作,按時撥付專項資金,對實施效果負責。自治區農牧廳要切實履行好牽頭組織責任,會同有關部門強化監督考核,建立獎懲機制,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二)強化財政資金支持。健全奶業振興的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創新資金投入機制和使用方式,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強化績效評價結果運用。
(三)提供用地政策支持。認真落實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農牧廳《關於規範和加強設施農業用地管理的通知》(內自然資字〔2020〕310號)有關要求,在設施農業用地範圍、選址與用地標準等方面對奶業發展給予支持,在荒山、荒溝、荒丘、荒灘以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安排奶畜生產。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種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區各有關委、辦、廳、局,各有關事業單位:
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將《種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020年12月6日
(此件公開發布)
種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
(2020—2022年)
為全面增強農牧業、林草業核心競爭力和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推進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發展壯大種業為目標,強化農牧業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快推進技術創新、品種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市場監管和服務,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人才為根本,區域協同合作、產學研深度融合、育繁推一體化發展的現代種業體系,為推進自治區經濟社會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統籌兼顧、合理布局。統籌農作物、畜禽、林草種業協調發展,重點強化資源保護、育種創新能力,聚焦奶牛、肉牛、肉羊、絨毛用羊、玉米、馬鈴薯、向日葵、飼草、鄉土樹種、鄉土草種等區域優勢特色物種,兼顧其他物種,系統布局,有序推進。
2.堅持問題導向、重點突破。強化薄弱環節,著力改善種業基礎設施條件,解決體制機制中的關鍵問題,擇優支持種業領域相關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力量,圍繞重點領域開展聯合攻關,努力突破種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補齊種業發展短板,夯實種業發展基礎。
3.堅持政府引導、多元投入。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方面作用,各級人民政府重點支持基礎性、公益性項目建設。充分發揮重點項目的引領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強化金融支持,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創新種業投資管理機制。
4.堅持優化提升、完善體系。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化,推進種業企業做專做強。全面加強資源保護、育種創新、品種測試和種業生產體系化建設,加快構建現代種業體系,整體提升種業發展水平。
(三)發展目標。
到2022年,全區現代種業發展取得突出成效,種質資源保護能力明顯增強,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新品種及配套系。形成以育種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種業發展機制,基本建成與現代農牧業、林草業相適應的良種繁育體系。
1.農作物種業。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適宜我區種植的優質新品種15個以上,良種繁育基地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自主選育品種覆蓋率提升5個百分點。
2.畜禽種業。良種化率達到95%以上,國家級核心育種場達到13家以上,國內排名前100名以內的荷斯坦和西門塔爾優秀種公牛均穩定在30頭以上,良種肉羊年供種能力保持在20萬隻以上。
3.林草種業。林木良種使用率達到65%,選育優良鄉土樹種(品種)30個以上,馴化選育生態保護修復急需的鄉土草種(品種)30個以上,建設6萬畝林草良種基地和13萬畝林草採種基地。建立20個飼草基礎種子生產基地,培育飼草新品種10個以上。
二、重點工作
(一)加強種質資源保護。
1.開展種質資源普查行動。配合開展全國第三次農作物和第一次林草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收集農作物及飼草種質資源1800份以上,鄉土樹種和鄉土草種資源6000份以上,對全區農林草植物種質資源開展系統性收集保護,強化鑑定評價,建立全區農林草植物種質資源保護名錄。組織開展全區畜禽種質資源調查行動,建立全區畜禽遺傳資源名錄。(自治區農牧廳、林草局,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各項任務均需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2.加大遺傳資源保護力度。支持建立敖魯古雅馴鹿、河套大耳豬等瀕危品種保種場。支持雙峰駝、蒙古馬、蒙古牛、蒙古羊、絨山羊等地方品種保種工作。加大五角楓、蒙椴、梭梭、半日花、沙冬青、羊草、黃花苜蓿等特色瀕危物種群落保護力度,支持鄉土樹種草種資源庫和資源圃建設。採取活體保護和遺傳物質保存相結合的方式,確保我區優勢特色物種遺傳資源應保盡保。(自治區農牧廳、林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完善動植物資源庫建設。建立完善自治區級動植物資源庫,確保珍稀、瀕危、特有資源與特色地方品種不喪失。支持完善畜禽遺傳資源庫建設,每年至少對6個地方品種進行遺傳資源保護,製作900枚達標胚胎。支持建立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並配套建設資源圃、隔離帶及相關基礎設施,資源保存總量達到2.3萬份以上。完善草種質資源中期庫、草品種資源中心庫、鄉土草種質資源庫建設,完善林木種質資源設施保存庫建設,保存林草種質資源3萬份以上。(自治區農牧廳、林草局,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推進品種創新發展。
4.開展品種培育品系改良。提升馬鈴薯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以生產加工和市場需求為導向,選育綜合性狀優良、抗病抗逆、適宜我區種植、具有重大推廣應用價值的優質新品種3-5個。以密植、高產、抗倒伏、脫水快、宜機收為培育重點,選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有市場競爭力的優質玉米新品種5個以上。以優質、高產、綠色為選育重點,培育穀子、高粱、小麥、水稻、大豆等優質新品種10個以上。以抗列當新品種培育為突破重點,打造向日葵種業冠軍企業,增加優良示範推廣品種3個以上。培育番茄、青尖椒等優質蔬菜新品種10個以上。以提高結實率、生物量,降低落粒裂甲為重點,培育文冠果、塞外紅、羊草、扁蓿豆等優良林草品種10個以上。全面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提升自主育種能力,開展奶牛、肉牛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核心種源自給率達到60%以上。持續選育提高蒙古羊、蒙古馬、三河牛等優勢特色地方品種。(自治區農牧廳、林草局,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按職責分工負責)
5.建立聯合育種攻關機制。聚焦重點產業領域,以提升核心種源自給率、培育自主品種為目標,整合農牧業、科技資源,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圍繞奶牛、肉牛、肉羊、絨山羊、玉米、馬鈴薯、大豆、向日葵、飼草、鄉土樹種、鄉土草種等自治區優勢特色物種,整合優勢力量構建聯合創新團隊。開展自治區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支持建設玉米、肉牛、設施蔬菜、草業、馬鈴薯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加強資源開放共享,形成高水平「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研發團隊,合力提升我區種業創新能力和供給水平。(自治區農牧廳、科技廳、林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6.實施優良品種獎勵機制。組織開展優良品種獎勵政策實施及績效評估工作,對區內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馬鈴薯、玉米、小麥、水稻、大豆、雜糧雜豆、飼草等品種年推廣面積或系列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到規定要求的優良品種給予一次性獎勵。對完成年度排名種公牛企業、供種能力達到規定要求的育種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自治區農牧廳、林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7.提升種業基礎研究能力。圍繞我區優勢特色產業,發揮有關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研究領域優勢,加強種質資源開發和培育的基礎性研究。逐步建立我區重要農作物、草食家畜和林草品種基因圖譜,通過生物育種技術對育種材料進行改良和創製,開展種質資源特異基因發掘及利用,應用轉基因和基因編輯育種技術研究,打好種業科技創新基礎。推進內蒙古大學草原家畜種質創新與繁育基地項目建設,提升草原家畜種質資源原始創新能力。(自治區農牧廳、科技廳、林草局,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內蒙古大學按職責分工負責)
8.完善南繁科研基地建設。統籌協調南繁科研育種工作,提升南繁基地科研、生產、管理和服務水平。完善南繁基地科研條件,改造提升基地高標準農田建設、育種實驗設施建設,購置專業化病蟲害統防統治設備,加快建設種子加代擴繁、公共實驗平臺。積極組織開展育種技術培訓、種質資源交流、應急制種服務、成果轉化等活動,為科研單位、種子企業開展育種加代和繁種制種等提供支撐。(自治區農牧廳負責)
(三)加快種業基地建設。
9.推進良種繁育基地建設。(自治區農牧廳、林草局,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按職責分工負責)
(1)馬鈴薯。發揮牙克石市、四子王旗、察哈爾右翼前旗三個國家級馬鈴薯良繁基地示範引領作用,推進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支持烏蘭察布市、呼倫貝爾市、錫林郭勒盟、包頭市扶持3-4家馬鈴薯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馬鈴薯原原種(微型薯)生產能力穩定在25億粒以上,支持40萬畝以上的原種擴繁,滿足400萬畝的生產用種和一級種薯擴繁需要。打造智能化制種監管控制體系,提升優質種薯生產能力和脫毒種薯質量水平,對入庫種薯、種薯田的檢測達到100%,保障馬鈴薯生產用種有效供給。
(2)玉米。推進玉米育繁推一體化示範項目,支持通遼市、赤峰市、巴彥淖爾市培育1-2家玉米育繁推一體化企業,以松山區國家玉米制種大縣為依託,建成集中穩定的雜交玉米良種生產基地10萬畝以上。
(3)雜糧雜豆。推進雜糧雜豆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支持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赤峰市、通遼市等雜糧雜豆優勢產區,重點扶持5-6家雜糧雜豆龍頭企業,建成雜糧雜豆種子生產基地3萬畝以上,提高優質雜糧雜豆供種能力。
(4)小麥、水稻、大豆。推進小麥、水稻、大豆良種生產基地建設,支持巴彥淖爾市、烏蘭察布市、赤峰市、興安盟、呼倫貝爾市等地區建成小麥、水稻、大豆良種生產基地30萬畝以上。發揮鄂倫春自治旗和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國家區域性大豆良繁基地示範引領作用,開展大豆提純擴繁行動,提高良種大豆供種能力。
(5)蔬菜。推進蔬菜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支持包頭市、巴彥淖爾市、赤峰市建成蔬菜種子生產基地1萬畝以上,提高蔬菜生產供種能力。
(6)飼草和生態用草。推進優質飼草生產基地建設,在黃河、西遼河流域和高寒地區建立豆科、禾本科飼草人工制種基地20萬畝,建立集中穩定的國產優勢苜蓿種子生產基地3個,優質飼草展示區5個,苜蓿種子保留田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滿足70%以上新增苜蓿面積用種需求。支持建設冰草、羊草、雜花苜蓿、沙打旺等生態用草種良種基地5萬畝,採種基地10萬畝。
(7)林木良種。推進林木良種基地、採種基地和保障性苗圃建設,支持赤峰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阿拉善盟建設文冠果、檸條錦雞兒、叉子圓柏良種基地1萬畝,支持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阿拉善盟建設小葉錦雞兒、山杏、五角楓、蒙古櫟、楊柴、花棒等採種基地3萬畝,支持建設自治區保障性苗圃1萬畝。主要造林樹種良種供給率達到70%以上。支持建設林草種子應急儲備庫4處,建設種苗交易市場3處。
10.加強畜禽種源基地建設。(自治區農牧廳,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按職責分工負責)
(1)奶牛。實施奶牛遺傳改良計劃,完善核心育種場建設,力爭在荷斯坦奶牛核心育種場培育的國際、國內排名百名以內的優秀種公牛保持在30頭以上。通過自繁自育、引進高品質奶牛、採取性控技術等措施持續提高繁殖率和單產,提升優質奶源基地規模和生產能力,奶牛種業產銷保持在全國佔有率第一位置。
(2)肉牛。實施肉牛種業提升行動,培育5家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在西門塔爾牛核心育種場培育的國內排名百名以內的優秀種公牛保持在30頭以上,具有後裔測定的三河牛採精種公牛保持在60頭以上。
(3)肉羊。實施肉羊種業提升行動,培育6家以上國家級肉羊核心育種場。提高本土品種選育度,鼓勵牧區繁育和選育提高烏珠穆沁羊、蘇尼特羊、呼倫貝爾羊等地方良種羊。半農半牧區及農區以培育品種和國外引進品種本土化繁育選育提高為主。重點選育的地方品種主要肉用性能提高10%以上。育成品種主要肉用性能比親本平均提高12%以上。產羔率牧區達到120%以上、農區達到150%以上。支持中西部地區建立1-2處奶羊種羊場,推動奶羊產業發展。
(4)生豬。實施生豬種業提升行動,培育2家國家級生豬核心育種場,支持開展自主品種培育,確保生豬品種實現自給,重點培育「育繁推」一體化企業3家以上。
(四)著力發展現代種業。
11.培育現代種業企業。加快培育壯大一批育種創新能力強、市場佔有率高、經營規模大、產業鏈長的種業企業,提升種業企業的整體發展水平。突出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提高種業企業在育種、成果轉化、市場開發等方面能力,力爭培育5家市場競爭能力強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化種業龍頭企業。支持企業通過兼併重組、吸引社會資本、上市融資等方式做長做深產業鏈,鼓勵種業企業開展國際國內交流合作,實施種業品牌戰略,打造知名種業企業。(自治區農牧廳、林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2.加快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堅持集群發展,優化種業資源要素配置,加快種業科技成果轉化。以種業創新園區、創新基地和創新平臺建設為重點,匯聚區內外種業創新成果,聚焦轉移轉化、試驗示範、交流交易等環節,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提升種業價值鏈。發揮各級農牧和林草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優勢、隊伍優勢,加快對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在優質品種普及利用的實踐創新上取得突破,建立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加快成果轉化落地。強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加強配種站建設,推廣良種良法直接到戶。(自治區農牧廳、科技廳、林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提升種業服務能力。
13.強化種業市場監管。嚴格種業市場準入條件和標準,依法核發生產經營許可證,強化行政許可後續監管。加強市場監管,健全良種質量監督檢查機制,嚴厲打擊未審先推、無證生產、套牌侵權和製售假劣種子、種苗、種畜禽等違法行為,營造良好市場環境。落實「雙隨機、一公開」要求,強化檢打聯動,堅持分級負責,壓實屬地監管責任。明確監管重點,量化工作目標,加大違法行為處罰力度。對重點地區、關鍵物種、重要環節、重要案件進行監督抽查,依法公開監管信息。加強畜禽種質質量監管,加大對假冒偽劣種畜、凍精、胚胎的查處力度。(自治區農牧廳、公安廳、林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4.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加大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在春秋關鍵時節開展種子市場專項檢查,切實保障品種權人合法權益。強化品種審查制度,優化審查受理流程,在主要農作物的新品種審定環節和非主要農作物的登記環節,對親本進行嚴格鑑定和審查,嚴把準入關口。積極做好維權案件處理工作,提升辦案質量與效率,開展重點作物、重點品種維權試點,加強與司法部門維權合作,探索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的有效方式。(自治區農牧廳、公安廳、林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5.建立品種評價體系。配套完善全區承擔試驗任務的70多個試驗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河套—土默川平原、西遼河流域、大興安嶺沿麓、陰山北麓4個綜合區域試驗站的建設。分區域規劃建設玉米、向日葵、大豆、小麥抗性鑑定站。配套完善草品種區域試驗站5個,開展草品種區域試驗、評價鑑定和新品種展示工作。建設20個新品種展示示範點,5個跟蹤評價及信息數據收集中心。逐步建立以智慧財產權保護為核心,品種特異性鑑定準入、跟蹤評價與示範推廣有機結合的新型品種評價管理機制。(自治區農牧廳、林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6.提高認證檢測水平。開展種子質量認證試點示範工作,強化企業對生產過程的管理和產品質量的可追溯性,提高企業質量意識,將認證制度轉化為企業自覺行為。結合各地區優勢作物品種升級,擴建農作物種子質量檢驗中心。在全區糧食主產區新建旗縣級種子質量標準化檢驗室。建設自治區級林木種子質量監督檢驗中心1處、盟市級林木種子質量監督檢驗站12處、旗縣級林木種子質量監督檢驗站55處,建設自治區級草種質量監督檢驗中心1處、盟市級草種質量監督檢驗站12處,建設林草種子質量認證追溯中心1處。保障農林牧業生產用種安全、質量安全、供給安全。(自治區農牧廳、林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自治區現代種業提升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形成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統籌協調種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及時研究解決種業發展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種業工作的組織領導,對本地區、本部門種業發展負總責,加強指導監督,抓好責任落實,確保各項重點任務如期保質保量完成。(自治區現代種業提升工作領導小組負責)
(二)完善政策支持。財政部門要統籌整合現有專項資金和政策,加大對種業發展的支持力度,適時考慮將種業發展納入自治區現有政府投資基金支持範圍,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種業建設發展。發展改革部門要對符合現行固定資產投資方向的項目給予支持。科技部門重點支持種業創新工程,強化對種業創新發展的科技支撐。自然資源管理部門要保障新建、改擴建種質資源庫、良種繁育基地、保種場和核心育種場用地。各有關部門、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梳理任務清單,積極協同配合,落實好各項任務和措施。(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評價考核。強化行動方案評價考核,圍繞種業發展三年行動目標和重點任務,科學制定評價指標體系,並建立考核通報制度,對盟市、旗縣(市、區)和有關部門、單位的工作推進情況進行考評,定期通報考評結果,保障本方案有效落實。(自治區現代種業提升工作領導小組負責)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
原標題:《2020--2022 內蒙古這個行業畫好了藍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