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衣服」「褲子——褲子」「襪子——襪子」……1月13日早上8時許,泰緬邊境小城湄索市智民學校內,幼兒園全體600多名小朋友開始中文日活動。每周一和周五,他們都會在老師的帶領下,邊唱邊跳學中文。
「學習中國話要從娃娃抓起」。如今,智民學校從幼兒園到高中的2100多名學生都可接受12年制全學段華文教育。這所被中國國務院僑辦譽為第一批海外「華文教育示範學校」,背後的捐資支持人,正是來自當地全德善堂的數百名「華文守望者」。
6歲小孫女成了「四語通」
每逢星期一早晨,智民學校內的大操場上都會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朝陽迎著國旗冉冉升起,照亮了泰緬邊境這座美麗的湄索小城。
「你好,我叫何之芝,今年6歲半。」何之芝是南海籍華人何錦江的孫女,小小年紀就已經會說中、粵、泰、英四種語言。三年前,何之芝到了入園適齡年紀,何錦江跟家人商議,一致同意將之芝送到智民學校讀書。
「一定要讓她去,不去學中文怎麼傳承我們的中華文化呢?正是因為幼兒園三年打下的良好基礎,現在之芝不僅能聽懂大部分中文,回家也會跟我們講一點國語。」何錦江說,等孫女在湄索念完書,還打算送她去國內繼續深造。
「爺爺,之芝翻(上)學咯!」「爺爺,之芝翻(回)來咯!」「爺爺奶奶早投(晚安)!」最近孫女學會的這三句廣東話,成為何錦江和妻子每天聽到最歡喜的話語。
畢業季即將來臨,幼兒園的老師們提前為大班孩子準備統一服裝,組織他們拍畢業照。經常看到爺爺在書房裡練書法、寫文章,何之芝心裡默默許下一個小願望:「我想快點升到小學去,跟哥哥姐姐們一樣學更多的漢語。」她呢喃道。
本土老師首超外派比例
走進二年級課室,23歲的謝玉鳳正在講臺上教孩子們讀漢字。謝玉鳳是土生土長的泰國姑娘,從廈門大學語言專業留學歸來,她選擇回到家鄉湄索教書。
「智民學校是我的母校,接觸了十多年漢語之後,我發現自己很喜歡中國的文化。我希望在這裡,將中文教給更多的孩子。」謝玉鳳說。
和她一起在學校任教的,還有河南省僑辦派駐過來的17名外派老師。加上培養起來的18名泰國本土老師,如今該校共有華文老師35名,負責著全校57個班的中文教學工作。
「我們一直注重培養本土華文教師,今年本土老師人數首次超過了外派老師。」智民學校中文部校長胡明霞說。2018年7月,她也由河南省僑辦派駐到該校,全面指導中文教學工作。
「中文老師要發展壯大,根本上還是要靠本地培養。我們對本地老師進行針對性培訓,和他們一起探討中文教學方法,將從國內帶過來的教學資源與他們共享。儘管兩地教學模式存在差異,需要比較長的適應期,但我們更願意接受他們,改變自己。」胡明霞說。
華文學校背後的「文化守望者」
紅牆白壁,綠樹成蔭的校園內,一棟棟漂亮的教學樓內書聲朗朗。不久前,智民學校才舉行72周年校慶。鮮有人知道,學校創建之初只有幾棟木房子,環境十分簡陋,學生也只有300來人。
近年來,學校校址的變遷,環境的不斷優化,華文教育特色的打造,離不開當地全德善堂內600多名華人華僑的集體出資、齊心協力。他們是泰緬邊境上的「華文守望者」,何錦江也是其中之一。
「我們在海外辦華校的緊迫性跟國內辦學校是不能相提並論的,我們辦學校最主要是想傳承好祖國的中華文化。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接受到華文教育,在這件事上,我們義不容辭,且刻不容緩。」何錦江說。
以山相隔、以河為界,泰國湄索與緬甸妙瓦底縣隔河相望。這樣一所坐落於泰緬邊境的華文學校,學生不僅有華人華僑的後代子弟,還有來自曼谷、緬甸以及不同民族的孩子們。
其中,來自「48村」的一群泰國孩子每天都要組團包車奔波48公裡上學路。但來到學校的那一刻,他們和小夥伴們一起追逐玩耍,所有疲憊都煙消雲散。
「以前我上學的時候學生沒有這麼多,現在越來越多的泰國家庭意識到學中文的重要性,有的家長甚至還主動來找我們補習漢語。」謝玉鳳說,隨著漢語教學的重要性越發凸顯,自己也要加緊「補課」才行。
「小小花兒微微笑,太陽公公抱一抱,澆澆水呀澆澆水,嘣嘣嘣嘣花開了……」剛上完中國傳統文化課,幾個小學生從泰中文化中心的課室走出,嘴中還在哼唱著剛剛老師教的中文小曲。歌聲伴著鳥兒的合鳴,顯得格外動聽。
撰文:王雅鑠 王謙 攝影:戴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