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的回升,大棚進入全新的管理時期,然而這個時期的一些危害也隨著管理的推進,逐漸表現出來,需要農戶重點防範「鹽害、藥害和肥害」。
針對這「三害」,如果農戶不加重視,往往就會造成蔬菜發病,甚至死棵。因此應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進行綜合防治。
別小看了「鹽害」
1.別小看了「鹽害」
在大棚栽培中「鹽害」是影響產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解決瓜菜大棚「鹽害」勢在必行。盲目過量施肥,單靠投化肥換產量,必然會造成土壤中鹽分積累迅速增加,勢必造成肥害(鹽害)的發生,如何解決並避免盲目施肥所帶來的危害呢?
首先,調整棚田農家肥、化學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的施用比例。腐熟的農家肥佔棚田作物生育期需求量的65%,化學肥料佔生育期需求量的30%,微生物肥料佔全生育期的5%。
化學肥料應以不同作物的生理需求,減少含氯、含鈉的成分。
2.增施有機肥、生物菌劑
增施有機肥料,如綠肥、腐熟堆肥、廄肥以改良土壤結構,增進土壤肥力。
建議在基肥中適當地增加有機肥料的施用量,並施用一定量的生物菌劑,結合深翻地,可以改良土壤結構,改善土壤通透性,活化土壤,提高地溫,有利於作物根系伸展,增加根系吸收水分和養分的能力,提高自身抗鹽力。
3.以水壓鹽
俗話講,「鹽隨水走」,故此我們可以通過大水漫灌的措施,以水壓鹽,通過土壤毛細管,把耕作層內的高濃度鹽離子「帶走」。建議該法能結合蔬菜拔園後,高溫悶棚一併進行,即表層消毒後先打一遍地,而後大灌水,悶棚,應在半月以上。
4.選擇抗鹽蔬菜
生產實踐表明,不同種類蔬菜的根系對土壤鹽類濃度的忍耐能力不同,茄子的抗鹽力較強,其次是番茄、辣椒,再次為西葫蘆、黃瓜。
5.生物除鹽
試驗證明,種植蘇丹草能吸取土壤的多餘鹽分,是目前解決棚室土壤次生鹽漬較好的方法之一。另外,玉米的除鹽效果也較好。
6.進行抗鹽鍛鍊
提高蔬菜耐鹽性。播前種子吸水膨脹後,用0.6%的食鹽水溶液浸種6-12小時,可明顯提高其耐鹽性。苗其耐壓能力最差,噴50毫克/公斤的赤黴素,可刺激蔬菜生長,稀釋其體內鹽分濃度,增強其耐鹽能力。
7.土壤深翻
鹽害發生嚴重的土層,多表現為板結、透氣性差等特點,生產中,通過深翻土壤,打破土層結構,可明顯改善土壤理化性狀。
另外,深翻土壤還能打破因常年使用旋耕機而形成的「犁底層」。建議土壤深翻最好結合著旋耕機打地一併進行,深翻深度應在40釐米以上為宜。
8.地膜覆蓋
在生產季節採用地膜覆蓋膜下澆水的辦法,減少土表蒸發率,從而減緩土壤深層鹽分上升的速度。
9.秸稈還田
作物秸稈在直接還田後,在其腐解的過程中,可吸附、利用土壤的礦質元素,同時作物還田又增加了土壤有機質,改善了土壤透氣性(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促生了土壤有益微生物,可謂一舉多得。
別忽視了「藥害」
植物生長調節劑所造成的傷害最常見的有秧苗皺縮畸形和葉片呈蕨葉病毒症狀,在天氣較好的情況下,「藥害」症狀不易被察覺或症狀輕微,但是遇到連續的陰雨天氣後,植株不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根系吸收就會出現問題。因此,此時植株中毒症狀就會凸現。防治措施有以下幾點:
首先,做好預防工作。掌握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正確使用濃度、使用方法、使用部位等,如瓠瓜,使用乙烯利可促進主蔓早開雌花,但使用時必須是4-6片真葉期,提早使用容易發生藥害。
其次,確定適用濃度。如果濃度過低,不能產生應有的效果;濃度過高,會破壞植物正常的生理活動,甚至傷害植物。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濃度效應遠比一般農藥複雜,不同作物使用同一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濃度就有很大差別,且與作物的長勢有關。
再次,注意氣候條件。溫度過低,葉面吸收緩慢;溫度過高,藥液水分容易蒸發,易造成未被吸收的藥劑沉澱在葉表面,對組織有害。在乾旱氣候條件下施用,藥液濃度應降低;在雨水充足的季節裡施用,應適當加大濃度。
別放過了「肥害」
大棚蔬菜「肥害」可大致分為3種,一是施肥量過大或離植株太近,作物被高濃度肥料燒傷;二是某一營養元素施用過量;導致其他元素缺乏;三是在封閉管理條件下,過量施用氮肥,施後不覆土或未及時通風,發生氨氣或亞硝酸氣體的毒害。這三種「肥害」都要防治,應以防治氨等有害氣體對作物的灼傷為重點。
一是科學施肥,防止一次施肥量過大,對基肥施後覆土或與土壤充分混合;對追肥要提倡深施覆土,施後及時灌水,不可將肥料撒在地面就不管了。
二是要平衡施肥,對鉀肥要適量、分次或分層施用;不要將鋅、鐵等微量元素肥料與磷肥直接摻混,最好與腐熟有機肥和營養套餐肥嘉美紅利、海力寶、贏利來等肥料混合後施用。
三是施用有機肥、緩控釋肥料等養分緩慢釋放的肥料可以減少有害氣體的產生,可抑制亞硝酸氣體,除了合理施用氮肥外,還可以適量使用硝化抑制劑。
(來源:大棚蔬菜種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