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遊覽了背靠大梁山,面向鳳凰山,她是秦嶺陝南的一顆明珠的鳳凰古鎮後,我們驅車又來到了柞水縣的營盤鎮。這裡的秦豐村有秦楚古道在終南山裡。
我們在營盤鎮到秦豐村的入口處就先停了一停,被這裡的美景吸引。
營盤鎮地處秦嶺南麓,是柞水縣的北大門,素有「終南首邑」、「秦楚咽喉」之稱。
圖中路牌指向終南山秦楚古道景區。
營盤鎮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有鐵、銅、金、雪花大理石等礦產資源。 連翹、五味子、二花等中藥材 。羚牛、熊等多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繁衍生息。
營盤鎮人文景觀有孝義廳古縣城遺址、藥王孫思邈採藥遺址、秦楚古道遺址等。 擁有4A級景區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3A級景區秦楚古道、3A級景區孝義小鎮、中國最美休閒鄉村、終南山寨等景區景點10餘處。
營盤鎮境內的古西康之路時成為連接湖廣的天然紐帶,毗鄰長安,莽林為帳,洞寨為屋,是藏龍臥虎的地方。宋代以後為兵家安營紮寨之地,歷代官府派兵紮營。因軍事戰略地位屯兵守營而得名。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營盤設置相當於縣制的孝義廳,今東城遺址猶在。當時即有集市,集日為每旬二、五、八。時因大山岔廳城狹小,營盤鎮距廳城只有2理路程,商家行旅多以營盤為站,加之時有小舟沿乾佑河而上至營盤,又有西安至興安(今安康)的義谷騾馬大道經過,故有「水旱碼頭」之說。
民國二年(1913年)撤廳設孝義縣。民國四年(1915年)改為柞水縣。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西安產銷合作社在營盤設立分設。革命時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程子華、徐海東等曾在這裡建立蘇維埃政權。
新中國成立後設立營盤區,轄4個鄉:老林鄉,龍潭鄉,藥王鄉,太河鄉。2002年,在鄉鎮區劃調整中將老林劃入,撤鄉並區,設營盤鎮,轄7個行政村:藥王堂村,營鎮村,安溝村,龍潭村,楊四廟村,秦豐村,朱家灣村,共31個村民小組。
營盤的現在:是省委、省政府重點建設的「百強鎮」之一,是商洛市委、市政府確定重點建設的商洛門戶鎮,是柞水縣委、縣政府確定建設新農村「一鎮六小區」示範鎮,乾佑河百裡生態景觀帶的起點鎮,西安第二生活區核心區。
進入景區,我們直接來到了標有「終南山」的景區大門前。
這裡有柞水縣全域旅遊全景圖。
還有秦楚古道景區介紹。我們在景區售票處拿了些關於秦楚古道景區的宣傳冊子。
關於秦楚古道是這樣詳細介紹的:公元562年,即北周武帝時,在原有終南小道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擴建後的秦楚古道,又叫「義谷道」,是一條三米多寬的騾馬大道,是中國歷史上秦、楚相通的官道。
拿現在的話說,秦楚古道就是中國歷史上秦、楚相通的高速公路。這條古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安康的絲綢從這條古道進入長安後才能西去。隋唐時期,鹽、茶、絲綢、糧油、瓷器,在這條古道上南來北往。有學者認為,秦楚古道,也是絲茶古道。圖為景區接待中心樓。
柞水古為京畿長安重要門戶,位於秦嶺南麓,曾為西安通往安康的交通要道和樞紐,素有「秦楚咽喉」,「終南首邑」之稱。據《柞水縣誌》載:該道始建於南北朝保定二年(562),道寬2.5公尺,是由秦入楚的咽喉要道,也是古代兵家的必爭之地。50年代初曾經復修過兩次定名為「西康馱運路」,秦楚古道又稱「義谷道」。
秦楚古道位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煅造了十分明顯的南北自然風景邊際。徜徉其間,一步一景,景隨步移。其主要景觀有:雷劈石、黑琊溝瀑布、古客棧--耍錢場、紅樺林、觀山嶺、草甸、冰川遺蹟,苦竹海、杜鵑群林等。登上主峰南北眺望,即可領略草原大漠的浩渺與渾宏,又能飽覽群峰的奇險與俊秀,使人心曠神怡,留戀忘反、樂不思歸。
花門樓是一塊兩溪交匯的開闊地,古代花門樓是南來北往官員的休息所,兵馬的補給站,客商的集散地,文人騷客的遊樂場。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從長安經秦楚古道到鎮安視察防務就曾在花門樓安營紮寨,休養練兵,遊山玩水,還吟出「出紅扶嶺日,入翠貯巖煙」的詩句。詩仙李白出長安沿古道南下,行至花門樓,流連古道的山水,邊欣賞山水,邊飲酒作樂,還放歌抒情:「綠竹入幽境,青蘿拂行衣。……
秦楚古道的全段,現屬於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不僅芳草碧連天,而且風景美無限。藍天碧水,奇峰怪石,名花仙草,珍禽異獸……美不勝數。正如清代詩人餘作梅描寫的一樣:「太乙鍾靈聚此間,天開形勢佔秦關。詩峰翠鎖金城固,一水清流玉帶環。」
由於我們到的時候天氣不太好,加之遊人較少,景交車要等一些時間,所以我們就沒有進入裡面去細品秦楚古道了,只是沿景區道路走了走,私家車不能進去的。
宣傳冊上講,現在的秦楚古道於二OO六年九月在中國中部貿易投資博覽會上與柞水縣政籤訂了旅遊開發合同,二OO七年正式立項,經過五年的開發建設。
景區位於陝西省柞水縣營盤鎮秦豐村終南山腳下,規劃面積33平方公裡,全長25公裡。南起營盤鎮的小峪口,海拔1030米,北到牛背梁自然保護區試驗區的終南山主峰,海拔2604米。
終南山的主峰,也就是我們常說秦嶺南北分界線的標誌。
終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位於陝西省境內秦嶺山脈中段,古城長安(西安)之南,「壽比南山」、「終南捷徑」等典故的誕生地,是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誌。
終南山地處中國南北大陸板塊碰撞拼合的主體部位,是中國南北天然的地質、地理、生態、氣候、環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線,東起西安市藍田縣最東端的楊家堡,西至周至縣最西界的秦嶺主峰太白山南梁梁脊。
終南山東西長約230千米,最寬處55千米,最窄處15千米,總面積約4851平方千米。橫跨藍田縣、長安區、鄠邑區、周至縣等縣區,綿延200餘千米。
終南山是秦嶺山脈的一段,地形險阻、道路崎嶇,大谷有五,小谷過百,連綿數百裡。《左傳》稱終南山「九州之險」,《史記》載秦嶺是「天下之阻」。宋人所撰《長安縣誌》載:「終南橫亙關中南面,西起秦隴,東至藍田,相距八百裡,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終南。」
秦嶺終南山是世界典型的複合型大陸造山帶,是形成統一中國大陸的主要結合帶,橫貫東西,位居中央,成為中國南北天然的地質、地理、生態、氣候、環境,乃至人文的自然分界線,具有全球地質共性中的獨特性,其造山帶與盆山地質科學內容豐厚、典型、集中,富有代表性,故長期受到國內外地學界的關注。
秦嶺終南山科學內涵深厚,典型遺蹟眾多,地質演化歷史悠長,構造強烈複雜,地層巖石發育齊全,巖漿活動頻繁,變質類型多樣,礦產資源豐富,屬世界典型代表性大陸造山帶,具有當代地學發展的豐富前沿信息。
尤其它是中國南北大陸板塊碰撞拼合科學遺蹟保存最好的地帶之一,並且秦嶺北麓大斷裂是典型的造山帶和裂谷盆地交接區域。
總的地貌特徵為北仰南俯,山大溝深,山嶺與河谷、臺地相間。主要地貌單元有山前衝積、洪積扇群、黃土臺原、地壘斷塊山(驪山)、流水侵蝕剝蝕的黃土高丘陵、流水侵蝕剝蝕的大起伏中山、古冰川作用的極大起伏高山。
終南山是「道文化」 、「佛文化」 、「孝文化 」、「壽文化」 、「鍾馗文化」 、「財神文化」 的發祥聖地,「壽比南山」、「終南捷徑」等典故的誕生地。雄峙在古城長安(西安)之南,成為長安城高大堅實的依託、雄偉壯麗的屏障。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
終南山是道教全真派發祥聖地,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終南山。周代把終南山、太白山統稱為太乙山。
正是因為終南山的這些特點,使得終南山歷代多有隱士,據說有五千餘人。從楚共王二十年(前571年)算起,老子誕生於渦河北岸的陳國相地(今安徽渦陽)。老子曾做過東周的「守藏室之官」,其時諸侯混戰,禮壞樂崩,周景王死後,王子姬猛和姬朝為爭奪王位互相搏殺,守藏室被洗劫一空,老子深受打擊,辭官西行,至秦關函谷關,為關令尹喜迎老子於秦國終南山古樓觀,著書五千言,從此道德經流芳百世。
現在在終南山裡,據說也有一些人選擇離開城市、去往山野,追尋他們嚮往的生活,被稱作「終南山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