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消逝的歷史,
摸得著建築的質感。
聞得到久違的味道,
喚得醒沉睡的記憶。
在一城,知一城。老街老巷作為城市記憶深處的溝通地和依附地,猶如城市的骨骼,決定著城市的基本輪廓,也是這片土地的名片,在展示重慶變遷新貌的同時,也保留著人來人往間的溫情。
裡外巷子位於重慶著名文化街區龍門浩老街的核心位置棗子灣片區,古巴渝十二景之龍門浩月所在地,長江與嘉陵江交匯的不遠處,大南山腳下,長江江畔,由裡巷子與外巷子兩部分組成,東起龍門街,南至長江索道,西臨滾滾長江,北達慈雲寺老街,總長度約3000米。青磚黛瓦,青石甬道,古樹蒼枝,層層疊疊的青磚黛瓦建築,上下40多米落差,曲徑通幽的巷道,綿綿而上的條石階梯,幾百年來靜靜地躺在青山綠水的懷抱裡,凝視著滾滾長江,聆聽著風雨,揮灑著雨露。
裡外巷子,是開埠文化與巴渝文化的交匯。1890年,英國商人立德樂開辦起重慶歷史上第一家洋行,名為"立德樂洋行"——光緒九年 (1883年) ,立德樂攜同夫人,駕駛"達利號"輪船,探險川江航道800英裡航線,經40天艱苦航行,抵達原龍門浩碼頭,開啟了開埠文化的新篇章。抗戰時期,原義大利大使館、美國大使館酒吧、美國武官別墅群、海關別墅等都遷至此地,形成了一個中西文化共融的一個特色區域。
(立德樂及其夫人)
在這裡,中西文化交匯與共融,既有巴渝本土風格的青磚黛瓦、吊腳閣樓,又有舶來的西方文化、歐美風格;既有本地的麻辣美味,又有西式的精美咖啡。這裡,匯聚了眾多的重慶特色小吃、食品及手工藝品,又融入了西方的精華,是重慶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共生的典範。
【城市記憶歷史館】
如今,龍門浩老街將裡外巷子重新規劃打造,不僅能讓大家重拾城市記憶,還能領略歷史的文化和溫度。博物館式的聚光燈,照亮著每個畫面與一件件老物件,在歷史厚厚的灰塵裡,散發著滄桑氣質,從容的敘述著悠悠往事,有悲傷、有歡喜、有離別、也有聚合。
裡外巷子·城市記憶歷史館由多個展廳組成。
「老街會客廳」匯集了從唐到明清,從民國到七八十年代,龍門浩區域相關之器物。用老照片、老物件,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復原出老街的歷史文化。
「夏家客廳」中的物品曾是龍門浩老街"猴哥酸菜米線"創始人夏英鵠家客廳所有。老物件跟隨主人轉移至此,將傳統文化的最大內容——"家文化"繼承和發揚,把對家的記憶、對老重慶的記憶,永遠保留。
「龍門驛站」為諮詢服務、行李寄存 、路線指引、失物招領、醫療服務為一體的綜合驛站,以重慶文化為載體,通過對重慶文化進程的梳理,遊客與市民在休憩的同時,還能領略重慶文化的源遠流長。
「重慶開埠」記錄了自開埠以來,通過川江水道湧入重慶的各大洋行,及重慶開埠文化歷史中重要的節點。
「尚禮智造」以匠心·傳承為核心,將中國傳統手工藝技術傳承,為大眾展示傳統文化,傳播工匠精神。
「三峽渝禮」攜手三峽博物館,以三峽文化為依託,揭開歷史文化的魅力,讓經典文化濃縮於獨具魅力的藝術文創中。
「愛的博物館·歲月婚證所」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優秀婚姻文化,通過古典的婚姻形式,將愛情載入史冊。
「龍門老茶館」起源於舊時龍門浩區域豬鬃商人們洽談公事、匯集情報的"龍門茶館",為恢復龍門浩區域茶館的昔日風採,龍門老茶館得以重啟,讓茶館文化百年的歷史在此延續。
除了已完成建設的展廳外,還有弘揚紅色文化的「紅色記憶」;展現南岸地區、龍門浩區域建設發展的「崢嶸歲月」;主打童年懷舊的「小人書圖書館」;傳播傳統佛教文化的「佛陀吉語」也即將開啟打造。裡外巷子·「城市記憶歷史館」預計於2021年元旦開巷,通過獨特的文化匯集,在整理、梳理歷史的同時,也書寫歷史。
在龍門浩悠久的歷史中,老重慶記憶精華濃縮於此。穿越歷史煙雲,在青磚黛瓦中領略重慶之美;徜徉摯愛旅程,在龍門浩老街存放情感記憶。龍門浩老街·裡外巷子「城市記憶歷史館」邀您打開重慶舊時記憶的大門,探尋重慶城市文化名片、感受重慶的靈魂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