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照片均為「黑白的觸動」作者所攝,版權所有,未經允許,嚴禁盜用!
推薦閱讀:|
之前的文章帶大家逛過了北京的北海公園、景山公園、陶然亭公園和798藝術區,今天我們將再一次進入首都,領略千年古都那些為世人所稱道的名勝古蹟,你將看到:
雄偉壯觀的八達嶺長城:
充滿故事的皇家園林:
美輪美奐的現代建築:
以及閒適安然的酒巷胡同:
話不多說,這就上路!
如果讓老外說幾個關於中國印象的關鍵詞,「長城」一定榜上有名。
長城始建於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列國爭霸,各建長城以互相防守。秦統一天下後,將各段長城連成萬裡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長約6700公裡,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磅礴,布局之巧妙,世所罕見,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
秦以後,歷朝歷代均對長城進行修繕,以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長城保護了中原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是中華民族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的象徵。
歷史上最後一個對長城進行大修的朝代是明朝,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大都是明長城,其中名氣最大的一段,要屬北京的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位於延慶區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也是「天下九塞」之居庸關的前哨,號稱「天下第一雄關」的居庸關以險著稱,而八達嶺則是險中之險,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因而其被稱為「玉關天塹」。
據史料記載,戰國和北魏時均在八達嶺一帶有長城修築,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開始,對八達嶺長城進行了長達八十餘年的修建,共1300多裡,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八達嶺長城,後來抗倭名將戚繼光被調到此處指揮長城防務,在這裡多次退敵。
關於長城的名言中最為人所知的要屬「不到長城非好漢」了,這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所寫的《清平樂·六盤山》中的一句,毛澤東在長徵中率領紅軍翻越六盤山時,經過了寧夏西吉縣境內的一段長城,觸景生情,抒發了「縛住蒼龍」的壯志豪情。從此這句豪言壯語便流傳開來,成為了國人一定要登一登長城的理由。
雖然毛澤東是在六盤山寫的這首詞,但不論你登上萬裡長城中的哪一段,望著綿延不絕的巨龍臥於崇山峻岭,都不難生出「萬裡長城永不倒,千裡黃河水滔滔」的豪情。
在八達嶺長城入口處、城牆側,一路上能看到不少「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石碑。
在八達嶺北段還有一塊好漢石矗立在山巔,站在石上,背倚長城,面向群山,負手而立,風舞長袖,望江山如此多嬌,俱懷逸興壯思飛......也許遊客少的時候可以有這樣的體驗,大部分時候,在這裡取景拍照的人絡繹不絕,能趁機拍一張沒人的照片已屬僥倖,站在這裡賞景是絕對做不到的。
北京的長城除了八達嶺,慕田峪長城也是著名的景點。就景色來說,慕田峪植被豐富,坡度平緩,比八達嶺更加秀美,而且遊人相對較少,但其實八達嶺的景色也不遑多讓(疫情期間人也不多)。
遠處山脈青黛連綿,近處植被翠綠層疊,長城如玉帶鑲嵌在蔥蘢山嶺間,起伏伸展,隱沒在山水畫般的遠方。
八達嶺之險讓這段長城更加雄壯,有的地方陡峭的城牆讓人心驚膽戰,裸露的巖石彰顯的天塹的威嚴,讓人不禁想到:在沒有起重機的古代,人們是怎樣把一塊塊巨石運上山頭的?
「萬裡長城永不倒」,在長達千年的冷兵器時代,長城大多數時候都防住了侵略者的鐵騎,然而到了近代,當敵人武裝了飛機坦克、堅船利炮,再高的長城也守不住落後的中國,於是,英國人、法國人、八國聯軍.....都攻了進來,燒殺搶掠,曾經的輝煌和榮耀付之一炬。
圓明園、頤和園就是那場悲慘劇的受害者。
這一部分將帶大家轉轉圓明園和頤和園。
圓明園是清代的皇家園林,曾被稱為「園中之園」和「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然而這座園中之園在我們的印象裡卻是下面一幅頹圮破敗的景象,如果你對圓明園沒有印象,去網上搜索信息,出現最多的也是下面這幅頹圮破敗的景象。
大家都知道,這是近代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帶來的惡果。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最後一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闖入圓明園和頤和園,搶掠文物,焚燒建築,大量珍貴文物和建築毀於火海。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在北京展開了數日的燒殺搶奪,頤和園和圓明園再遭破壞,文物幾乎被洗劫一空,八國聯軍之後,又有盜匪在園中肆意橫行,昔日的雕梁畫棟終成破壁殘垣。
如今的圓明園幾乎可以稱為一處遺蹟,除了零星幾處後來修建的亭橋,園中唯一值得一看的就是那些倒塌的石塊——西洋樓遺址。
西洋樓遺址位於圓明園的東北角,是中國第一次仿建的歐式園林,包括諧奇趣、黃花陣、養雀籠、五竹亭、方外觀、大水法等景觀,其獨特的殘缺美成為了圓明園的標誌。
諧奇趣建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諧奇趣樓、噴泉群和供水樓組成。主樓呈半圓弧形,戶型平臺的盡端有演奏音樂的八角樓廳,這是圓明園內的第一座歐式水法大殿。
養雀籠建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是通向東部花園的一座西洋門,用於籠養展陳孔雀等鳥類。東面為半環形帶西洋牌坊,雕刻有精緻的黃銅花門,巖雀籠飾有五色琉璃構件,與石質建築相映成輝。
黃花陣位於諧奇趣北側,是仿照歐洲迷宮而建的花園。黃花陣的方陣為南北長方形,四面設門,陣中心是高臺圓基八方西式亭,寓意「天圓地方」。據記載,每當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皇帝都會在此舉行燈火晚會。我們現在看到的是1987年和1989年在原址修復的全部陣牆和歐式園亭。
(黃花陣中心的園亭)
外方觀位於養雀籠東側,是兩層三間西式樓,據記載,外方觀當時被乾隆改成了容妃(香妃)做禮拜的清真寺,觀內安放有兩塊伊斯蘭教石碑。
海晏堂是西洋樓景區中最大的一處園林景觀,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海晏堂正樓朝西,樓門左右有弧形疊落式噴水漕,階下為一座大型噴水池,池左右呈八字排列著十二生肖人身獸首青銅坐像,按中國古代計時法十二時辰的順序,各自輪流從口中噴水一個時辰,正午時刻,所有生肖一起噴水,周而復始,俗稱「水力鍾」。
海晏堂的十二生肖噴泉青銅頭像在帝國主義入侵時被搶掠,現有三尊存於法國和臺灣,牛、虎、猴、豬首現存於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
觀水法位於大水法對面,是清朝皇帝觀賞大水法噴泉的地方。觀水法正中石臺上設有寶座,後面是五件石雕並列而成的大型石屏風,分別雕刻有西洋軍旗、甲冑、刀劍、槍炮圖案,圍屏東西側各列漢白玉方塔一座,再向外側各有一座巴洛克式西洋門。觀水法的寶座被特意設計成坐南朝北的方向,這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比較特殊的皇帝寶座。
遠瀛觀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位於大水法北面的高臺上,主體為西洋鐘樓式大殿,整體建築全部採用優質漢白玉,石柱上的花紋雕刻精緻,活潑如生,容妃曾在此園居住。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後,英王喬治三世給皇帝的壽禮——天體運行儀曾在此陳列。
最後介紹一下圓明園標誌性的大水法:大水法是一處以噴泉為主體的園林景觀,由左右弧形石階環抱,主建築為巨型石龕式,中券前邊有獅子頭噴水瀑布,成七級水簾,層層噴水,岸上與池中分別置有翻尾石魚,岸上的水由「上魚」口中流出,進入「下魚」之口,如此循環,讓人稱妙。池中心有一隻銅梅花鹿,從鹿角噴出水柱八道,兩側散布十隻銅狗,從口中噴水直射鹿身,俗稱「獵狗逐鹿」噴泉,西洋人稱為「獸戰」。大水法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大型西式方形噴水塔,共十三級,從塔頂噴出水瀑,塔四周還有44根大小銅管一齊噴水,蔚為壯觀。
看過了以上的介紹,相信激起了大家對西洋樓原景的嚮往,那些精巧的噴泉和優雅的建築,放在今天都會讓人嘖嘖稱奇,即使從殘留的斷壁頹垣中,也能窺探曾經的風採。
然而,這一點風採在當年偌大的圓明園中,其實並不起眼。
西洋樓所佔的面積,不過圓明園總面積的1.5%,而且位於偏遠的東北角,實在算是圓明園的「郊區」了,「郊區」的建築都這麼精美,那「中心」有多漂亮就可想而知了。
而如今,西洋樓的遺蹟成了圓明園的標誌,園中更多更美的建築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再也無法被復原。漫步圓明園,只能看到一片片空曠的草地和河流,幾乎每一處空地有輝煌的歷史,導遊指著空氣說:這裡曾是皇室拜佛的地方,這裡曾是皇子讀書的地方,這裡曾是貴族賞荷的地方......
圓明園分為長春園、綺春園和圓明園三大區域,除了小小的西洋樓,絕大部分園林景觀都是亭臺樓閣,園中有前湖、後湖、福海等數個大大小小的湖泊,各種齋、館、屋、堂等更是數不勝數,如今只是存在於地圖上的名字。石制的西洋樓頂多坍塌,木質的亭樓卻在火海中化為灰燼。
(位於長春園的含經堂曾是乾隆歸政後的修養之處)
如今的圓明園中最有生機的,是湖中的野鴨、紅魚和黑天鵝......
圓明園西側不遠處是頤和園。
與圓明園相比,頤和園就幸運多了,在遭遇英法聯軍的摧毀後,清政府將受火災毀壞較輕的頤和園進行了重修,這才使得大部分建築保留了下來。
頤和園始建於1750年,原名清漪園,是我國古代保存最為完整的皇家園林,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以珍貴的文物藏品和各式宮殿聞名於世。
比如:
從仁壽門進入後看到的這塊壽星石,是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建頤和園時從墨爾根園(在今北京大學校內)移來,色青而潤,造型奇特,狀如壽星。
壽星石後是仁壽殿,這裡是慈禧和光緒住園期間臨朝理政、接受恭賀和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
宜芸館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光緒重建後成為皇后葉赫那拉氏在園中的住所。
玉瀾堂是光緒皇帝居園時的寢宮,也是他當年批閱奏章、處理政務的地方。1898年9月16日,光緒曾在此召見握有兵權的袁世凱,希望袁贊助維新變法。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曾被幽禁於此。
頤和園內有六座城關建築,其中最大是下圖所示的文昌閣,內供銅鑄文昌帝君和仙童,文昌閣和萬壽山西供武聖的宿雲簷象徵「文武輔弼」。
頤和園中還有一座園中之園——諧趣園,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仿江南名園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園中方塘數畝,沿池建有樓、亭、堂、齋、橋、榭等園林建築,由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百間遊廊連接,錯落相間,步步有景,引人入勝。
萬壽山上的景福閣是慈禧太后賞月、觀雨的地方,也在此接待外國使節。1942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的談判在此進行。
萬壽山上還有一座頗具詩意的小廳,名叫「意遲雲在」,名稱來源於杜甫《江亭》中的詩句:「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頤和園中最引人矚目的建築,是萬壽山上高聳的佛香閣,它聳立在20米高的石造基臺上,氣勢雄偉,是全園的構圖中心。
閣內供奉著明萬曆年間所造的銅鑄千手觀音,美妙莊嚴,熠熠生輝。
登上佛香閣,可以俯瞰昆明湖全景。
佛香閣下,從山腳到山頂,有「雲輝玉宇」牌樓、排雲殿、德輝殿、智慧海等建築,一起組成了萬壽山的主體建築。
排雲殿是光緒為慈禧祝壽的場所,殿內陳列著當年王公大臣進獻的壽禮。
(位於山頂的智慧海)
從萬壽山下來,沿著昆明湖漫步,湖中景色十分秀美,岸邊的建築依然美輪美奐。
湖邊的聽鸝館原是乾隆為其母看戲所建,古人常借黃鸝鳥的叫聲比喻動聽的音樂,故名「聽鸝館」。後慈禧也常在這裡看戲。如今聽鸝館已成為專營宮廷菜式的餐廳,先後接待過上百位國家元首,是中國著名的宮廷菜系飯莊。
昆明湖中另一處名景觀是清晏舫,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
包羅萬象的頤和園中還有一條蘇州街,位於後湖中心,商街建於水流兩側,再現了江南水鄉的繁華。
昆明湖畔最顯眼的建築是廊如亭,面積達到130多平方米,是中國古代建築面積最大的亭式建築,亭內懸掛的匾上有乾隆御製詩和古典名著摘抄。
廊如亭一側是十七孔橋,連接了東堤和湖中小島——南湖島,它是我國皇家園林中現存最長的橋,橋欄望柱上雕刻有五百多隻形態各異的石獅,是清代石雕藝術品中的傑作。
越過十七孔橋來到了南湖島,這是昆明湖前湖中的湖心島,與萬壽山遙相對應。島上有涵虛堂、鑑遠堂、月波樓等建築。
涵虛堂是夏秋時節帝後賞月的絕佳場所,乾隆曾在此檢閱香山健銳營的水軍操練,慈禧曾在此檢閱水師學堂的操演。
逛完頤和園已是傍晚時分,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有兩隻黑天鵝在閒遊,畫面溫馨又浪漫。
如果是第一次來北京,而且時間有限,只能去玩一個景點,那我想絕多數人會選擇故宮。
作為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的皇家宮殿,故宮是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集大成者,與俄國的克裡姆林宮、法國的凡爾賽宮等宮殿一樣,是一個國家傳統文化的精粹。
故宮還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 ,館藏珍貴文物一百多萬件,佔全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是明清時代中國文物無價的歷史見證。
去過故宮的朋友都知道,故宮非常大,大大小小的宮殿加起來有七十多座,房屋有九千餘間,所以這一部分,我將揀重要的建築介紹給大家。
疫情期間,需要從東華門進入故宮。東華門是故宮的東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靠近太子宮,以前是專供太子出入紫禁城的,一般宮門上有九排門釘,東華門上只有八排。
進入故宮來到中軸線,南側就是午門。
午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故宮的正門,呈「凹」字形,其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午門氣勢威嚴,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雄偉壯觀,俗稱「五鳳樓」。
中軸線北側可以看到白色的石橋和黃色的宮殿。
石橋叫「內金水橋」,共有五座,建於明初,內金水河流過此處。中間的一座是御路橋,專供皇帝通行,橋兩側是漢白玉欄杆,望柱頭雕雲龍紋飾,為五橋之首。兩側的橋長、寬依次遞減,望柱頭為二十四氣紋飾,為王公大臣、文武官員等通行之橋。
通過內金水橋之後,就來到了三大殿之一的太和殿。
太和殿又被稱為「金鑾殿」,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宮奉天殿建成,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
有很多人認為太和殿是用於上朝的,其實不然,太和殿一般是用來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乾清宮和養心殿(清朝後期垂簾聽政)。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過盛大典禮,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徵,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
太和殿匾額是「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存的牌匾為複製品,原件在袁世凱稱帝時被換下遺失)。
太和殿前有石質的日晷和嘉量,表示向天下萬民授時的最高權力和度量衡定、天下一統。
(嘉量:古代標準量器)
(日晷:古代計時器)
太和殿後是中和殿和保和殿。
中和殿是黃帝參加盛大典禮前,接受司禮官員朝賀的場所。「中和」出自《禮記》,意即凡事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中和殿內寶座上懸掛乾隆御筆「允執厥中」匾,寓意施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
保和殿在明朝時稱為「建極殿」,是明朝皇帝大典前更衣的地方。清順治二年(1645年)更名保和殿,「保和」出自《周易》,意為保持萬物和諧。每年除夕,清朝皇帝在此宴請少數民族王公大臣。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這裡成為「殿試」的固定場所。
以上是故宮的三大殿,保和殿後穿過乾清門,來到了故宮的後三宮,為首的是乾清宮。
(乾清門)
乾清宮從明永樂年間到清康熙年間,一直是黃帝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寢宮。後來雍正黃帝將寢宮由乾清宮移至養心殿後殿,處理政務也隨之移至養心殿,但乾隆時仍在乾清宮處理政務。乾清宮也是明清兩代黃帝死後的停靈之地,以示「壽終正寢」。
乾清宮內「正大光明」匾後是清代雍正皇帝創立的秘密建儲制存放儲匣的地方,匣內藏著黃帝選定並御筆親書的皇位繼承人名字,黃帝死後,取下匣子共同驗證,由秘密指定的皇子即位。
乾清宮之後是後三宮之交泰殿。
「交泰」出自《周易》,意為天地相交,陰陽協和,所以交泰殿處於乾清宮(天)和坤寧宮(地)之間。
交泰殿內正中設寶座,寶座上方懸掛著乾隆皇帝臨摹康熙皇帝御筆「無為」匾,下設乾隆御製「交泰殿銘」屏。清代皇帝在千秋(皇后生日)、元旦、冬至三大節日再次接受朝賀,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徵皇權的二十五璽存放於此。
交泰殿之後是坤寧宮。坤寧宮是明代皇后的寢宮,坤寧宮與乾清宮分別是傳統意義上的帝、後寢宮,「乾清」、「坤寧」寓意天清地寧即天高明地博厚。坤寧宮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如今的坤寧宮是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瀋陽)清寧宮改建的,門不居中而偏東,成為有滿族特色的口袋式房。康熙、同治、光緒以及溥儀均曾在此大婚。
除了中軸線上的三大殿和後三宮,左右兩側還有后妃和皇子等居住的東六宮、西六宮以及御花園等建築,在東西六宮間穿梭的時候才感受到故宮之大,一個院落套一個院落,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一樣的紅牆黃瓦,大同小異的房間,很容易迷路,常常懷疑:這個院子剛才是不是進過了?
在這數不清的院落中,也有地位高低之分,比如慈寧宮就更加大氣,明朝時為皇貴妃的住所,清順治年間,孝莊文皇后在此居住,此後慈寧宮成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
離慈寧宮不遠的壽康宮也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始建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是乾隆皇帝為生母崇慶皇太后建造的。重慶皇太后去世後,乾隆皇帝為紀念母親將特製的金髮塔供奉於此。
位於故宮北側的御花園在精美中還透著大氣,園內青翠的松、柏、竹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亭臺樓閣鋪展在成蔭綠木之間,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關於故宮的歷史和文化真是太豐富了,這裡只介紹了幾處主要的建築,其他建築沒有涉及,所藏的珍貴文物也沒有提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親自前去一遊,下面我們去逛逛天壇。
天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祈谷的祭祀建築群,是中國古代王朝等級最高、最完整的壇廟建築群之一。
中國人祭天的習俗最早出現在帝堯時期,《史記》記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我國的祭祀遺址有三十多處。西周時,郊祀天地成為國家重要祀典載入《周禮》,此後歷朝歷代都制定了嚴格的祭天禮儀,皆源於《周禮》。
明清時祭天禮儀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從永樂十八年永樂皇帝第一次在天壇舉行天地合祀大典到清光緒十三年最後一次在天壇舉行祭天典禮,共有二十二位皇帝在天壇舉行過隆重的祭天典禮。除了祭祀天地,遇到自然災害、平定叛亂等國家大事,皇帝還要親至祭祀或遣官代祭。
天壇包括圜丘和祈谷兩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圜丘壇內主要有圜丘壇、皇穹宇等建築,祈谷壇內主要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建築。
從北門進入後,首先來到的是祈年殿。祈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初名「大祀殿」,用於合祀天地。清嘉靖二十四年改為三重簷圓殿,殿頂覆蓋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寓意天、地、萬物,並更名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改三色瓦為統一的藍瓦金頂,定名「祈年殿」,是正月祈谷的專用建築。祈年殿內部開間還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例。
祈谷壇的另一座重要建築是皇乾殿,從祈年殿穿過一座琉璃門可到達。皇乾殿是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板的殿宇。
祈年殿向南來到了回音壁,這是一圈圓形的圍牆,牆體堅硬光滑,可以很好地反射聲波,又因圓周曲率精確,聲波可以沿牆內面連續反射,向前傳播,如果兩個人分立於東西配殿後的回音壁下,輕聲對話,雙方均能清晰地聽到對方聲音,非常有趣。
回音壁中心的建築是皇穹宇,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圜丘壇天庫的正殿,用於供奉祀天大典的神板。皇穹宇上覆藍瓦金頂,精巧而莊重。殿內天花藻井是青綠基調的金龍藻井,中心為大金團龍圖案,為古代建築傑作。
回音壁再往南是圜丘,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因每年冬至在臺上舉行祀天大典,又稱為「祭天台」。圜丘的登壇石階、各層臺面石和石欄板的數量均採用九和九的倍數,以應九重天,強調天至高無上的地位。
圜丘上層臺面中心的石板稱為「天心石」,外環砌石板九塊,再外一圈砌十八塊石板,以後依次遞增九塊,直至九九八十一塊,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說話時,聲音非常渾厚、洪亮。
天壇公園中還有一組七星石,這是明嘉靖年間,在大享殿東南放置的七塊巨型鎮石,刻有山形紋,寓意泰山七峰。滿族入主中原後,為表明滿族也是華夏一員,乾隆皇帝詔令於東北方向增設一石,有華夏一家、江山一統之意。
在天壇不僅可了解古代祭天的儀式,欣賞威嚴的皇家祭祀建築,園中綠草如茵,松柏如蓋,紅牆綠瓦,景色也十分秀美,清早和傍晚,祈谷壇和圜丘壇未開或已關,公園中也有遊人散步、賞景。
故宮和天壇是北京作為皇城的顯赫代表,而胡同則是北京作為老城的市井標誌。要說北京最有名的胡同,當屬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位於北京中軸線東側的交道口地區,北起鼓樓東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建於元朝,距今已有740多年的歷史,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
最初,因其地勢中間高、南北低,如一駝背人,故名「羅鍋巷」。清朝時,根據乾隆十五年繪製的《京城全圖》,改稱「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是最富有老北京風情的街巷,沿著主街能遇上不少有特色的胡同——帽兒胡同、雨兒胡同......連名字都有濃濃的京味兒。
(帽兒胡同)
南鑼鼓巷及周邊區域曾是元大都的中心,明清時期則是達官顯貴的聚集地,王府豪庭數不勝數。清王朝覆滅後,南鑼鼓巷的繁華也跟著慢慢落幕,但胡同裡依然保留有各種各樣的府邸和多姿多彩的宅院,厚重深邃。
除了老北京的味道,這裡還密布著不少趣味盎然的時尚小店,「在別處」、「轉角遇到愛」、「心是孤獨的獵手」、「鬼味」......光聽店名就讓人無限憧憬,傳統和時尚在這裡激情碰撞,產生了令人神往的浪漫和悠然。
離著南鑼鼓巷不遠是後海,步行可達,中途還經過了北京另一條有名的胡同——菸袋斜街,這裡充滿了經營菸具、古玩、書畫、文具和風味小吃的店鋪,是商業氣息和文化韻味的結合體。
後海是什剎海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一個巨大的人工湖,湖周邊是各色酒吧。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湖邊小道熱鬧了起來,綠蔭下有散步納涼的行人,酒吧中是燈紅酒綠的音調,這裡沒有三裡屯那麼喧嚷,卻多了一份寧謐和文藝。
馮唐在《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中提到「後海有樹的院子」,可是,後海的樹這麼多,周圍的四合院這麼多,為什麼可遇不可求呢......
08年奧運會之後,鳥巢和水立方成為了北京新的地標。在鳥巢和水立方所在的奧林匹克公園,還有不少讓人眼前一亮的建築和雕塑,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北京奧運會的祥雲火炬)
「鳥巢」是北京奧運會的主體育場,並將作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冰上項目的場館,是北京奧運會標誌性建築物之一。鳥巢由2001年普利茨克獎獲得者赫爾佐格、德梅隆與中國建築師合作設計,這樣一個孕育與呵護生命的「搖籃」,寄託著人類對未來的希望。
(夜色下的鳥巢)
水立方即是國家遊泳中心,位於鳥巢對面,是北京奧運會的主遊泳館,也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標誌性建築物之一。2022年冬奧會,水立方將被改造成「冰立方」,作為冰壺項目的比賽場館。水立方與鳥巢一方一圓,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圓地方」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思想。
奧林匹克公園中有一座下沉花園,其中有購物中心和一些仿古的宅院建築,充滿了中國元素,展示了歷史與現代的文化傳承。
(打馬球的唐人)
(奇特的現代雕塑)
公園內還有兩座高聳的建築非常吸睛,一座是玲瓏塔(奧林匹克多功能演播塔),另一座是觀光塔。
玲瓏塔高132米,位於奧林匹克公園中部,設計輕盈、玲瓏、剔透,建成時的主要功能為電視轉播,如今顯示冬奧會開幕倒計時。
觀光塔位於奧林匹克公園南門外,高246.8米,因造型細長被網友稱為」大釘子」。觀光塔共由5座高度不等、錯落有致的獨立塔組成,以從低到高的五環圖案作為塔的基本造型。遊客乘電梯可直達塔頂,一覽整個奧林匹克公園的全部景觀。
從上一篇文章的公園和798,到今天的長城、故宮、天壇、鳥巢,帝都北京最為人所知的名勝古蹟就都分享給了大家。下一篇,我們將逛逛魔都上海,同樣是超大城市,上海又有怎樣不同的魅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