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相辭職的各種渲染大波中,有一位豪傑成為了「人心所向」。他,就是人盡皆知的甜黨官房長官菅義偉。
目前在自民黨內追逐下一任首相的爭奪戰中,菅義偉無疑是最有人氣的一位。在某網站的投票中,他以壓倒性的優勢佔據了絕大部分票數。
而誕生出這樣一位極有可能出任下任首相的學校,則是大名鼎鼎的MARCH校之一——法政大學。
1、法政是個什麼樣的大學?
法政大學,最早是以法國法系教育為主的私立法學校「東京法學社」,也是日本第一所私立法學校。初來乍到,看到法政大學這一校名,很容易就以為這學校是個只能學政治與法的單科大學,其實不然。
雖說法政的校名在MARCH中最有迷惑性(也可能和中央不相上下),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了立派的綜合性大學,並有十幾萬考生爭相報考(2019年度一般入試)。
怎麼個「立派」法?
法政是MARCH中學部最多的,共有15個學部(法學部、文學部、経営學部、國際文化學部、人間環境學部、キャリアデザイン學部、デザイン工學部、グローバル教養學部、経済學部、社會學部、現代福祉學部、スポーツ健康學部、情報科學部、理工學部、生命科學部)。
法政也是日本私立大學中最早設立社會學部和法學部的。
要說法政特有,還是キャリアデザイン學部。看它的英文表記career design,「職業規劃」「生涯設計」???叫人摸不著頭腦。根據官網所說,キャリアデザイン不僅僅包括就職、人生規劃,生涯指導、人生設計、方向修正也是主題之一。各位要是有興趣可以了解一下。
說完學部,來說說法政的校區。
法政有市ケ谷、多摩和小金井三個校區,遺憾的是三個校區不是下了最近的車站還要徒步走個10-15分鐘,就是下了電車後還要坐10-20分鐘巴士(點名批評多摩校區)。不少身在市ケ谷主校區的法政生「落井下石」:多摩校區啊沒去過,感覺根本不是法政(可能就和慶應的某S一樣吧)。
所以近幾年多摩校區的學生們「奮起反抗」,表示:「生活條件過於艱苦,上個學像取經一樣這日子過不下去了(我腦補的)」。總之,多摩校區的同學們發出了拒絕的聲音,聽得法政的校領導也於心不忍,表示:「為了保證法政的多樣性,我們要儘可能地讓不同學部聚在一個校區,互相影響交流」。間接表明,多摩校區所屬的學部也有一部分可能將會被回遷到市ケ谷。
Emmmmm……不過,正在考學階段的小夥伴還有考慮的餘地,要三思而後行。
2、從「直男癌」(バンカラ)大學到「洋氣」(ハイカラ)的大學
*バンカラ寫作「蠻殻」,特徵是弊衣破帽,後衍生出舊制高中不良少年風、革命青年風;ハイカラ來源於英文「high collar」,原意指洋裝的高領,後來衍生成為精英階層的代名詞。
很久很久以前,江湖上曾流傳過「飯田橋體育大學」或「市ヶ谷體育學校」的傳說,因為有一段時間法政的棒球和橄欖球在比賽中所向披靡。
後來在學生運動全盛時期,法政的「積極參與」也聞名於世。
由於「作風」過於「強硬」,昭和時代的法政整體給人一種「男くさい」「バンカラ」 (直男癌?翻譯by小編)的印象,這也是法政大學早些年間一直沒什麼「女人緣」(原文:女子ウケが悪い)的原因。
要說怎麼吸引女孩子的眼球,怎麼也得向青山、立教這樣JK扎堆的學校取經。但一看二者地處市中心(表參道、池袋),周圍都是女孩子喜歡的咖啡廳服裝店,再看法政的市ヶ谷主校區,相比前二者還是略遜一籌(據小編法政的同學吐槽,從最近的兩個站飯田橋、市ヶ谷的任意一個走到法政市ヶ谷校區,徒步都要走10分鐘,街邊還「光禿禿」的,晚上走甚至有些滲人……)。
Emmmm……從地理上吸引可愛的女孩子看來可行性不高,那就只能從學科設置、校園設施入手。
法政大學蛻變記1——「國際系學部吸睛計劃」
法政大學的兩大國際系學部——國際文化學部和グローバル教養學部(下文中稱為GIS),近幾年吸引了不少以留學為目標的女生。
國際系學部一直都是女子爭奪戰的主場。以法政2018年統計數據為例,GIS女子數佔學部內總人數59%、國際文化學部65%,是法政所有學部中女生佔比最高的兩學部,就連一向被笑稱為「尼姑庵」的文學部(2018年數據:文學部女子數佔比49%)都望塵莫及。
正因如此,近年來MARCH各校在發揚國際系學部上各顯神通,誓要吸引更多新時代的進步女性。
MARCH校中最早設置的帶「國際」兩個字的學部是青山的國際政治経済學部(1982年設置),但要說傳統意義上我們認為的、傾向於文化交流和一般教養的國際系學部,MARCH中最早的還要屬法政的國際文化學部(1999年設置)。
在這之後,隔了近十年之久才有了先前明治篇中介紹的「漫畫學英語」「迪士尼實習拿學分」的國際日本學部(2008年設置);
所以,說法政是MARCH校國際系學部的「開山鼻祖」也不為過(?),不過話又說回來,國際文化學部和GIS到底有啥區別?
Emmmm……問得好,本人在法政GIS官網上發現,早就有小天才問了,官方也給出了權(どう)威(でも)性(いい)的回答。請看
「各學部有各自的研究、教育理念……GIS是為了地球全體直面的課題和文化現象……」等等,且「英語作為學部公用語、日常由英文授課的唯一學部」???居然可以全員享受「全英文授課」待遇!想起在立教這可是「天選之人」才能擁有的奢華體驗(見立教異文化交流學部DLP項目),小編不禁感嘆法政GIS的「財(tie)大(wan)氣(wu)粗(qing)」。
話說回來,全英文授課雖然新鮮,但要是全浸透式日式英文授課可謂是「生不如死」,小編不由得擔心起來,仿佛聽見了片假名英文單曲循環。
經過一番調查,小編發現GIS的專任教員百分之一百留過「洋」,其中外籍教員佔總教員數一半還多,學部長還是香港出身……果然非常國際化。
最誘人的是,GIS有自己的留學制度Overseas Academic Study Program(OAS),GIS入學者中本身有一大部分是歸國子女,因此海外留學並非必修。然而!通過OAS留學的學生,GIS將全員支給50萬(短期留學)-100萬(長期)日元的獎學金,特別優秀者還多給個十萬二十萬(小編不經算了起來:GIS有xx人留學,一個人給xx萬……)——注意,這裡的「獎學金」指的還是不用還的那種(膚淺如我,打開了ETS官網)。
相比GIS的純英文環境,國際文化學部採用英文日文對半的雙語授課。從課程設置上來說,很難將GIS和國際文化學部做完全的區分,只能說第一大區別在授課語言上,第二則是在課程設置的細分程度上。像是國際文化學部在國際文化學科下還分有情報文化、言語文化、表象文化、國際社會四個course,有明確的方向;而GIS下則只有グローバル教養學科,並未再進行細分,但查看GIS的各個研究會的主題,又能發現其之間專業方向迥然不同。
GIS和國際文化學部的第三點區別在於留學制度。不同於GIS的OAS留學目的地是清一色的英語國家,國際文化學部的留學項目Study Abroad(SA)的目的地則包含了漢語圈、西語圈等10個國家。除了SA,國際文化學部還為海外留學生設置了Study Japan(SJ)項目,以促進異文化交流。
於是,靠著扛把子的國際系兩學部,法政逐漸擺脫了不招待見的「直男癌」形象,向著國際社會精英的方向邁進。
法政大學蛻變記2——校舍華麗變身計劃
還記得上文我們說到的法政的學生在學生運動全盛時期的活躍表現嗎?
雖然學生運動潮已經一去不復返,但證明前輩們曾為之奮鬥過的「碉堡」卻存活了一段時間。那就是傳說中的位於法政大學市ヶ谷校區的學生會館(1973-2004)。
曾經由學生自治、各社團活動室所在的建築(私以為其堪比京大吉田寮),有一段時間是革命青年的活動據點。由於品貌不佳且一些未知勢力盤踞於此,這無疑在外人對法政「昭和男兒」的印象之上「錦上添花」,也在某種程度上隔絕了法政的一部分「桃花運」。在一番鬥爭下,學生會館終于于2004年被解體。2007年在學生會館的原址上,落成了外濠校舎。
之後,市ヶ谷校區的也引來了一系列的大「改造」,2016年富士見ゲート竣工,成為了主校區的「門面擔當」,不僅有咖啡廳、小賣部等便利設施,還有屋上庭園這樣休養生息的絕佳場所,可謂設計得十分周到(酸了,是別人家的學校)。
市ヶ谷校區變身計劃並未止步於此,去年一座名為「大內山校舎」的高層建築拔地而起,想著別人家的學校逐漸變得時尚而現代化,望著自己學校板都快被坐穿了的小板凳和透著風的牆,本人悔不當初,深感「擇校需慎重」之理。
寫到這裡,本人氣到腎疼,並不想多說法政其他校區翻天覆地的變化,各位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行了解(我去寫退學申請了……)。
(名校志向塾 ビオ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