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了呼吸機插管,他還是老戳鼻子,就像近視眼摘下眼鏡後,還習慣性地推鼻梁一樣。」每當萬小瓊看到這個畫面,心酸也欣慰。
還記得那個因早產一直靠呼吸機「續命」,兩年來只能以插管的長度為半徑,在「巴掌」大的地方活動的溜溜嗎?這個五一假期,從他的老家重慶傳來好消息——溜溜第一次脫氧出門玩耍了。
去年,北京日報客戶端以《溜溜,北京的醫生今天接你來了》為題,講述了重慶一早產男童靠呼吸機生存險情不斷的故事。高鐵上列車長悉心照料,好心人不留名捐款,站臺上演生死時速接力送氧,站臺下綠色通道破例打開……這些片段感動了無數讀者。然而,入院後溜溜的狀況讓人揪心,與預估不同的是,孩子的主要病情並非房間隔缺損引起,而是BPD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慢肺),只能口服藥物保守治療,所以溜溜二十多天後就出院了。
回到家中的萬小瓊一度十分沮喪,制氧機、呼吸機24小時不離身,溜溜開啟了漫長的養肺之路。然而,呼吸難、多汗、體重不增、心率快……就在萬小瓊整宿守著孩子、精神接近崩潰的時候,她遇到了專注於早產兒救治的愛心醫生馬明廣,他調整了治療方案。
「停止口服利尿劑,調整波生坦和西地那非用量,增加強心藥地高辛,並根據呼吸心率情況進一步調整。」馬明廣原是國內一超早產NICU的醫生,目前在美國一家公司做客座教授,幫助過許多困難家庭的孩子,被早產兒媽媽們稱為愛心醫生。
就這樣,溜溜慢慢有了變化,呼吸改善了,小臉也紅潤了。「半月前,他更是自己擼下鼻孔上的插管,要不及時取下,他就拽著呼吸機跑了!」一年時間溜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想想這三年的堅持和艱辛,萬小瓊又淚如雨下。
「他基本是被放棄的小孩,以前想都不敢想還有這麼一天!」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看著在兒童公園裡東瞅瞅西瞧瞧興奮得手舞足蹈的溜溜,萬小瓊一度感覺是在做夢:「這是溜溜第一次脫氧出門,呼吸機和制氧機就放在車後備箱,玩了一天都沒用上。」
去沙地裡跑跑,去馬路邊看車,被姐姐抱著玩滑梯……兒童公園裡的一切,對溜溜來說都是那麼新奇好玩。眼前的溜溜「小屁股都撅出來了,腿也粗了不少」。但和同齡孩子相比,3歲的他看起來仍像1歲的孩子,他賣力想奔跑的樣子,讓萬小瓊忍不住想幫他一把,而溜溜爸爸則攔住了她:「他應該和正常孩子一樣看世界,讓他鍛鍊鍛鍊吧!」
以防意外,晚上溜溜還是要戴呼吸機睡覺,但溜溜如今的樣子,仍讓幫助過他的人振奮……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像他這樣幸運,馬明廣呼籲:「每年有幾千萬早產兒出生,這些經歷了生死瞬間的寶寶和內心坎坷的媽媽們,需要更多機構和群體來關注。」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