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少年:少數民族文化是認知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扇窗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香港青少年:少數民族文化是認知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扇窗

2016-10-13 11:24:3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麗江10月13日電 題:香港青少年:少數民族文化是認知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扇窗

  作者 呂少威

  「少數民族文化為我們認知中華傳統文化打開了一扇窗」,來自香港王錦輝中學高中二年級的樂穎嫦這樣告訴記者。

  13日清晨,古城麗江,一輛巴士緩緩開動駛向機場,車上載著來自香港王錦輝中小學的33名師生。在安檢口,他們透過玻璃窗依依不捨地向送行的工作人員揮手道別,為期5天的「香港青少年納西族文化藝術考察」活動也在送別聲中結束。

  樂穎嫦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跟隨旅行團來過一次麗江,雖然旅遊是走馬觀花式的,但麗江美麗的風景和納西族淳樸的民風在她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記。時過境遷,第二次再訪麗江,城市面貌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說自己更喜歡這種調研的方式,因為可以深入到百姓家中,感受更真實的納西文化。

  初中二年級的黃皓妍和她一樣,也很喜歡通過學校組織的調研活動多了解內地。在實地調研之前,56個民族在她眼裡只不過是課本上的幾行鉛字。但零距離接觸水族和納西族後,這兩個民族的形象在她腦海中逐漸豐滿和清晰起來。特別是納西族的打跳舞和美食粑粑,給黃皓妍留下了美好印象。

  「香港青少年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研習考察計劃」已舉辦過11個系列,這次與往屆最大的不同是把年齡放寬到小學。今年從小學報名者中選出了五位,劉家呈就是其中的一位「幸運兒」。

  小姑娘水汪汪的大眼睛充滿著對世界的好奇,總是走在隊伍前列。在聽納西族人介紹時,她握著筆全神貫注地記錄下每一個要點,受東巴象形文字的啟發,遇到「胡蘿蔔」三個字不會寫,索性直接用畫代替。在古城裡,她請一位藝人在犛牛角骨牌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掛在書包上。劉家呈說她喜歡麗江水的純淨和玉龍雪山的神聖。

  致力於推動香港與內地文化交流的餘昭科是考察計劃的最早倡導者之一,他很享受和孩子們一起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探索。他認為,民族文化認同對香港的青少年至關重要,否則未來的香港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餘昭科把中華民族文化比作一幅壯麗的長畫卷,「56個民族各有各的色彩,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熱愛攝影的他用「聚焦」一詞來描述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探究。「只有熟悉每一個民族,才能全面地理解中華民族,才能自覺地去愛我們的國家,去愛我們的人民。」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副主任王靜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談到,納西族和香港的文化氛圍有共通之處,即包容和多元,同時這也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最突出的特點。希望香港的青少年以此次活動為新的出發點,秉承「和而不同」的文化共融理念,繼往開來,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帶回香港,傳向世界。(完)

相關焦點

  • 影響深遠 香港青少年對中華傳統文化興趣漸濃
    中新社記者 景洛 曉萍  記者日前在香港軒尼詩道一家官立小學的外牆上看到同學們幾幅彩色圖畫:一幅畫著一虹橫跨的趙州橋,畫旁寫著河北趙州橋建於1300年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並黔上一枚篆字的印章;一幅畫著張衡與他發明的候風地動儀;一幅則是「孔融讓梨」的連環畫故事。畫筆雖稚嫩,但小朋友們對古老中華文化的興趣卻躍然筆端。
  • 香港青少年研學遊大理 感受白族文化藝術魅力
    原標題:香港青少年研學遊大理 這次白族之行,為我和同學們認知中華傳統文化打開了一扇窗,回到香港,我還想把我的經歷告訴其他人。」來自香港慕光英文書院的高二學生周耀瓏說。 由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交流協會(香港)、澳門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共同舉辦的「港澳青少年民族文化研習計劃」之「白族文化研習活動」,日前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舉辦。
  • 「中華文化大樂園」青少年傳統藝能東京公演驚豔
    「中華文化大樂園」青少年傳統藝能東京公演驚豔 2017-05-11王健 攝   中新網東京5月11日電 由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選派的「中華文化大樂園」優秀才藝學生交流團,11日晚在東京公演博得滿堂彩。  這是該團今年訪日巡演的第二站。吸引了東京當地和周邊地區的眾多僑胞帶著孩子趕來觀看。他們為中華傳統才藝的驚豔表演贊口不絕。
  • 香港青少年甘肅臨夏研習少數民族歷史文化
    中新社甘肅積石山9月24日電 (記者 徐雪)「香港青少年保安族東鄉族民族文化研習活動」24日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啟動,來自香港的36名師生將通過生活體驗、實地考察、專題講座、校際交流等方式,探訪保安族和東鄉族歷史文化。
  • 臺灣少數民族青少年桂林文化體驗營雲端互動交流
    趙琳露 攝 中新網桂林7月23日電(歐惠蘭 姜文驊)7月23日,2020年「關山雲海心連心、桂臺少年共奮進」臺灣少數民族青少年桂林文化體驗營雲端互動交流活動,分別在廣西桂林市橋頭小學和臺灣花蓮縣秀林鄉和平小學舉行,約70名桂臺兩岸青少年學生在雲端歡聚一堂。
  • 香港青少年走進貴州 感受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
    11月3日至6日,「香港青少年布依族文化研習活動」的35名師生走進中國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探訪和體驗布依族文化,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圖為香港青少年體驗米線糖製作。 劉鵬 攝走進貴州研習布依族文化,學生們充滿了濃厚興趣。「這些刺繡很漂亮,繡出的花草、飛鳥圖案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因此,文化自信首先需要文化自覺自知。知道自己有什麼家底,家裡有什麼寶貝,寶貝的價值與意義是什麼,對這些有清晰的了解和認知,才能夠不再「拋棄自家無盡藏,持缽沿街效貧兒」。
  • 中華傳統文化青少年影視嘉年華傳統文化影視年度盛典完美閉幕
    原標題:中華傳統文化青少年影視嘉年華傳統文化影視年度盛典完美閉幕 10月25日,首屆中華傳統文化青少年影視嘉年華年度頒獎盛典,在美麗的青島市嶗山區隆重舉行。 中華傳統文化青少年影視嘉年華由由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中國電影家協會動畫電影工作委員會、北京微電影產業協會、中共青島市嶗山區委、嶗山區人民政府主辦,中共嶗山區委宣傳部、中共嶗山區委旅遊發展工作委員會、嶗山區文化新聞出版局
  • 天津市青少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展演啟動
    中新網天津6月5日電 (記者 張道正)天津市第一屆青少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展演活動5日啟動報名。該活動旨在通過為青少年搭建展示藝術技藝的舞臺,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推動更多青少年了解、學習、嚮往傳統文化藝術,從小培養對中華文化的感受力和認同感,提高文化素養和文化自信。本次活動由天津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教委、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團市委聯合主辦,由天津北方演藝集團承辦。
  • 少年展才藝 文化有傳承 第二屆天津市青少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
    日前,由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教委、市文化和旅遊局、團市委聯合主辦,天津北方演藝集團承辦的第二屆天津市青少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展演活動成功舉辦,活動從啟動到圓滿落幕歷時3個月的時間,來自全市的5129名青少年積極報名,2253個節目參加比賽。參賽選手年齡最小的3歲,最大的18歲。
  • 「中華文化大樂園」青少年中華傳統藝能交流日本公演
    (田泓攝) 人民網東京5月11日電 (記者田泓)由國務院僑辦主辦、亞洲太平洋觀光社等協辦的「中華文化大樂園」青少年中華傳統藝能交流日本公演東京場今天在讀賣會館舉行。 「中華文化大樂園-優秀才藝學生交流團」旨在增進海外華裔青少年了解中華文化,由國僑辦在中國國內精心挑選20多位10-18歲才藝青少年組成。今年日本公演分別在長崎、東京、札幌和神戶四地巡迴演出。節目包括京劇、武術、雜技、二胡、歌舞等。 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公使郭燕、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出席了東京公演開幕式並致辭。
  • 香港青少年少數民族文化研習活動啟動儀式在甘肅臨夏成功舉辦
    9月24日,由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和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交流協會(香港)主辦,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承辦,臨夏州文化和旅遊局協辦的香港青少年少數民族文化研習活動啟動儀式在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成功舉辦。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火玉龍出席活動並致辭。
  • 吳志良:使用網際網路 激發澳門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興趣
    4日下午,由經濟日報社、旺旺中時媒體集團、香港鳳凰衛視、澳門網際網路文化協會、中國博物館協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工商時報(臺灣)協辦的2017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網際網路發展論壇舉辦。圖為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 服飾就是我們民族追求美的具體化身,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個人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起了中華服飾的文化內涵和設計風格。」因此同一民族的人們就算已經遷移分散,但是他們在經濟生活、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歷史發展上都有可追溯的共同源頭,少數民族雖然受地域分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個性,但它們都同屬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向來具有多元性,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從少數民族服飾中去探索中國元素,這將使得「中國風」服飾設計變得更加豐富,獨一無二。
  • 梅花代表:傳承創新發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民族團結是內蒙古的光榮傳統,作為一名鄂溫克族人民教師,梅花最大的願望就是把民族團結的種子播撒在學生心靈中,讓它們深深紮根、開花結果。梅花說,這些年,我校堅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從小就抓、從幼兒園就抓,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分別開設《中華大家庭》和《民族常識》等課程,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語文、思品、音樂、體育等各學科中,潛移默化地教育引導孩子們增強「五個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梅花說,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我們,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
  • 香港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傳統文化在香港薄弱得令人焦慮
    受訪者 供圖作為今年「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的評審委員,香港兒童文學藝術聯會會長周蜜蜜近日來到上海,並再次接受了新民晚報記者的專訪。今年的8月,周蜜蜜曾經在香港接受過新民晚報香港報導組的專訪,當時她曾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美德教育不能斷代,在青少年心中應該撒播美的種子,而不是仇恨的種子。
  • 「煙臺·萬隆」2019中華文化大樂園在印尼舉行
    」在印尼萬隆立人學校舉辦,煙臺市組織選派了12名優秀教師為印尼當地1100多名師生、家長開展了為期11天的中華文化集中教學活動。   參加活動的優秀教師來自煙臺大學、魯東大學、煙臺一職,煙臺市歌舞劇院、京劇院等,是煙臺市經過多年儲備培養的華文教師專業力量。這次活動設置的教學課程門類齊全、寓教於樂,共有書法、國畫、京劇、武術、民樂、剪紙、麵塑等10門課程,30多個教學班,吸引了上千名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了印尼當地華裔青少年學習中華文化的濃厚興趣,也得到了當地僑界社會和華文媒體的高度關注。
  • 內地與香港共續非遺傳統 中華文化煥發勃勃生機
    2017年10月3日,香港中秋舞火龍在香港大坑地區舉行。(新華社發,王璽 攝)新華社香港6月29日電(記者丁梓懿)香港這座現代化都市具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這些文化瑰寶的過程中,內地為香港非遺保護樹立良好典範,內地和香港也在不斷交流合作中共續非遺傳統,並讓中華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節日文化,他的發展趨勢
    春節、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端午、六月六、中元節、中秋節、重陽、冬至、除夕等漢族傳統節日,在長期的共同社會生活中,早已被蒙古、壯、彝、朝鮮、布依、滿、世家、白、畲、仫佬、侗、羌、達斡爾、赫哲等十多個至二十多個少數民族所接受,成為多民族都過的節日。尤其是春節,已成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 跨文化翻譯 中華傳統文化如何「發聲」
    當熱議如潮水退去,值得追問的是——當我們期待更多中國故事在世界舞臺被講述、被理解時,中華傳統文化中專有名詞的翻譯,是否為「發聲」做好了準備?換了語言載體,詩文依然動人「在外國年輕人中推進中華傳統文化體驗項目時,我們越來越感受到漢字、成語以及一些特定文化符號等的翻譯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