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麗江10月13日電 題:香港青少年:少數民族文化是認知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扇窗
作者 呂少威
「少數民族文化為我們認知中華傳統文化打開了一扇窗」,來自香港王錦輝中學高中二年級的樂穎嫦這樣告訴記者。
13日清晨,古城麗江,一輛巴士緩緩開動駛向機場,車上載著來自香港王錦輝中小學的33名師生。在安檢口,他們透過玻璃窗依依不捨地向送行的工作人員揮手道別,為期5天的「香港青少年納西族文化藝術考察」活動也在送別聲中結束。
樂穎嫦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跟隨旅行團來過一次麗江,雖然旅遊是走馬觀花式的,但麗江美麗的風景和納西族淳樸的民風在她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記。時過境遷,第二次再訪麗江,城市面貌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說自己更喜歡這種調研的方式,因為可以深入到百姓家中,感受更真實的納西文化。
初中二年級的黃皓妍和她一樣,也很喜歡通過學校組織的調研活動多了解內地。在實地調研之前,56個民族在她眼裡只不過是課本上的幾行鉛字。但零距離接觸水族和納西族後,這兩個民族的形象在她腦海中逐漸豐滿和清晰起來。特別是納西族的打跳舞和美食粑粑,給黃皓妍留下了美好印象。
「香港青少年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研習考察計劃」已舉辦過11個系列,這次與往屆最大的不同是把年齡放寬到小學。今年從小學報名者中選出了五位,劉家呈就是其中的一位「幸運兒」。
小姑娘水汪汪的大眼睛充滿著對世界的好奇,總是走在隊伍前列。在聽納西族人介紹時,她握著筆全神貫注地記錄下每一個要點,受東巴象形文字的啟發,遇到「胡蘿蔔」三個字不會寫,索性直接用畫代替。在古城裡,她請一位藝人在犛牛角骨牌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掛在書包上。劉家呈說她喜歡麗江水的純淨和玉龍雪山的神聖。
致力於推動香港與內地文化交流的餘昭科是考察計劃的最早倡導者之一,他很享受和孩子們一起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探索。他認為,民族文化認同對香港的青少年至關重要,否則未來的香港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餘昭科把中華民族文化比作一幅壯麗的長畫卷,「56個民族各有各的色彩,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熱愛攝影的他用「聚焦」一詞來描述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探究。「只有熟悉每一個民族,才能全面地理解中華民族,才能自覺地去愛我們的國家,去愛我們的人民。」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副主任王靜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談到,納西族和香港的文化氛圍有共通之處,即包容和多元,同時這也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最突出的特點。希望香港的青少年以此次活動為新的出發點,秉承「和而不同」的文化共融理念,繼往開來,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帶回香港,傳向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