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珍珠產品昨在華東林交所掛牌上市
專家稱,這種營銷方式符合現代農業品牌化要求
□通訊員 奚翡慧 本報記者 洪慧敏
一聲鳴鑼後,我國首個珍珠產品昨天上午在華東林交所掛牌上市。珍珠成為華東林交所繼膠合板、黑木耳、紅酸枝Ⅰ、紅酸枝Ⅱ、鐵皮石斛鮮品、香榧之後上線的第7個交易品種。
「這是個好事情,好趨勢。」省政府諮詢委員會委員、浙江省農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顧益康告訴本報記者,「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農業發展方式和農業營銷方式的轉變,也提出農業品牌化的要求。」農產品像煤炭、鋼鐵等資源類工業大宗商品一樣,進行網絡現貨交易,完全契合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和發展方向,契合現代農業發展和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趨勢。
中國「珍珠之鄉」謀求轉型升級
眼下正值珍珠收購的旺季,但是「中國珍珠之鄉」山下湖鎮卻比往年少一份熱鬧。
「今年幾乎沒有企業收珍珠,眾多養殖戶到歲末還眼睜睜看著珍珠不能變成現錢。為什麼?因為珍珠價格一路下跌!」中寶協副會長、浙江阮仕珍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阮鐵軍坦率地說。
珍珠跌到了什麼程度?阮鐵軍在昨天的掛牌上市發布會的演講中,拿出了一組數據,「當前的珍珠的價格基本相當於2012年的價格指數水平——約18000點的位置!可就在2014年中期,價格指數還在接近35000點的水平……」
珍珠價格一路下跌的背後,是珍珠產量過剩和市場需求疲軟的矛盾。據介紹,大約在1999年,諸暨山下湖珍珠的產量只有幾百噸,價格大約4000元一公斤;而去年,山下湖的珍珠產量超過上千噸,養殖戶達到30萬人,但珍珠價格卻只要約500元一公斤。
雖然珍珠產量極大,但高產卻沒有帶來相稱的高產值。據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統計,目前中國淡水珍珠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95%,出口量在國際市場佔比同樣在90%以上,但中國珍珠業產值僅佔全球珍珠總產值的10%。
業內人士認為,受2008年金融危機及禁養、限養珍珠政策等影響,珍珠養殖戶退出珍珠產業、產量減少,珍珠市場供需關係緊張,價格波動風險加劇,養殖、生產加工企業亟需一種價格避險工具。
珍珠產品華東林交所掛牌上市
昨天,我國首個珍珠產品在華東林交所掛牌上市。珍珠從開盤價的508元一公斤,最終以518元一公斤的收盤價,結束了上市首天的交易。
「珍珠掛牌上市首天的價格漲幅為1.97%,成交量為465.4萬公斤,交易額為24億元。」華東林交所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阮鐵軍認為,把珍珠拿到交易所上市,轉變營銷模式的好處在於,「採用『電子商務公開的交易方式』、擁有龐大的交易人群、龐大的交易規模、會對價格有極好的穩定作用。而且由於這個交易平臺始終是開放的,價格始終展示在平臺的盤面上,信息透明化管理,不會因為實物珍珠在非採收季節或者市場冷熱不均導致價格斷檔期。」
另一方面,阮鐵軍也希望「通過華東林交所在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方面的『三流合一』功能優勢,提高市場佔有率,提升阮仕珍珠的品牌影響力,助力阮仕珍珠乃至整個珍珠產業做大做強和轉型升級。」
珍珠等農林產品掛牌上市的背後,也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諸暨市委副書記陳玲芳表示,阮仕珍珠作為諸暨珍珠的龍頭企業在華東林交所掛牌上市,是諸暨珍珠產業繼香榧在華東林交所上市後的又一次新的嘗試,也是諸暨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發展的又一次積極探索。
專家:契合中央「一號文件」精神
珍珠、香榧、黑木耳、鐵皮石斛鮮品等農林產品,紛紛在華東林交所大宗農林產品現貨電子交易平臺,掛牌上市。對此,「三農」專家怎麼看?
「這是個好事情,好趨勢。」省政府諮詢委員會委員、浙江省農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顧益康告訴本報記者,這說明農業和農產品的營銷正在出現新的趨勢。「過去分散性的、小規模,沒有標準化的農產品,正在通過網際網路等多種營銷渠道,向品牌化、標準化、規模化等方向去生產和營銷。」
在顧益康看來,農產品像煤炭、鋼鐵等資源類工業大宗商品一樣,進行網絡現貨交易,完全契合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和發展方向,契合現代農業發展和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農業發展方式和農業營銷方式的轉變,也提出農業品牌化的要求。」
「這也說明農業產業化和農民組織化的水平在提高,品牌化營銷和標準化生產的水平在提升。農業生產者通過聯合和合作,來進行市場營銷的能力也在提高。預示著農業革命性變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