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德國的疫情傳播在年底出現了加快擴散的趨勢,但願意接種新冠疫苗的人數卻出現了下滑——據海德堡大學所做的意向調查研究顯示,在今年夏季的時候大約有55%的德國居民表示他們願意接種新冠疫苗,但現在這個比例已降至46%。
不僅如此,德國部分地區甚至爆發了反對防疫措施的大型抗議活動。此種現象也在美國發生著——除了上街遊行表達自己對防疫措施的不滿外,美國權威民調公司蓋洛普發布的調研數據顯示:高達42%的美國民眾拒絕接種新冠疫苗。
南生注意到,包括德國、美國的大量居民示威遊行,不願接種新冠疫苗有好幾種理由。比如,擔憂疫苗的安全性,認為當前的新冠疫情副作用較大——「我可不想成為新藥的小白鼠」是調查中大量居民反對接種的重要原因。
據德國、美國以及多家外媒的報導,輝瑞新冠疫苗接種臨床時多次出現了疼痛、皮膚紅斑、腫脹、發燒、頭痛、以及肌痛等現象,有些接種者甚至出現了「面癱」。面對這種較大不確定性,一些居民選擇了暫時不接種疫苗。
據報導,部分歐美國家的居民將RNA與DNA混為一談,使得「接種新冠疫苗能改變接種者的DNA的謠言傳播很廣泛」。即使,一些專家出來闢謠,但謠言的傳播速度往往要比真相更快。
除了不想做「小白鼠」外,當前疫苗的產量不足也是重要原因。《明鏡周刊》近期撰文寫道,歐盟顯然買得太少、太晚,當前的疫苗並不能在短期內滿足所有居民的需求。加上對疫苗有效性的懷疑,就不願意接種了。
第三個重要原因就是新冠病毒出現了變種。新變異病毒從9月底開始就在英國出現,10月份根本沒有被人們關注到。當前多國雖然暫時中斷了與英國的「聯繫」,但新變異病毒已經在義大利、荷蘭、比利時、丹麥等多國出現。
德國病毒學家Drosten認為,這種更具傳染性的變異病毒危害性極大,當前研發的疫苗能否起到作用仍有待觀察。在沒有確切消息出來之前,可能沒有足夠多的人願意打疫苗,進而無法形成有效的群體免疫。
南生認為,當人們接收到的信息不完整,或者接收了一些「消極信息」或者只是疫苗失敗的個別案例。大量缺乏判斷力的普通居民就會持有懷疑態度,然後就對外傳播,互相影響,這就產生了謠言。
從當前的疫情發展趨勢來看,歐美國家似乎還需要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才有希望遏制疫情的大規模傳播。與之相比,包括中國、越南、韓國等亞洲國家的應對措施就顯得更加有效,因為我們一直都在遵守必要的最低距離限制和相關防疫衛生規定。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