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城溼地整體水質明顯改善,鳥類種群、整體數量顯著增加。深圳商報記者 郝麗萍 攝
溼地木棧道。
深圳旅遊信息中心。
【深圳商報訊】(記者 郝麗萍 通訊員 胡達敏 馮蓓蓓)作為深圳全新的「城市濱海會客廳」,備受矚目的華僑城歡樂海岸東區項目,昨日在人們的歡呼喝彩聲中隆重開業,成為龍年新春佳節市民遊客娛樂觀光消費的最佳去處之一。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出席活動。
歡樂海岸自2011年8月助力大運會盛情試業以來,以開放式、國際化的美麗園區、廣場,獨樹一幟的特色商業、獨步全球的水舞盛景和獨具品位的華僑城華會所,開啟了深圳都市娛樂的全新篇章,成為沒有圍牆的城央風雅聚集地。
經過半年的試業,歡樂海岸探索出了全新的經營模式,商業經營業績直線提升,開創性地實現了國內商業項目開業即賓客盈門的成功先例。華僑城華會所會籍銷售超過預期,服務品質有口皆碑;水秀《深藍秘境》更是創下華僑城單體劇場入場人數和銷售業績新紀錄。商家實現試業開門紅,銷售業績連續開創歷史新高;聖誕元旦期間,近二十萬市民共聚歡樂海岸與歡樂海岸共同體驗新年倒計時。在試業即取得良好口碑與市場的同時,歡樂海岸加緊東區三大項目的建設與籌備進度,確保規劃中的配套全部落位開業,確保將完美的歡樂海岸展現給市民。
昨天,歡樂海岸迎來了東區的盛大開業,深圳市旅遊信息中心、曲水灣商業街區及藍汐精品酒店、華僑城溼地三大項目同期精彩綻放。歡樂海岸東區的全面試業,實現了立項之初「企業經營與社會效益」並舉,為深圳增添城市新地標,為市民提供全新文化旅遊目的地的設想,項目運營與社會公益實現了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歡樂海岸狂歡廣場、狂歡大道、創意廣場,椰林沙灘,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新去處;具有公益性質的遊船與電瓶車,讓市民在絕無僅有的城央水陸娛樂動線上,感受歡樂海岸獨特的文化氣息,體驗深圳「創意深圳 時尚之都」的城市特質;華僑城華會所成立了環保基金,會同華僑城溼地試業環保生態保護和生態教育的理念,致力支持和推動中國民間環保事業的發展;歡樂海岸首創的城市風雅文化節也設立了夢想助學基金,用於踐行歡樂海岸中國鄉村中小學支教計劃;深圳市旅遊信息中心將以其公共性、開放性和服務性,全方位向市民免費提供國際旅遊信息。與此同時,歡樂海岸投入近千萬資金,免費舉辦創意時尚的文化演藝活動,如日常國際街頭藝術家展演,全國街舞大賽,節慶廣場藝術展覽、文藝蓓蕾培養計劃等,全力配合深圳文化立市戰略,積極推動城市文化繁榮發展,讓深圳的濱海會客廳享譽海內外,讓深圳市民足不出戶,即可感受國際時尚文化氛圍。
棲息鳥類恢復到100種以上,總數超過3000只
華僑城溼地修復一新昨開啟
【深圳商報訊】(記者 郝麗萍)在深圳灣城市中心最後的夢想棲息地,綿延的海岸線,億萬年的紅樹林,百餘種珍禽飛鳥安養生息……「華僑城溼地」昨日在歡樂海岸完美綻放。
2011年8月9日歡樂海岸一期試業盛典上,華僑城溼地獲授兩塊重量級金字牌匾——「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國家級濱海溼地修復示範項目」。經過五個月的試業經營,作為中國唯一地處現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濱海紅樹林溼地,68.5萬平方米的華僑城溼地業已修復一新,向人們完美呈現深圳全新「生態名片」的獨特魅力。
位於歡樂海岸項目北區的華僑城溼地,曾經只是錦繡中華圍牆外的一片荒地,由於附近汙水排放和水體交換不暢等原因,溼地淤積情況嚴重,幾近成為死水區,許多地方湖底成為泥灘,四處布滿了建築垃圾、生活垃圾及「植物殺手」薇甘菊等入侵外來物種,一度喪失了溼地的功能,面臨嚴峻的生態危機。在華僑城集團的多次爭取和努力下,這片溼地最終作為原生態區域保存下來,由深圳市政府委託華僑城集團管理,華僑城也由此成為首個受託管理城市生態溼地的企業。2007年,當華僑城溼地正式納入歡樂海岸超百萬平方米創想版圖,為深圳打造全新「生態名片」成為歡樂海岸新的建設願景。
對於華僑城溼地的建設,歡樂海岸本著「保護、修復、提升」的原則,歷時3年、斥資逾億元,通過截汙治汙、生態淨化、溼地植物配置、恢復潮間帶生境、營造適應鳥類棲息生境、治理入侵生物等多種生態修復手段,改善了溼地水質,維護了濱海溼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項目先後啟動了500米長的小沙河出海口段汙水截排、1.45公裡的生態圍堰修建、3.3公裡的鐵板網圍牆修建、6.3公裡的外引水、20.6萬平方米的清淤還湖等工程,並通過補種16萬株紅樹植物、清除11萬平方米範圍內的外來入侵植物等舉措,恢復了3萬平方米的溼地面積和15萬平方米的陸地植被,並將華僑城溼地棲息鳥類種類數量恢復到100種以上,總數達3000只以上,包括黑臉琵鷺等10種國家級保護鳥、7種中國瀕危鳥、8種廣東省重點保護鳥類。通過華僑城一系列的有效舉措,成功地重現了華僑城溼地的生機與活力,以其原生態的環境資源、優美的植被景觀重新成為城市中心的天然綠肺。
為保護珍稀且脆弱的城市溼地,試業一年內的華僑城溼地,將以生態科研、生態保護與生態教育為主,安排相關環保團體及環保科研機構陸續進入溼地參觀調研,通過生態科研的持續修復和環保教育的不斷深入,逐步面向公眾開放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