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一鑿刻出來的感情,是計算機永遠無法替代和擁有的。
手工雕刻,是在堅硬鋼模的方寸之間,直接用鑿子和刀子手雕圖案,圖案最低處不及一根髮絲,堪稱造幣制模工藝中的一門絕活。而這門在中國流傳發展已有八十年的絕技,誕生於上海造幣有限公司,前身為上海造幣廠,也是老上海人俗稱的「六一四廠」。
儘管與大眾間始終隔著一層神秘面紗,但老百姓每天都在使用上幣公司製造的產品。曾經「開遍」中華大地的第四套人民幣一元「牡丹」硬幣、目前第五套人民幣一元「菊花」硬幣都在這裡誕生。更鮮有人知的是,上幣公司的手雕技藝不僅在2007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至今活躍於流通幣、紀念幣的模具製作「一線舞臺」。
手雕技藝傳承人之一的方茂森說,「儘管流通幣模具以機器雕刻為主,但手雕仍是一道必備工序,對造幣模具修整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生產出來的一枚枚硬幣圖案栩栩如生,更為生動活潑。同時,純手雕紀念章也在近年來成為收藏市場的新寵,煥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手雕揭秘
一元幣菊花紋最低處僅四五微米
蘇州河畔,一座歐式古典主義風格的大樓見證了上海百年滄桑,也見證了近代中國造幣發展史。1920年,由上海銀行公會提議,經北洋政府財政部批准,上海造幣有限公司的前身——上海造幣廠在上海光復西路17號破土動工。日前,記者經過嚴格的身份審核,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走進這座神秘的「造幣王國」。
據介紹,從1955年以來,上海造幣有限公司一直承擔著人民幣流通硬幣的生產任務。這裡製造的第四套人民幣一元「牡丹」硬幣曾經「開遍」中華大地,如今第五套人民幣一元「菊花」硬幣也是該公司的主要產品之一。
對造幣而言,雕琢的功夫一大半要用在模具的製作上。在全球造幣業大踏步邁入數位化制模時代的今天,上幣公司也緊隨世界潮流。據介紹,目前所有的流通幣模具都採用機器雕刻,這不僅縮短了模具製作的周期,改善了操作人員的作業環境,更使模具雕刻參數有了廣泛的數理依據,擁有了更為嚴密的過程控制,為生產精品奠定了紮實的根基。
但手雕這一傳統技藝並沒有「退居」到博物館,而仍然活躍在「一線舞臺」。方茂森向記者透露,手雕依然是造幣模具製作工藝中一道重要工序。「流通幣的模具在雕刻、翻壓過程中,有時會出現一些瑕疵,必須通過手雕的修整,有時僅用 『幾筆』,就能讓圖案在硬幣上顯得靈動活潑起來,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今天,正是經過精湛的手雕技藝修整,才能保證讓每一個模具製造出一枚枚精緻的「菊花」硬幣。
對錢幣模具進行修整,需要雕刻者極好的耐心和高超的技藝。「一般流通幣上雕刻圖案最低的地方只有四五微米,即四五絲,最高也只有8絲」,這是什麼概念呢?方茂森作了一個類比,「人的頭髮是7絲,這意味著圖案最低處不及一根髮絲的高度」。可見,雕刻力度的掌握是以「微米」來計算的,如果修得太淺缺乏層次感,如果深了則比例不對,但修模的過程是不可逆的,如果修壞了模具就算報廢,很可能會影響整個生產任務的進度,「嚴重的話就算事故了」。
對於錢幣的手雕者來說,評價手雕技藝的基本功是否「合格」,就要看是否能獨立完成修模。「如果修壞掉一次,師傅就很難再把這項任務交給學徒了」,方茂森至今還記得第一次修模時承受的巨大壓力。
鏡霜面折射讓金幣熊貓有了黑白紋
方茂森不僅是上幣手雕技藝的傳承者,在設計紀念章方面也頗有造詣,他見證、親歷並參與設計了上幣公司生產的眾多大銅章,以其精美絕倫的設計製作工藝,成為中國錢幣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張亮麗「名片」。
其中,世界五大投資金幣之一的熊貓金幣的誕生地就是上幣廠。從1982年發行至今,中國的「大熊貓」享譽海內外。「我們也是五大投資金幣中唯一每年變換主題圖案的金幣」,方茂森回憶,1978年4月25日,印製管理局向上幣公司下達試製新中國第一套「北京風景名勝」紀念金章的任務。1979年春節前夕,央行在香港發行了這套金章,這是我國準備發行貴金屬紀念幣的預演,小試牛刀,即大獲成功。是年,央行正式發行了由上幣公司製造的新中國第一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三十周年」紀念金幣,標誌著中國現代貴金屬紀念幣翻開了嶄新的歷史篇章。
在與外商的會晤交往中,一則重要信息引起了央行領導的重視,世界上有些國家發行一種圖案不變、不限國家地區銷售、不限量發行、又不會造成國際黃金市場正常交易波動的投資金幣。經過考察確定,我國發行投資金幣是可行的,圖案採用最能代表中國形象的「國寶」熊貓,經央行批准,這一重任交給了上幣公司。
接到任務後,上幣公司設計出多種樣式的圖稿,當時方茂森也參與了設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如何在金幣上表現出熊貓的黑白二色,曾一度困擾著研製人員。經過反覆琢磨、多次試驗,決定熊貓浮雕採用「凹刻法」,即把熊貓形象上的黑色部分如眼睛、耳朵、四肢等都凹刻處理成和底平面同樣的高度。在模具研磨處理時,創造性地採用了「平底鏡面浮雕噴砂」工藝,熊貓形象中的黑色部分由於與底平面同樣高度,研磨後形成鏡面,而熊貓身體的其它部位則採用噴砂處理,形成霜面。在一定光線的折射下,鏡面得到的是黑色,霜面得到的是白色,這樣就很自然地產生了熊貓形象的黑白二色,巧妙地解決了困擾多時的工藝難題。自此,熊貓金幣源源不斷地從上幣公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自1982年正式發行熊貓金幣以來,上幣公司此後每年都生產熊貓貴金屬紀念幣,而且數量越來越大,品種越來越多,從未間斷。
傳承創新
刀功、鑿功成就上幣絕技
手工模具雕刻曾是錢幣製造領域的扛鼎技藝。早期製造錢幣的模具全是靠雕刻家直接在模具材料上一下一下雕鑿而成。清末民初,隨著西方手工雕刻模具技術傳入中國,中國技師逐漸接觸並學習西方的手雕方法。
始建於1920年的上海造幣廠,匯聚著當時全國最頂尖的優秀手工雕刻人才,也是國民政府時期唯一的國家造幣企業。技師們在運用手雕技藝的過程中,逐漸嘗試「中西貫通」。
事實上,當時手雕技藝有兩派,一中一西,各有千秋。所謂「中」,以上世紀50年代初上海造幣廠的陶秉麒技師的民間技法「鑿子功」為代表。陶技師是當時上海灘有名的用鑿子雕刻模具的陶氏三兄弟之一,他的手雕採用傳統的我國銀樓用鑿子加工首飾及徽章廠用鑿子雕模的方法。
另一「西」派,則以上海造幣廠的技師董益謙的西洋技法「刀子功」為代表,董技師是義大利雕刻專家的嫡傳弟子,吸取了西方國家用刀子刻模的方法。
經過這兩條脈絡的「老法師」悉心教授與傳承,如今這門手雕技藝的兩位傳承人——方茂森、黃堅,既能用「刀子功」表現其軟、柔的特點,又能用「鑿子功」發揮其硬、挺的風格,形成了上幣公司獨特的手雕絕技。
每日練到深夜內心充滿激情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學藝時,除完成本職工作,方茂森每天就是在師父指導下「練功」。當時,老一代的手雕「老法師」有的離開造幣廠,有的即將退休,手雕技藝面臨嚴重的「斷層」。為了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具有美術功底、勤奮踏實的方茂森脫穎而出,被企業選中,「領導要求我盡最大的努力、最快的速度跟隨陶師傅學手雕技藝」。
從坯料鍛打,到銼成型,到淬火,道道工序都得要學,還要學會鉗工的基本功。「5點後廠裡基本沒人了,我吃完飯就繼續在廠裡做一些手雕習作,一般做到晚上10點,整理東西回家。雕刻時整個環境安靜得一支鉛筆掉下都能聽見,但我內心充滿激情和歡喜,看著自己的作品一天天飽滿起來,那種成就感很難用言語形容」。
在手雕生涯的起步十年間,從最初雕刻數字開始,到英文字母,再到動物、人物,方茂森此後創作了一系列幣章的手雕代表作。
每一刀的感情機器無法模仿
「手雕技藝永遠不會過時,因為手雕的痕跡是機雕難以模仿,每一刀的感情是計算機無法預測、可控的,難以被機器模仿」,上幣公司正高級工藝美術師、首批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專家人才庫專家羅永輝說,手雕有其特點,也有其局限。手雕是在鋼料上按一比一原大雕刻,過小規格或過於複雜的花紋都會給雕刻帶來很大的困難,同樣情況下,機雕的優勢在於靠模浮雕可以放大好幾倍,用大比例雕刻機雕刻,浮雕甚至可以放大十幾倍,小規格的或複雜的花紋經過放大,操作變得很容易,縮小後又會變得非常精細。手雕是直接雕刻金屬,只能做減法,不能做加法。假如減法做過了頭想改回來,就會很麻煩。或者想臨時改變圖案,改變位置,改變形態,也都不太可能。而用油泥或雕塑泥這樣的軟材料做浮雕,就沒有這樣的煩惱,添加隨意,削減自如。
羅永輝說:「手雕技藝永不過時,但手雕作品需要推陳出新」,羅永輝說,「做雕刻機難以做出來的作品,彰顯手雕作品的特色,需要新一代手雕技師推陳出新,最終用作品讓世人領略手雕的藝術魅力」。
新生代作品凸顯保留痕跡
不同於許多非遺項目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上幣公司的手雕技藝已經具備一支年輕的後備隊伍,而這得益於對手雕技藝的重視和未雨綢繆。
2005,方茂森就向上幣公司打出報告,希望公司能培育一支年輕的手雕技師隊伍,傳承手雕技藝。「培養一個能獨立完成手雕作品的技師周期很長,至少需要5年以上」。對此,上幣公司領導十分重視,搭建平臺。通過報名篩選方式,從首批企業報名的20多位員工中挑選出6名具有美術基礎和專業技能的年輕人,作為後備力量進行系統培訓,並邀請手雕的老技師們對其系統訓練、輔導。
經過多年磨練,如今已有5名35歲以下青年手雕師能夠獨立創作手雕作品。按照公司要求,手雕師必須每年設計、雕刻一套紀念章作品,題材自選,以鼓勵手雕師能夠推陳出新。這些新生代的手雕師告訴記者,如今的手雕作品會凸顯保留手雕的刻鑿痕跡,「手雕技藝越高超,這些痕跡就越有感染力,會越看越有『味道』,這是機雕無法做到的」。
市場趨勢
「小眾」紀念章不斷升溫
記者了解到,近兩年來,紀念章的收藏熱度悄然躥升。上幣公司出品的紀念章、大銅章,通常銷售當天就售罄。世博方形磨漆大銅章、兔年生肖高浮雕彩色銀盤、老上海風情系列手雕銅章、石庫門大銅章、廣寒情韻彩色紀念銀章等等,都成為收藏市場上的新寵。其中,一枚發行價僅為110元的生肖虎大銅章,13年後價格上升近百倍,而且在市場上「一枚難求」,成為大銅章中的「猴票」。
由於大銅章沒有面值,過去一直無緣進入熱門藏品行列,近兩年來卻逐漸引發了大眾對大銅章收藏的關注,將其視為收藏品中的「潛力股」。對於出自「名廠名家」的紀念章、大銅章,更是有一批擁躉。羅永輝告訴記者,一枚紀念章是否受到歡迎,有許多綜合因素,無論是手雕還是機雕,最終呈現出的藝術性、所選題材、設計師、雕刻師、出品廠家等等,都會影響市場反應。不過毋庸置疑,目前還屬「小眾」的紀念章收藏市場正在不斷升溫,收藏客的年齡段也集中在中老年人。或許有一天,收藏紀念章會成為年輕一代的時尚愛好,而手雕作品也會在發揮餘地更大的紀念章中風光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