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18:39:26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11月29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取消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大綱,嚴格依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命題,不得超標命題。對此,重慶教育界業內人士認為,老師們要吃透教材、課標,同時轉變教育教學的思想和模式;學生也需轉變學習方法,要培養擁有豐富生活實踐經驗的能力和善於反思思考的能力。
教育部:取消中考考試大綱
《意見》指出,試題命制既要考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還要注重考察思維過程、創新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當合理設置試題結構,減少機械性、記憶性試題比例,提高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比例,積極探索跨學科命題,提升試題情景設計水平。
在機制保障上,《意見》強調要落實命題管理省級主體責任,穩步推進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省級統一命題。
此外,《意見》要求各地應嚴格依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科學命題,取消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大綱;要求各地建立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人員遴選制度,建立命題人員庫,實行動態管理;同時,《意見》還對規範命題程序、強化閱卷管理、開展命題評估、建立健全命題和閱卷安全保密工作等提出了要求。
考綱弊病:考什麼學什麼
今年6月,高考已經取消考試大綱,如今中考考試大綱取消,至此,中高考都將不再有考試大綱。
什麼是考試大綱?以前,為方便中學組織教學,學生複習、備考,教育部考試中心每年會制訂並發布考試大綱,基於考試大綱,各地還會發布更詳細的考試說明。每年的考試大綱、考試說明是非常重要的「指揮棒」,因此,學校和考生都特別關注。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了解到,以往的中考考綱包含各個知識點的比重、分值、題量等,也就是說,考綱讓老師可以依綱靠本,考綱考什麼,老師就講什麼和練什麼,學生基本就了解了考試重點,複習時有個方向。
為什麼要取消考試大綱?教育部11月29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說,取消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大綱,目的是促進學生認真學好每一門課程,完成好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學業,切實做到學什麼考什麼,而不是考什麼去教什麼、去學什麼。
家長陳女士認為,有的學校或老師教學只圍繞考綱教學,大綱考的才教、才學,大綱之外的不教、不學,「取消考綱後,減少機械記憶試題和客觀性試題比例,提高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比例,積極探索跨學科命題,我覺得這是非常大的進步!」
老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和模式
沒有考綱劃重點、指方向了,將給老師們的教學帶來哪些變化和挑戰?老師們如何應對?
重慶一中王偉民老師對此表示,取消考試大綱是為了避免「考什麼、教什麼的弊端」,從而回歸對學生核心素質的培養,回歸對課程標準的關注和研究,合乎當前教育教學的規律和方向。
無論是教學還是命題,《意見》從宏觀上給老師們的教育教學提出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對老師們來說,首先要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要認真研讀研究學科課程標準並落實相關內容和要求,同時,轉變教育教學的思想和模式,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他認為,老師們在課堂要著力於學生能力、思維、情感的培養,同時要豐富教學設計,增加學生的情境教學,還要加強老師之間的合作,比如集體教研、集體備課等。
「沒有考綱,教什麼考什麼,這對命題者、老師和考生都是一個挑戰。」重慶市巴蜀中學名師田博文也認為,老師們首先要轉變觀念。《意見》提出嚴格依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命題,因此老師們要吃透教材、課標,將教學回歸到課標要求的學生應該達到的能力上來。
學生:要善於思考 豐富生活實踐經驗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不能只單純的通過記憶背誦去掌握知識了,必須要提高思維能力。
「今後的命題會減少記憶試題和客觀性試題比例,掌握了一些能力的學生才有優勢。」王偉民說,學生要主動熟悉和了解時事熱點,學會深度思維、善於反思思考的能力,要擁有豐富的生活實踐經驗的能力;還要培養起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和自主消化學科知識方法的能力。
田博文表示,重慶中考的命題仍會以穩為主,參照以前的考綱、命題方式、命題標準等逐漸過渡,先拿一部分題做嘗試和試探,因此,老師、家長和考生都不用擔心,更不要恐慌,只要跟著老師的步伐,結合學科特點扎紮實實學習,中考是沒有問題的。
專家:推進錄取制度改革 中考變「選拔考」為「評價考」
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當前確實存在「考什麼才教什麼,教什麼才學什麼」的現象,制訂考試大綱則進一步推波助瀾。而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是用一次考試成績作為錄取最為重要甚至唯一依據的錄取制度。
因此,要切實扭轉基礎教育的應試教育傾向,必須推進錄取制度改革,把當前的中考、高考變為「評價考」,而非「選拔考」。
他表示,要推進基礎教育擺脫應試教育,需要淡化中高考的指揮棒功能,即中學教學不能以此為指揮棒,而是要按規定給學生這一階段完整的教育。要讓中學不以考試為指揮棒,就要推進「教招考分離」改革,實現高一級學校自主招生,中學自主教學,這要求考試變為評價性考試,為高一級學校招生,以及中學教學提供評價依據。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秦健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