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走進新時代,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踏上新徵程,7300萬湖湘百姓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鄉村越來越美,城市越來越具活力,科技創新實力不斷增強,公共文化設施日益普及,高鐵出行更便捷,行動支付改變你我生活……
全國兩會前夕,湖南日報記者採訪了10位來自各行各業的普通百姓,聽聽他們如何點讚新時代,暢談新願景。
1「中國芯」出口歐美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于振宇
「以前電力機車晶片全部依賴進口,現在高鐵也開始安上了中國芯。」談起近年來的科技創新,株洲中車時代電氣員工劉少傑指著他們公司自主研發的IGBT激動地說。
IGBT晶片,是能源變換與傳輸的核心器件,俗稱電力電子裝置的「CPU」。2014年6月,由中車時代電氣自主研製的8英寸IGBT晶片成功下線,打破了國外對高端IGBT技術的壟斷。湖南的第一條城際鐵路長株潭城際鐵路就採用了此晶片為列車提供動力,使其成為中國第一款時速160公裡的城際動車組。
「除了高鐵,這個晶片在智能電網、航空航天、電動汽車、新能源裝備等領域也得到了極廣泛的應用,同時批量出口到了北美、歐洲、東南亞和中東等地。」劉少傑滿懷期待地說,相信不久的將來大部分中國高鐵都能裝上「中國芯」。
劉少傑 劉偉 攝
2 高鐵開啟美好生活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陳昂昂
「高鐵的到來,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生活幸福感。」作為一名鐵路人,張家界車務段麻陽車間站副站長黃繼榮見證了這幾年湖南鐵路建設的飛速發展,尤其是高鐵帶來的巨大影響。
全省高速鐵路達到1397公裡,高鐵覆蓋率達70%以上,高鐵不但讓百姓出行更便捷,生活品質大大提升,也使省內「兩小時高鐵經濟圈」逐步形成。早上在長沙吃「糖油粑粑」、中午在邵陽嘗「豬血丸子」、晚上到懷化品「芷江鴨」,高鐵的開通,讓這一設想成為現實。黃繼榮盼望著,張家界也能早日邁入「高鐵時代」,拉近張家界的最美山水風光與各地遊客的時空距離,讓張家界老百姓早日享受高鐵帶來的美好生活。
黃繼榮 通訊員 攝
3 行動支付讓生活更捷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何金燕
「行動支付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在出門只要帶手機,萬事都大吉。」
郴州人羅平平在長沙一家三甲醫院工作。和很多年輕人一樣,他現在無論到超市購物、騎共享單車上下班,還是下館子吃大餐,甚至在路邊攤買一杯豆腐腦,都習慣掏出手機「掃一掃」,方便快捷又省事。
今年春節,羅平平堅守在醫院值班,沒能回家鄉陪伴愛人和孩子過年,他在微信上給父母和老婆發送了新年紅包:「人沒回去,也能換種方式傳遞祝福。」
從自身職業上來說,羅平平希望行動支付能在公立醫院的門急診、住院部全面推行,「讓老百姓看病更高效、快捷。」
羅平平 何金燕 攝
4 青年創業趕上好時代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于振宇
「現在,創新創業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旋律,我慶幸自己趕上了這樣一個好時代。」青年創業者、南縣羅文花海國際塗鴉藝術村項目負責人秦琴頗有感觸地說。
2014年9月,秦琴等十個年輕人借了4000元,在洞庭湖的荒灘和垃圾填埋場上開始創業。3年多過去了,在小夥伴們的共同努力下,羅文花海國際塗鴉藝術村和現代農業示範園建成。如今這裡遊人如織,羅文村從一個默默無名的小村莊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熱點,2017年羅文村接待全國遊客124.2萬人次,收入4.67億元。他們還帶動了更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開起了瑜伽館、咖啡廳、KTV、民宿酒店,還建成了現代無土栽培的農業園。
秦琴 于振宇 攝
5 「民間河長」守護湘江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陳昂昂
去年,孫翎溪所在的湖南師範大學環保協會,通過招募成為湘江「民間河長」。參與湘江保護與治理,讓這個剛滿「18歲」的校園環保社團「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孫翎溪和小夥伴們在湘江邊留下了數不清的腳印:定期在公眾中開展湘江水資源保護問卷調查,形成意見建議;走進社區宣傳環保知識,倡導垃圾分類、節水節能……
連續2年,協會在湘江長沙段開展水質檢測,數據顯示,多項汙染物指標持續下降。「在大家的共同保護下,母親河越來越清、越來越美了。」這是最令孫翎溪和小夥伴們興奮的事。
孫翎溪 通訊員 攝
6 「我家去年脫貧了!」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蘇莉 通訊員 向民貴 胡家星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宋家寨村2組65歲的苗族老黨員楊卷蘭一家,2017年最大的喜事是摘掉了貧困戶帽子。
楊卷蘭和老伴身體都不好,多次住院治療,因病致貧。2016年,楊卷蘭一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醫療幫扶政策,2017年上半年兩次住院醫療費報銷90%以上。
在瀘溪縣就業服務管理局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幫扶下,楊卷蘭一家飼養了16頭豬、360隻山雞、500尾稻花魚,還種植水稻、油菜、辣椒等,2017年種植養殖收入達6萬餘元,一舉甩掉了貧困帽。
「感謝黨和政府精準扶貧的好政策,讓我一家脫了貧,今後我們還要繼續攢勁幹!」楊卷蘭信心十足地說。
楊卷蘭 向民貴 攝
7 家門口建起24小時自助圖書館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蘇莉 通訊員 劉鵬
桃江縣桂花園小學數學老師陳霞,工作之餘喜歡看書。以前借書是去縣圖書館,離得遠不說,而且等到自己下班,圖書館也關門了,只能利用周末的時間去借書還書,不是很方便。2017年3月,陳霞驚喜地發現,自己家附近的文化廣場上建了一間24小時自助圖書館。
「這裡圖書種類不少,刷身份證就可辦理借閱,而且可以隨借隨還,非常方便!」這半年多來,幾乎每個傍晚,自助圖書館裡都坐滿了讀者,陳霞也會來這裡,找上一本心儀的書,看上個把小時,享受這一段時光。她希望今年在縣城多建幾間這樣的自助圖書館,讓愛讀書的人隨時享受讀書的樂趣。
陳霞 劉鵬 攝
8 鄉村振興正當時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何金燕
廖維良是衡南縣寶蓋鎮黨委書記,也是寶蓋鎮5年巨變的見證人。5年來,依託良好的鄉村生態資源和區位優勢,寶蓋鎮著力打造湘南銀杏第一鎮,成功舉辦多屆寶蓋銀杏文化節,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2017年累計接待遊客近200萬人次,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是5年前的30倍。
「鄉村振興不是喊出來的,是幹出來的。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主動回到農村創業,鄉村振興有了新希望。」廖維良盤算著,新的一年,要帶領全鎮幹群繼續擦亮鄉村旅遊名片,讓農村更美、農業更強、農民更富。
廖維良 張娟英 攝
9 農村教育迎來春天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斌 通訊員 駱力軍
以往,每逢開學之際,寧遠縣鯉溪完小校長姜武忠都要絞盡腦汁盤算,怎麼請代課老師和如何解決代課教師的工資問題。然而今年春季,姜武忠再也不用為此發愁了。
鯉溪完小含本部共有9個教學點。多年來,缺老師,特別是教學點缺老師,一直是困擾學校的一個大難題。近幾年來,縣裡出臺鄉村教師補貼政策,鄉村教師的待遇每月比縣城教師高1500元左右。待遇改善了,一批年輕教師願意留下來了。從去年開始,學校聘請的代課教師補助標準,也由原來的每月600元提升為每月1500元,代課老師也更安心了。
姜武忠說:「雖然鄉村教師還有缺口,但只要黨和國家的政策好,這個缺口就一定能補起來,鄉村教育的春天一定會到來。」
姜武忠 通訊員 攝
10 權力曬在陽光下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斌 通訊員 毛德
這些年,隨著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不斷延伸,「雁過拔毛」式腐敗問題專項整治的不斷開展,基層的「微腐敗」也得到了有效治理,老百姓獲得感不斷提升。
從2017年開始,漣源市開展了「微權力」風險防控體系試點,各村村級「微權力」曬在陽光下,裝進了制度的籠子,百姓拍手稱快。漣源市三甲鄉荷葉村村民梁友益所在的村,制定了各項制度,全面規範村級財務等事項操作流程,村級財務收支、工程項目建設、惠農資金發放等情況都在村務公開欄公示,老百姓一目了然。梁友益希望,今後進一步加強村級監督管理,及時公示村務實施情況,接受群眾監督,真正實現陽光村務。
梁友益 通訊員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