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某個關於旅行和明信片的話題
火得不得了~
你覺得我在說啥?
那個點幾下、等半天的某遊?
去年,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古泉州(刺桐)史跡」作為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這次,兩岸高校大學生記者通過共同探訪這些遺產點,體驗和感受泉州的文化歷史。
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
窯場始建於唐末五代(10世紀),興盛於宋代(10-13世紀)。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作為宋元時期泉州生產外銷瓷的重要窯址,是該時期泉州海外貿易空前興盛的生動例證。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作為世界僅存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是摩尼教在中國傳播的珍貴物證,是宋元時期泉州多元文化兼容並蓄的重要見證。
作為泉州灣航道的主要航標塔,六勝塔見證了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位置,見證了泉州航海設施建設的成就、航海技術的發達和海外貿易的繁盛。
石湖碼頭作為宋元泉州外港碼頭之一,石湖碼頭與位於江口的諸多內港碼頭一起,構成了古泉州港完整的碼頭設施體系, 是宋元時期泉州海洋交通的重要遺存和歷史見證。
萬壽塔(姑嫂塔)萬壽塔依借山勢,北依古刺桐港、南眺重洋,作為商船出入泉州灣的主要航標,見證了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泉州海外貿易活動的繁榮。
洛陽橋洛陽橋原稱「萬安橋」,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為中國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橋,也是是宋元時期泉州海洋交通設施發達、海洋貿易活動繁盛的歷史見證。
接下來行程中
兩岸學子還將繼續
探訪相關遺產點
我們可以繼續期待
他們寄回的明信片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泉州在歷史上寫下了燦爛的篇章,留下了豐富的史跡。除了「古泉州(刺桐)史跡」外,兩岸大學生記者還進行了全方位考察,感受泉州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良好的發展態勢。
在晉江三創園採訪創業青年
探究晉江龍山寺與臺北龍山寺的淵源
使用行動支付,在石獅鳳裡古街購買傳統小吃
日茂行——見證了石獅永寧與臺灣鹿港的經貿往來
用鏡頭記錄洛陽古街的歷史韻味
體驗永春紙織畫
那麼,明信片上又寫了些什麼?
「我是第一次來泉州,臺灣和泉州一樣也有騎樓,穿過中山路時,就會感覺兩個地方的騎樓不太一樣,臺灣的騎樓蠻寬的,在外面會停機車,還會有小販在騎樓中間賣東西,而泉州騎樓的馬路像臺灣騎樓的徒步區,有一種老街的感覺。」
「我是臺灣臺南人,那裡與泉州很像,有些訪問要講閩南語時,就覺得很熟悉。當然也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除了感受到泉州樸素的生活樣貌外,這裡還有很多地方處於開發狀態,這是與臺南不一樣的地方。泉州這個地方蠻神奇的,晉江三創園與草庵等歷史古蹟在空間上挺貼近的,在上午這麼短的時間,我們就走完了三個風格完全不同的地方。」
「洛陽古街上居然還有這多古民居!這些傳統的老印記在城市中早已消失無存,沒想到在洛陽這裡居然能夠得以保存!站在這些古民居前,仿佛有種穿越之感!」
「讓傳統文化走進課堂,這種傳承的方式,很值得被學習。如今泉州許多學校以不同形式將傳統文化帶入課堂中,讓學生們在學習傳統技藝、傳統藝術過程中進一步了解傳統文化,並將之繼續傳承下去,這種做法有新意也很有意義,是值得被推廣借鑑的。因此,我想將這一所見所聞形成文字作品,與更多的臺灣同學進行分享。」
「泉州給我的感覺很深刻,閩臺文化其實很相近,當地人講的閩南話跟我們的方言是相通的,飲食也差不多,有一種很親近的感覺,有一種家鄉的味道。」
這已是兩岸學子
第四次從泉州寄回明信片了
我們期待,
在一次次的攜手同行中,
未來,
他們還將寄回更多的精彩。
來源:青春泉州(ID:gqtqzsw)
圖:吳君凡 吳瑞源 黃哲川
這是福建代省長的試卷,請您閱卷!
在這樣的女子面前,我們唯有低下高昂的頭,給以最崇高的敬意!
小夥冒死拍下女友喝醉過程,全程高能哈哈哈哈哈哈…
福建獨生子女特有的假期,還帶薪!你知道嗎?
生死時速!胎兒窒息,福建女醫生「跪姿」刷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