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苑偉斌
11月14日,廣西扶貧開發辦公室網站發布《關於融水苗族自治縣等8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的公示》,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擬摘帽退出。
根據相關文件精神,廣西壯族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委託區外第三方評估機構,對申請2020年脫貧摘帽的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那坡縣、樂業縣、隆林各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等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縣)進行了第三方專項評估檢查。經過嚴格評估檢查和報請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同意,以上8個縣符合貧困縣脫貧摘帽標準,擬摘帽退出,現予以公示。
據了解,此次公示脫貧摘帽的8個縣中包括深圳市對口幫扶的那坡縣、樂業縣、隆林各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6個縣。
具體來說,那坡縣隸屬於百色市,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邊陲,是廣西陸上疆界線最長的縣份之一,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地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深圳市龍崗區在精準上下功夫,從「造血」上謀長遠,與那坡縣攜手深挖鄉村特色經濟,引進龍頭企業帶動發展,深化教育醫療各領域補短板,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樂業縣位於廣西西北部、地處雲貴高原東南麓,是國家脫貧攻堅掛牌督戰的貧困縣之一。2016年,樂業縣有63個貧困村,14133戶61205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自深圳市鹽田區對口扶貧協作工作以來,累計實現48個貧困村、13414戶5.86萬名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7.73%降至1.82%。同時,針對未脫貧人口,通過加大轉移就業、開發公益性崗位、發展特色產業及社會保障兜底等扶持措施實現增收脫貧。
隆林各族自治縣位於廣西西北部,處在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帶。這裡生態環境惡劣,是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縣。自對口幫扶以來,深圳市羅湖區結合當地的資源稟賦和羅湖優勢,通過政府推動與市場驅動相結合,形成包括隆林縣黑豬養殖,西貢蕉、桑蠶、茶葉種植,西林縣食用菌種植,蜜蜂養殖以及貧困縣「扶貧車間」等項目,幫助貧困戶通過「小產品」建立起「大產業」。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位於廣西西北部,河池市東部,全縣有仫佬、壯、漢、苗、瑤、侗等12個民族,其中仫佬族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34.8%,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2015年底羅城縣共有8.39萬貧困人口、82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為28.48%。2016年9月,深圳市福田區對口幫扶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以來,深圳市及福田區領導多次到羅城調研扶貧工作,針對短板弱項,精準施策,在教育、醫療、飲水、住房、產業、就業等方面,實施了一批又一批項目,助力羅城打贏脫貧攻堅戰。
都安和大化都是「石山王國」,兩縣九成面積是石山。在河池市的7個國家貧困縣中,都安面積最大貧困程度最深,248個行政村中有120個是貧困村,貧困人口達到13.68萬。在大化縣,10萬瑤族群眾住在大山裡,人均不到3分地,縣內還有10萬庫區移民,貧困程度同樣很深。
深圳寶安區自2016年9月攜手廣西都安、大化精誠合作、決戰脫貧攻堅。3年多的探索,形成了兩地協商對接制度、前後方銜接制度、「一圖三表」工作法、多領域多層次幫扶體系等好的工作機制,特別是發揮深圳產業大區的優勢,創新產業扶貧模式、加大消費扶貧力度、實施易地安置勞務協作幫扶等,增強兩縣「造血」能力,讓有效的幫扶辦法成為長久的致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