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遠天闊,遠處的大青山在白霧的籠罩中兀自朦朧著,綿延的曲線好似用水墨丹青勾勒出來,安靜地浸潤在一片暮靄之中。車隊繞行盤山路30公裡,穿梭過鬱鬱蔥蔥的群林綠樹,投入到氤氳的大青山的懷抱,讓人一時似乎竟不知該如何呼吸——這樣的仙境奇遇,為採訪團的目的地,尚義縣紅土梁鎮二道背村平添了幾分神秘。
山遠天闊,遠處的大青山在白霧的籠罩中兀自朦朧著,綿延的曲線好似用水墨丹青勾勒出來,安靜地浸潤在一片暮靄之中。車隊繞行盤山路30公裡,穿梭過鬱鬱蔥蔥的群林綠樹,投入到氤氳的大青山的懷抱,讓人一時似乎竟不知該如何呼吸——這樣的仙境奇遇,為採訪團的目的地,尚義縣紅土梁鎮二道背村平添了幾分神秘。
很快,地勢漸行漸緩,越野車終於開出了山脊密林, 近前坡地梯田, 遠眺嫋嫋炊煙, 耳邊枝葉婆娑、鳥語啾鳴,仿佛時空倒錯,置身世外桃源一般。
二道背村, 是尚義縣最西邊的一個原生態村莊,緊鄰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村子海拔1750米,年平均氣溫14℃,夏天最高溫度也不超23℃。
「這裡空氣好、土地好、生態好。 每年夏天, 野花漫山遍野, 有山丹花、 野玫瑰、 山菊花、 金蓮花、馬蘭花,還有好多叫不上名字的花,山間林間還有狍子、狐狸、獾豬……」紅土梁鎮黨委副書記馮永衛說起二道背村時,好似有說不完的話。
指著來時的山間路,馮永衛又給採訪團講了個當地人世代口耳相傳的傳說。 「在海拔1919米的大青山頂上,有一塊長約200米的、 當地人叫做臥龍石的奇特石峰,石峰下有一塊蛤蟆石。傳說,有一隻蛤蟆成精後,禍害一方。上天知道後就派一條龍下來捉蛤蟆,龍下來後,看到這裡山川秀美,就居住下來看守蛤蟆,因此得名臥龍石,坐鎮大青山,庇護一方。」
大青山,山如其名,有著良好的生態旅遊的先天條件。藉助美麗鄉村建設的契機,如今,二道背村開始發展壯大農村經濟,推進村莊周邊旅遊產業的開發,同時拓寬農民脫貧致富渠道。
「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工程今年開工, 目前已經完成1400米汙水管道的建設、養殖園區的建設及居民旱廁的改造……」二道背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部總工程師寇千兵向記者介紹,按照工程進度,預計今年末可完成養老互助幸福院建設及10戶居民房屋改造工程。「明年將跟進實施護坡加固、河道治理和村內街巷道路硬化等工程,力促將二道背村打造成為省級美麗鄉村示範精品樣板村。」
79歲的空巢老人賈秀生是13戶即將入住養老幸福院的其中一戶。這幾天,他每天都會來建設中的養老幸福互助院門口看看自己年底就能入住的 「新家」 感慨: 「以前想也沒想過,自己住了一輩子的農村一年變化這麼大、這麼美,真是趕上好時候啦!」
二道背村的駐村工作組第一書記王建波每天也會用腳步去丈量村子的變化,不過,他更多地是在勾畫著村子的明天。 「這邊要修一個景觀河道, 那裡要建一塊村民活動中心,還要搞一個養殖園區……」 王建波說,要把農村的居民房改造的更有農村氣息, 但在房屋配置上要更貼近城市。這一點上他和馮永衛不謀而合。
「建設美麗鄉村,讓村民脫貧致富、 當家做主是二道背村的建設宗旨。」 馮永衛說, 農民可以在自己的房屋裡搞特色農家院,增加收入。將來還可以在今後建立的二道背村旅遊開發合作社中分紅。 「計劃全村85戶村民的600多畝耕地、2000畝山場作為基本股全部入社, 部分農戶把閒置宅基地也加入合作社,建設農家樂,通過合作社,給村民分紅,村民也可以到合作社打工掙錢, 讓農民徹底告別靠天吃飯的日子。」
「鄉村建設好了、經濟發展了、 前景廣闊了, 那些從山裡走出去的村民返鄉也有盼頭。將二道背村的人口重新集中起來,建設一個生態美、環境美、 生活美、產業美、機制設置美的 『五美』新農村, 這也是大山裡85戶218位村民的希望。」 眺望遠方, 馮永衛滿眼希望。(實習記者宋錦豐 記者宋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