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要想崛起,注意《傳習錄》」,500多年前高僧臨終前的告誡

2020-12-13 毛妹日記

「日本要想變成強大的國家,想要崛起,一定要注意《傳習錄》這本書。」他顫顫巍巍的說到。這句話是日本一位叫了庵的高僧的最後遺言。

日本的高僧是如何知道《傳習錄》這本書的呢?這還要從他來中國學習說起。明朝時期,國力強盛,鄭和遠下西洋,帶回了各地的人對大明朝進獻奇珍異寶。其中帶回的人就有了庵,了庵來到明朝之後覺得特別驚奇,四處遠山玩水,正巧遇到了王陽明。

兩個都是修行之人,見面相談甚歡,等到了庵玩夠了,準備回家的時候,王陽明便把自己寫的《傳習錄》給了高僧,高僧倒也沒有放在心上,還在想:你不送我名貴的東西也就算了,還送這麼小家子氣的東西。

回到國內之後,了庵細數自己帶回的好東西,發現了王陽明的《傳習錄》,就想著打開看看,這一眼,便是「萬年」。了庵終身都在學習王陽明的《傳習錄》,直到臨終都還在給《傳習錄》「打廣告」。

三百年多年後的日本,思想開始進行革新,當時的日本對明陽的心學已經有了認知,就直接把他作為新思想,運動的主要武器進行改革。

日本有一位常勝將軍,叫做東鄉平八郎,他率領處於劣勢的日本艦隊,大敗俄國和波羅艦隊,也是首個東方人打敗西方人的將軍,在他的身上,常年別著一塊腰牌,那就是「一生俯首拜陽明」!

看來了庵說的沒錯,日本要想崛起,離不開《傳習錄》,離不開王陽明!

王陽明的《傳習錄》到底好在什麼地方?

王陽明有個學生叫聶豹,晚年曾被謗逮捕下獄,錦衣衛來抓他時,他從容鎮靜,毫無驚恐之態,時人無不嘆服,這就是一個有心學修養的人的受用之處,也是其做人牛氣的地方。

如果心學能夠在中國大地上逐步傳播普及,聶豹就不會是一個孤例,而是中國人的生活常態

王陽明曾說:

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於七情之樂,而亦不外於七情之樂。雖則聖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

不只是在修心這件事情上王陽明做的很好,就連在排兵布陣也是非常出色的。他在《陳言邊務疏》中闡述了自己的不用兵計較: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或捐棄牛馬而偽逃,或掩匿精悍以示弱,或詐潰而埋伏,或潛軍而請和,是皆誘我以利也。」

這四句話,又被稱作王陽明的「示弱四訣」,這正是王陽明兵法的精髓。

遇到過於強大的對手,硬碰硬是下下策,聰明人要麼假裝逃跑;要麼假意示弱,暗中積蓄兵力;要麼佯裝戰敗,悄悄設伏;要麼隱藏實力,假裝講和。

「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

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

當我們迷茫的時候,當我們不知所措的時候,當我們經歷痛苦的時候,不如讀一讀王陽明,等我們將這一切都看淡,都釋然後,我們的內心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會形成一個不可摧毀的家園。

想了解更多王陽明心學以及王陽明的做人哲學的朋友,給大家推薦兩本書,一本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一本是《傳習錄》。

身為這個世界的一份子的我們,當遇到疑惑的事情後,我們內心的堅守在哪裡呢?自己的強大又在哪裡呢?

有人說,人這一輩子就得讀一本王陽明,從他的心學中得到釋懷。

兩本書一共加起來78元,也就是幾包煙錢,卻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

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可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日本要想崛起,注意《傳習錄》」,500多年前高僧臨終前的告誡
    「日本要想變成強大的國家,想要崛起,一定要注意《傳習錄》這本書。」他顫顫巍巍的說到。這句話是日本一位叫了庵的高僧的最後遺言。日本的高僧是如何知道《傳習錄》這本書的呢?這還要從他來中國學習說起。明朝時期,國力強盛,鄭和遠下西洋,帶回了各地的人對大明朝進獻奇珍異寶。
  • 紅頂商人胡雪巖,臨終前告誡後代勿近白虎,白虎是什麼?
    「勿近白虎」,這句話是胡雪巖臨終前囑咐自己子孫後代的,那為什麼晚清富豪臨終前要囑咐這麼一句話,白虎究竟又是什麼呢?胡雪巖是誰?胡雪巖於1923年出生於安徽,小時候的名字叫順官,是近代著名的徽商。生意蒸蒸日上胡雪巖26歲的時候認識了為官的王有齡,為了幫助他補實官位,胡雪巖挪用了錢莊的500兩銀錢,被發現之後,胡雪巖便被趕出來錢莊。但是這並沒有打擊胡雪巖,他開始憑藉自己平日積累的人脈關係,在養蠶,藥店,錢莊各種領域都有涉足。
  • 120歲高僧臨終前留下一字,寓意深遠,每個人幾乎都離不開
    文/玉濁清120歲高僧臨終前留下一字,寓意深遠,每個人幾乎都離不開佛教是世界的宗教之一,在中國可謂是源遠流長,從漢朝時期佛教就傳入我國,並在中國快速的發展壯大,有的朝代信奉佛教在這個時期裡,出現了許許多多的高僧,大家都看過西遊記,都知道唐僧就是唐朝著名的高僧,他不畏艱險,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得道成仙。除了唐僧在,中國還出現了眾多高僧,他們都為著傳授真理和佛理而奮鬥,這其中還有一位得道高僧他的話直到後來還有很多人信奉,這個高僧就是虛雲大師。
  • 晚清首富胡雪巖,臨終前告誡後人:勿近白虎
    晚清首富胡雪巖,臨終前告誡後人:勿近白虎 導語: 世人常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而此處的「善」並非是善良,而是吐露真言。所說的話或許是對後世的勸告,或許是自身的感悟,又或許是對後人的告誡。畢竟,死亡是每個人早晚都要面對的事兒,而晚清時期的胡雪巖在臨死之前,回首了自己的一生,並告誡子孫四個字:「勿近白虎」。
  • 紅頂商人胡雪巖,臨終前告誡後代勿近白虎,白虎是什麼?
    「勿近白虎」,這句話是胡雪巖臨終前囑咐自己子孫後代的,那為什麼晚清富豪臨終前要囑咐這麼一句話,白虎究竟又是什麼呢?胡雪巖是誰?胡雪巖於1923年出生於安徽,小時候的名字叫順官,是近代著名的徽商。生意蒸蒸日上胡雪巖26歲的時候認識了為官的王有齡,為了幫助他補實官位,胡雪巖挪用了錢莊的500兩銀錢,被發現之後,胡雪巖便被趕出來錢莊。但是這並沒有打擊胡雪巖,他開始憑藉自己平日積累的人脈關係,在養蠶,藥店,錢莊各種領域都有涉足。
  • 中國院士臨終前曾留下告誡
    周易被誤解了6500年後被證實是超科學,中國院士臨終前曾留下告誡一提起《周易》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迷信,第二反應就是和鬼神聯繫在一起。那麼易經到底是什麼呢?中國院士臨終前留下的告誡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老人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這位老人想了一會,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 中國人質疑6500年的易經,國家院士臨終告誡:不是迷信,是超科學
    中國人質疑6500年的易經,國家院士臨終告誡:不是迷信,是超科學一直以來人們痛批《易經》是文化造假的源頭,大多數人對《易經》的理解是卜卦,迷信等,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認知。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是出自《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傳習錄》:「不要賭天意,不要猜人心」,古人的告誡,很有道理
    在去的路上遇見了一個人,說也要去投奔吳三桂,於是兩個人就一起投宿。術士看到那個人睡在西牆下,就說:「你不要睡在西牆下,我推算了,這個牆在今天晚上亥時會倒塌。」而對方卻說:「你的技藝還不精,我推算了,牆是向外倒的。」到了晚上亥時,牆還真的是向外倒塌的。
  • 哲學大師臨終前告誡:要注意易經
    哲學大師臨終留下一句話,千叮萬囑,將一本書視為中國崛起的依仗馮友蘭,這個名字背後,是近代中國的哲學光芒在閃爍,其留下的諸部哲學巨著,直到今天依舊影響著世人。直至臨終之前,他依舊心憂著中國的哲學未來,面對近旁子女的戀戀不捨,他卻心狠不顧,單留下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語罷,老人於1990年11月26日與世長辭,其留下的金口玉言卻值得世人警覺。我們都知道,易經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們中華文明的根源之所在。
  • 中國五大高僧臨終遺言,沁人心脾,讀懂讓人大徹大悟
    今天筆者給大家說一些這五大高僧的臨終遺言,從他們的遺言中就能學到不少。如果你仔細品味,你會發現每一句都發人深省,讓人大徹大悟。第一句:李炳南的「一心不亂」怎麼理解這句話?從廣義上講,就是讓人們一心幹一事,別幹這個想那個。
  • 清明祈福策劃:歷代高僧大德的臨終開示
    清明節雖始於對亡者的祭拜和供養,生者也在亡者的墳前提出請求和感激亡者對生者所給予的祝福與保佑。佛旅網編輯獨家策劃「歷代高僧大德的臨終開示」以及清明祈福寺廟推薦,以此來懷念他們為眾生離苦得樂而努力的一生。他們的言行猶如夜空的星鬥,宛若閃耀的星辰,指引著我們前行的方向。
  • 一位唐朝高僧的告誡:做人,要「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李翱問道」,描寫了李翱這位唐代大儒和藥山這位唐代高僧第一次會晤時的思想碰撞畫面。李翱臨走前,藥山禪師又苦口婆心地告誡他:「太守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閨閣中物捨不得,便為滲漏」。
  • 一位唐朝高僧的告誡:做人,要「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藥山高僧去世後,唐文宗賜他諡號弘道大師。提到藥山高僧,不禁讓人們想起他的一句經典的佛教偈語叫: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他又是對誰說的這番話呢?下面我們來一起細看細看。話說,唐朝時期有位大臣、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名叫李翱,他當太守的時候,幾次請藥山高僧來講佛法,但是都請不動,只得親自去拜訪藥山高僧。
  • 這11位高僧大德臨終都說了什麼?含淚大分享
    這一首開示大眾要以戒為師,精進修行,才能得出輪迴苦海。最後一首:「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各宗各派,殊途同歸,信此信彼,信仰自由。相互尊重,不立門戶,六和無諍,團結互助。依教奉行,五戒十善,四攝六度,逐步修煉。」這是告誡大眾各人修習適合自己的法門,不要互相排斥,團結互助,依教奉行。
  • 晚清首富胡雪巖,臨終前告誡後人:勿近白虎
    晚清首富胡雪巖,臨終前告誡後人:勿近白虎 導語: 世人常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而此處的「善」並非是善良,而是吐露真言。所說的話或許是對後世的勸告,或許是自身的感悟,又或許是對後人的告誡。畢竟,死亡是每個人早晚都要面對的事兒,而晚清時期的胡雪巖在臨死之前,回首了自己的一生,並告誡子孫四個字:「勿近白虎」。
  • 六位佛教高僧大德的臨終遺偈
    禪師臨終時所留下的偈叫做「遺偈」。佛教傳入中國,禪宗大興之際,「偈」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傳法方式,悟道時有偈、頌讚時有偈、懺悔時亦有偈,而其中大德高僧圓寂時留下的遺偈為偈中最精華的內容。這些歷代高僧大德的偈不但是中國文學的瑰寶,也成為了修行者迷霧中的指路明燈。
  • 晚清首富胡雪巖,臨終前告誡子孫「勿近白虎」,有何含義?
    在他臨終的時候,對告誡子孫「勿近白虎」,這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呢?白手起家說起胡雪巖,其實他出生於一個鄉下人家,因為家境貧寒,所以他從小就很能吃苦。在他12歲的時候父親去世,為了維持生計,年紀輕輕的他便出門打工去了。
  • 佛教故事:近代六大高僧臨終開示
    印光大師臨終時當晚對身邊的弟子說:「淨土法門,別無奇特,只要懇切至誠,沒有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此後精神逐漸疲憊,體溫降低。夜裡一時半,大師從床上起坐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說完,於是大聲念佛。二時十五分,要水洗手後,站起來說:「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說完,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
  • 澳門「賭聖」葉漢,是澳門最出色的荷官,臨終前告誡後人四個字
    因此,無論他站在哪裡,那裡總是簇擁著最多賭徒的地方,甚至由於他動作毫不拖泥帶水,有著獨特的韻味,就連不參賭的人們也想多看他一眼。他從不出差錯,報骰迅速又準確。不僅如此,葉漢還有著「搖全骰」的技能,這一切都促使他得以迅速成為澳門最出色的荷官。
  • 高僧的告誡:嘴是福禍門,多說這3種話,就是在感召好運
    我與揚州禪智寺的得道高僧有過交情,過去我就曾同他談及過「口業」這個話題,想問,既然一張嘴能夠給人帶來諸多厄難,那反過來,又如何通過一張嘴來給自己積累福源善報呢?當時高僧就很明確地告誡過我:「一個人要想福報越深,就要多積累口德。這三種話說的越多,就是最好的布施,也是在締結善緣和感召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