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的終極目標是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自貿試驗區:披荊斬棘打頭陣
從上世紀90年代的保稅區,到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保稅港區和綜合保稅區,再到整合四個海關特殊監管區設立上海自貿試驗區,最後到廣東、天津、福建的擴區等,中國自主開放的平臺和載體,每個階段都呈現不同的特點和歷史意義。
2014年12月,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東自貿試驗區涵蓋三片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廣州南沙自貿試驗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深圳前海蛇口自貿試驗區)、珠海橫琴新區片區(珠海橫琴自貿試驗區),總面積116.2平方公裡。2015年4月21日,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預示著,廣東自貿試驗區以依託橫琴、前海、南沙三個粵港澳合作示範區,提供可以全面複製和推廣的經驗,便於日後在全省推廣。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楊沐在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表示,南沙片區的總面積為60平方公裡,是廣東自貿試驗區中面積最大的片區,其中明珠灣起步區正在建設之中。南沙區未來的目標是高科技人才的聚集中心,與深圳、香港連在一起的金融中心,同時也是創新思路不斷湧現的創新中心。目前南沙區綜合交通樞紐還未完全建好。「現在從廣州市區到南沙區還需要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南沙區要成為廣州的『城市副中心』,至少還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才能實現。硬條件的實現,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據悉,深圳前海蛇口片區共28.2平方公裡,重點發展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現代金融等高端服務業,建設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世界服務貿易重要基地和國際性樞紐港。近年來,藉助香港的金融和資本市場,深圳在產業與金融相結合上探出路子,並培育出華為、騰訊等國內前沿的科技創新企業。
珠海橫琴新區片區共28平方公裡,建設成為文化教育開放先導區和國際商務服務休閒旅遊基地,發揮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新載體、新高地的作用。除了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橫琴還專門設計了5平方公裡的粵澳合作產業園。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林江認為,三個自貿區優勢不同,首先要發生緊密聯動,形成優勢互補,強調錯位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將實現深度融合發展,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商務部研究院產業國際化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崔衛傑建議,廣東自貿試驗區可以研究兩個發展方向:一是爭取儘可能把自貿試驗區的改革試驗任務在更大範圍內同步實施,例如拓展在南沙新區、深圳和珠海同步實施,或者在廣東省推廣試驗;二是研究設立以低稅、境內關外為主要特徵的自由經濟區,例如對標英屬維京群島、百慕達等自由經濟區稅賦標準,把企業綜合稅賦控制在10%左右,逐步實現人員、資金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如取消外匯管制、區內企業利潤和資本可自由調撥回國等。
科技製造的新舞臺
30多年鬥轉星移,粵港澳之間區域經濟合作不曾中斷。過往以利用外資和出口導向為主的對外開放,使粵港之間形成了「前店後廠」的產業分工模式和貿易模式。港商利用大陸的廉價勞動力、土地等資源,以OEM模式(代工)為主,建工廠、設生產線。
「這就好比畫一幅畫,港企將第一個人和最後一個人畫好以後,中間技術含量較低的部分交給內地的工廠畫,還去壓榨他們的利潤。這不是一個健康的生態。」廣州利好集團董事總經理梁戈對《經濟》記者如是說。然而,經歷了粗放型的對外開放之後,在新一輪的對外開放中,我們更強調科技創新的元素。
8月23日,颱風「天鴿」登陸廣州南沙區,驟雨如豆,被狂風掃落的枝葉滿地狼藉。記者從佛山趕往南沙區採訪,因為颱風的緣故,很多工廠都放假了,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科電子」)卻是例外。
「最近國家發改委和相關部門正在南沙區調研大灣區的規劃。」晶科電子董事長肖國偉博士向《經濟》記者講述故事之前笑道:「晶科電子在南沙區的發展,其實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成功的一個縮影。」
2003年,幾位香港科技大學的教授走出實驗室,在香港科技園創辦了一家LED晶片公司。2009年,在霍英東基金會的支持下,肖國偉帶領團隊選址廣州南沙區建設LED產業基地並於2012年落成,至此開啟了晶科電子規模性發展的時代。經過幾年的發展,晶科電子已從創業最初的1500萬元產值發展至今的近15億產值。員工也從搬遷前的150多人,擴充至今超過1600人。「現在看來,當時選擇將產業重心從香港遷到內地的決定是非常正確。」
「香港、澳門本身的市場很小,科技製造業企業需要面向一個國際化的大市場。我們有一部分採購和銷售,以及資本融資是通過香港完成的。這本身也是粵港模式的一種體現。」肖國偉如是說。
「要發揮市場精神,讓科學研究、技術轉化與金融融合在一起。高校與市場脫節,是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世界百強大學當中,粵港澳大灣區有4所學校入選,它們都在香港。楊沐指出:「大灣區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要促成融合。通過市場機制,讓孵化器、科技園、投資方、會計師和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創新融合起來,讓具有創新思想的人才獲得資金的支持,找到生產和發展的空間。」
香港廣州創新及科技協會執行會長黃錦輝向《經濟》記者建議,粵港兩地政府加大「粵港科技合作資助計劃」資金,特別開設「大灣區創新及科技資助基金」,專門支持9+2城市群成員之間的合作應用研發項目。
當前香港聯交所正計劃優化香港「創業板」的上市規則,使其更具靈活性,讓創科企業更容易在港上市。黃錦輝建議,大灣區創科企業可善用香港「創業板」進行融資。國內外投資者亦可充分利用香港「創業板」發掘具有發展潛質的創業項目。
衝刺世界一流灣區
「雖然廣東省的總量超過了其他灣區,但在人才水平、基礎設施等方面,廣東要超過其他灣區的人均水平,至少要10-20年才能實現。」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在基本制度上下功夫,而不是想著總量如何。「讓灣區內的勞動力市場、要素市場在同一平臺上運行,內部實現無縫對接,辦理各類證件手續的簡化,企業蓋章數量縮減等,才是大灣區要下的真功夫。」
「過去幾十年裡,矽谷獲得了美國聯邦政府約136億美元的投資,中國政府的投資不亞於此。政府採購、科技政策固然重要,但市場環境和市場條件等軟實力更重要。」楊沐總結道。
「大灣區特點是科技發展的領先地帶,也是吸引人才的高地。」楊沐認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首先要做的是「築巢引鳳」,讓高端人才及其家屬感受到安全、舒適。而後要發揮高端人才的創新能力。政府和企業對人才的管理應該更加人性化。要讓他們在第一時間獲悉世界上的最新信息,鼓勵他們與世界各地進行交流。還要營造創新文化的氛圍。「所謂創新文化就要容忍失敗,容忍跳槽,容忍競爭等。」同時,讓不同學科的人才要相互交流、碰撞,相信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曹文煉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優勢是有香港、澳門,可以通過它們,學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香港、澳門在公共管理、公共服務方面,已走在中國內地城市的前列,尤其是食品衛生管理、醫療服務、教育服務、公共運輸服務等。
「過去我們強調經濟方面,港澳發展略高於內地,現在應擺正心態。」楊沐建議,三方應互相取長補短、虛心求教,對提高整個灣區的公共服務水平十分有益。
除了創新和開放,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還要綠色、均衡。曹文煉認為,一方面,廣東省在生態上還面臨著很多挑戰,空氣、土壤、水資源等距離優質生態圈還有一定的差距。在建設過程中要強調保護環境,綠色發展,完善宜居的生活圈。另一方面,雖然廣東經濟實力強勁,但粵東地區和粵北地區和沿海發展緩慢。廣東附近的省份,如江西、海南、廣西等與廣東還有很大的差距。粵港澳大灣區需要下大力氣帶動周邊謀發展。
借海揚帆奮者先
「未來20年裡,廣東省有可能像上世紀90年代那樣,走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列,重現引領者的光輝。」今年4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楊沐認為,廣東可利用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基礎,利用大灣區建設的基礎,在新時期再創一個新光輝。同時,廣東也面臨著非常激烈的競爭,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近幾年,上海、浙江、江蘇的研發投入總量超過廣東、香港、澳門。同時京津冀經濟體和雄安新區的快速發展,競爭可謂異常激烈。
林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應著眼於各自擁有的優勢,不能急於求成。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對中國其他區域發展都有著借鑑意義,例如規劃中的雄安新區,同樣在起步階段,更需打好根基,完善好基礎設施,讓粵港澳三方老百姓感受到大灣區帶來的便利生活。
「粵港澳大灣區能否重視並抓住中央給出的機會,時間會證明。然而,抓住好機會是要投入的,而不是向中央要條件。用創新精神抓住機遇,這點是非常重要的。」楊沐發自肺腑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