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三方求變達共贏

2020-12-12 經濟日報

粵港澳大灣區的終極目標是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自貿試驗區:披荊斬棘打頭陣

從上世紀90年代的保稅區,到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保稅港區和綜合保稅區,再到整合四個海關特殊監管區設立上海自貿試驗區,最後到廣東、天津、福建的擴區等,中國自主開放的平臺和載體,每個階段都呈現不同的特點和歷史意義。

2014年12月,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東自貿試驗區涵蓋三片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廣州南沙自貿試驗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深圳前海蛇口自貿試驗區)、珠海橫琴新區片區(珠海橫琴自貿試驗區),總面積116.2平方公裡。2015年4月21日,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預示著,廣東自貿試驗區以依託橫琴、前海、南沙三個粵港澳合作示範區,提供可以全面複製和推廣的經驗,便於日後在全省推廣。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楊沐在接受《經濟》記者採訪時表示,南沙片區的總面積為60平方公裡,是廣東自貿試驗區中面積最大的片區,其中明珠灣起步區正在建設之中。南沙區未來的目標是高科技人才的聚集中心,與深圳、香港連在一起的金融中心,同時也是創新思路不斷湧現的創新中心。目前南沙區綜合交通樞紐還未完全建好。「現在從廣州市區到南沙區還需要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南沙區要成為廣州的『城市副中心』,至少還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才能實現。硬條件的實現,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據悉,深圳前海蛇口片區共28.2平方公裡,重點發展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現代金融等高端服務業,建設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世界服務貿易重要基地和國際性樞紐港。近年來,藉助香港的金融和資本市場,深圳在產業與金融相結合上探出路子,並培育出華為、騰訊等國內前沿的科技創新企業。

珠海橫琴新區片區共28平方公裡,建設成為文化教育開放先導區和國際商務服務休閒旅遊基地,發揮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新載體、新高地的作用。除了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橫琴還專門設計了5平方公裡的粵澳合作產業園。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林江認為,三個自貿區優勢不同,首先要發生緊密聯動,形成優勢互補,強調錯位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將實現深度融合發展,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商務部研究院產業國際化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崔衛傑建議,廣東自貿試驗區可以研究兩個發展方向:一是爭取儘可能把自貿試驗區的改革試驗任務在更大範圍內同步實施,例如拓展在南沙新區、深圳和珠海同步實施,或者在廣東省推廣試驗;二是研究設立以低稅、境內關外為主要特徵的自由經濟區,例如對標英屬維京群島、百慕達等自由經濟區稅賦標準,把企業綜合稅賦控制在10%左右,逐步實現人員、資金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如取消外匯管制、區內企業利潤和資本可自由調撥回國等。

科技製造的新舞臺

30多年鬥轉星移,粵港澳之間區域經濟合作不曾中斷。過往以利用外資和出口導向為主的對外開放,使粵港之間形成了「前店後廠」的產業分工模式和貿易模式。港商利用大陸的廉價勞動力、土地等資源,以OEM模式(代工)為主,建工廠、設生產線。

「這就好比畫一幅畫,港企將第一個人和最後一個人畫好以後,中間技術含量較低的部分交給內地的工廠畫,還去壓榨他們的利潤。這不是一個健康的生態。」廣州利好集團董事總經理梁戈對《經濟》記者如是說。然而,經歷了粗放型的對外開放之後,在新一輪的對外開放中,我們更強調科技創新的元素。

8月23日,颱風「天鴿」登陸廣州南沙區,驟雨如豆,被狂風掃落的枝葉滿地狼藉。記者從佛山趕往南沙區採訪,因為颱風的緣故,很多工廠都放假了,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科電子」)卻是例外。

「最近國家發改委和相關部門正在南沙區調研大灣區的規劃。」晶科電子董事長肖國偉博士向《經濟》記者講述故事之前笑道:「晶科電子在南沙區的發展,其實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成功的一個縮影。」

2003年,幾位香港科技大學的教授走出實驗室,在香港科技園創辦了一家LED晶片公司。2009年,在霍英東基金會的支持下,肖國偉帶領團隊選址廣州南沙區建設LED產業基地並於2012年落成,至此開啟了晶科電子規模性發展的時代。經過幾年的發展,晶科電子已從創業最初的1500萬元產值發展至今的近15億產值。員工也從搬遷前的150多人,擴充至今超過1600人。「現在看來,當時選擇將產業重心從香港遷到內地的決定是非常正確。」

「香港、澳門本身的市場很小,科技製造業企業需要面向一個國際化的大市場。我們有一部分採購和銷售,以及資本融資是通過香港完成的。這本身也是粵港模式的一種體現。」肖國偉如是說。

「要發揮市場精神,讓科學研究、技術轉化與金融融合在一起。高校與市場脫節,是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世界百強大學當中,粵港澳大灣區有4所學校入選,它們都在香港。楊沐指出:「大灣區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要促成融合。通過市場機制,讓孵化器、科技園、投資方、會計師和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創新融合起來,讓具有創新思想的人才獲得資金的支持,找到生產和發展的空間。」

香港廣州創新及科技協會執行會長黃錦輝向《經濟》記者建議,粵港兩地政府加大「粵港科技合作資助計劃」資金,特別開設「大灣區創新及科技資助基金」,專門支持9+2城市群成員之間的合作應用研發項目。

當前香港聯交所正計劃優化香港「創業板」的上市規則,使其更具靈活性,讓創科企業更容易在港上市。黃錦輝建議,大灣區創科企業可善用香港「創業板」進行融資。國內外投資者亦可充分利用香港「創業板」發掘具有發展潛質的創業項目。

衝刺世界一流灣區

「雖然廣東省的總量超過了其他灣區,但在人才水平、基礎設施等方面,廣東要超過其他灣區的人均水平,至少要10-20年才能實現。」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在基本制度上下功夫,而不是想著總量如何。「讓灣區內的勞動力市場、要素市場在同一平臺上運行,內部實現無縫對接,辦理各類證件手續的簡化,企業蓋章數量縮減等,才是大灣區要下的真功夫。」

「過去幾十年裡,矽谷獲得了美國聯邦政府約136億美元的投資,中國政府的投資不亞於此。政府採購、科技政策固然重要,但市場環境和市場條件等軟實力更重要。」楊沐總結道。

「大灣區特點是科技發展的領先地帶,也是吸引人才的高地。」楊沐認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首先要做的是「築巢引鳳」,讓高端人才及其家屬感受到安全、舒適。而後要發揮高端人才的創新能力。政府和企業對人才的管理應該更加人性化。要讓他們在第一時間獲悉世界上的最新信息,鼓勵他們與世界各地進行交流。還要營造創新文化的氛圍。「所謂創新文化就要容忍失敗,容忍跳槽,容忍競爭等。」同時,讓不同學科的人才要相互交流、碰撞,相信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曹文煉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優勢是有香港、澳門,可以通過它們,學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香港、澳門在公共管理、公共服務方面,已走在中國內地城市的前列,尤其是食品衛生管理、醫療服務、教育服務、公共運輸服務等。

「過去我們強調經濟方面,港澳發展略高於內地,現在應擺正心態。」楊沐建議,三方應互相取長補短、虛心求教,對提高整個灣區的公共服務水平十分有益。

除了創新和開放,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還要綠色、均衡。曹文煉認為,一方面,廣東省在生態上還面臨著很多挑戰,空氣、土壤、水資源等距離優質生態圈還有一定的差距。在建設過程中要強調保護環境,綠色發展,完善宜居的生活圈。另一方面,雖然廣東經濟實力強勁,但粵東地區和粵北地區和沿海發展緩慢。廣東附近的省份,如江西、海南、廣西等與廣東還有很大的差距。粵港澳大灣區需要下大力氣帶動周邊謀發展。

借海揚帆奮者先

「未來20年裡,廣東省有可能像上世紀90年代那樣,走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列,重現引領者的光輝。」今年4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楊沐認為,廣東可利用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基礎,利用大灣區建設的基礎,在新時期再創一個新光輝。同時,廣東也面臨著非常激烈的競爭,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近幾年,上海、浙江、江蘇的研發投入總量超過廣東、香港、澳門。同時京津冀經濟體和雄安新區的快速發展,競爭可謂異常激烈。

林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應著眼於各自擁有的優勢,不能急於求成。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對中國其他區域發展都有著借鑑意義,例如規劃中的雄安新區,同樣在起步階段,更需打好根基,完善好基礎設施,讓粵港澳三方老百姓感受到大灣區帶來的便利生活。

「粵港澳大灣區能否重視並抓住中央給出的機會,時間會證明。然而,抓住好機會是要投入的,而不是向中央要條件。用創新精神抓住機遇,這點是非常重要的。」楊沐發自肺腑地說。

相關焦點

  • 對話粵港澳大灣區 合作共贏成為關鍵詞
    在以「粵港澳大灣區:共聯·共融·共贏」為主題的分論壇上,多位專家為建設互聯互通、融合發展、合作共贏的大灣區建言獻策。圓桌會議現場。新華網 朱皓 攝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肖耿表示,過去40年中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融入了全球供應鏈。
  • 東南亞記者眼中的粵港澳大灣區:聯通 活力 多元 共贏
    5座城市,從理解大灣區發展規劃藍圖,到深入了解大灣區開發建設進度,繼而探尋大灣區與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開展創新合作、實現共贏發展的更多可能性。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布局加快「落子」,依託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快速交通網絡與港口群、機場群,加速形成高效連接的網絡化空間布局。預計到2022年年底,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支撐保障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高效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基本達到世界一流灣區水平。
  •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成立
    惠州日報訊 (記者龔 妍)昨日,「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活動拉開序幕。作為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之一,文學周期間將舉辦一系列活動,內容主要包括:舉行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成立籤約儀式、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組織粵港澳作家進校園、進企業、進圖書館,組織粵港澳三地作家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採風活動。 昨日,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紅棉廳,粵港澳三地相關領導、作協代表、全國文學界的重磅嘉賓和媒體代表共同見證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成立。
  • 同氣連枝 粵港澳大灣區挺進「協同發展時代」
    深化合作 釋放極點帶動效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構建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網絡化空間格局,發揮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在珠江東岸的兩大核心,深圳毗鄰香港,兩地交流頻繁。
  • 南沙開發區港澳辦攜手粵港澳大灣區經貿協會共同推動粵港澳全面...
    12月2日,2020年度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交流會在廣州南沙舉辦。本次交流會由廣州南沙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管委會、暨南大學主辦,活動以「創新 合作 發展」為主題,邀請國家、省、市、區政府代表,粵港澳三地知名專家學者、智庫,行業協會、企業等重要嘉賓出席,共計200餘人參會。
  • 海事同心圓 服務粵港澳 | 海事推動大灣區航運協調發展
    粵港澳海事交流與合作,由來已久。特別是2019年中央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後,在交通運輸部海事局指導和積極推動下,三地海事有效「硬聯通」與「軟聯通」,在構建粵港澳海上安全命運共同體中積極貢獻智慧和力量。
  • 三方共建大南海公共碼頭,推動揭陽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
    8月28日,廣州港集團與揭陽市政府以及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籤訂港口合作框架協議,三方將以臨港產業發展為導向,高標準、高質量謀劃推進揭陽港惠來沿海港區大南海2號港池公共碼頭建設,推動揭陽港榕江內河港區港口資源整合利用,推動揭陽港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
  • 專家學者建言粵港澳大灣區水務行業高質量發展
    11月18日,由廣州市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以「創新·發展·共贏」為主題的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水務論壇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正式拉開帷幕。 在主論壇上,馬軍院士圍繞水資源安全保障,就超大型城市群飲用水水質面臨的挑戰與安全保障對策做主題演講;唐建國總工程師就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城市雨水排水系統——提高城市排水標準、內澇標準、削減排水口出流汙染做了主題演講;廣州水投集團總經理吳學偉就廣州水投集團戰略發展的探索——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水務行業發展的思考做主題演講。
  • 虹起伶仃 粵港澳大灣區再拓通途
    這座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跨海通道,全長55公裡,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最長的鋼鐵大橋、最長的海底隧道,以及最大、最深、最精準深海無人對接的沉管隧道。它圓了始於上個世紀的伶仃洋聯通之夢,使珠三角成為路網完整的發展區域,點燃了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引擎,並成為大灣區在「一國兩制」下跨境協作的參考範例。
  • 粵港澳大灣區主題賽暨「鏡頭下的粵港澳大灣區」融媒體作品徵集...
    >粵港澳大灣區主題賽暨「鏡頭下的粵港澳大灣區」融媒體作品徵集展示活動公 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近年來,粵港澳合作不斷深化,繼廣深港高鐵開通之後,港珠澳大橋橫跨伶仃洋,進一步實現互聯互通。在大灣區這片藍圖下,承載著夢想,充滿著機遇,每一位參與其中的人都是灣區發展成就的見證者。由國務院新聞辦指導、中國外文局主辦的年度官方品牌活動2020「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特別設立粵港澳大灣區主題賽。
  •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研討會在香港舉行-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特約記者張繼文報導 12月3日至5日,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研討會和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高層管理會議在香港舉行,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率團赴港出席會議。其間,劉雅鳴與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進行了會見,雙方就促進內地與香港的氣象合作與融合發展、共同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氣象保障能力等進行交流。  林鄭月娥表示,中國氣象局和香港天文臺始終保持密切合作,為社會發展、城市安全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堅實的氣象保障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利於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提升競爭力,保持長期繁榮穩定。
  •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國際音樂季(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
    10月8日晚,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國際音樂季(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音樂季)在星海音樂廳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演出團體為大灣區市民獻上了精彩的音樂大餐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10月8日晚,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國際音樂季(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音樂季)(以下簡稱「音樂季」)在星海音樂廳開幕。一場高水平、高規格的開幕音樂會奏響了音樂季的強音。  音樂季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教育廳指導,粵港澳大灣區音樂教育與藝術發展聯盟主辦,聯盟成員單位參與承辦。
  • 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世界級海洋文化中心
    其次,增強粵港澳大灣區第三方機構和民間組織在文化建設中的影響力,促進其自發、有序地為灣區文化發展提供支持援助。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行業協會的構建,助力文化行業的有序建設、信息流通和加強版權保護約束力。此外,健全灣區內相關的文化聯盟,也有助於高效執行大灣區相關文化戰略規劃。
  • 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益陽市展示中心啟動
    加入「好友群」 豐富「菜籃子」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益陽市展示中心啟動華聲在線12月25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通訊員 宋鐵山 石玉 記者 楊軍)12月25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益陽市展示中心啟動式暨特色農產品推介會在廣州舉行,標誌著益陽市正式加入供應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的「好友群」,開啟「益品」出湘入灣、互惠共贏新裡程。
  • 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正式啟用
    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項目是由招商局集團與平安集團攜手搭建的灣區貿易「新基建」項目。通過綜合運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創新構建大灣區通關物流平臺,打通灣區五大直屬海關之間的互聯、互通、互認,是灣區首個貫通港口、海關、物流、企業、銀行、保險等貿易全流程的互聯共享的區塊鏈網絡。
  •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成立,文學名家羊城「智慧交鋒」
    該文學周以「大灣區大融合,新時代新經典」為主題,是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之一,旨在通過發揮粵港澳語言相通、文脈相親的優勢,進一步推動粵港澳文學界融合發展,形成團結和諧、合作共贏的大灣區文學生態。
  • 南沙開發區港澳辦攜手粵港澳大灣區經貿協會共同推動粵港澳全面...
    12月2日,2020年度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交流會在廣州南沙舉辦。本次交流會由廣州南沙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管委會、暨南大學主辦,活動以「創新 合作 發展」為主題,邀請國家、省、市、區政府代表,粵港澳三地知名專家學者、智庫,行業協會、企業等重要嘉賓出席,共計200餘人參會。
  • 粵港澳大灣區翡翠珠寶產業再升級
    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特徵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第四大城市群,佔中國國土面積不足0.6%,擁有著全國5.0%的人口,貢獻著全國12%的GDP,卻是中國最大的珠寶玉石產業聚集區。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規模巨大、鏈條完整的珠寶產業鏈
  • 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水務論壇在廣州舉行
    11月18日,由廣州市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以「創新·發展·共贏」為主題的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水務論壇在廣州拉開帷幕。  據介紹,本次論壇嘉賓團隊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馬軍,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唐建國等專家學者以及大灣區的水務單位代表組成。
  • 讀懂粵港澳大灣區時代的中葡經貿合作,看這本書!
    在「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澳門「中葡平臺」的內涵、功能須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以「平臺+」的方式在大灣區城市合作建立「葡語國家產業園」,是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