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都市農民養鱘足不出戶 「天峽模式」亟待推廣

2020-12-17 水產養殖網

湖北省宜都市農民養鱘足不出戶 「天峽模式」亟待推廣

2013-08-01 09:4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新華網        瀏覽量: 2987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把江河庫湖「搬」進農戶地下室,農民養鱘足不出戶,坐在家裡年獲利潤10萬元,這一看似天方夜潭的神話在湖北省宜都市正演變為現實,其中的幕後推手就是湖北天峽鱘業有限公司。專家們稱此全新養殖模式為「天峽模式」。

  天峽模式是工業化養殖與農民一家一戶生產的巧妙結合,不僅讓農民通過養殖鱘魚增收致富,而且解決了生產與環境這一「魚與熊掌難兼」之矛盾,實現了零排放、零汙染,確保了江河庫湖水環境生態安全。

  天峽模式的來源,起於循環水工廠化養魚。工廠化養魚是使養殖汙水資源化的生態循環生產模式,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也是當今世界水產業的發展方向。

  2005年,湖北天峽鱘業公司自主研發出「天峽循環水工廠化養鱘模式」,即生態節能型工廠化養魚平位雙循環水處理系統。採用全生態微生物、水生植物與水生動物的作用實現魚與菜、花卉共生,套養吸肥魚類,使養魚廢水循環利用,實現了全生態循環水工廠化養鱘,使養殖廢水資源化,具有投資少、節水節能節地、高效環保、安全可靠、管理方便等特點,既不受環境汙染,也不汙染環境,各項技術經濟指標明顯優於國內外工廠化養魚水平。

  2011年以來,天峽模式在宜都市紅花套鎮33戶農民家庭和房前屋後試驗,農民每戶年均純利4-5萬元,吸引了大批國內外專家學者考察觀摩。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在宜都考察農民地下室養鱘致富和鱘魚深加工現場後說:「對民間聰明才智與創業激情印象深刻!若不是親眼所見,還以為是個大忽悠!」

  紅花套鎮漁洋溪村民盧武昌一家5人,家庭收入主要靠兒子外出打工和兒媳在家種地,年純收入僅2萬元左右。在天峽公司指導幫助下,他在建新房時配套建設了144㎡的地下室養鱘車間,一次養鱘200公斤,一年兩個周期,當年純賺6萬元,兒子外出打工收入3萬元,種柑收入3萬元,全家一年純收入10萬元。盧武昌和老伴都是古稀之年,平時在家管理地下室養鱘車間,只要按時撒撒魚飼料便可,非常輕鬆和簡便。他算了一筆帳,地下室養鱘前期投資12萬元左右,減去地基原本需要的4萬元費用,實際投資是8萬元左右,養鱘魚一年需要投入魚苗費、電費、飼料費大概5-6萬元,養鱘出售收入20萬元左右,減去投入費用,第一年養鱘純收入約為6萬元,一年多時間就收回成本。隨著養殖經驗豐富和規模擴大,他現在一年養鱘純收入就有10萬元。

  實踐證明,天峽模式能使千千萬萬失地農民、下崗員工、上岸漁民等人民群眾(下稱小微企業)致富不出門。小微企業在150平方米的土地上建設「生態養鱘博覽、生產服務高效、生活美好文明」——「三生」立體廠房鱘博園。天峽模式以最小的核算單位,最負責的管理體制,在農家立體廠房鱘博園裡實現鱘魚的一、二、三產業同步發展。農民等小微企業在保證生產費用的情況下,僅地下室鱘博園可以年產鱘魚10噸,年產值40萬元,足不出戶年利潤10萬元,並且較傳統養殖技術省力99%,省地99%,省水90%……

  農民在新房地下室建生態養鱘廠房同時,還可以把一樓二樓建成商店和農家樂,售賣鱘魚產品和旅遊紀念品,開發以鱘魚為主的農家菜,三樓用於居住辦公。足不出戶,增加收入,輕鬆致富。可以說,天峽模式找到了農民面臨的「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務,缺的是技術,愁的是銷路」問題的解決辦法,這種組織形式既堅持家庭經營制度、又不觸動聯合,使農民與市場有機結合。

  天峽公司曾經率先帶動省內外數萬農民在清江以及三峽庫區通過天然水域養鱘致富,形成的社會產值達20億元以上,其中年產鱘魚2萬多噸,佔全國總量的1/3。但帶領農民致富同時,也使水質嚴重汙染,鱘魚產品質量無法保證,投資者的利益不能持續。對此,天峽公司創新發明了生態循環水工業化養鱘模式,把江、河、湖、庫傳統養魚方式「搬」上陸地;再以天峽立體廠房藍本為後盾,把鱘魚產業博覽園「搬」進農民家裡。走上一條&nbsp「低能耗」、&nbsp「零排放」、低投入、環境友好、資源高效利用的循環養鱘之路,改造、替代了傳統產業模式。具體而言就是利用氣氧動力循環處理養殖廢水;利用地熱資源調整養殖水溫和室內溫度,確保養殖魚類全天候生長;利用微生物、水生動植物互生原理淨化養殖廢水,使工業化高密度養魚形成的「汙染源」成為套養、套種水生動植物的營養源;利用「液態工業氧、植物氧、空氣氧」使養殖水體高氧、富氧;通過納米、紫外線與臭氧殺菌技術,充分殺滅水體中的有害細菌;從而實現全生態、全封閉、全天候工業化養殖鱘魚。這樣不僅保證鱘魚養殖產品質量,更讓江河湖庫碧水長流,推而廣之,將對我國水環境保護大有益處,此其一。

  據了解,湖北天峽鱘業有限公司成立於1996年,是專業從事鱘魚馴養繁殖、鱘魚製品加工與銷售的民營企業。公司現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智慧財產權試點企業、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先後被國家相關部委授予「中國馳名商標」、「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全國工業化健康養殖示範基地」榮譽稱號。

  國務院新農村建設辦公室課題組考察湖北天峽公司後認為:實現農業增收、農民致富,最大的開發潛力應該是縣域經濟的比較優勢。無論在發達地區還是在欠發達地區,都有自己的比較優勢。這優勢或是資源、或是產業、或是農副產品、或是企業龍頭,但怎樣將比較優勢變為產業優勢直至市場優勢?轉變增長方式,由龍頭企業拉動產業化經濟是根本的出路。湖北天峽鱘業有限公司通過市場運營、農民合作經濟方式的轉變,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創新模式。

  中央黨校「三農」問題研究課題組考察了湖北天峽公司後評價:「天峽模式」將資本運營理念與農產品流通嫁接在一起,成功的聯合農民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企業、農戶養殖鱘魚,使其形式養殖深加工產業,是一個引導農民致富、增加收入的創新實踐。湖北天峽鱘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藍澤橋先生對社會的貢獻不在於他領導公司團隊位農民育了多少鱘魚苗,養了多少鱘魚,創造了多少財富,「天峽模式」的推廣價值在予喚醒了人們的生態養殖意識,改變了人們千百年的傳統養殖觀念,還大地一個山清水秀,讓江河湖庫碧水長流。從現實意義上講,他們的這種影響力和對社會的奉獻是無法用金錢去估量的!為了生態環境永固,天峽公司自費做公益性廣告,想方設法,帶領專家團隊進行生態養鱘研究,讓天峽模式在省內外迅速推廣,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天峽模式的技術特性和綜合效益所產生的社會效益是漁業的新生!

  中央電視臺在考察、拍攝《鱘魚該在什麼地方養》專題片後高度評價:「三峽模式」可致富千萬戶農民,帶動百萬農民走上增收致富道路,是振興「三農」產業的風景線,可以預見:天峽模式一旦推廣應用,三至五年時間,可以再造10個湖北漁業大省,打造出出一個萬億鱘魚養殖、加工、市場銷售產業鏈,解決100萬戶農民新居,增加養殖年收入4000億元,而且可以為農村節約土地1000萬畝,讓生態環境更加美好。

  如今,天峽公司蓄養了17個鱘魚品種,成熟親本和後備種魚2000多噸。建成了全球鱘魚品種最多、種群規模最大的人工種質資源庫。開發了鱘魚苗、魚崽;魚子醬、冰鮮食品、罐頭食品;鱘魚皮革製品;鱘魚軟骨片、蛋白粉等生物保健系列產品40餘個,建成了國內第一個鱘魚加工示範工廠(年生產能力5000噸)。「天峽」牌鱘魚子醬等系列產品多年來在杜拜七星級帆船酒店等頂級酒店暢銷不衰,杜拜國王高度讚揚天峽產品,並為天峽牌產品頒發特別獎。天峽品牌所產生的「杜拜效應」正輻射國內外。天峽鱘魚分割產品試生產以來與麥德龍、沃爾瑪、吉之島、中百倉儲、綠茵閣、廈門航空等國內外大品牌客商籤定了7000多萬元的供求合同。其專利技術已將一條鱘魚的附加值提高5倍以上,有足夠技術儲備抵禦產能過剩帶來的市場風險。

  一個珍稀瀕危物種的新生;一場工業化養魚的生態革命;一座農民致富的金色橋梁;一項促進人類健康的萬億產業——這是天峽公司建世界鱘魚王國,讓稀世珍寶造福人類的理念與夢想!記者採訪天峽公司董事長藍澤橋時,63歲的藍澤橋說,我們首開鱘魚瀕危物種保護與產業化利用先河,20年來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湖北省宜都市六種模式破解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管護難題
    近年來,湖北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策部署,按照水利部、財政部《關於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管護機制改革的意見》,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大膽創新,對管護模式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實踐,成效顯著。
  • 湖北宜昌:2019年「百佳農民」名單出爐,觀看民俗表演、趣味比賽
    【攝影記者:陳波報導】今天:9月21日上午,宜昌市「共譜農民豐收曲,同築鄉村振興夢」農民豐收節活動,在枝江市東方年華花谷廣場舉行。欣賞豐收創意、觀看民俗表演,體驗農事、勞動競賽、趣味比賽、品鑑農特產品。
  • 400尾長江鱘從宜昌到宜賓放流 相關部門將全程跟蹤
    長江鱘放流活動吸引大量市民以及環保志願者參與  楚天都市報3月3日訊(記者陳俊 通訊員朱燦義 秦青)400尾寄養在宜都市紅花套大溪生態鱘魚谷的長江鱘,3月1日上午裝車啟程向著宜都位於長江清江交匯之處,是清江鱘魚的主產區,水質環境優越,非常適合鱘魚生長,大溪生態鱘魚谷背靠大溪水庫,是宜都市清江鱘魚上岸的重要養殖基地。為保護長江特有物種,2017年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在宜都大溪生態鱘魚谷寄養了800餘尾來自宜賓的達氏鱘幼鱘,選擇適當時機再運回宜賓進行增值放流。
  • 湖北宜都市航拍圖片1 2020.06.19
    宜都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江漢平原西部,長江與清江環抱,巴楚文化交融,素有"楚蜀咽喉"、"三峽門城"、"鄂西門戶"美譽。宜都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江漢平原西部,長江與清江環抱,巴楚文化交融,素有"楚蜀咽喉"、"三峽門城"、"鄂西門戶"美譽。
  • 宜都市8萬農民喜領水權證 8000多口堰塘有了「主人」
    宜都農民喜領水權證。記者曹霓 攝記者曹霓 攝  荊楚網消息(記者曹霓 通訊員陳登良 吳瀚)4月20號,宜都市8萬農民領取水權證,這意味著該市8000多口堰塘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主人。  在當天的水權證頒發儀式上,五眼泉鎮雞頭山村的村民胡耀清從宜都市委書記羅聯峰的手中接過了《宜都市農村集體水權水資源使用權證》,激動不已。
  • 三峽基地發展聯合預中標湖北宜都市「兩江一河」區域綜合...
    12月22日,中國水網從E20環境平臺標訊採集系統E標通獲悉,三峽基地發展有限公司(聯合體成員: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國一冶集團有限公司、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湖北三峽生態建設有限公司、長江三峽水電工程有限公司)聯合預中標湖北省宜都市「兩江一河」區域綜合治理PPP項目
  • 變大養蝦為養大蝦
    「小龍蝦養殖行業群雄紛爭,核心競爭力是養大蝦。」在全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專題培訓班上,省農業發展中心主任黃國雄表示,明年湖北省水產業要重點抓「七錢蝦工程」和「稻-蝦-土憨巴」綜合種養模式推廣,推進大養蝦向養大蝦轉變,力爭每畝增收1000元。
  • 湖北省 十堰市 房縣 神農峽巖屋溝風景區
    神農峽巖屋溝風景區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房縣野人谷自然保護區,毗鄰神農架與大巴山,屬巖屋溝峽谷。景區以唐宋貴族雅士山水遊憩為主導模式,以神農時代為山水文化背景,以詩經、野人為文化特色點綴,將當地獨有文化與現代旅遊創意相融合,景區以山水休閒、唐風楚韻為特色,致力於打造自然山水林園、山水休閒型創意景區。
  • 湖北宜都市五個值得一去的旅遊景區,喜歡的不要錯過了
    宜都:湖北省直轄、宜昌市代管縣級市,位於鄂西南長江中遊南岸,區域總面積1357平方千米。宜都素有「楚蜀咽喉」、「三峽門城」、「鄂西門戶」之稱,是國家園林城市,著名的景點有天龍灣風景區、奧陶紀石林景區、宋山森林公園、三峽九鳳谷、古潮音洞度假山寨等。喜歡的不要錯過了,一定去看看。
  • 三峽門城宜都市,長江遇見清江,湖北省由劉備命名的城市
    她是湖北省38個山區縣市之一,這裡上鎖巴楚、下引江漢,素有楚蜀咽喉、三峽門城、鄂西門戶之稱。她是一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劉備設在此設郡,取宜於建都之意命名;章武元年(221)七月至二年(222)八月蜀漢對東吳發動戰役,陸遜率軍應戰,相持七八個月後,在夷陵一帶大敗蜀漢軍,因名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是古地名,在今宜都市北),宜都市是其主戰場之一;她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
  • 【周磯管理區】湖北省第一屆農民釣蝦比賽暨潛江市慶祝2020中國...
    【周磯管理區】湖北省第一屆農民釣蝦比賽暨潛江市慶祝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在周磯管理區舉辦 2020-09-24 15: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宜都市新圖書館徽標等你來設計
    發揮你的才能,趕緊來投稿吧~ 宜都市圖書館簡介 宜都市圖書館創辦於1976年,是宜都市人民政府開辦的公共圖書館,自2011年12月起實行免費開放服務,現有館藏圖書約16萬冊,持證讀者1萬5千餘人。
  • 鱘鰉魚10多萬元一條,藥用價值大,能防癌抗癌,難怪農民專門養殖
    鱘鰉魚主要分布於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下遊,嫩江等水域,學名達氏鰉。在當地,許多農民專門養殖鱘鰉魚。據悉,整個鴨綠江養殖的鱘鰉魚產值預估上億,但因為每條鱘鰉魚的生長年份不同,體重不一樣,賣價自然不一樣,但鴨綠江的養魚人說,一般的話,一條100斤的雌性鱘鰉魚能產卵13到15斤,這些卵就用來做成價格昂貴的魚子醬,再加上賣魚肉,最終,這條魚的價值在12萬元以上。
  • 長江邊現罕見長江鱘?其實是天朝淡水第一魚,原本住在黑龍江!
    不少媒體報導直接將這條大魚稱是極其罕見的長江鱘,標題為「重慶江邊現罕見長江鱘」。但根據江津區漁政站和西南大學魚類專家種類識別,這條大魚其實是達氏鰉(你說尷尬不尷尬?)。而且這是達氏鰉今年第二次出現在長江流域,今年年初也有垂釣愛好者釣起了一條達氏鰉並放生。
  • 湖北省:特殊之年書寫水產大省的特殊答卷
    「疫情後,想養一些抗病耐運輸的品種,未來哪些魚行情好?」5月12日,武漢解封1個月零4天,省農業發展中心舉辦「湖北省漁業科技超市走進荊州沙市區」活動,由「魚院士」桂建芳領銜數十位水產專家,來到魚塘邊,現場一對一解答漁民養殖難題,送上水產養殖技術資料。由省農業發展中心推出的「湖北省漁業科技超市(雲上漁)」,打造了覆蓋漁業全產業鏈的科技雲服務新體系。
  • 淡水珍珠養殖亟待向綠色發展轉型
    淡水珍珠養殖亟待向綠色發展轉型2020-04-01 11:3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農民日報         產量連續35年居世界首位,面臨競爭力差、環保禁養等問題  淡水珍珠養殖亟待向綠色發展轉型  業界建議:加強政策引導&
  • 2019年湖北省農村實用人才資助暨創業創新項目大賽總決賽投票活動...
    2018年回歸田園生活,成立養種結合的十堰捉馬山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吸納親朋好友參與農業創業。 8、龔燕 從事糧油產業,帶領社員發展土地託管,推廣油稻種植模式。以磚橋村為中心,帶動周邊四村二千多農戶,託管面積一萬多畝,發展油菜種植3000餘畝,帶動52戶貧困戶脫貧。2016年獲得「優秀村幹部」;松滋「樂鄉楷模」候選人;全國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湖北省首屆農業經理人優秀學員;長江大學農民職業培訓優秀學員。 11、揭正三
  • 鱔鰍產業成為湖北省漁業第三個「百億元」產業
    戰略,著力調整養殖結構,努力提升漁業特色養殖比重,通過加強人工繁育技術研發、標準化示範基地創建、高效養殖技術模式推廣、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精品名牌打造等措施,推動黃鱔、泥鰍產業健康發展。&nbsp&nbsp&nbsp&nbsp養殖:生產技術和養殖規模領先全國行業&nbsp&nbsp&nbsp&nbsp近年來,湖北省通過農業全產業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漁業科技下鄉等活動,大力總結推廣黃鱔、泥鰍高效養殖技術模式,研發的「二年段網箱養鱔」技術每畝可產黃鱔1800公斤左右,而利用冷浸田、拋荒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