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古樹復壯的基本理念?不了解古樹保護的現狀與問題?如何提升古樹保護價值?如何實現古樹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11月25日,北京名木成森古樹名木保護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林學會古樹名木專委會副理事長曹恆星做客《中國花卉報》直播間,分享了「中國古樹名木保護現狀、問題與趨勢」的講座,很多問題有了答案。
>> 點擊觀看直播回放 <<
古樹是指樹齡在百年以上的樹木,名木是指樹種稀有、珍貴或有歷史紀念意義的樹木。紅牌為一級保護樹木,綠牌為二級保護樹木。
曹恆星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一棵樹有多大生態價值?
印度加爾各答農業大學的一位教授經測算得出,一棵50年樹齡的樹,總計創造價值約19.6萬美元。
每個國家在樹木保護上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和形式,各國共同形成了世界上豐富的遺產和多彩的樹木文化大觀。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參觀天壇後曾發出「名園易建,古樹難求」的感慨。
樹木之於中國人意義非凡。隨後,曹恆星從歷史、政策、文化、政治層面談及我國對古樹保護的認識進程。古樹作為樹木中的遺老,在「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理念中,見證著歷史,彰顯著情感。應該說,古樹需要保護的共識已達成。
在產業層面,廣泛認可的古樹復壯理念是什麼?
對此,我國病蟲害專家徐公天先生說得頗有詩意:不是返老還童,而是延年益壽;不是立竿見影,而是潛移默化;不是短期行為,而是常年不斷;不是齊頭並進,而是輕重緩急;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樹而異;不是頭痛醫頭,而是標本兼治。
曹恆星給出了自己對於古樹名木保護方案編制的理念。
「古樹保護,規劃先行;保護方案,檢測先行;本體保護,人樹安全;建設施工,保護避讓;後代資源,爭取繁育;後續資源,也需提前;動態信息,數據管理;科普展示,古樹公園;古樹文創,打卡路線;保護利用,保護在先。」
在操作上,目前廣泛認可的古樹保護產生效果的標準是:1.樹勢得到恢復;2.安全隱患排除;3.景觀提升;4. 改善生長環境;5.文化內涵得到挖掘和彰顯。
隨著古樹名木保護規程國標的確立,北京、山東等地的地方標準也相繼出臺。「不可否認,以前我國古樹保護力量相對薄弱,只有一個師傅帶著幾個徒弟去做這件事情,專家團隊匱乏。十多年前我就在考慮怎麼建立專家團隊,並廣為宣傳。」曹恆星說,他們在北京林業大學率先成立了中國古樹名木搶救復壯工程技術委員會。
古樹名木的保護從無到有,資金投入從少到多,從分散到系統都有一個過程,既有政府投入,也有公益募集。總之就是,推動利用社會力量,號召群眾廣泛參與,彌補保護資金的不足。
曹恆星將名木成森的保護工程案例做了分享。
她指出,當前古樹名木保護問題的討論熱點之一是:樹洞補還是不補?
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種主張不補,認為省錢省力還有效;一種主張補,認為樹體安全最重要,更不能影響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第三種是中立方,認為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具體的地點、環境確定。
樹洞如何補,主要體現在關於樹洞仿真修補的爭議:究竟是治病還是美容?是否存在過度美容,自然就不是美嗎?對豪華支撐說不!
曹恆星提到,她的觀點是審美可以有不同角度,但前提必須是健康的,健康是有標準的。她在北京金融街做的一個古樹支撐案例,備受社會好評,就是因為他們把創傷變為創意,在支撐方面動了腦筋。
此外,組織保障、資金保障、生態補償機制、從業人員技能訓練等問題仍需要從業者考慮。
曹恆星談到,從基本面看,古樹保護的趨勢一是政府主導,全民參與;二是提升到更高的層面且常態化;三是加大與國際生態領域的合作;四是從產業角度,大家各自探索,各顯其能。
古樹名木保護發展的過程既是政、產、學、研、用的融合發展,也是校、企融合兩方乃至校、企、政府三方融合發展的實踐之路。
從技術面看,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的關注點,正在從關注工程技術轉為關注檢測技術,特別是無傷害檢測技術;檢測技術也一定會從單一向集成方向發展,同時加大同國際的交流與合作,最終走向智能化。
曹恆星提到了智慧古樹的說法,即利用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通過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手段,形成古樹立體感知、管理協同高效、生態價值凸顯、服務內外一體的保護新形式。名木成森團隊有幸做了全產業鏈的技術探索。
此外,曹恆星還介紹了我國古樹名木保護與國外的差距與機遇。「差距就是空間,就是機遇。」她說。
古樹作為與人類共同見證歷史的朋友,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它?
曹恆星在直播間將最後一個話題拋出後,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她認為,古樹是我們文化的根,也是我們文化的脊梁。「在這個世界上,你總能幫到一棵樹,也總會有一棵樹能幫到你。」
對古樹名木保護相關話題感興趣的讀者,可添加微信(shelly103390),小編會將您拉入中國花卉報古樹名木微信群,與業內同行共同研討、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