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李白《菩薩蠻》
長亭,是秦漢時期為了方便傳信的人所設,後來,便成為了人們郊遊駐足、分別相送之地。經過一代代文人墨客的書寫落筆後,長亭便成了離別的代名詞。長亭外離人相送,折一枝灞橋的柳,笛聲嗚咽纏綿,只見天涯處行人漸行漸遠,十裡芳草連天,長亭內的人望眼欲穿,將相思和惦念,染成了亭外的年年柳色。
十裡長亭長,五裡短亭短,江湖天涯離人遠,一提到「長亭」二字,字裡行間便滿滿都是離別的惆悵。「十裡長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萬般無奈把君怨」,那是卓文君對司馬相如的怨惱與自己苦等的無奈;「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歸,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那是《西廂記》裡崔鶯鶯和張生在秋日的送別,長亭外黃花堆積,霜葉紅透,枝枝葉葉總關情;「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那是弘一法師與人離別時的感傷,天之涯、地之角,空餘芳草碧連天。
對於那時的人而言,一次長亭送別,或許就是一別經年,不知歸期,所以,也便有了那一雙雙望穿秋水的眼眸,眼底寫盡了相思意與離別情。
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江淹《別賦》
最早讀到「南浦」二字,便是從江淹的這句詩之中。古代陸地送別有長亭,水邊送別,也便有了南浦。
江水悠悠,載不動許多愁,南浦岸邊,芳草萋萋,翠柳拂人首,似乎想要挽留即將行去的離人,但離別依依,仍只能望著那人的船隨著江水越行越遠,隨波飄逝在了天涯的盡頭。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所以白居易寫「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千萬不要回頭看啊,如此才可以不愁腸百結,魂牽夢繞。
而如今,西風下的長亭,楊柳邊上的南浦,早已經消失在了時光深處。那些古人鄭重長久的告別,其感傷也被稀釋在了無垠的浩瀚裡,只有在重溫那些古人的文字或是影視劇中,還依稀可見那時的人,面對著不知歸期的故人和迷茫的未來,在離別時是如何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