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候獺祭魚
水獺開始捕魚了,
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模樣。
2月18日至2月22日,為「初候,獺祭魚」,即人們看到河邊的水獺開始捕魚了。水獺捕魚不是捕一條吃一條,而是把補來的魚排成圓形堆在岸邊,水獺作祭拜狀後食。
所以名「獺祭魚」。
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人對於動物行為的溫情解讀。
獺和豺得食後,都會祭天,古人認為,它倆雖是動物旁生,也猶知報答天生萬物的養育之恩。不同的是,獺將魚擺成圓形,圓融是水之象(雨水節氣),豺將獵物擺成方形,有稜是金之象(秋對應金)。
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
2月23日至2月27日,為「二候,候雁北」,即作為候鳥的大雁,雁為候鳥,每年都是「熱歸塞北,寒來江南」。
其實早在小寒「初候,雁北鄉」,就已經有一部分大雁北飛了。
所謂「禽鳥得氣之先」,小寒的時候,雖然氣溫是最冷的,但白晝已經開始變長,地面上的陽氣雖微,但這個上升之勢來了,候鳥對這個非常敏感,所以有一批大雁最早在小寒就開始北飛了。
到了雨水節氣,更是全部都向北飛了。
而開始抽出嫩芽
2月28日至3月4日,草木萌動,即草木經過雨水的滋潤,開始生長發芽,是為「水生木」之象。
《黃帝內經》講,春天應當「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
春對應的「五常」為仁,正是天有好生之德。
故人應順應天心,對待萬物亦當秉寬仁之心。不要殺生,多給予,甚至多說好聽的話,讓別人喜悅,自己也會開心。
春天宜多吃蔬菜,少吃肉,既是對天地的養生之道,也是對自身健康的養生之道。
蔬者,疏也。
大部分蔬菜都有疏利氣機的作用。春天要養陽,要養人的生發之氣,前提就是人的氣機要順暢,要避免吃過於油膩和滋膩的食物。
當然,還要多運動。
另外,蔬菜的滋味是也可以碾壓肉的,尤其是春天的鮮蔬。清代吃貨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說過——
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潔,曰芳馥,曰鬆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鮮。《記》曰:「甘受和,白受採。」鮮即甘之所從出也。
在李漁看來,肉類之鮮,依然比不上那些山林蔬食。而山林蔬食之所以能勝肉的原因,就在於其清潔芳馥,還有就是要新鮮,最好立採立烹。
肉雖鮮美,終是死物,然味甘而鮮從之出,氣濁而能滋陰。蔬食質潔清香,味甘而能鮮,氣清而能疏通。
素高湯的價值在疏通氣機。
中國人向來講究養生,
人們順應天時,調養身體。
雨水節氣中,地溼之氣漸升,
且早晨時有露、霜出現。
因此此際飲食調養應側重於
調養脾胃和祛風除溼。
推薦一款素高湯,只需四味常見而不貴的食材——黃豆芽、胡蘿蔔、芹菜、香菇。
黃豆芽久煮之後,豆腥氣就沒有了,只有濃鬱的鮮味。綠豆芽的就遠沒有黃豆芽鮮濃。春天也非常適合吃苗芽類的蔬菜。
胡蘿蔔生食甜甜的,久煮之後,則甘甜化為鮮美,那種特有的味道也沒有了。
芹菜能清胃滌熱,祛風化痰,有不錯的疏理氣機的作用。且芹菜質地清潔,氣味芳馥,口感鬆脆,完全滿足李漁說的蔬食之美。
食用菇類在古代主要分為「肉蕈」和「香蕈」。肉蕈勝在肉質厚實,香蕈勝在鮮香撲鼻。香菇就是「香蕈」類的代表,因為香能醒脾,所以有開胃之功。
春天要養陽,要養肝,就需要一個氣血通暢的身體。氣血運行順暢,一個人的身心都會很舒服。但現代人因為缺少運動、飲食滋膩的緣故,往往形成溼氣重、氣滯血瘀的體質。
雨水節氣,大自然陽氣進一步升發。天人相應,人體的陽氣也隨之升發。如果一個人淤堵得厲害,那人的氣機就會鬱住,鬱而生熱,出現如咽喉腫痛、耳鳴耳聾、雙眼腫痛等症狀,這些和三焦經不通有關。
給大家推薦適合春天喝的野生沉香(勾絲)茶,其淡淡的香韻和甘甜之味,是我們五臟最喜歡的味道,尤其脾胃。
每天早起衝泡喝一杯,整個身體內外非常通暢!於肝也有疏肝理氣 解鬱健脾 開胃之效!
此外,沉香性平,主通,純天然植物,完全沒有任何副作用。
可調理因三焦經感受外邪所引起的咽喉腫痛,耳聾,易出汗及外眼角疼痛等病症,同時對胃腸感受寒涼等邪氣引起的時時欲嘔的症狀,以及現代疾病範圍內的急慢性咽炎等都有一定的調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