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網·獨家報導】12月2日至24日,法國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將在上海文化廣場連演24場,這也是繼《極致百老匯》後文化廣場迎來的又一部駐場音樂劇。由於國內不少樂迷是通過1999年DVD法語版熟悉該劇的,因此年底來滬的英語版還未上演,就已引得懸念重重。
懸念一:英語臺詞PK原版
法國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的題材取自維克多·雨果的同名著作《巴黎聖母院》,由盧克·普拉蒙頓寫詞,裡查德·科西昂特作曲。同其他音樂劇先紅舞臺再紅唱片不同,《巴黎聖母院》反其道而行之,在1998年1月的法國坎城唱片大展中大放異彩後,再於同年9月登陸巴黎國會大廳,同年連演126場,50萬門票盡數售罄。
作為一部法國出產的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在音樂方面最受褒獎,全劇完全由50個唱段貫穿,充分以音樂表現劇情,顛覆了大多英美音樂劇中穿插對白的形式。《巴黎聖母院》的音樂具有強烈的流行音樂特徵,跳脫以往英美音樂劇偏重古典的特點。據悉,該劇原聲唱片銷售達到700萬張,在法國、加拿大、摩納哥等以歌曲之名屢獲唱片獎項青睞。
曾參與多部音樂劇創作的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作曲家安棟認為,1993-1997年《巴黎聖母院》的創作時期是世界唱片業的最後一個高峰,因此其中所貫穿的歌曲都具有恢宏大氣的特點,並混合有強烈的法語系特徵。
此次來到上海的《巴黎聖母院》為英語版本。據介紹,早前因法國方面欲將該劇進行推廣,不再製作法文版本,邀請《my heart will go on》的詞作者威爾·傑寧斯親自操刀創作英語版歌詞,並於2000年1月首度登陸美國。不過,這部幾乎融匯著法國音樂精神的音樂劇是否能夠被英語完美詮釋,又是否能為熟悉法語版的樂迷所接受,目前尚不得知。
懸念二:寫意背景挑戰審美
法國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的另一大特點在於背景,與許多音樂劇寫實風格不同,《巴黎聖母院》整部作品都以抽象寫意的背景布置。全劇3小時中,一塊浮雕石紋理高牆始終屹立在舞臺上,設計者將聖母院中的部分元素在舞臺上放大,如石柱上的獸雕,在演員穿行時移動穿梭,塑造不同的空間感。
布景牆上借鑑了攀巖牆的構造,演員以牆面的凹槽作為攀爬的扶手和支點。由此,觀眾所見到的舞臺效果不僅停留在一個平面,而是演員上下穿梭的多重空間。由於舞臺沒有過多布景道具的花哨布置,觀眾會仿佛置身現場聽音樂會,這無疑會為看慣了亮麗背景的滬上觀眾帶來新的試聽體驗。
懸念三:來滬陣容仍待檢驗
曾看過法語版《巴黎聖母院》的觀眾一定會對劇中卡西莫多扮演者Garou的獨特嗓音印象深刻,其磨砂般的音色被稱為「煙槍嗓」,難以複製。據稱,該音樂劇對400多個專業演員進行海選,最終確定了7名主唱及群眾演員,因此整個《巴黎聖母院》的創作幾乎可謂為演員度身定做。
目前上海文化廣場方面尚未完全公布英語版《巴黎聖母院》的陣容,但此番蒞臨上海的演員肯定與1998年出演的並非同一批。目前所知,來滬演員都已有豐富音樂劇經驗,如艾斯梅拉達(Esmeralda)扮演者坎蒂絲•帕裡斯(Candice Parise)曾參與《西區故事》、《八美圖》、《諾言》、《長發》等演出;弗侯洛(Frollo)扮演者羅伯特•馬裡恩(Robert Marien)已在蒙特婁、巴黎和亞洲巡演的《巴黎聖母院》中出演過該角色。至於當前班底能否過得了鐵桿樂迷這一關,又能否成功重塑經典仍是目前較大的懸念。
好在觀眾對《巴黎聖母院》的故事相對熟悉,全劇又以流行性獨唱唱段為主,相信對理解該劇並不會太難。至於如何欣賞這部作品,作曲家安棟提議,觀眾不妨先將歌詞進行預習,以對全劇有一個基本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