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第一生活垃圾場的生態景觀設計
admin 2013-04-27 來源:景觀中國網
垃圾填埋場在現實生活中作用巨大,但隨之產生的汙染也是不容忽視的。依據長春市生活垃圾場的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採用生態景觀設計理念將垃圾場打造成一個城市中的公園是城市繼續向前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長春市第一生活垃圾場生態景觀設計中,採用生態設計手法,將原本單調的調節水池打造成可觀可賞的景觀湖是一個突出的亮點,並按照生態植物園的設計理念進行植物配置,力求打造一個集觀賞性、功能性、生態性為一體的現代化垃圾填埋場。
摘要:垃圾填埋場在現實生活中作用巨大,但隨之產生的汙染也是不容忽視的。依據長春市生活垃圾場的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採用生態景觀設計理念將垃圾場打造成一個城市中的公園是城市繼續向前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長春市第一生活垃圾場生態景觀設計中,採用生態設計手法,將原本單調的調節水池打造成可觀可賞的景觀湖是一個突出的亮點,並按照生態植物園的設計理念進行植物配置,力求打造一個集觀賞性、功能性、生態性為一體
的現代化垃圾填埋場。
1 項目背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生活廢物的產生量逐年增長,每年以8%~10%的速度遞增。長春市共有9個區其生活廢物產生情況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長春市2002年年生活廢物產生量約為120. 5 萬t,2008年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181. 5 萬t,在此快速增長的條件下,現有垃圾填埋場的垃圾處理能力已不能滿足城市的垃圾產生量的增長。基於此,長春市政府決定在現有三道垃圾場、裴家垃圾場和鑫祥垃圾焚燒發電場三個垃圾處理廠基礎上,在二道區泉眼鄉的蘑菇溝建設長春市第一生活垃圾場,現已開工建設,預計2011年可部分投入使用,緩解垃圾處理緊張的局面。長春市第一生活垃圾場位於長春市郊東部,距市中心35 km處,吉長南線14 km以南的泉眼鎮蘑菇屯。規劃面積60. 25 hm2。總庫容1 541 萬m3,日處理生活垃圾2600 t。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衛生填埋場內工程、防滲工程、汙水處理站、場內道路工程、生活管理區及配套附屬設施等。垃圾場共分為3 個填埋區, 填埋一區與填埋二區現已基本形成, 而三期填埋區在2011 年年底竣工。除去填埋區、辦公區與場邊道路,生態景觀設計面積約為16 hm2。
2 周邊植被調查
為了更好的將當地植被準確的應用到長春市第一生活垃圾場中,我們在場區周邊做了植被調查,以當地植被為藍圖指導生態景觀設計的植物配置。此次調查分為3個層次:喬木+ 灌木+ 地被。喬木共有19種,隸屬12個科;灌木5種,隸屬5個科;草本12種,隸屬8個科。喬木以蒙古櫟、落葉松、柳樹為主調樹種;灌木較少,以榛子居多,比例大概佔整個灌木的80%,草本植物比較豐富,各種東北常見的草本在此地區都有發現。
3 設計定位
與先進垃圾處理場設施相結合,打造出一個現代化的生態公園垃圾場(總體效果見圖2)。主要表現在:(1)體現現代化:現代化的景觀材質與現代化的設施相統一。(2)體現生態性:豐富的植物配置淨化垃圾填埋場的汙水與有害氣體。(3)體現景觀性:景觀與功能相結合,使其成為具有觀賞性的垃圾場。(4)體現人文性:點明垃圾場主題,垃圾可以變廢為寶。
4 問題與對策
現代化垃圾處理廠的基本要求是功能與生態相結合,避免城市垃圾的二次汙染,所以本設計的重點是在滿足垃圾處理要求的前提下,進行生態化設計,從而減少垃圾場對周邊環境的汙染和破壞。整體設計分為兩部分:(1)對垃圾場的周邊生態性景觀進行詳細設計;(2)根據植被條件和景觀需求對垃圾場場區進行生態性景觀設計。
4. 1 在規劃設計中遇到的難點
4. 1. 1 避免對周邊環境的二次汙染垃圾處理場周圍用地為農田和林地,生態環境良好,而垃圾處理產生的大量有害液體和氣體很容易對周圍環境產生汙染。如何解決垃圾場對周邊環境二次汙染問題是垃圾場生態設計的首要問題。
4. 1. 2 生態性設計與場區特點相結合垃圾處理過程中避免不了產生有害氣體和液體,在設計中如何選擇既適應垃圾場環境、抗性強的植物進行景觀設計,同時又體現生物多樣性的問題,成為設計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4. 1. 3 功能與景觀相結合垃圾處理廠的設施,大部分都是從功能角度出發的生硬砌體,基本沒有景觀性,尤其是垃圾滲透液經過生化處理和物化處理的儲水池,體量大、佔地廣,如何對其景觀化處理也是本設計重點考慮的問題。
4. 2 應對策略
4. 2. 1 建設「生態過濾器」 在垃圾場與周邊用地之間建設「生態過濾器」。(1)在規劃中儘量採用冠大蔭濃的高大喬木,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有害氣體向周邊村落擴散;(2)在規劃中有針對性的栽植深根性、抗性強的植物,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有害液體。使其成為垃圾處理場環境的「過濾器」、綠色生態的防護網。
4. 2. 2 因地制宜的選擇植物因地制宜的原則主要源於3個方面:(1)儘量採用鄉土樹種;(2)要通過樣方試驗,選擇出適合垃圾場生境、抗性強、生長良好的樹種,並應用於設計中;(3)著重考慮植物的生態性、多樣性,最終目的在垃圾場不利的生境條件下儘量多選擇植物,達到植物多樣性的生態特點。
4. 2. 3 合理打造人文景觀在滿足垃圾處理功能需要、不影響各項設施的基礎之上,把各項建築設施進行景觀處理,改變其空間形狀。如把硬質駁岸改造成自然駁岸,豐富水生植物和溼生植物,對水體進行進一步淨化。
5 功能分區
根據場區的功能布局對全場景觀進行功能分區,主要分為:垃圾填埋區、生活區、環區入場道、汙水淨化區。(1)垃圾填埋區:佔地面積約為40 hm2,主要分3期建設使用,能滿足長春市市民20年的日常垃圾儲存及處理。(2)生活區:佔地面積約為3 hm2,建築面積約為9 000 m2,主要供工作人員工作、休息之用。而且裡面配有油庫,供各種垃圾運輸車加油之用。(3)環區入場道:佔地面積約為7 hm2,主要廠區環場道。(4)汙水淨化區:佔地面積約為10 hm2,主要包括調節水池、汙水處理站、蓄水池三部分組成。
6 詳細設計
6. 1 汙水淨化區———主景觀區設計
6. 1. 1 設計主題結合此項目的先天資源及場區內的開發要求,本項目景觀設計的宗旨是充分體現垃圾經過一系列的高科技處理也能變廢為寶(沼氣、清水)。通過景石、水系、燈系等不同的景觀元素講述了一個「由蛹到蝶的蛻化」過程,說明垃圾如「蛹」經過一段時期的沉澱、堆積也能「破繭成蝶」化為「絲絲清泉」。不同的區域、節點,不同的表現手法,環環相扣、直切主體。
6. 1. 2 總體布局此次設計的突出亮點是將原有的布局根據功能和景觀需要,合理優化改造。原設計水池佔地面積3 840 m2,樣式呆板,親水性不高。根據景觀需求,將規則式的儲水池改造成如意形的湖面(見圖5),將生硬的毛石駁岸改成自然駁岸與硬質駁岸相結合的景觀湖區,面積由3840 m2加大到14000 m2,水深由10 m減少到2. 5 m,這樣不僅增大了景觀效果,而且減少了危險係數。
6. 1. 3 詳細節點垃圾腐爛產生的滲濾液,經過調節水池嚴格的處理,變成涓涓清泉,從蛹化島湧現出來,經過小溪、荷花池、木橋,匯集到如意湖中。如意湖:形似如意,雲朵狀的頭,靈芝型的尾,遙相呼應。蜿蜒的小溪為柄,將如意的頭尾連接。在整體的規劃區中,如意湖猶如綠地中鑲嵌的藍寶石。
靜心島:靜心島意為靜水中的島嶼,也為放心之意。島上綠樹成蔭、綠意盎然;曲折的小橋,蜿蜒的小路,用於休息、垂釣的木平臺,自然的融入小島。
蛹化島:蛹化島為水中的草坡,島上設置黑色的石頭,意為蠶蛹。靜心島上設置蝴蝶雕塑,這雕塑可以由廢舊的光碟組合而成,也可由蝴蝶形燈柱示意。黑色的蠶蛹經過層層的歷練,蛻化為美麗的蝴蝶,同樣,垃圾也會蛻變,垃圾產生的黑水,經過層層嚴格的處理,變為陣陣清泉。清流泉:源於「清泉石上流」。經過處理的水由蛹化島潺潺流出,匯成小溪,流向如意湖。
松林:源於「明月松間照」。將位於垃圾填埋區域內的落葉松移栽至此,展現松濤陣陣、野趣自然松林景觀。
6. 2 生活區
利用植物的滯塵減噪功能,淨化周圍的空氣;利用喬灌木,進行空間圍和,而將規劃用地區與外圍農田隔離,生活區與垃圾填埋區隔離。通過設置球場、草地,提供開敞的活動娛樂空間,設置花園、果園、葡萄架,提供遊賞、休憩空間,將清新自然的田園氛圍與緊張、舒適的工作空間結合,最終打造成功能齊全,景觀優美的工作、生活空間。
6. 3 環區入場道———「生態過濾器」設計
6. 3. 1 入場道綠化設計林園:植被具有諸多作用,可滯塵減噪、吸收有害氣體、改良土壤。保留此處原有植被,使之成為垃圾處理場的生態環境的調節器。再利用展示區:設置垃圾再利用的展示區域,展示垃圾的各種功用, 通過此區域的展示提醒人們節約資源、關愛環境。主要含義為放錯位置的物品是垃圾。在這裡,垃圾是寶貴資源,可資源化利用。垃圾可堆肥產生複合肥,可焚燒生熱,垃圾可建成建築、牆體、雕塑,可鋪設路面、製作成各種藝術品,垃圾經過處理加工變為寶貴資源。
6. 3. 2 堤壩護坡設計在處理園區坡面綠化時要考慮排水方式及護坡固土。當坡上植被不足抵擋衝刷時,還可以再以六角磚等進行固土防護。
在填埋場的填埋層上鋪上種植土,土層厚度約25 cm,能確保植物的生長,並給土層施肥,改良土壤。可栽種紫穗槐、胡枝子、紫丁香、苜蓿等10餘種木本植物和花草對於局部坡度較陡的坡面我們採取將種子植生袋堆砌成臺階狀牆體的形式,植生袋可在坡面表面形成表面覆蓋,因為有外裝的袋子,所以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的流失,垂直面的綠化也成為可能,但砌橫向需進行有效地固定。
長春市第一生活垃圾填埋場於2008年5月設計,2009年4月施工,通過多方努力,已於2010年10月18日落成使用。現已成功接受長春市生活垃圾,從功能上它滿足了市民的要求,從景觀上也滿足了其生態要求, 雖有少部分植物有待明年繼續種植,但硬質景觀部分已經全部結束。外界對垃圾場的評價是「不像是一個垃圾填埋場,倒像是一個生態的公園」。我們期待20年後,長春市第一生活垃圾場完全封場後,我們會有一個合理的封場生態恢復設計,將原來的垃圾場完全變成一個生態植物園。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