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王瑟
9月20日至29日,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推動中國文化傳播,由著名紀錄片策劃及撰稿人張海龍領銜主講,紀錄片《新疆味道》製片人許新文帶隊,以「在這裡看見中國——中國文化紀錄片講座暨展映」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分別在韓國首爾、蒙古烏蘭巴託、日本東京三地的中國文化中心舉行。展映中播放的五部紀錄片引來各國觀眾一致好評,認為在紀錄片裡看見了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這是讓世界了解今日中國的最好方式。
本次中國文化紀錄片展映的五部紀錄片分別是:《國之大運》《尋味西藏》《新疆味道》《流動的盛宴》《伊犁河》。其中三部紀錄片都與新疆題材有關,引來觀眾陣陣叫好,備受關注。
絕美的鏡頭之中,那些呼之欲出的新疆美食以及絲路藝術,還有號稱「中亞最美河谷」的伊犁河谷,無一不讓三國觀眾食指大動並且心馳神往。《尋味西藏》則展現了「世界屋脊」上人們的生活方式,《國之大運》更將中國大運河生動比作「中國古代的網際網路」,讓整個中國互聯互通成為一體。而這就是本次中國文化紀錄片展映的初衷——在這裡看見中國。
看懂了紀錄片,你就真正理解了中國
中國的遼闊決定了中國紀錄片題材的豐富多元。以新疆為例,光是抓飯就有不少於10種做法,民間樂器超過3000種。伊犁河更是唯一向西奔流的大河。食物、藝術以及地理的多樣性,造就了不可思議的大美新疆。看了這樣的紀錄片,你就真正理解了新疆。
9月21日上午,在首爾中國文化中心,人們看到了精選出來的「新疆漁人」故事。在新疆這塊全世界離海最遠的地方,卻有著豐富的魚類食物以及漁人生活。那些風味美食和精巧技藝輪番上場,令人目不暇接且心嚮往之。韓國友人尹重賢激動地問:「新疆這麼美,可以給我們講講影片上展現的具體是什麼地方嗎?我們先去哪裡旅遊更好?」
紀錄片《新疆味道》製片人許新文笑著回答:「我們新疆很大,佔了中國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我們新疆真的很美,除了大海之外什麼地形都有。我們新疆真的很豐富,隨處可以體驗風情風景和美食美物。我們新疆真的很安全,現在的新疆夜不閉戶絕對值得體驗。」
9月25日晚,在中國駐蒙古國大使館紀念中國國慶69周年招待會上,五部中國紀錄片成為開場影片,中國西部美食、絲綢之路藝術以及兩條大河都讓現場嘉賓耳目一新,大家認為,紀錄片是推介當代中國形象的最好載體。
蒙古國家公共電視臺(MNB)在專訪張海龍時更表達了這樣的願望:中國的電視劇在蒙古國很受歡迎,比如《貞觀長歌》《小別離》等,下一步希望能播放來自中國的紀錄片。當前蒙古年輕人很多都在學習中文,他們非常想了解更多關於中國的真實情況。
9月28日下午,在東京中國文化中心,許多日本觀眾都對《新疆味道》和《流動的盛宴》讚譽有加。他們說,那是一個以前很少了解到的中國,原來中國的少數民族竟有如此之多,而他們和諧相處的美好生活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佳體現。
日本紀錄片製作人高橋敬明表示,希望今後有機會能聯手中國紀錄片團隊,一起推動「跟著紀錄片去旅行」項目,可以組織日本人去中國品嘗新疆、西藏等地的美食,欣賞絲綢之路上的藝術,也邀請中國人來拍攝「日本的味道」。只有互相看見,才能彼此理解。
紀錄片是國家相冊,裡面有我們推介自己的渴望
每次講座開場,張海龍都提出鮮明觀點——看見就是改變,紀錄片是國家相冊,並回顧中國紀錄片自1905年誕生至今的完整過程以及階段特點。他說:「只有看見,才是改變的動力。而紀錄片代表著真正的國家記憶,那裡有我們改變的全部動力,也代表著我們推介自己的全部渴望。」
事實上,新疆題材的紀錄片正意味著一種「讓世界看見中國」的努力。2017年4月,紀錄片《新疆味道》《流動的盛宴》《原色——尋訪東方畢卡索》走出國門,在第50屆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上分別獲得文化類紀錄片金獎和白金獎。休斯敦國際電影節主席和評委們的評審意見為:稀缺的題材、可看性強的故事和廣闊大美的新疆。
《新疆味道》系列紀錄片由新疆一心書店、新疆電視臺、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聯合出品,通過一道道美食及其背後的故事,展示了新疆人的日常飲食流變,從美食的角度闡述各民族文化的共性與差異。《新疆味道》第一季已在央視九套、新疆衛視、北京紀實、上海紀實、金鷹紀實、遼寧衛視播出,並即將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阿根廷等國播出。
《流動的盛宴》系列紀錄片是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絲綢之路上的藝術傳播交流推廣工程」中的一部分。第一季六個單元共15集,講述絲綢之路上與藝術相關的人物故事,展現絲路藝術的現在進行時。
9月22日,正值韓國中秋節長假第一天。首爾東洋藝術劇場門前人頭攢動,聚滿了觀影的觀眾。他們前來參加由首爾中國文化中心、首爾鍾路區廳和東洋大學聯合運營的「中國電影常設電影院」舉辦的中秋特別活動——「走進中國近現代史電影和紀錄片展映」。當天,連續播映了故事片《建黨偉業》《建國大業》和紀錄片《中國1978》。
影片播映前,張海龍與現場觀眾面對面交流,向他們介紹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歷程和現狀,並通過紀錄片展現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的真實面貌。講座現場,還來了多位韓國紀錄片及文化界精英,如韓國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柳寅澤導演、梨花女子大學毛海燕教授等。他們熱情地發出邀請,希望中國紀錄片能更多地參加韓國EBS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並願意進一步探討合作計劃。
三地展映活動中,由新疆電視臺出品的六集紀錄片《伊犁河》大獲好評。這條在中國唯一自東向西流的大河,打破了人們腦中「百川東到海」的固有印象。觀眾在影像中直觀體驗了伊犁河兩岸的美好生活,用影像完美呈現了「亞洲之心」的人文與風物,並充分展現了「萬物共生」的伊犁河精神。
壓軸作品是杭州日報報業集團出品的紀錄片《國之大運》。中國大運河,連接中國東部和西部,溝通中國南方和北方,它從來都不是一條河,而是中國古代的網際網路。紀錄片通過河流分布、人工閘壩、城市形成、航船製造、運輸貨物、往來人物等六個角度,講述這條古老的大運河,幾千年來如何改變中國的故事。
流動的美食、流動的藝術、流動的大河,給韓國、蒙古以及日本觀眾帶來了一個豐滿、生動而又真實、美好的中國。
「在這裡看見中國——中國文化紀錄片展映」活動還將持續進行。10月下旬,中國紀錄片還將在以色列、泰國、西班牙的中國文化中心繼續展映並舉辦講座。
《光明日報》( 2018年10月06日 03版)
[責任編輯:李伯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