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

2020-12-20 講史論教D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在中外的史籍中所說的印度,並非指今天的印度,而是泛指南亞次大陸。它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和斯裡蘭卡諸國。

古印度文明,首先發生在今天之巴基斯坦。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這裡就進入銅石並用時代。公元前2600年左右,達羅毗茶人使用了青銅工具,建立起奴隸制城市國家。達羅毗茶人是世界歷史上最先冶煉青銅,最早種棉花、紡織棉布的人。他們為人類的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

公元前十四世紀左右,一支印歐語系的雅利安部落從西北面進入古印度,徵服達羅毗茶人,他們也逐漸接受了被徵服者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由落後的畜牧生活逐漸轉向農業生活,開始向階級社會過渡,產生了種姓制度。

公元前1000一600年間, 印度逐漸形成一整套嚴格的種姓制度。它被稱為" 瓦爾那」,意思是「品質」、「顏色」。這種「瓦爾那」制度把印度居民區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等級。婆羅門祭司,說什麼造物神的口,創造了婆羅門,掌握神權、是神在人間的代理人;造物神的手創造了剎帝利,他們是國王及其文武官員,把持軍政大權,是貴族武士等級;造物神的腿創造了吠舍,專事農、牧、工、商各業,是平民或一般公社成員;造物神骯髒的腳創造了首陀羅,他們是被雅利安人徵服的土著居民,從事農業、漁獵以及各種技藝、許多人被淪為奴隸或僱工。

婆羅門又假借神意制定法典,將各種姓的社會地位,權利與義務、生活方式等都作了規定。婆羅是不可侵犯的人,世界的一切屬於他們,有權要求得到所希望得到的東西,剎帝利擁有軍政大權,但它低於婆羅門;一個100多歲的剎帝利與一個10多歲的婆羅門講話,要像兒子對待父親一樣尊敬。吠舍有義務交納國稅和施捨,供養前兩個種姓。首陀羅的職業,只能做奴僕和僱工,做所謂「下賤的勞動」;如果他們打傷了上級種姓的人,動腳砍腳,動手斬手,罵人割舌:如果是侮辱的婆羅門,就用十指長的釘子燒紅刺入口中,向耳朵灌注燒開的油;根本無權參與婆羅門教的宗教活動。各個種姓的職業世襲不變,禁止不同種姓之間通婚,力圖永遠確保前兩等級的特權地位。

由此可見,前兩個種姓是壓迫剝削階級,後兩個種姓是被壓迫剝削階級。古代亞非諸國,由於農村公社長期保存,村社內部社會分工,都形成過種姓制度,在印度則通過宗教編造了理論根據,又以國家政權的法律形式把它固定下來,所以最為典型。

處於四個等級之外的,還有一大批「不可接觸者」,就是所謂「賤民」。「 賤民」只能做洗衣,清掃垃圾,掏糞等所謂「不潔」 的工作。摩奴法典規定:「賤民住所必須在村外,穿死人穿過的衣服,用破爛的食具,以黑鐵做裝飾品,過遊徙的生活」。賤民是受苦最深的一個社會階層,千百年來,印度歷代反動統治階級利用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生活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至今印度還有上千萬賤民仍在遭受壓迫和歧視。

公元前六世紀以前,印度的奴隸制小國林立。婆羅門教是統治各國人民的思想武器,婆羅門祭司專橫跋扈,左右朝政。

到公元前六至四世紀,印度處於政治經濟發展的轉折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引起了各種姓的分化;恆河下遊的摩揭陀國家興起,城邦由分立逐漸走向統一;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城鄉人民起義不斷發生。在這樣的形勢下,一方面是吠舍等級中分化出來富商,恃其才力雄厚,擠身於統治階級的行列;剎帝利等級的政治經濟力量的增長,使這一等;級的社會地位得以提升另一方面是大批吠舍日益貧困,甚至出生於高級種姓的人也因貧富分化而不得不從事他們過去所看不起的低級種姓的農、牧、商業。

至於首陀羅的處境更加惡化,不滿現狀。在此巨大社會變革時代,婆羅門教的特權地位發生了動搖。反映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那些代表著不同階層的各個宗教、哲學派別、被稱為「外道異說」的有「六十師,六十二見解或九十六種外道。各派鬥爭的焦點集中在婆羅門教及其婆羅門的特權地位上,最主要的哲學派別有六大師中的順世哲學,而最主要的宗教派別是佛教。

順世哲學反對婆羅門教的靈魂不滅、因果報應學說,批判不平等的種姓制度。他們提出『從婆羅門到賤民,血管的血都是紅的,人類是生而平等的。」揭露婆羅門自相矛盾的言行。它從根本上否定了婆羅門教和種姓制度。

佛教是代表新興的剎帝利和上層吠舍的利益。佛教的創立者,相傳是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563——483年),他與我國孔子( 公元前551——497年)是同時代的人,不過他比孔子大12歲並先死四年。他誕生於迦毗羅衛(今尼泊爾的魯明臺)部落首領釋迦族淨飯王之子。釋迦牟尼是後來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據說他29歲那年離別雙親、妻兒,出家修行,苦修七年,35歲成「佛」。「佛」即「佛陀」,意思是「覺悟者」。他成佛後,遊方傳道,80歲入涅槃(逝世)。

佛教為了打擊婆羅門教的種姓說教,提出了新創世說。佛教宣稱人類是由飛行在光音天的眾生下到地面而發展起來的,人們佔有田產後,有的盜竊他人田裡的禾苗,出現了訴訟糾紛,於是「立一人為主」依法治理人民,大家都拿出糧食來供養他,這樣就產生了剎帝利;繼剎帝利之後,才是其他種姓。這一理論把剎帝利的地位提到首位,確立了臣民與國王的賦稅剝削關係。

佛教認為眾生來自光音天,主張靈魂平等,不需要婆羅門的指引,可以自我修行,得到解脫,達到涅槃。這一理論是在現實生活不可能平等的奴隸社會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壓迫種姓的願望,因而得到了人們的支持,使佛教能夠廣泛傳播。

據佛教文獻記載,犍陀羅國等級關係有新的變化,說主奴關係可以改變有的先為主人後為奴隸;有的先為奴隸後為主人,這就沉重地打擊了婆羅門貴族反動種姓血統論

後來佛教又被定為國教,有助於消除各地對部落神和地方神的崇拜,有利於古印度政治上的統一,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具有一定進步意義。所以恩格斯稱佛教是「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有宗教變遷相伴隨」的時代裡的新興的宗教學說。

但是佛教是為剎帝利為首的奴隸主階級服務的,它也吸收了婆羅門教靈魂轉移,生死輪迴和因果報應學說注入自己的教義,提出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於欲望;絕滅欲愛,才能達到不生不死的極樂境界;為此要人們修行,遵守釋迦牟尼為教徒制定的各種戒律。佛教以人生多苦觀作出發點,提出了一整套佛教理論,這種宗教的苦難,其實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它以宗教苦難掩蓋了現實社會苦難。把人們眼前的痛苦歸咎於他們自己前世的報應。它以脫苦為目的,卻勸人接受現實苦難,以修行求得個人解脫,這樣必然起著瓦解革命鬥志,衝淡、否定階級鬥爭,成為奴隸主階級鞏固統治的工具。

至於「眾生平等」,在不平等的社會,這純屬謊言,所以它對勞動者只能是「裝飾在鎖鏈止的那些虛幻的花朵,」然而那些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劊子手,則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他們惡貫滿盈之後,還可得到某種精神上的安慰。摩揭陀國的統治者,一方面對人民橫施嚴刑苛法,窮兵黷武,東徵西討;另一方面又定佛教為國教,以虔誠的佛教徒自居,偽裝佛陀之心,組織教徒集會,編篡佛教經典。所以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樣,成為麻醉人民的鴉片煙。

早期佛教著重倫理教誨,要求人們接受釋迦牟尼闡發的人類道德原則,為人們樹立的行為標準和處世方法,不崇拜偶像。主張佛陀指路,眾生修行自救,不是人人皆能成佛。到公元一世紀,佛教受婆羅門教的影響日益加深,宣傳佛陀神化,又創造了修道成佛之後,再來普渡眾生的「菩薩」 。認為只要虔誠信仰,崇拜菩薩偶像,眾生皆能成佛。佛教這樣廉價地給信徒出售享受天國幸福的門票,信徒越來越多,於是「對亡師的尊敬,變成了對後佛的崇拜」。這個新的教派使信徒修行事半功倍、氣派大,乘的是大車,走的是大道,故稱大乘教貶抑早期佛教為小乘教

佛教經過幾個世紀的廣泛傳播,傳遍了東南亞、中亞和東亞,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大乘教和小乘教都曾傳入中國,其中大乘教在我國西藏和蒙古發展為喇嘛教東南亞主要信仰小乘教在印度,從八世紀以後,佛教受到婆羅門教的變種印度教的排斥,到十三世紀,佛教在它的誕生地幾乎完全消失了。

相關焦點

  • 歷史是連續的:印度有種姓制度,南亞其他國家呢?
    不僅僅是印度有種姓制度,與它相鄰的國家其實都有,只不過在不同的國家,種姓制度的表現不同。更重要的是,種姓制度與印度教育是深度捆綁的。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雖然也有印度教徒,但是他們主體依然是一個伊斯蘭教國家,而伊斯蘭教在歷史上和印度教之間的問題矛盾也十分深遠。
  • 印度作為佛教起源地,後來為什麼把佛教趕出印度?
    那爛陀寺遺蹟佛教興起公元前1500年,盤踞在印度西北部雅利安人,慢慢向南徵服古印度原住民,並且還帶來了以種姓制度為基礎的婆羅門教。種姓將印度社會人們嚴格劃分不同階層,開始確實對印度社會分工產生了積極作用,但是經歷上千年發展逐漸變味了,產生了高低貴賤的區別。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隨著種姓制度在印度上千年發展深入人心,曾經古印度文明的原住民變成低種姓的人,雅利安人則成為高種姓的人。
  • 佛教雖然最初來自印度,不過,佛教也是屬於中國的佛教
    那麼,早期的婆羅門,在祭祀儀式上,以什麼為宣傳內容呢?是依據在南亞次大陸(即現在的印度次大陸)上口口相傳的古老的吠陀傳說,或者叫《吠陀經》。與中國很早就形成了甲骨文等象形文字不同,印度語言(即梵文,還包括其他),特別重視耳聽的聲,忽視眼看的字。也正因為如此,印度沒有留下早期的可信的歷史文字記錄。
  •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為什麼在印度沒落,徹底敗給了印度教?
    可是現在的印度人卻並不怎麼信仰佛教,相反還十分牴觸佛教,他們現在大都信奉印度教,並把它當成了「國教」,那麼,佛教到底為什麼會在印度沒落,徹底敗給了印度教呢?首先我們要知道,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從公元前三千年的時候開始,印度就誕生了很多歷史的先驅者,比如從亞歐大陸逐步擴張的雅利安人,以及當時中亞的大月氏,突厥等等,所以直到現在,印度人都認定自己是雅利安人的後代。
  • 印度種姓制度是如何產生的?所有印度人都有種姓嗎?
    相信了解印度的人一定知道,印度國內現如今還存在著等級森嚴的制度,除了那幾個最令人熟悉的四大等級之外,大家還知道被排在種姓之外的群體嗎,而這種群體是印度國內最卑微的,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探究一下這些種姓是如何產生的。
  •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產生的
    事實上「種姓」一詞在梵文中念作「瓦爾納」,而其含義就是指的膚色。說起種姓制度就不能不提印度:種姓制在印度延續了三千多年,幾乎被視為是一種印度特色的產物。印度的種姓制將按不同的種姓進行高低等級的劃分。低種姓的人從一出生就受到各種不公平的對待。
  •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卻為何在印度消亡,在中國紮根?
    眾所周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誕生於古印度,至今已有2500多年,在印度歷史上曾經十分輝煌。然而,在當今印度,有超過80%的人口信仰印度教,佛教信眾不到人口數量的1%。與之對比的是,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後,雖然有過幾度衰落,但卻最終融入到了中華文化中,在中國站穩腳跟,持續流傳了2000多年。
  • 印度種姓制度:印度總理莫迪是什麼種姓
    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
  • 你還以為印度很多人都在信佛嗎?為什麼佛教在印度影響越來越小?
    你還以為印度很多人都在信佛嗎?為什麼佛教在印度影響越來越小?眾所周知,宗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之後,必然會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每個國家都有其宗教史,比如西方普遍信仰的基督教,將基督教作為一種生命的寄託和信條,而中國自古信仰佛教道教,都是為了皇帝的統治而大力推行的。宗教對歷史上的人們是有很深刻的影響的,不管是道德觀念還是文化感染力。
  • 為何印度放棄了讓人平等的佛教?地位低的人傾向於平等的制度!
    其實印度教的標準太低,三相神的祖先崇拜就是印度教徒,這就好比說中國拜佛=佛教徒,但是在中國拜佛的人通常可能什麼神靈都拜。從各地印度教徒的地方文化差異來看,許多印度教徒也可能是錫克教徒,耆那教徒,佛教徒,只是他們在這樣混亂的身份下都被歸納為印度教徒。種性就是階級對立,但是人家印度就是可以讓底層人民甘於奉獻,作賤民,這就是人家厲害的地方。
  • 印度除了有印度教、佛教,還有哪些宗教?
    耆那教,現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其實它誕生的時間比佛教還要早一些,而且教義和佛教相差無幾,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雖然也有不同,比如耆那教認為佛教當中教人用行善來求善報這依然是沒有擺脫輪迴,而你要超越輪迴,必須要信耆那教的「三寶」。什麼是三寶?就是正信、正知、正行。
  • 了解印度教:歷史起源 種姓制度 女性和婚姻 為啥不吃豬牛肉
    例如印度,這樣一個對中國具有非常重大利益攸關的鄰居,很多人是模糊的。不了解就容易造成誤解和誤判。大國相交,誤判往往結果會是致命的,嚴重的可以影響國家間百年關係乃至世界歷史進程。中國和印度在這方面是有教訓的。同列亞洲,印度和中國同列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均以歷史和文化悠久著稱。印度教號稱是世界最古老的宗教。
  • 印度種姓制度的起源與發展
    種姓制度至列國時代有很大變化,這是這一時代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關於四個種姓(四瓦爾那)的起源,婆羅門教一向宜揚夢創四姓說,特別強調婆羅門從梵口生,以保障婆羅門種姓的優越地位。佛教興起後,反對婆羅門教所宜揚的梵創四姓說,特別抨擊婆羅門從梵口生的說教,以樹立剎帝利等級的優越地位。
  • 哲學與宗教並行的印度文明,批判傳承下婆羅門與佛教的文化聯繫
    婆羅門教宗教概念之下的社會等級——種姓制度的來源婆羅門教它之所以叫婆羅門教,是因為它源自於印度文明當中的貴族階層。在印度我們所熟知的就是種姓制度。從高到低的社會地位依次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當然印度社會並不僅僅只有這四個社會等級。但這四個卻是最主要的。
  • 印度種姓制度下,中國人到印度旅遊,屬於哪個等級?
    人生下來就沒有選擇的餘地,男權社會,都重男輕女,甚至覺得女子無才便是德。貧富差距也十分明顯,地主會剝削勞動人民,富人也會瞧不起窮人。在這種制度之下,人們喘不過氣來,一生的命運幾乎都是已經被安排好了,改變命運的途徑顯得荒唐可笑。
  • 印度——被外來勢力反覆蹂躪的「悠久歷史」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了解印度的歷史才能對印度的發展有所了解。遠古時期(同中國三皇五帝及之前的史前文明)印度可考究的居住痕跡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中期,約為40萬年前。印度河流域文化消散後,將其取而代之的就是影響印度至今的佛陀文化(也稱吠陀文化),佛陀文化的命名由來正是此時期印度境內產生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除卻佛教之外,佛陀文化還衍生出了至今為人所詬病的文化制度——種姓制度。
  • 佛教都傳入中國,為何強勢的印度教沒有東傳?佛教更適合我國嗎?
    那麼這裡又個疑問,佛教起源於古印度,也就是現在的尼珀爾,在印度壯大,隨後才開始的東傳。而印度教一直都是印度本地的宗教,甚至在後來的時候把佛教擠了出去,既然在印度如此受歡迎,為何沒有東傳呢?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看看佛教傳入我國的情況。
  • 茶餘飯後說說印度歷史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是和中國一樣的擁有悠久歷史的的文明古國。歷史上的印度在數學、農業、醫學、宗教文化、哲學等領域成就斐然,影響世界。近代以來,印度遭受英國長期的殖民統治。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成為發展中大國。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印度歷史吧。
  • 大家都知道印度有「種姓制度」,阿米爾汗在印度屬於哪個種姓?
    大家都知道印度有「種姓制度」, 阿米爾汗在印度屬於哪個種姓?大家都知道的是阿米爾·汗是一位愛國的藝人,他密切關注印度的真正存在的問題。在他的作品中,幾乎涵蓋了從種姓制度到教育、婦女問題和宗教糾紛的一切。
  • 世界歷史:印度文明,迷人的宗教國度!對現在有什麼影響?
    歡迎來看小編的文章,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印度文化!世界歷史:印度文明,迷人的宗教國度!對現在有什麼影響?印度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印度人的基本觀念和制度如種姓、殺戒(非暴力)、轉世輪迴與因果報應等,不僅獨特,而且抽象。它們是印度文明的根基,塑造了所有印度人的思想與日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