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剛上升為國家戰略不久,打著「區塊鏈」旗號趁機炒作的非法活動便出現「冒頭」趨勢。近日,央視網消息,在中國人民銀行指導下,中國社會科學院授權,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北京區塊鏈技術應用協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近日在北京發布了金融科技、監管科技和區塊鏈三本藍皮書。據藍皮書報告介紹,網絡詐騙的「黑色產業」市場規模已高達1100億元;全國區塊鏈企業近28000家。北京區塊鏈技術應用協會會長朱燁東表示,25000家都是發幣的,約4000家是做應用的。
由此可見,幣圈是有多火爆。不過,這次再想蹭熱度「挖土豆」,怕是行不通了。近日,多地傳出嚴打非法炒作區塊鏈的聲音,開正門、堵邪路,幣圈正被人人喊打。那麼,頻借「區塊鏈」旗號炒作的幣圈真能實現暴富?為何幣圈近年來一直是監管層重點清整對象?在幣圈暴富雞湯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一位曾參與「炒幣」的知情者和一位鑽研區塊鏈領域的律師,分別向期貨日報記者揭露了幣圈普遍使用的斂財手法。
區塊鏈決不等同於虛擬貨幣,嚴打態度不變!
11月26日,法制日報消息,近日,北京警方一舉破獲非法數字貨幣交易所BISS詐騙案,抓捕犯罪嫌疑人數十人。
11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發布《加大監管防控力度、打擊虛擬貨幣交易》一文稱,相關融資主體通過違規發售、流通代幣,向投資者籌集資金或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貨幣,其本質上屬於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嚴重擾亂經濟金融秩序。
11月14日,在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互金整治辦、上海市金融穩定聯席辦聯合印發《關於開展虛擬貨幣交易場所排摸整治的通知》,開展對轄內虛擬貨幣交易所排摸整治。
10月21日,廣東省深圳市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關於防範虛擬貨幣非法活動的風險提示》。
期貨日報記者從多地開展虛擬貨幣清理整頓工作動向發現,其中都提及到了在2017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布的《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這是他們共同原因和背景。這份公告一方面明確了虛擬貨幣不具有法律地位,不能也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另一方面進一步指出發行虛擬貨幣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11月25日,央行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9)》顯示,2018年以來,國內173家虛擬貨幣交易及代幣發行融資平臺已全部無風險退出。無疑,監管部門明確的態度、嚴厲的措施,整肅了當前一些地方借區塊鏈炒作虛擬貨幣的歪風,近日的舉措也進一步體現了國家法律政策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幣圈「迷局」幾何?
在期貨日報記者採訪的知情者看來,雖然幣圈不同幣種的斂財手段「各有千秋」,但邏輯大致相同,即包裝自己、實施價格操縱,涉嫌非法集資、傳銷。朱晨,在券商幹過,有5年P2P從業經歷,目前主要精力用來「炒幣」。曾用4個多月的時間從50萬元賺到270萬,到最後只剩下400塊,在這個過程中,他始終堅信50萬元會變為1000萬。
「自從接觸了幣圈,總感覺賺取1000萬元只差時間和機會。」朱晨對期貨日報記者表示,「蹭熱度」、「炒作自己」是幣圈的慣用的包裝伎倆,通過宣講「暴富雞湯」,塑造「技術革命先驅者」等名片,先把「土豆」們迷得五迷三道,做好「挖土豆」的前期準備。韭菜還留根的,現在連根都挖,所以叫「挖土豆」!但這些所謂的幣圈「大神」實際上都是掛羊頭賣狗肉,並且很多都有「資金盤」背景,「虛擬貨幣」只不過是換張皮,行騙的本質是不變的。這類人布局「資金盤」時,往往會聘請法律顧問和會計來幫助他們投機鑽營,將公司註冊地及伺服器放在國外。同時,已謀劃好退路來避免牢獄之災,比如騙取多少錢的時候會定什麼罪、註冊公司的法人選為有精神病史的、安排人來頂包坐牢……大部分從事「資金盤」的人在出事後希望給他們定罪為「傳銷」,因為「傳銷」坐牢時間相對較短,賺到幾億獲取幾年的牢獄之災他們認為是值得的。
事實真是如此嗎?福建安凱律師事務所律師陳杰在接受期貨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幣圈發幣的形式多種多樣,花樣翻新,從最早的ICO,到後來的IMO(賣礦機),到現在比較流行的IEO(交易所發幣融資,用交易所的平臺幣買新發的幣),但本質都是未經批准向公眾融資的行為,涉嫌觸犯刑律。用傳銷的方式賣幣,實際上其傳銷行為不是重點,最後「割韭菜」之後涉嫌構成詐騙罪或者集資詐騙罪,只定「傳銷」的罪名屬於行為人一廂情願。」
就是在這些所謂的「大神」引領下,一群小白們踏上了「致富路」。朱晨表示,幣圈的交易平臺或發行方往往會建立微信群、QQ群、聊天室等網絡社交群體,把小白們「圈養」起來。在小白眼中,這是「福布斯」潛力俱樂部,而在業內被統稱為「韭菜培養群」。這類群中基本上都有交易所或虛擬幣發行方的人,通過「喊單」來收割「韭菜」。一個群中,「喊單」人至少有幾十甚者上百人,通過「喊單」來左右大家的投資方向。虛擬貨幣發行方先放出某某幣即將大漲等類似消息,讓投資者先嘗到甜頭,博取信任後便推薦一個市值更大的幣種,待投資者大量投入後,就開始挖「土豆」。
對此,陳杰也表示,實際上現在賣空氣幣的人,通常把傳銷和資金盤的做法結合起來,一邊宣傳區塊鏈技術應用,一邊鼓吹財富自由,不斷給受害者洗腦,讓先入局的一批甚至幾批人獲利,進而吸引更多的受害者入場;最終要麼卷「幣」跑路,要麼找個交易所上幣之後通過操縱價格收割韭菜。可以說現在幣圈的交易所已經不是良莠不齊了,而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堅持不作惡的交易所太少了,所以不建議大家參與數字貨幣的投資。
從小白到「小綠」,「狂熱」+「煽動」導致中毒至深是其原罪,虛擬貨幣在一群人的狂歡後落得一地雞毛。朱晨告訴記者,一個名叫貝爾鏈的幣種,發行的時候大約8毛錢,最高點時漲至127元,這個幣前期幾乎是一直漲,在「暴富雞湯」灌輸下,幾乎所有投資者人對其充滿的信心,認為達到1000塊的時候才能出手,否則便不斷加倉。但價位從127元到90的時候,甚至出現很多人認為已經是底部了,從而拿錢瘋狂買入「抄底」,跌到50的時候又開始「抄底」,最後到30,20……一直到幾塊錢,徹底涼涼。
「『資金盤』的最大威力就是給人洗腦很深。前段時間『理想家園』被公安機關偵破,目前其網站上都已經打上公告,注名其涉嫌非法集資,但很多投資者還是堅信這是同行的排擠、惡意競爭從而黑掉了網站,還是對其充滿希望。」朱晨如是說。
「是我入戲太深,還是你演的太逼真。」可見投資者的「中毒」之深,也許只有後知後覺的殘忍才能讓大家真正體會到幣圈的無情。
技術是把雙刃劍,只有用在正道上才能發揮其真正的價值。「區塊鏈是一種創新的技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不應被神化,請大家記住天上不會掉餡餅,不要盲目相信所謂區塊鏈、數字貨幣或虛擬貨幣的投資騙局。」陳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