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雞公碗產於何地你可知道?)
「雞」與「吉」諧音,大家將吉祥如意的情感寄託於雞身上。廣州人對「雞」,也有著獨特的情意結。而與「雞」相關的物品中,雞公碗和雉雞尾最為街坊所熟知。
雞公碗
影視作品超級道具
對於廣州人來說,雞公碗是經典之中的經典,它是TVB電視劇的「第一道具」,也是星爺周星馳電影中的御用道具。
雞公碗最初用於影視作品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1983年的TVB經典劇目《射鵰英雄傳》,劇中郭靖、黃蓉躲在客棧密室裡療傷,密室的「機關」就是這隻雞公碗。此後,但凡TVB拍攝年代戲,雞公碗都會在劇中出現。除了TVB外,周星馳主演的《賭俠》《食神》《大內密探零零發》《功夫》等都使用過雞公碗。
據了解,雞公碗之所以成為「第一道具」,與其被廣泛使用有關。上世紀60年代,雞公碗在廣東一帶流傳甚廣,民間大量生產,彼時家家戶戶都有幾個。當時在香港大排檔、路邊攤吃飯,大家用的就是這種碗。它有著眾多集體回憶,因此特別受年代戲的歡迎。周星馳的前經紀人、多年合作夥伴田啟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雞公碗是星爺的「吉祥物」。基本上有這隻碗出現的電影,票房和口碑都很好。
對於雞公碗的產地,坊間有各種版本。有一種說法稱其製造技術來自東莞橋頭鎮禾坑村,也有說法稱其最早產於潮州以及閩南地區。在農耕社會,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雞是人們生活的「警鐘」,所以「雞公碗」也代表發家致富的願望。也有說法稱,公雞代表旺,有家庭興旺的含義,而碗上的「花」則代表花開富貴。隨著時代變遷,雞公碗逐漸被圖案精美的餐具所取代。
在微博時代,雞公碗因為網友的熱炒突然「翻紅」,也讓雞公碗重煥生機。記者走訪發現,廣州不少食肆開始重新使用雞公碗作為餐具,其中不少是主打廣府情懷牌的特色食肆,一些連鎖酒樓也會使用雞公碗。
「TVB的電視劇炒熱了雞公碗,讓雞公碗成為一種懷舊印記。由於餐飲市場興起懷舊風,這個印記自然大受歡迎。」某餐飲店負責人說。
雉雞尾
粵劇表演離不開它
在粵劇演員的頭飾中,有一個和「雞」有關的配飾——雉雞尾。
粵劇博物館提供的資料顯示,雉雞尾為盔頭裝飾物,也稱作「雞尾」,京劇稱為「翎子」,長約150釐米,用雉雞的尾毛製成,故稱「雞尾」。
在粵劇中,兩條雞尾為一對,分插於盔頭兩邊,一般為粵劇中飾演青年武將的演員所佩戴,但也有番王、山大王、劊子手等角色也會使用。除了一對使用以外,還有一個特別的用法是只用一條——戲中劊子手押犯人趕赴刑場時,往往只在盔頭的一邊插上一條。
除了青年武將外,坊間還有一種說法是頭戴太子盔、插上雉雞尾的是軍中主將。據了解,粵劇女角使用的頭飾種類很多,不同種類頭套、髮髻、髮辮、發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相對而言,男角的頭飾就少得多,只有少數幾種如太子盔之類。
據《香江梨園:粵劇文武生羅家英》一書稱,太子盔又名「紫金冠」,為太子或年輕將領所用。冠頂作雲龍吞珠圖紋,加上大紅球纓,插上雉雞尾的則是軍中主將。
除了做裝飾之用外,雉雞尾還有助於表演,粵劇演員憑藉雞尾可以表演各種身段,粵劇中的帽翅轉就是通過轉動頭部的兩條雉雞尾進行演繹的。
粵講粵有「雞」
粵語中有不少和「雞」有關的暗諷詞語,十分形象生動。
揸住雞毛當令箭
「揸住雞毛當令箭」這句俗語形容一個人依仗上司(或某人)的話,用驕傲的口氣指使別人幹這幹那。該詞也用於形容一些人有一點權勢就洋洋得意,隨便發號施令。
雞啄唔斷
形容人一直在說話或者聊天,好像怎麼也說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