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日,人稱日本動畫業界文藝復興年的第二天,一部最終拿下了紐約時報2018十大最佳電視節目評選、5ch年度總排行第一、Banggumi原創第一、豆瓣原創第一、MyAnimeList原創第一、B站最終評分9.8的日本動畫就開播了。這部作品中處處都是動畫裡熟悉且略顯誇張誇張表現手法,卻又處處都是真實且未曾想像過的青春。
如果青春需要留下無法磨滅的記憶,那就要踏足其他人未曾踏足的領域,這樣的旅途盡頭必將抵達最遙遠的地方。那最遠的終點到底在何方?宇宙?不,還有《比宇宙更遠的地方》。
在虛構的故事中尋求真實感的人腦袋一定有問題。
這句出自《涼宮春日》系列的名言,是許多ACG受眾都十分熟悉的一句話,如今常常被用來反擊那些對作品真實性過分吹毛求疵的觀眾。所以當這群前往南極的女高中生在暴風雨中打開了艙門,彈幕裡儘是一片"你們不要命了嗎"的時候,觀眾們才幡然醒悟——看完這片子之後,似乎所有人腦袋都有問題了。
因為他們都在這部動畫裡找到了真實感,這種真實感不光是來自於沒有超自然設定、不光是來自於足量的科普信息、不光是來自於南極科考隊的取材,而是更多的、甚至是主要的源自於那些被刻畫得十分細膩的角色。
在《比宇宙更遠的地方》裡,不會有臺詞或劇情為你總結一個角色有著怎樣的性格,而是在每一處觀眾甚至注意不到的細節中,透露出關於每個角色的各種信息,然後在一言一談、一舉一動之間逐漸飽滿她們的輪廓與內在。
也正因為這樣,不同的觀眾會對同樣的角色會產生不同的認知,然後被同一部作品打動。這種"我必然細緻刻畫,但你卻不必細細感受"的表現形式,正是這部作品的匠心所在,而那四名各具特色的女主角,就正是這種匠心的最好體現。
愛雞蛋、愛布丁、愛做計劃,卻邁不開腳步的女高中生
玉木真理,由於"木真理"連在一起的讀音而被朋友們稱為"小決",她是一名想讓青春動起來,但自己卻動不起來的女高中生。因為害怕未知而無法邁開腳步,總是在關鍵的時候退縮,想要逃課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卻又在新幹線的車門前折返,這樣的女主角,一言而蔽之就是——十分普通。
小決想必會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想要不一樣的青春,卻又對"不一樣"感到惶惶不安,即使她凡事都會做好各種計劃,但也依然無法邁步走進名為"不一樣"的地方。所以當她聽說校內有一名女生揚言要去南極,並為此持續付諸行動時,就產生了由衷的佩服與認同,而那名得到小決認同的南極女孩,給她的回應卻不是"謝謝",而是"那你要一起去嗎"。
很多時候,那些缺少勇氣無法邁開腳步的青春,少的其實只是一個能從背後推你一把的人。誠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足夠的勇氣,小決正是無數這樣的人當中的一個,只不過是愛吃雞蛋、尤其愛吃布丁、以及在有人推她一把之後就能向青春大步邁進的一個。
可能許多看完《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的觀眾,到最後也沒有留下小決愛吃雞蛋和布丁的印象,因為她從來沒有在臺詞中強調過這個事實,而是在劇情中隔三差五地表現出來。
也許你不一定愛吃雞蛋,但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小決。
個性張揚、有情有義、目標明確,時間凝固在南極的女高中生
這位推了小決一把的人,就是《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第一話標題的主角,將青春變成了一百萬日元的小淵澤報瀨。
她每天等待著母親從南極回來,但當她知道母親已經無法回來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生活沒有任何改變,她的時間依然凝固在"等母親回來"上。後來她覺得,只有踏上那片比宇宙更遠的大陸時,自己的時間才會重新開始流轉。
她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到處兼職賺錢,最終湊到了一百萬日元。她清楚地記得每一張一萬元來自哪裡,當這一百張紙幣擺在一起時,就把那並不宏大、卻十分充實的青春裝到了一個有點起皺的紙袋裡。
一百萬日元就足夠讓她前往南極了嗎?當然不夠,但這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日本女高中生所能想到的,唯一前往南極的可能性,並且還在所有人的不解與嘲諷中,一路走到了最後。在夢想實現之前,她最常說的話,就是"要在出發之前,對那些看不起我的人說一聲'活該'"。
然而,在出發之前的校會上,她只是對著那片曾經對她的夢想表示過不屑的同學們,說了一聲"我出發了"。她忘記了自己曾經說過的話嗎?並沒有,當她真正踏上南極大陸的那一刻,她對著一望無際的雪原,喊出了那句"活該"。
她仿佛有著無窮無盡的衝勁,卻又會在一些小事情上掉鏈子;她不擅長面對鏡頭,卻又能為了朋友怒斥鏡頭另一端的"表面姐妹";她對母親的思念,以及那感人至深的結局,亦早在第一話開始就埋下了伏筆。
她不擅長面對鏡頭、毫無鏡頭感的特點,甚至在CD封面、宣傳海報等地方也有一一體現,觀眾可以在這個動畫企劃的每一個角落,找到屬於她的氣息。
無處不在的缺乏鏡頭感
從第一話就開始埋下的伏筆
逃避但不放棄、樂觀但不神經大條、滿嘴"名言"的"女高中生"
三宅日向說過一句能夠很好地總結小決這趟南極之旅的"名言":當你無法回頭的時候,旅途才算是真正的開始。
對於許多因為缺乏一個契機而無法邁開腳步的人來說,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能夠推你一把的人,或許還有一條只能前進而無法後退的單行道。所以只有到了她們登上破冰船的那一刻,旅途才算是真正的開始。
三宅日向過著"沒有去高中的16歲青春",她一邊打工一邊自學,目標是在高考之後給那些在高中偷懶落榜的"同學"一點顏色瞧瞧。但無論是"去高中的16歲青春",還是"沒有去高中的16歲青春",都同樣想在人生只有一次的16歲留下一些不一樣的痕跡。
如果要問在《比宇宙更遠的地方》裡觀眾最想成為誰的朋友,那麼三宅日向絕對是一個強有力的候補。高情商和知性這兩個形容詞用在她身上可謂極其貼切,再加上那些在現實中顯得過於誇張,在動畫中卻又恰到好處的"名言"和騷話,還有那幾乎全是食物圖案的T恤,都讓這個集開朗、豁達、風趣、善解人意於一身的角色魅力無窮。
然後隨著劇情的發展,觀眾就會發現,三宅日向幾乎全是陽光一面的性格背後,也有不想讓其他人知道的過去。當觀眾得知她經歷了什麼、又放棄了什麼才最終造就了今天的自己後,這個角色的完成度也隨之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從名為"明星"的農村,走向名為"友情"的城市,拒絕當工具人的女高中生
從童星再到明星,白石結月這名女高中生藝人打從一開始就有著不一樣的青春,又或者說她可能根本就從未擁有過屬於自己的青春。她是《比宇宙更遠的地方》裡距離我們青春最遠的角色,設定上她一直以來對母親的安排言聽計從,劇情上又成了讓一行人成功前往南極的契機,不禁讓觀眾覺得這個角色簡直就是設定上和劇情上的"雙重工具人"。
由於從小從事藝人工作,白石結月可以說是《比宇宙更遠的地方》裡最"不真實"的角色,她因為害怕失去這三名朋友而拿出來的"朋友契約書",更是讓觀眾感到十分的尷尬,只不過我們卻很難就此斷言這是不合理的,畢竟在觀眾之中並沒有多少人親身經歷過這種屬於藝人的孤獨。
在全劇的整體格局下,白石結月甚至算得上是《比宇宙更遠的地方》裡的"超自然因素",而這個角色的意義在於詮釋"朋友"的含意。
在這部主線沒有愛情的作品裡,友情就成了最大的情感路線。白石結月是一個叛逆的角色,她反感藝人身份為她貼上的標籤,反感母親為她安排的工作,甚至反感因為工作而要前往南極這件事。她作為藝人而帶著的負能量和高冷氛圍,甚至會讓觀眾感到些許不適,但當看到她過去的遭遇,以及看到她被友情打動而留下的淚水時,這些特點又通通都會化作白石結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說不定我們就是世界上唯一看過極光的女高中生了。"
當白石結月第一次體會到友情之後,雖然還像是一個剛剛走進名為友情的城市的鄉巴佬,但自此也變成了一個完整且普通的角色,並在聽到小決說出上面這句話的時候,開始對南極之旅產生了從未有過的期待。
"如果不是和她們一起的話,我就不去。"
看完全劇之後,觀眾就會發現報瀨的一百萬日元確實是"青春百萬円",這筆錢曾經想要用來投資南極民間科考隊以換取前往南極的資格,又曾經為了能讓四人一起準時登船而買下四張頭等艙機票。
報瀨為了夢想和堅持可以毫不猶豫地選擇用掉這筆"青春",但這代表著青春的一百萬日元到底還是沒能花出去,最後被報瀨留在了南極廢棄基地的一隅,那既是她曾經踏足這片大陸的證明,也代表著她已然逝去的16歲青春。
當你點開"青春"這個標籤的時候,可以看到無數的校園、運動、以及社團。它們有的能向你展現屬於青春的光輝,卻又不會同時為你詮釋青春的含意;它們有的會讓你笑逐顏開,卻又不會同時讓你感動落淚;它們有的會讓你感受到不一樣的青春,卻又不會同時讓你由衷感嘆道"也許世界上某個角落真的有這樣的事情正在發生。
由是,《比宇宙更遠的地方》方才堪稱"青春大滿貫"。
文:L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