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春,一位50歲開外、老師模樣的中年人,在鄭州火車站擁擠的人流中,擠上一列開往上海的綠皮火車。
當時,從鄭州到上海,火車速度很慢,需要兩天兩夜才能達到。中年人氣質穩重,頭上隱現絲絲白髮。他一手掂著幹部下鄉常用的手提黑革皮包,一手拎個小紙箱,綑紮嚴實,密不透風,一副滴水不進的樣子。
登上火車,別人都把行李塞上行李架,唯獨他找到座位,直接坐下,手提包靠在身邊,小紙箱雙手抱住,放在大腿上。
就這樣,兩天兩夜的長途跋涉,紙箱再也沒離開過他的雙手和身體,連上廁所都被他雙手護在胸前。
這個人到底是誰?他去上海乾什麼?紙箱裡又是何物,值得他一路拿命呵護?
01 1985年,下雨塌窖, 600元巨款買個破瓷盤
他斯文、儒雅,書生意氣,鄉人都喊他王老師。但他不是真正的老師,他叫王留現,1934年出生於河南寶豐大營,後到縣文化館工作。
1977年,王留現從文化館調到縣城西北20公裡的清涼寺陶瓷廠搞研究。
清涼寺這地方有點特別,它位於寶豐、汝州和魯山交界附近,雖在寶豐境內,但離魯山最近只3公裡,距汝州最近8公裡。
清涼寺在古代一直歸汝州地盤,汝州當時是府州,下轄寶豐、魯山等縣,特別是明清兩代,汝州成為河南直隸州,屬八府一州,比縣高一級,相當於地級市。
王留現到陶瓷廠工作後,迷上陶瓷研究,逐漸收集收藏起來汝瓷。1985年夏,寶豐大雨連綿,清涼寺村一家農戶的紅薯窖因雨水滲透,有一天不知不覺就突然塌了。
這一塌,竟塌出一個青瓷盤。王留現聽說後,來到該戶農家,結合多年對汝瓷的研究,他隱隱感覺這個完整而口沿略殘的瓷器汝瓷盤,有點異樣。
當時汝瓷研究較為落後,汝官窯址找了幾十年,也一直也沒找到,他不能確定它到底是民窯,還是官窯。如是民窯,價值自然沒有官窯大,但他仍然借了錢,加上自己微薄的工資,湊夠600塊,買下了這個瓷盤。
600塊不是小數目,不吃不喝,差不多夠他一年半工資。而他更在意的是希望能從這個瓷盤入手,撬開汝官窯的大門。這是一位文化人至高無上的夢想,為了夢想,他一刻未停息過澎湃熱情,他的熱血一直在體內滾燙地洶湧,也時刻準備著。
02 1986年,參加古陶瓷學術會,破瓷盤被關注,得到大家肯定
1986年10月25日,王留現帶著自己多年在清涼寺收集的碎瓷片和那件瓷盤,參加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在西安召開的學術年會。
作為河南新加入的會員,他向大會提交《試論寶豐窯的歷史成就和與汝窯的關係》的研究文章,其中將自己斥巨資600元買下的瓷盤作為例子,寫到:
滿釉支燒,三支釘痕,香灰胎,天青釉,冰裂紋片,潤之如玉,唯釉色稍有深沉,可能為揀棄之品……史稱宋代五代名窯之首的汝窯,其窯址有非常大的可能在寶豐的清涼寺瓷區內找到。
議論結合,有分析有推斷,相當好的一篇研究論文,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注意,馮先銘、耿寶昌諸位大家看了他帶來的瓷盤,都覺得是汝窯洗無疑,但至於是否是清涼寺汝官窯,沒人敢下論斷。
汝窯知識小科普:汝窯洗
汝窯燒制的文房四寶之一,宋代用作筆洗,汝窯洗供應北宋皇室,燒制不易,當時及後世價值很高。
會議結束,陶瓷專家、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汪慶正先生看到這個汝窯洗後,突然面露喜色,非常激動。
1986年11月和12月,會議結束沒多久,汪慶正先生先後兩次委派專業人員,從上海到寶豐清涼寺採集瓷片勘查窯址。
當時數九隆冬,北方嚴寒異常,窯址深埋地下,自然不得見,而在麥田撿拾瓷片,上海來的兩位研究者伸手倍覺刺骨。在這種艱難情況下,兩次採集共撿取瓷片三四十枚,窯具3件包括一件火照、兩件支燒具。
汝窯知識小科普——
火照:測量窯爐溫度的瓷片,可通過它及時觀察和調控燒制瓷器的溫度。
支燒具:汝瓷特徵之一是底部有小支釘,俗稱芝麻釘,便是燒制時支撐瓷器的支燒具所留。
03 1987年,赴上海被「軟禁」,不得已捐出汝窯洗,得5500元
1987年春,王留現突然收到一封上海博物館的來信,寄信人正是汪慶正先生。信中說到:
西安所見青瓷洗一隻,尚稱完整,你如能攜來上海與我館藏品比較核對,當能做定論。
王留現很興奮,沒有多想,就將這枚高3.5釐米、口徑13.7釐米、足徑9.5釐米的汝窯洗,用小紙箱打包好,匆匆離家奔赴鄭州,再由鄭州轉火車去上海。這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也正是因為這份實誠的沒多想,一趟上海之行,竟將他視為珍寶的稀有汝窯洗,永遠留在了上海博物館。
在上海,汪慶正先生一臉嚴肅,十分鄭重地轉告王留現,你這件既然確定為汝窯洗,應該知道它的重要性,作為國寶,你不能個人保存,而且也不安全,所以經過我們慎重考慮,希望你能自願拿出來捐獻給國家。
王留現後來回憶:「我當時本來想回,上海那邊好吃好喝招待,報銷路費,承諾回程車票,卻不讓走了。咱關住門說,相當於軟禁嘛,不交東西,不獻寶不叫走。有啥法,咱河南人樸實,說真心話,獻寶該獻給咱河南博物館不是。」
最終,上海博物館收藏了這件口沿略有殘缺的汝窯洗,王留現獲得國家文物局籤章證書,還有5500塊錢獎勵。
王留現返回河南老家後,當年10月,汪慶正先生與奔赴清涼寺採集瓷片的兩位研究者,共同著作出版了《汝窯的發現》,書中肯定地講到:
清涼寺窯即宋代五代名窯之一——汝官窯的故鄉是確鑿無疑的了。
04 河南寶豐發現清涼寺汝官窯遺址,中國文化之幸
由此,河南考古文物所開啟了對清涼寺汝官窯遺址的發掘。
到2000年6月止,共發掘6次,終於在搬遷4戶村民後,在宅基地下發現了苦苦尋覓的數十座巨大窯爐,以及作坊、水井、過濾池、灰坑、沉泥池等關鍵遺址,為清涼寺徹底定性汝官窯畫上了階段性發掘的完滿句號。
綜合6次清涼寺遺址發掘,汝官窯面積大致25萬平米,幾乎是整個村子的全部面積。
所以,作為北宋汝官窯遺址,王留現從村民手裡買下的這件汝瓷洗也就確定為汝官窯瓷洗,雖殘但價值依然巨大。據前幾年香港兩次汝瓷拍賣成交價2億、2.9億的天價,這隻汝瓷洗,若能拿出拍賣,市場價碼至少1億以上。
但是作為據說存世不足百件的國寶級汝瓷文物,它只能永遠躺在博物館展櫃裡,供天南海北的參觀者去品鑑。
作為我國巨大歷史文化財富的珍貴文物,無論收藏在國內哪家博物館,無論它在國內身處何方,首先它能夠安全無憂得到良好保存與收藏,然後宋瓷汝瓷文化能得到傳播和更廣泛的有效認知,相信王留現老人,也包括所有熱愛中國歷史文化、文物汝瓷的人們,都心安無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