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詩歌中的隋唐洛陽城(三)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2021-01-18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洛陽白居易宅院遺址出土的唐代器物。

白居易像。

  

□霍宏偉

  白居易在洛陽期間,創作詩歌達到800首以上。而洛陽城中的白居易宅第,在白公逝去之後也經歷了一段坎坷之路。五代、北宋時的白居易履道坊故居尚存,後唐時為普明禪院,有後唐明宗次子秦王李從榮所施大字經藏及寫白公詩集置藏中,故該寺俗稱「大字寺」。
  白居易在隋唐洛陽城留下的蹤跡隨著隋唐洛陽城的起起伏伏而經歷波折。現實中的那座隋唐洛陽城雖然損毀,但白居易詩作中的這座隋唐洛陽城,卻依舊保留著千年前的氣象。


小橋流水是吟詠對象

  白居易故居遺址南園經鑽探與局部發掘,證明有大片淤土,面積達3300平方米,深1.9~3.2米,應是南園中的湖面,西側有一條小水道與唐代伊水渠相通。在白詩中,這一片湖水被稱為「池」,白公以此為題材,也創作過不少詩作:
  水積春塘晚,陰交夏木繁。(《池上早夏》)
  薰風自南至,吹我池上林。(《首夏南池獨酌》)
  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池上》)
  簷前微雨歇,池上涼風起。(《雨歇池上》)
  有石白磷磷,有水清潺潺。(《閒題家池寄王屋張道士》)
  穿籬繞舍碧逶迤,十畝閒居半是池。(《池上竹下作》)
  唐代伊水渠在宅院的西側與東側,呈曲尺形,寬約9.2~11米,淤土中包含有豐富的唐代遺物。渠西有一條南北向大道,寬約8.2~8.5米,發掘長度10米,路面及路土中散見一些磚塊、瓦片、陶瓷片及鵝卵石等。此路土當為履道坊與集賢坊之間的坊間大道,出土唐代遺物較多,有建築材料、陶瓷器及銅錢等。當年白居易最為欣賞的就是在夜深人靜之時,安臥於室內,仍能聽到伊水渠中潺潺的流水聲,他寫道:
  嵌巉嵩石峭,皎潔伊流清。立為遠峰勢,激作寒玉聲。夾岸羅密樹,面灘開小亭。忽疑嚴子瀨,流入洛陽城。是時群動息,風靜微月明。高枕夜悄悄,滿耳秋泠泠。終日臨大道,何人知此情。此情苟自愜,亦不要人聽。(《亭西牆下伊渠水中置石激流潺湲成韻頗有幽趣以詩記之》)
  在該遺址發掘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發現是清理出數件殘石經幢,其中一件刻有「開國男白居易造此佛頂尊勝大悲」等內容,另一殘塊僅存兩面,有「唐大和九年」等銘文,從而證明此地確為白居易故居遺址。
  洛陽水系發達,洛水橫貫全城,分為洛南、洛北兩大區域,而聯繫兩者最重要的橋梁就是天津橋,石砌橋墩於2000年發現,並進行了考古發掘。由於天津橋位於要衝,白居易時常由此經過,此橋也成為白公吟詠的對象:
  津橋東北鬥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天津橋》)
  晚歸騎馬過天津,沙白橋紅返照新。(《早春晚歸》)
  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曉上天津橋閒望偶逢盧郎中張員外攜酒同傾》)
  莫悲金谷園中月,莫嘆天津橋上春。(《和友人洛中春感》)


斯人已去,詩作長存

  唐太和七年(833年),由於白居易的文壇老友相繼離世,讓詩人深感寂寞,捫心《自問》:
  依仁臺廢悲風晚,履信池荒宿草春。(自注云:「晦叔亭臺在依仁,微之池館在履信。」)自問老身騎馬出,洛陽城裡覓何人。
  並失鵷鸞侶,空留麋鹿身。只應嵩洛下,長作獨遊人。長夜君先去,殘年我幾何。秋風滿衫淚,泉下故人多。(《微之敦詩晦叔相次長逝巋然自傷因成二絕》)
  這裡的「晦叔」即崔玄亮,其宅位於洛南依仁坊,西鄰白居易住的履道坊;「微之」即元稹,宅第在履信坊,南鄰履道坊。兩位名士均為白居易的好友,兩處宅院因主人的逝去而逐漸衰落,令白公極為傷感,以至於發出「洛陽城裡覓何人」的感嘆。
  白居易在洛陽期間,創作詩歌達到800首以上。唐開成三年(838年),67歲的白樂天自撰《醉吟先生傳》:「洛城內外,六七十裡間,凡觀、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遊。人家有美酒鳴琴者,靡不過。有圖書歌舞者,靡不觀。……往往乘興,屨及鄰,杖於鄉,騎遊都邑,肩舁適野。舁中置一琴一枕,陶、謝詩數卷。舁竿左右懸雙酒壺,尋水望山,率情便去。抱琴引酌,興盡而返。如此者凡十年,其間日賦詩約千餘首,歲釀酒約數百斛。」唐開成五年(840年),白樂天將自己在洛陽所寫詩歌合集入藏龍門香山寺,並在《香山寺白氏洛中集記》中說:「《白氏洛中集》者,樂天在洛所著書也。大和三年春,樂天始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及茲十有二年矣。其間,賦格律詩凡八百首,合為十卷,今納於龍門香山寺經藏堂。」
  唐會昌六年(846年),白居易卒於履道坊家中,葬於龍門東山琵琶峰。後來,白氏宅第變成了佛寺,東都、江州父老還為其立祠。
  李唐以降,五代時期的梁、唐、晉三朝皆以洛陽為都。期間戰事不斷,對城市造成較大破壞。北宋時期,洛陽作為太祖趙匡胤的老家,他屢次欲遷都於洛,但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後將洛陽定為西京,因襲隋唐舊城,城市面貌有所改觀。後在金與南宋的戰爭中,洛陽城在經歷了長達五百年的發展之後遭到滅頂之災。從此之後,洛陽的政治地位急劇下降,金代為了有利於軍事防守,將洛陽城垣範圍大大收縮,修築中京城,主要包括隋唐東都的東城和洛北裡坊區的一小部分。元、明、清三代亦用該城,這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洛陽老城。老城平面形制大致呈方形,面積2.25平方公裡,約佔隋唐東都城面積的1/21。
  今天身居鬧市的老城十字街,沿襲著深埋於地下的隋唐街道遺痕。在老城區的考古工地,還能發掘出隋唐時期的建築基址、夯土城牆、灰坑、燒窯;在熱火朝天的建築工地上,偶爾還能拾到殘斷的唐磚宋瓦、粗陶細瓷。
  而洛陽城中的白居易宅第,在白公逝去之後也經歷了一段坎坷之路。五代、北宋時的白居易履道坊故居尚存,後唐時為普明禪院,有後唐明宗次子秦王李從榮所施大字經藏及寫白公詩集置藏中,故該寺俗稱「大字寺」。在宋代詩人李清照父親李格非所撰《洛陽名園記》一書中,這樣寫道:「大字寺園,唐白樂天園也。……今張氏得其半,為會隱園,水竹尚甲洛陽。但以其圖考之,則某堂有某水,某亭有某木。其水其木,至今猶存,而曰堂曰亭者,無復仿佛矣。豈因於天理者可久,而成於人力者不可恃邪。寺中樂天石刻,存者尚多。」《邵氏聞見錄》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白樂天白蓮莊,今為少師任公別墅,池臺故基猶在。」北宋詩人宋庠寫有3首以普明禪院為題的詩作,其中談到了寺院與白居易的密切關係。《過普明禪院二首》第一首云:「自昔仁為裡,於今福作田。清風殘竹地,寶色故池天。繪象成真侶,家聲入梵緣。一披龍藏集,無復嘆亡篇。」作者自注云:此寺為唐太子少傅白公舊宅,寺內有樂天舊影與蒲禪師偶立。後唐明宗次子秦王特寫白公文集一本,置經中,至今集本最善(《元憲集》卷五)。元代初年,蒙元軍將塔裡赤奉旨南徵至洛陽,得白樂天故址,曾經在此居住。
  元末明初,履道坊一帶成為耕種莊稼的農田,白氏故居的許多重要遺蹟遭到嚴重損毀。在白居易宅院遺址西南隅,發掘出兩座元末明初的石灰窯,在兩窯的底部及窯門處,出土許多殘碎的青石塊,其中一些經過加工的柱石及碑刻殘塊,上面刻有文字。由此推斷,元末明初之際,宋人所說寺中存者尚多的樂天石刻,可能被作為燒石灰的原料,遭到了徹底破壞。
  白居易在隋唐洛陽城留下的蹤跡也隨著隋唐洛陽城的起起伏伏而經歷波折。現實中的那座隋唐洛陽城雖然損毀,但白居易詩作中的這座隋唐洛陽城,卻依舊保留著千年前的氣象。
  據《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白居易詩歌中的隋唐洛陽城(二)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內景。河南府衙門位於洛南的宣範坊,白居易在此當過一段時間的河南府尹。歸隱田園之後,他也曾多次故地重遊,寫有關於河南府衙的詩歌。以詩歌記錄宮女悲慘命運  在皇城西南,還有一處重要的宮殿區上陽宮,武則天就病逝於上陽宮內的仙居殿。作為盛唐前期權力中心的上陽宮,在盛唐後期及中唐卻成為放逐嬪妃佳麗的宮怨之所。
  •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第四級防疫地區覆蓋英格蘭大約三分之一人口,相應措施要求民眾非必要不得出門。  就防疫新舉措,衛生大臣漢考克20日接受天空新聞頻道採訪時說,政府不得不「快速、果斷行動」,因為「這個新毒株失控了,我們必須控制住它,唯一辦法是限制社交接觸」。  漢考克說,新毒株令英國疫情「極度嚴峻」,人們必須遵守規定。
  • 府南河船影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河面上有四艘小船,其中三艘電動船,另外一艘是手劃的龍船。電動船的船舷上印有一行紅色的字:簡陽市黃龍船廠。船看上去比較新,這項划船業務估計剛開展不久。後面兩艘船上有大人和小孩。最前面的船和第二艘船上的人好像相互認識,前船的人回頭望,後面船上戴眼鏡的小夥子一邊微笑著,一邊轉動方向盤,似乎在往前追趕。  2003年6月13日上午,「交大號」從華陽出發,直航古鎮黃龍溪。
  • 中外詩人深度思考: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把人類從自負的高地拉到了茫然的現實中。回顧過去,每遇大事,詩歌總會衝鋒在前。這次也不例外。面對舉國封城,人人自危,詩歌再次唱響了人類前進的『進行曲』。這或許是詩歌的形制使然,只有它,更能唱出靈魂的迴響。在這期間,我也一直在用詩歌記錄我的生活。有了詩歌,就有了對美的嚮往,有了活下去的無限可能,有了人類抵禦獸性的堅強盾牌。
  • 隋唐洛陽城遺址,皇城、宮城、郭城
    在已發掘的皇城牆的所有門址中,只有南垣西面的右掖門保存較為完好,同時也是最具有代表意義的一座城門。右掖門現位於洛河北岸的河灘地帶,城門夯築堅實,是一門三道式建築,城門寬42米,每個門道均寬6米,門道進深17.5米。城門均有長方形的方磚包砌的痕跡。從發掘情況來看,除中門道外,東西兩門道均被廢棄物堆積,且有火燒的痕跡。由此可推測出三個門道的使用時間,東西門道毀壞於北宋戰火中,而中門道則一直沿用至明代。
  • 喝茶-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牌坊下的三道山門,只有左邊那道是打開的。進了山門的左邊又有一道門,裡面是一個院子。院子中間有三座石條箍起、長滿綠草的土墳,是二十四孝之一「湧泉躍鯉」姜詩一家的墓。墳墓佔了大半個院子,院子的周圍是一條廊道,也是院牆,雖有些破舊,卻古色古香。廊道裡擺滿茶桌,院子成了茶園。  我們走進茶園時,廊道裡已坐滿茶客,或打長牌,或三五閒聊,也有慵懶地望著茶杯出神的。
  • 廚藝-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閒下來了,一天除了做三頓飯吃,就沒啥別的事,桂嬸突然心裡覺得好空。一天三頓飯,桂嬸也吃得沒滋沒味的,有時吃著吃著,就唉聲嘆氣的。  後來,桂嬸突然琢磨起了飯菜。過去,兒女們老嫌她做的菜難吃,究竟多難吃呢?桂嬸吃一口,確實沒味道。桂嬸開始認真檢視自己做的菜,終於承認吃了幾十年的飯菜的確難吃,紅燒肉糖放少了,又太鹹了。清炒油菜薹炒黃了,一點清香味也沒有。炒個宮保肉丁,肉太老了。
  • 河南洛陽 隋唐洛陽城遺址
    隋唐洛陽城遺址是隋唐兩代的都城遺址,位於洛陽市區及近郊。隋唐洛陽城是宇文愷設計建造的,宇文愷將隋唐洛陽城的規劃設計完美的和洛陽的山川地貌結合在了一起,真正的達到了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洛陽隋唐都城的中軸線上,有著名的七天建築,即:天闕(伊闕)、天街、天門(定鼎門)、天津橋、天樞、應天門、天堂,南北縱貫隋唐洛陽城中,是中國古代最華麗的都城中軸線。1963年列為省級文保單位,1988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帝裡詩坊:白居易筆下的洛陽城
    帝裡詩坊:白居易筆下的洛陽城  □馬琳  隋唐都城位於洛陽,自隋煬帝立宮闕、通漕渠、開倉城、建裡坊、設市場,之後「天下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商旅貿易,車馬填塞」,帝裡繁華,可見一斑。白居易出生在離洛陽不遠的新鄭,少年時期長期生活在洛陽附近,長慶四年(824)他在洛陽買下宅院。
  • 成都大運會賽會志願者招募啟動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在5日舉行的賽會志願者招募啟動儀式上,奧運冠軍鄧亞萍、中國當代青年鋼琴家李雲迪、央視《新聞聯播》主持人潘濤、川航英雄機組乘務長畢楠、全國青聯委員馮家妹、北京奧運會志願者代表付曦,以及「8·16」金堂特大洪災抗洪救援消防官兵代表胡楊、北京奧運會團體獎牌獲得者代表蔣文文蔣婷婷、全國青聯委員、馳援武漢助力抗疫的「雨衣妹妹」劉仙、殲20研發一線代表牟文平、團中央抗疫青年志願服務先進個人唐可、外國留學生志願者代表馬妮微等
  • 河南洛陽 隋唐時期洛陽城的定鼎門
    定鼎門,世界文化遺產,始建於隋朝,是隋唐洛陽城中軸建築群上著名的建築。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外郭城正南門,隋初名建國門,唐時更名定鼎門,定鼎門內的街道稱為「天街」。定鼎門為一門兩闕格局,雙闕與主城門樓呈一字型對稱平行分布,門樓與闕臺之間有飛廊連接,其門道的寬度和進深為隋唐兩京郭門之最,這種「一字闕」的城門在隋唐兩京考古中也是孤例。隋煬帝曾在定鼎門外設四方館,東方稱東夷使者,西方叫西戎使者,南方為南蠻使者,北方是北狄使者,各一人,用於接待各番國來使和處理互市、貿易事務。
  • 夢回千年隋唐夜,明堂天堂夜遊,屬於隋唐洛陽城的極樂之宴
    夜 隋唐洛陽城陪你與夜色不期而遇 隋唐夜 耍國潮 隋唐洛陽城首度開放九洲池夜遊、應天門燈光,將明堂、天堂、九洲池三個景點串聯,為大家帶來一場夜與光的明燈之秀。
  • 成都小夥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文章中他引經據典,考證了貢嘎山南坡幾座衛峰名字的由來,以及後世在命名上以訛傳訛的可能性。雖然不是地理學家,卻經過了他的嚴格考證和分析。  之所以鍾情貢嘎山的考證,是因為溫鈞浩鍾愛高山,以至於把貢嘎山7556米的海拔高度當成了他的網名。生長在丘陵平壩地區的溫鈞浩,從小對高山充滿嚮往。「小時候交通不便,父親經常去縣城周邊的丘陵地區下鄉,有時會順便帶上我。
  • 懷念柳樹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我們幾個學齡前的孩童,將扁擔、木棍之類的東西在地上擺成兩排,當做鐵路,所有孩童排成一排,站在想像的線路中,左右手各握一根長棍,模擬蒸汽機車動輪搖臂。  孩童手臂一起搖動,頗有動輪飛轉的韻味。  「嗚……吭哧吭哧……吭哧吭哧……到站了!」  孩子嘴裡「呲」一聲響,模仿機車鍋爐排氣,列車到站停穩了。  到站後幹什麼?每個孩子任意讓想像的翅膀翱翔。
  • 洛陽將打造「隋唐洛陽城」「運河中心」等金字招牌
    近年,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積極利用聲、光、電等數字科技,通過應天門3D雷射投影秀、應天門遺址投影、九洲池全息夜遊等項目,讓遊客在震撼視聽中,感受文物保護傳承和創新技術的完美結合。  「省委省政府召開加快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工作推進會提出,洛陽要建設國際人文交往中心。」
  • 洛陽:遊隋唐洛陽城九州池景區
    今年國慶、中秋前夕,趕上微信轉發免門票,趁著這個機會到九州池轉了一圈,感覺作為隋唐洛陽城洛陽城九州池」幾個彩色大字的襯託下,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正中間是御道,兩旁還有側道及宮燈;御道直通瑤光閣,白天的瑤光閣高大壯觀,巧奪天工,三座城樓型宮殿建築群一字排開,盡顯皇家的威嚴與凝重。
  • 丁憂著書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秦九韶在嘉定元年(1208年)春出生於蜀地普州城秦苑齋官吏世家,從小天資聰穎,拜師高人,考中進士,歷獲縣尉、通判、州守、知府等職,精研星象、詩詞、音律、算術、營造、軍事之學。  三年前,慈母逝世,按俗「丁憂」,秦九韶離任建康府通判,趕回湖州,利用行孝機會,把數學知識和研究成果整理成書。
  • 背包遺落計程車 疑似被他人撿走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楊力  近日,成都市民楊女士在乘坐計程車時,不慎將裝有手機、手鍊、銀行卡等貴重物品的黑色背包遺落在車上,在調看監控視頻後她發現,背包疑似被其他乘客拿走。  在多番尋找無果的情況下,1月9日,楊女士向封面新聞發來雲求助,她告訴記者,曾嘗試通過該乘客微信支付車費留下的信息聯繫乘客,但得到的回覆是沒有拿過。
  • 四年清知縣百代學問家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1979年編輯出版的《辭海》,在段玉裁條目中寫道:「段玉裁(1735—1815)清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官四川巫山縣知縣。」在1993年出版的《中國歷史大事年表》中的清嘉慶二十年(1815)條目中寫道:「學者段玉裁死,玉裁字若膺、號懋堂、江蘇金壇人,曾在川黔任知縣。後辭官居蘇州楓橋,專心學問……」  在這兩本有權威性的工具書中,對段先生的從政經歷都略而不詳。
  • 十月一日洛陽火了,那麼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是怎樣的光景?
    因為今年央視中秋晚會攝製的主場地是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那麼國慶中秋雙節期間,隋唐洛陽城應天門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番景象?帶著這個念想,「古津新歌」於十月一日上午專程趕到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進行了實地探訪。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上午九時許,「古津新歌」首先到達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停車場,看到明堂、天堂景區門前花團錦簇,心形花壇裡「我愛你中國」五個紅色大字惹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