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大師40年錘鍊「中國白」「德化心」

2020-12-11 中國西藏網

  9日,正值「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位於福建省福州上下杭街區的瀚若軒藝文空間裡,正在展出來自福建德化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陳明良作品。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德化瓷燒制技藝」傳承人陳明良現身福州瀚若軒藝文空間接受採訪。林威颺攝

  德化白瓷白如雪、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有「中國白」之美譽。德化瓷以民窯產出日用器型居多,但人物雕像藝術成就也不俗,陳明良是個中佼佼者。

  早在1983年,陳明良就以一尊千手千眼觀音在香港轟動一時。這尊觀音像高1.55米,雙足僅0.22米,上大下小,上重下輕,被行家譽為「瓷雕奇觀、古今獨創」。


陳明良帶領小遊客塑型。吳慧攝

  陳明良來自陶瓷世家,他和父親陳天棋都自成一家,都承擔過創作國禮的重任。他本人已被評選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德化瓷燒制技藝」傳承人。

  陳明良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坦言,他決意走「藝術瓷」之路,是年少時看到明代白瓷大師何朝宗的作品,「前所未有地震撼」。「何朝宗的觀音像,完全可以和蒙娜麗莎、維納斯等名作媲美。」


陳明良帶領小遊客拉胚。吳慧攝

  陳明良選的是一條孤獨的路。數據顯示,目前德化陶瓷企業逾26000家,從業人員10餘萬人,2018年陶瓷產值328億元人民幣。其中,或往西歐國家出口小工藝品,出口量正穩步上升;或以茶具主攻國內市場,銷量頗可觀;唯獨傳統藝術品,僅有幾百家陶瓷廠在堅守。

  陳明良看得很開,「藝術瓷的銷量不會大,也不需大量生產,主要是要做精,做得精,就是傳承創新」。

  他曾花5年的光陰,構思燒制百尊觀音,神態慈悲,姿態各異,生動異常,再成又一代表作。

  他也曾耗數十年,從北齊、北魏時期作品尋找脈絡和靈感。一些傳統造型,在他手下被慢慢喚醒,觀音、彌勒、羅漢、關公、文昌帝、仕女、書生等等。返本開新,他居然再現了「象牙白」「豬油白」「孩兒紅」等明代以降幾乎斷流的傳統釉色。

  陳明良覺得還不夠,理由很有意思,「外國人看不懂」。


陳明良在福州瀚若軒藝文空間開講古瓷新說。林威颺攝

  他解釋說,早在宋元時期,德化白瓷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出口商品,乃至助推了泉州港的興盛;而今,德化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德化陶瓷天生有『海絲』基因,『一帶一路』走出去,『中國白』正是非常合適的『語言』。」

  陳明良為此做了兩件事:嘗試用西方雕塑藝術語言表達東方題材;他還收藏研究大量古瓷。


陳明良作品。吳慧攝

  「外國人不了解中國傳統陶瓷尤其是宗教題材作品,但仍折服於『中國白』的精美和技藝。」陳明良說,從傳統汲取養分,才能發出當代的聲音。

(責編: 胡瑛)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陶瓷大師40年錘鍊「中國白」「德化心」
    陶瓷大師40年錘鍊「中國白」「德化心」 2019-06-09 09林威颺攝   (愛國情 奮鬥者)陶瓷大師40年錘鍊「中國白」「德化心」  中新網福州6月9日電 (陳麗媛 林春茵)9日,正值「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位於福州上下杭街區的瀚若軒藝文空間裡,正在展出來自福建德化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陳明良作品。
  • 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許慶裕參加匠心·中國白-2018德化陶瓷藝術展
    中廣網2月10日福建電(林文彬),匠心·中國白——2018德化陶瓷藝術展在THC泰華宸美術館(晉江)開幕,共展出德化115位省級以上陶瓷藝術大師匠心獨運的115件白瓷藝術。晉江市人民政府 副市長 黃少偉,德化縣委常委劉惠煌德,化縣人民政府副處級幹部 徐文福,徳化縣陶瓷發展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徐永生,中國收藏家協會常務副主任 毛增印 ,部分國內外知名陶瓷專家、收藏名家、省內外美術名家、德化陶瓷藝術大師、陶瓷藝術愛好者,遊客以及各界主流新聞媒體等記者數百人出席了開幕式。
  • 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舉行
    央廣網泉州12月16日消息(記者彭建軍)12月15日,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舉行。德化縣委書記梁玉華表示,本屆雙年展採用以賽推展、以展促賽的形式,立足傳統繼承、對標國際藝術高端賽事、搭建傳統陶瓷藝術競賽交流平臺,希望以此為契機,廣大陶瓷藝術家特別是德化本土藝術創作者,繼續弘揚工匠精神,勇攀藝術高峰,創作更多獨具藝術價值的精品力作,推動「中國白」再次出發遠行,讓中國德化白瓷在新時代演繹新經典、再現新榮光!
  • 德化陶瓷:「窯火匠心」兩岸情
    她期待德化好好利用傳統優秀陶瓷文化,發展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現代柴燒工藝文化之路。  李詩維是在近日舉辦的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學術研討會上說這番話的。她的頭銜是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副教授,這是她10月剛獲得的新身份。  李詩維把自己對柴燒陶瓷的痴迷形容為「對火的著迷」。
  • 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舉行
    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現場 15日,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舉行。該活動由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德化縣陶瓷發展委員會聯合主辦,德化縣陶瓷發展委員會辦公室、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茶道藝術研究所、德化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德化文旅集團、德化陶瓷藝術大師聯盟共同承辦。
  • 首屆德化「中國白」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今日舉行
    福建消費網-福建新消費訊 12月15日,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舉行。雙年展活動由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德化縣陶瓷發展委員會聯合主辦,德化縣陶瓷發展委員會辦公室、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茶道藝術研究所、德化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德化文旅集團、德化陶瓷藝術大師聯盟共同承辦。
  • 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舉行
    央廣網泉州12月16日消息(記者彭建軍)12月15日,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舉行。德化縣委書記梁玉華表示,本屆雙年展採用以賽推展、以展促賽的形式,立足傳統繼承、對標國際藝術高端賽事、搭建傳統陶瓷藝術競賽交流平臺,希望以此為契機,廣大陶瓷藝術家特別是德化本土藝術創作者,繼續弘揚工匠精神,勇攀藝術高峰,創作更多獨具藝術價值的精品力作,推動「中國白」再次出發遠行,讓中國德化白瓷在新時代演繹新經典、再現新榮光!
  • 德化陶瓷:「窯火匠心」兩岸情
    李詩維是在近日舉辦的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學術研討會上說這番話的。她的頭銜是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副教授,這是她10月剛獲得的新身份。李詩維把自己對柴燒陶瓷的痴迷形容為「對火的著迷」。10年前她在高雄中山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時,曾跟隨老師走訪臺灣多個陶瓷大師工作室。她看到匠人守在高溫窯爐旁辛勞工作,有時會因煙囪倒灌風而被一把火燒掉眉毛和頭髮。
  • 德化陶瓷:「窯火匠心」兩岸情
    李詩維是在近日舉辦的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學術研討會上說這番話的。她的頭銜是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副教授,這是她10月剛獲得的新身份。李詩維把自己對柴燒陶瓷的痴迷形容為「對火的著迷」。10年前她在高雄中山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時,曾跟隨老師走訪臺灣多個陶瓷大師工作室。
  • 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獲獎作品展在法國舉行 德化陶瓷大師參會
    6日,「中國白 尼斯藍」2019「中國白」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獲獎作品展在法國尼斯馬塞納博物館開幕,兩天後,頒獎典禮在尼斯歌劇院舉行。首屆大獎賽於2017年舉辦,今年共有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的569位陶瓷藝術家參賽,參賽作品達785件。經過評選全球共有10件作品獲獎,同時還有上屆大賽的3件獲獎作品將參展。「本屆比賽獲獎作品的藝術創作和能力表達更加系統和豐富,更具個人風格,一些作品還藉助現代科技,展現了中國白瓷藝術的創新和發展。」本屆大獎賽評委會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主任白明說。
  • 許瑞峰 | 三十餘年匠心築夢 錘鍊陶瓷世家經典工藝
    在德化千年的制瓷歷史中,以何朝宗、許良西、遊長子、蘇學金、許友義等名家為代表的眾多巧奪天工的瓷藝人,用自己的雙手將中國白的聲譽推上了世界瓷雕藝術的頂峰,其中由許良西開創的許氏瓷塑,自成一派,在德化乃至中國白雕塑史上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天我們就來採訪許氏雕塑第六代傳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德化陶瓷藝術大師聯盟主席——許瑞峰。
  • 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舉行
    來源:臺海網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現場臺海網12月16日訊(駐福州記者 林芹 文/圖)15日,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舉行該活動由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德化縣陶瓷發展委員會聯合主辦,德化縣陶瓷發展委員會辦公室、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茶道藝術研究所、德化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德化文旅集團、德化陶瓷藝術大師聯盟共同承辦。
  • 首屆德化「中國白」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今日舉行
    福建消費網-福建新消費訊 12月15日,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舉行。雙年展活動由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德化縣陶瓷發展委員會聯合主辦,德化縣陶瓷發展委員會辦公室、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茶道藝術研究所、德化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德化文旅集團、德化陶瓷藝術大師聯盟共同承辦。
  • 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
    東南網記者 潘賢利 攝東南網12月15日訊(本網記者 潘賢利 通訊員 李宏圖)12月15日,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舉行。東南網記者 潘賢利 攝入圍作品於12月15日至2021年3月15日在德化縣陶瓷博物館集中展出。參展作品類型涵蓋所有中國傳統陶瓷工藝品類,呈現出中國傳統陶瓷藝術豐富多彩的面貌。它們繼承了中國傳統陶瓷的精神,具有鮮明的地方工藝文化特色,同時又帶有藝術家本人的個性化特徵。
  • 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舉行
    12月15日,首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暨頒獎典禮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舉行。該活動由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德化縣陶瓷發展委員會聯合主辦,德化縣陶瓷發展委員會辦公室、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茶道藝術研究所、德化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德化文旅集團、德化陶瓷藝術大師聯盟共同承辦。
  • 德化白瓷的「中國白」
    比如,大英博物館從1753年建館起就開始收藏德化白瓷,至今藏品已達2000件之多。13世紀末,馬可·波羅來到中國沿海的一座小縣城探訪,「在這條支流與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著廷基(德化)城。這裡除了製造瓷杯、瓷碗或瓷碟,別無其它」,也就是在這裡,馬可·波羅帶走了日後風靡歐洲的「中國白」——德化白瓷。19世紀,法國波爾在所著的《中國美術》中說道「『中國白』,乃中國瓷器之上品也。」
  • 德化陶瓷的「新絲路」
    於是,又有了把德化外銷的瓷器稱為「馬可·波羅瓷」的說法。長期從事中國古陶瓷和古外銷陶瓷研究工作的葉文程老先生說:「明代時期,由於手工業和商業迅速發展,瓷器成為當時對外貿易的暢銷商品,特別是永樂、宣德年間。1685年,英國派遣了商船『中國商人』號到達福建廈門,第一次大批運載了德化瓷等物品回國。當時在廈門的歐洲商人,特別是法國人把德化瓷介紹到歐洲,使歐洲熟悉德化瓷器並仿製德化瓷器。」
  • 福建德化陶瓷工匠:潛心四十載 「飛花」中國白
    11月12日,在福建德化明華陶瓷藝術研究所,陳明華端詳通花白瓷半成品。  福建德化是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白瓷是其標誌性產品。德化白瓷以「白」見長,早在宋元時期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德化也被譽為「中國白的故鄉、瓷藝術的搖籃」。  今年53歲的中國陶瓷藝術家陳明華出生於德化的一個陶瓷世家,15歲起先後師從父親及老藝人等學習陶藝,在近40年的制瓷生涯中,潛心研究瓷藝,融合捏、切、雕、鏤等技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匠心獨運,創作出獨具個人特色的通花瓷藝作品,多次在國家級和省級大賽中摘金奪銀。
  • 「德化中國白」環球遊記
    在德化陶瓷的出口單上,日用陶瓷是最重要的產品之一,從最初的小作坊到如今的現代窯爐,泥巴變身瓷碗,走上全球各地的餐桌,裝點了各色美食。近日,海都記者前往德化企業車間,傾聽陶瓷業界聊一聊「一帶一路」倡議提出這5年,德化瓷碗的環球遊記。
  • 工美大師探索陶瓷可能性 德化白瓷國博展出
    現今大多數人對於瓷器藝術品的認識還停留在陶瓷器皿上,然而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德化白瓷藝術展卻展示出了陶瓷藝術品在造型上的可能性。在絲路使者"中國白"再出發--2017年國博德化白瓷藝術展上,無論是雲端高淼的觀音、羅漢,還是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場景,精雕細琢的陶瓷藝術品無不展現出創作者靈敏的創作思維、嚴謹的創作態度和高超的制瓷技藝。        德化陶瓷以"白"見長,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