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改革看基層。今年10月,全國基層檢察院建設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這是時隔11年後,最高檢再次專門以基層檢察院建設為主題召開的工作會議。如何順應時代之變?怎樣落實改革舉措,成為當下基層檢察建設的必答題。
11月底,澎湃新聞隨最高檢新媒體行走進四川檢察一線,先後探訪巴中、成都、崇州等地,以此觀察四川檢察機關在未成年人司法、護航民營發展、公益訴訟制度上的實踐和探索。
「巴中未檢」:以「姐姐」身份幫扶,變成一家人的事「挽救比打擊更困難。」四川巴中市巴州區檢察院第五檢察部主任劉東是一名「心語姐姐」,這是她從事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切身體會。
巡講563場次、覆蓋20萬人,邀請9500名師生走進檢察機關……過去三年多,未檢團隊「心語姐姐」交出了這份「成績單」。劉東解釋說,如今的「心語姐姐」已不是某個人,也不都是女性,而是巴中市致力於未檢工作的35名幹警共同的稱謂。
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被視為最具檢察情懷的事業。近年間,在司法理念上,檢察機關要求對犯罪未成年人堅定不移實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涉案罪錯未成年人,一體貫徹好「保護、教育、管束」辦案理念。
在理念轉變上,作為一線檢察官的劉東深有感觸。「以前著重行為打擊,現在逐漸轉為注重引導行為人回歸社會。」劉東一直認為,挽救比打擊更困難,「未檢工作是建立在不怕麻煩的情況下進行的,如果怕麻煩,肯定當不了一個好的未成年人檢察官」。
近年間,巴中檢察機關針對勞動力大量外出、留守兒童增多、未成年人犯罪增加的問題,通過創新犯罪預防方式、幫教方法,幫助涉罪未成年人順利回歸社會。
劉東發現,通過對涉罪未成年人的挽救幫教、跟蹤回訪,再犯機率開始變小。數據顯示,近三年來,巴中市檢察機關共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98 件490 人,其中,對罪行較輕的81人依法作出不起訴,其中26名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7人考上大學;開展法治進校園巡講563次,覆蓋20萬人,學校覆蓋率達100 %,實現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持續下降。
「在涉罪未成年人幫教方面,我們會盡心盡力地去挽救。」於劉東而言,未檢工作更像是一項良心工程,「如果僅是為了辦案,直接送法院或丟給社會,這麼做也許很方便,也不用投入太多精力,但我會於心不安」。
劉東記得,六年前她曾辦理過一起未成年人盜竊案,被免訴的孩子在考上大學後,第一時間給她打電話說:東姐,我考上大學了。「你爸媽知道嗎?」「我還沒來得及告訴他們,第一個告訴你。」劉東說,自己沒想到會成為孩子最信任的人,「幫扶讓他們變得更好,這種欣慰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
從彼時開始,劉東便意識到挽救的重要性。在辦案時,她開始不斷探索如何挽救的問題:不僅要了解、走進他們,還要有針對性的去幫助,獲取未成年人的完全信任。
劉東坦言,有些個案可能會存在再犯的問題,挽救之路會因此變得更長,「我們之所以一次次地幫扶疏導,就是要讓涉事未成年人知道還有人在關心,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按照劉東的經驗,針對未成年人的幫扶不能單純地挽救,有時候也需要克制。在一起尋釁滋事案中,涉事未成年人行為並不嚴重,但因存在吸毒情節,檢察官最後作出了逮捕決定,「當時他爺爺情緒特別激動,幾次三番來找我,還說要找媒體報導。」劉東坦言,如果把他放了,可能還會繼續吸毒,限制他的自由可能對他的幫教會更好。
此後,法院對其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在多次規勸後,涉罪未成年人表示一定會遠離毒品。
與此同時,涉性侵未成年人案則更為敏感、棘手,對於當事人來說也很難走出陰影。近年來,巴中市檢察機關在辦案中發現,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
「對於這類案件,我們剛開始會嘗試性去接觸受害人,如果不反感,我們才會慢慢介入,以姐姐的身份。」劉東回憶,2017年,一名未成年人被其繼父性侵,在此後三年多的幫扶中,「心語姐姐」都只是通過涉案女孩的母親與其溝通、定時反饋情況,「我們幫助女孩轉了學,為她母親調動了工作,還找了社會愛心人士為其提供生活資助」。
「我們希望找到更合適的幫扶方式。」劉東說,在長期幫扶中,女孩只知道有一個檢察院的姐姐在幫她,「我們之間已不是單純的案子關係,早已變成了一家人之間的事」。
如今,「心語姐姐」已經成為當地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招牌」。過去三年裡,巴中市檢察機關嚴打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24件401人,司法救助未成年被害人31人,發放救助金43.6萬元。
「高新探索」:首創知產刑案「雙報制」,消除企業後顧之憂智慧財產權是企業的命門。澎湃新聞注意到,檢察機關從1999年起訴侵犯智慧財產權犯罪不足200人到2019年1.1萬餘人,增長了56倍之多。在智慧財產權保護上,成都檢察機關積極探索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新方式,在高新區首創了智慧財產權案件「雙報制」。
據介紹,成都高新區作為成都市經濟發展的主引擎,是民營經濟要素高度聚集區。截至2020年6月,高新區內市場主體存量超過20萬戶、註冊資本超過1.7萬億元,這其中,民營企業佔了絕大多數。
「面對這樣的區域特點,我們特別注重收集民營企業的法治服務需求,打造檢察司法辦案鏈,幫企業維權、促市場發展。」成都高新區檢察院第三檢察部檢察官張恆介紹,2017年,該院首創智慧財產權案件「雙報制」,經過三年的探索發展,基本實現了「保護對象更準、保護效率更高、保護效果更優」。
具體而言,當智慧財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在向公安機關報案的同時,可以將相關報案材料寄送至成都高新區檢察院,該院將依法提前介入、引導取證,加大對公安機關進行立案監督和偵查監督力度。
數據顯示,「雙報制」啟動後,高新區檢察院收到的案件線索是2016 年前的4倍多,辦案數量從啟動前的5件增加到現在2年內19件,涉案金額從120萬餘元增至1.04億元,「『雙報制』讓企業吃下了定心丸、獲得了安全感」。
其中,「四川邱某侵犯著作權案」即是通過「雙報制」模式啟動的,該案還曾入選2019年度全國檢察機關智慧財產權保護典型案例。
案情顯示,2017年4月1日,深圳聖盛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人人」棋牌遊戲軟體的著作權,並將該遊戲軟體的發行權和運營權授權給深圳盛大美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大美遊公司」)。2017年2月初,被告人邱某入職盛大美遊公司任總經理,其通過職務上的便利獲知了盛大美遊公司SVN伺服器帳號、密碼,並私自取得「人人」棋牌遊戲原始碼。2017年5月至6月期間,邱某通過他人分別設立九顆星科技公司與天天樂科技公司(邱某為該兩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在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的情況下,將「人人」棋牌遊戲進行換皮(即在全面改變原遊戲外部表達基礎上,保留原遊戲核心資源,直接實現遊戲的一種操作模式)、加工等形式修改,更名為「大贏家」棋牌遊戲。
2017年8月,邱某從盛大美遊公司正式離職後,利用九顆星科技公司負責「大贏家」棋牌遊戲的技術支持,利用天天樂科技公司上線運營「大贏家」棋牌遊戲。
經司法鑑定,「大贏家」棋牌遊戲原始碼與「人人」棋牌原始碼相似度達99%,存在實質性相似。公安機關現場勘查顯示,在「大贏家」棋牌遊戲上線運營期間,玩家充值金額為8200餘萬元。
辦案過程中,檢察機關主動作為,促成邱某與盛大美遊公司籤訂賠償協議,邱某向盛大美遊公司支付220萬元賠償款,並保證3年內不再從事與權利人直接或間接競爭的網路遊戲的研發和經營,取得了盛大美遊公司的諒解。
最高檢在評析意見中指出,本案辦理既保障了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又幫助被害企業挽回了經濟損失,體現了檢察機關對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的重拳打擊態勢,強化了檢察機關對企業科技創新成果的司法保護力度,對該企業乃至全國遊戲產業健康發展都起到了示範作用。
澎湃新聞注意到,長期以來,遭遇智慧財產權侵權後維權成本高、維權取證難、維權程序難、刑事立案難等障礙,是知識型企業發展的痛點和阻點。
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高新區檢察院在全國首創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雙報制」,引導權利人在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的最佳時機、節點向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同步報案,啟動智慧財產權案件提前介入工作,有力推進了智慧財產權保護,消除了知識型企業的後顧之憂。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區引導維權、支持起訴智慧財產權民事案件9件,成功幫助權利人挽回損失。多起案件中,還促成犯罪嫌疑人主動退賠,有效避免犯罪嫌疑人轉移財產,幫助權利人及時挽回損失231萬元,生效判決罰金總額從46萬餘元上升至1000餘萬元。
「崇州大數據」:破解公益訴訟「找案」難,不用「守桌待案」檢察官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肩負著重要責任。過去五年間,公益訴訟檢察制度從頂層設計到實踐落地,從局部試點到全面推開,形成了公益司法保護的「中國方案」。
基層檢察機關如何踐行「公共利益代表」的諾言?在四川崇州,檢方通過研發大數據平臺,破解了公益保護實務難題。
「發現公益訴訟線索不再是難題,不用『守桌待案』了。」來自崇州市檢察院的幹警感慨,公益訴訟有「三難」,線索、取證和落實。為了破冰「三難」的第一道門檻「找案」,2019年,崇州檢察機關院搭建起了檢務創新平臺「雲尚檢」。
據介紹,「雲尚檢」公益訴訟大數據平臺以人工智慧為依託,聚合黨委政府和檢察機關已有數據,搭建起多維度的公益訴訟線索資料庫,利用智能化精準推送,配合少量和必要的人工甄別,有效促進案件辦理。
數據顯示,該平臺正式上線運行9個月,崇州市院就匯集公益損害線索23673條。對其中的屬於可以由其他部門第一時間、第一順位及時處理辦結的線索(如噪音汙染、揚塵汙染、傾倒建築垃圾等)均以電話、工作函等方式通報職能部門處理。
經智能研判,成案指數達到五星標準線索(五個等級,等級越高成案價值越高)2918條,對職能部門已經處置完畢、公益損害情形已消失等1900餘條線索予以清理。在餘下的800餘條線索中經人工甄別出高價值線索104條,對其中86條進行實地調查核實,轉其他部門辦理42條,督促整改非法佔地、汙染環境、過期食品等社會治理問題32個,飲用水衛生類案問題6個;對其中18條線索進行立案辦理,發出訴前檢察建議17件,全部整改落實到位。
「現在平臺有上萬條的公益損害線索,我們每周都要跑好幾次『外勤』。」這一平臺上線運行後,「跑線索」成為崇州市檢察院檢察幹警的常態,七個月內調查核實公益損害線索108條,監督整改非法佔地、汙染環境、過期食品等社會治理問題56個,辦理公益訴訟案件17件。
如今,這一平臺既能為幹警「找案」提供線索庫,又可以智能推送和標記具有不同成案價值的高質量線索,讓幹警「挑案」。
2020年3月,崇州市檢察院依託「雲尚檢」平臺推送的有關信息數據,發現四川某食品公司存在未取得生豬定點屠宰即從事生豬屠宰經營的情形,或存危及食品安全的潛在風險,遂於2020年4月2日以行政公益訴訟案件立案辦理。
4月28日,崇州市檢察院向市農業農村局發出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建議發出後,檢察機關還積極協調生態環境、自然資源部門加快推進對該企業的環保設施升級以及用地手續完善指導工作,並先後三次跟蹤回訪,推動解決了噪音臭氣汙染防治和用地手續欠缺問題,並協調有關單位幫助企業於2020年6月30日獲得生豬定點屠宰證、定點屠宰代碼及標誌牌。目前該公司已正常生產經營。
不止於此,崇州檢察機關還依託「雲尚檢」聚焦群眾反覆投訴、行政機關虛假整改等「老大難」問題,對網絡理政社會訴求反映平臺中的數據進行排查,立案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54件,提出檢察建議39件,涉及油煙汙染、揚塵汙染、垃圾處理、違法佔用破壞農用地等。
目前,「雲尚檢」平臺已在成都22個基層檢察院全面鋪開。「『雲尚檢』以智能增效能、以機器換人力,也算是趕上了大數據時代的紅利。」崇州市檢察院副檢察長楊輝剛表示,檢察機關將進一步引入機器學習、數據挖掘、5G、VR等先進技術和智能化設備,充分發揮現代科技對公益訴訟的支撐作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