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壁上的「土司宮殿」 述說700年家族秘史的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囤|大美中國

2021-02-16 鳳凰網旅遊

不久之前,貴州的梵淨山成功獲準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讓貴州成為擁有 5 處世界遺產的省份。梵淨山此次申遺,讓人追憶起 2015 年,位於貴州遵義的海龍囤土司遺址與永順老司城遺址和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遺址聯合代表的「中國土司遺產」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那也是貴州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位於川黔渝交匯之地的遵義,是昆筑北上和川渝南下的咽喉。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遵義因著特殊的地緣優勢,成為黔中腹地、百萬群山中先發展出來的地區;又以其中國近代史上諸多星光熠熠的歷史結點,堪稱貴州的歷史文化名片,而倘若再往前追述 400 餘年,人們於遵義能看到的,將是一個王朝的背影。

「養馬城中,百萬雄兵擎日月;海龍囤上,半朝天子鎮乾坤。」 位於遵義市匯川區高坪鎮這座集軍事、衙署於一體的古代軍事城堡海龍囤,由播州土司家族經營數百年之久,最終毀於明末的平播之役。這座絕壁上的「土司宮殿」不僅是蔓延千餘年土司制度的重要標識、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平播之役的興發,甚至可說是整個明朝由盛轉衰的契機與伏線。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國內已發現的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海龍囤在幽深陡峭的眾山擁簇裡,閃著熠熠生輝的人文光芒。

本期大美中國,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世界文化遺產,在幽深陡峭的眾山擁簇裡,感受它熠熠生輝的人文光芒。

作者:公梓蒙 

想獲取海龍囤行走攻略,關注鳳凰旅遊微信(travel_ifeng),回復「海龍囤」即可收取。

貴州之名夜郎,古已有之,然遵義之古稱「播州」,似比夜郎之名傳播得更為久遠、漫長。春秋戰國時期,遵義尚屬於「大夜郎國」範圍,但夜郎郡縣到北宋廢止,先後存廢僅480年。播州之名,建於唐貞觀年間,歷經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962年。因此,人們慣常以「播州」來代稱古時遵義。而至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興發了著名的「平播之役」,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次年分播州為遵義、平越二府,分別隸屬四川、貴州兩省。

史書記載,自秦漢以來,歷代中央王朝就對各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以夷制夷」、其俗以為治的政策,疆土交給向朝廷稱臣納貢的土官來統治,以世襲官職籠絡民族首領換取太平。「羈縻政策」源自唐宋,其「羈縻州」有別於一般州縣,相當於現在的自治區;而後至元朝完善成為「土司制度」,到明代達鼎盛,後期開始崩潰;至清朝基本完成「改土歸流」。


播州土司楊家的700年統治、平播之役的興發、及至改土歸流……這些個關鍵詞尤不感陌生。它們俱指向這座屹立於西南大山腹地的軍事要塞——海龍囤。

去往海龍囤的路上飄起了淅淅瀝瀝的雨,眾人皆笑:還好、不曬。唯嚮導面露隱憂,深恐雨天上山溼滑。《遵義府志》曰:「海龍囤在府城北四十裡龍巖山東,舊名龍巖囤。」龍巖囤,因山得名。不置身於其間、抽離來看時,會發現龍巖山就似一座方形孤山,矗立在大婁山脈的崇山峻岭之中,地形極其隱蔽又險要。

龍巖山腳下,不妨先至海龍囤博物館。博物館為一棟屹立於山腳下的兩層小樓,通體被竹枝包裹,隱沒於山林之間,外形酷似古時行軍打仗的一方營房、軍帳,卻又有著一種塵埃落定後,止戈、歸隱的田園之氣,此一方處所,堪稱宜情宜景、實乃妙筆。

跟隨內部講解,以室內之陳列為遊蹤、尋微探幽,可對西南地區的土司制度、楊家人於播州 700 餘年的統治一探究竟,也為尋海龍囤塋滅於時間塵埃中的跌宕起伏、傳奇軼事,尋一脈路徑、做好鋪墊。

晚唐時期,南詔土司曾兩次叛亂,多次派兵攻佔播州。唐中央政權不堪其擾,廣布天下於招募貼,終於在唐乾符三年(公元 876 年),楊氏始祖山西太原楊端奉旨應召,率兵收復並掌管播州,據此開啟了長達 700 餘年的播州土司家族統治。為保存軍力,楊家還選中在龍巖山繼續囤兵。


事實上,楊家人歷來與中央政權交好,就算及至一手葬送了楊家幾百年基業的末代土司楊應龍,也是承襲播州宣慰使職、還被萬曆皇帝冊封為驃騎大將軍,是何等的榮耀!這在海龍囤發掘時出土的屋脊獸之規格、制式,以及眾多皇家御賜的青花碗碟中,可見一斑……

海龍囤並非一撮而就,而是歷經了350餘年、楊家幾代人分別構建、完善而成。

南宋時期,為抵禦蒙古軍隊南下,川、黔兩府節使呂文德與楊文議「置一城以為播州根本」,於是築「龍巖新城」、即今海龍囤,據此,一般認為海龍囤始築於1257年。後至明代萬曆年元年(1573年),楊應龍承襲播州宣慰使、成為播州二十九世土司。自其襲爵24年後,楊應龍便調集了8萬役夫工匠、歷經了4年時間,在其祖先修建的龍巖囤基礎上擴建了城堡、宮室,筑前後12關,在5平方公裡範圍內的山上圍築堅壁巨壘。

龍巖山海拔1354米,海龍囤自高就近400米,其囤頂廣闊、面積約1.59平方公裡,是一座修建於寒武紀灰巖巨山上的大型軍事要塞堡壘,滄桑而巨大,古亦有著「飛鳥騰猿不能逾者」之說。


現存海龍囤尚有九關,囤前六關:銅柱關、鐵柱關、飛虎關、飛龍關、朝天關、飛鳳關;囤後三關:萬安關、二道關、頭道關……

巡山而行,首先擋於人前的便是銅柱關。銅柱關位於海龍囤的東南山麓,這裡既是守囤的前沿陣地,也是當時物資的轉運站、騾馬棧和軍營。其關隘頂部平整,似一條通道、似可行軍走馬。關內石室裡還留有兩個原先木門的轉軸石臼,海龍囤眾關隘多是此制式,戰事木製大門一關、巨石所構築的關口卡於獨門要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如今木門俱以腐朽焚毀,徒留其轉軸石臼歷經雨滴風霜、滄桑留白。

沿階而上,新築的遊人登山步道與古時的行軍棧道涇渭分明。舊時古道俱以巨石疊砌,步幅巨大,有破損、坎坷,實不是為閒庭信步、遊玩之所選,倒是後來成為馬幫們行走的路徑,是在1999年秋、海龍囤進行了首次考古試掘工作時,方才清理而出的「三十六步」和「登囤古道」等遺蹟。


而如今方便遊人們上下攀行的登山步道,亦是在 2015 年、海龍囤申遺成功前後,僅花了不到一年時間修建而成。登山之途,常有山澗流水衝刷、滑過,堙沒於蔓野森然的草木,蔓延而過新舊兩條棧道,相互交替、穿插不止,時而伴於身旁、時而隱於腳下,隱匿於時光中得塵埃與況味,新舊交替、難語言明。

再往上走,就是聞名遐邇的「三十六級天梯」,先前於山下觀望,就見一脈如刀斫斧刻、接天連地一般鑲嵌在山間的線條。

天梯、古稱「三十六步」,長 55 米、坡度 45 度、中間踏步寬 2.7 米,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是一個即便身強力壯、四肢強健的成年男性,也需得五體投地、手腳並用進行攀爬之所在!尤見通行此處之艱難,更妄論當年身披鎧甲、手持兵器的行軍打仗。

整個天梯建築在陡峭的山梁上,是上下必經的唯一通道,兩側更有寬約近1 米的護牆連接飛虎關。「飛虎關」則是一處從高大城門到寬闊通道及至城樓本身,都是在巨崖之上進行整體開鑿、建構而出的關隘,巍然屹立、下臨深淵,構成了海龍囤的第二道防線。

而飛虎關與三十六計天梯之間有吊橋相連,戰時將吊橋收回,通路中斷、底下便是萬丈深淵。楊應龍的士兵囤守於飛虎關內,向攻打三十六級天梯的明軍潑油、撒豆、滾石巨木滔滔而下,此路此關便可謂是固若金湯。

事實上,當年李化龍率明軍攻打海龍囤,一舉拿下了銅柱、鐵柱兩道關口後,卻在三十六步天梯前久攻兩月之久、不得於前。最終還是楊應龍內部分裂,有細作告密、指點通路,明軍才從後山開闢了小路,繞過了上下海龍囤必經之要道的三十六計天梯,最終從囤後將之攻破。

一路行來,海龍囤上共有5個多媒體展示廳,俱是原本的山間居民住屋改制。外觀看起來是典型白牆黑瓦的黔北民居造型,其間卻有著現代化的觸控螢幕、影像、3D、以及圖文展示,由此可進一步了解到土司制度的形成,近距離觸摸到海龍囤的建造歷程。而且在海龍囤的每一處關隘,均配之由300多種聲音合成的背景音,耳畔是當年的金戈鐵馬,仿佛置身於古老的戰場。

龍巖山上,極險要、壯闊之處便就是「飛龍關」。飛龍關為三開間,頂上有三座拱圈、兩道月亮門,巍峨矗立於群山之間、孤絕之處。

行到此地,方才眼見所感、古人所言之:「千障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是何況味!遙想當年,楊應龍於此處俯瞰戰時戰況,決定拼死抵抗、孤軍奮戰,而當時海龍囤內囤積的糧草竟可供其軍隊持耗三年之久。

海龍囤各城門上都建築有箭樓,還在城中營造倉庫、兵營等處所,各關之間又以石牆相連,構成一個巨大、整體的軍事堡壘。正所謂是楊應龍深謀遠慮、可堪背水一戰之所。囤中建築物均以千斤巨石砌築,城門嵌刻關名,傳說「飛龍關」便是由楊應龍親自手書,其關口城門高大宏偉,三枚大字龍飛鳳舞上書其間,盡顯楊應龍不可一世的傲人姿態。

飛龍關之下便是望之深不見底、不寒而慄的「殺人溝」。楊應龍為修築海龍囤,殺人甚多,而平播之役中更是死傷無數,傳說這近百年來死去的人,都被扔進了這條溝裡。而囤頂的「海潮寺」便就是戰事平息後,為祭奠亡靈而修建。

現存的海潮寺於清代末期復建而成,位於王宮遺址上。它背後的一小塊臺地被叫做「龍位坪」,當地老百姓稱是楊應龍的王位所在。但後來的發掘證實,遺留下來的條石,或是早期海潮寺大殿的須彌座。

海龍囤上,有兩座不同時期的「王宮」:一座是宋代修建的老王宮,另一座是明代修建的新王宮。

王宮是當地老百姓的叫法,實則應是指揮營。如今的老王宮舊址已被藤蔓苔蘚所覆蓋,倘若不是導遊指出,已看不出曾有過的人工痕跡,早已塵歸塵、土歸土。


而新王宮也只餘遺蹟,同行人中有懂行者言:瞧這地基的工事、面積,就知其原本在這挺立過一座多麼偉岸的建築。圍繞新王宮遺址四周有一道內城牆,而根據這道牆周長測算得知,新王宮面積有 2 萬多平方米。新王宮建築群遺址是典型的中軸式建築,共有三重踏道、五層平臺。囤的中後部,還有點將臺、校場壩、兵營遺址,其間廚衛設置一應俱全,還有著可供幾千人用水的古井。

最有意思之處是「水牢」,舊時只見其下面長長的隧道,又因後半部被泥土掩埋、前方半穴微露,人不知其深幾許、內部如何,民間便杜撰出「水牢」的傳說來。後經考古發掘清理後,才發現實際上是兩條上下交匯的通道,類似於立交橋。

新王宮的石臺、柱礎、石樑、牆基加工精細,屋棟為木製結構,下部全為磚石所砌。明朝萬曆二十八年( 1600 年)六月初六夜,李化龍率明軍攻破海龍囤,楊應龍聞訊回守其指揮營,將新王宮付之一炬、自己上吊自縊。歷經焚燒和千年滄桑,新王宮舊址上得地面木製建築早已毀於一旦、垮塌殆盡,僅徒留殘垣、斷壁、地基、瓦礫,草木已深。

楊氏家族播州經營700餘年,幾代人勵精圖治修築海龍囤,當初所為擋住蒙古南下鐵騎,然尚未能有機緣見諸於蒙哥面前,就戰死在重慶釣魚城,止步於此。

當海龍囤再顯於史冊見真章時,已是西南總督李化龍親率 24 萬明軍兵臨城下,49 歲的楊應龍困守海龍囤兩月,最終火燒城垣、自縊身亡。

兩條龍在此風雲際會。從此也拉開了全國範圍內「改土歸流」的序幕。楊應龍是否真的造反、或是朝廷藉機削番並不可證;楊氏究竟是漢族還是當地土著仡佬族也考察不清;就連其後人也隱姓埋名藏密於時間的夾縫裡,憑空消失了一般。

這一族人、一場歷史盛會就像是忽來忽往的一支插曲、歌舞助興,而後世看客們回溯觀望之,就連席間吃了什麼、穿的什麼都尚未可知。歷史是個很奇妙的解讀方式,它拉開了時空、人的情感線,以流變的方式將所謂國讎家恨消弭於此,非關正義、道德耳,只剩隔岸觀火般的擊掌、喝彩空空作響。

抵達囤頂已近中午,若此時還有餘力,可往海龍囤後山再走走看看。海龍囤後還有三道防禦工事的關口:萬安關、二道關、頭道關。

三關俱始建於南宋,於明代加固重建,都用青石與石灰糯米漿錯縫砌築而成,為單通道半圓形拱券頂。

其中,「萬安關」為一座吊橋關,從門洞往出,便是幽幽的一塊青綠畫布、蒼茫群山;而「二道關」中,其門道中部兩側各有一券頂耳室,即可戰時藏匿士兵突襲之所用;至於「頭道關」,其上有木構連廊建築,並與兩側的土質城牆相連,形成一個甕城合圍之勢。三大囤後關口都各有特色,值得多行四十多分鐘的腳程去看上一看。


下山之路上還可看見古舊的「採石場」,經歷幾百年修築海龍囤之石材,都是由此就地取材。而更遠處,便就是老百姓所稱的「繡花樓」,民間傳說是楊應龍為藏匿其二女兒之所,實則是一處哨兵瞭望樓。如今見其鑲嵌於陡壁之上、群山之間,已是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因著上行之時冒雨,眾人才又在下山途中專程繞行了幾步路去朝拜「朝天關」。朝天關是海龍囤上現存最為完好,也最壯觀的一組石構建築群。如今從尚未被毀壞的石門中遙遙凝望,依次錯落的是階梯式的甕城,再由其兩側高達14 米的石城牆合圍,構成一座的獨立城堡。而眾人亦是行往此處蜿蜒曲折又青苔密布的石板階梯時,紛紛滑倒。

傳說當年萬曆皇帝,得聞其朝天關的制式,是按照臣子朝拜時上面九歩下面五步,只堪天子才能享有的「九五至尊」的梯面格局而構建的,據此斷定楊應龍必有反意。

朝天關地處咽喉要衝,應為囤前軍事指揮中心,並與另一端制高點、飛鳳關遺址相連接。飛鳳關是海龍囤中唯一一個帶有院落的關口,其有兩進院落、是一組宏大建築群。

飛鳳關、朝天關、飛龍關三關連成一體,高低相屬、互成犄角之勢。由此民間也傳說飛龍關、飛鳳關相互守望,正是楊應龍的鳳名妾室所住之所。其實,關於楊應龍造反,明軍平叛的事由,也多與此有關。


相傳楊應龍十分寵愛這位妾室,一次酒後聽其誣告,將自己的正妻及其嶽母殺害。而其正妻與貴州巡撫有親眷關係,其母且為皇帝親封的誥命夫人,楊應龍私自屠殺是為大罪,隨即貴州巡撫葉夢熊便將其惡跡上告了朝廷。然而,事實上飛鳳關是個晚起的名字,其原本應是文獻記載的「太平關」。所謂兒女情長之態,只不過是坊間笑談;飛鳳、飛龍關,終究還是為著戰爭、軍事而存在。

下行的最後一站是「鐵柱關」,其位於海龍囤的東面山腰北側,與銅柱關是相對應的城門,互為犄角之勢,是由東北進入海龍囤的第一道關口,卻下山出囤之時,特地繞行來看看。

經過千餘年的滄桑,現在海龍囤早已不見「養馬城中,百萬雄師旌日月;海龍囤上,半朝天子鎮乾坤」的宏偉氣象,原本山中的居民,早已於整座山體遍植大片杜仲林場。山風過處,寂靜無聲。而楊應龍的造反,或與其妻妾有關,與其第一次投降後,明軍俘虜其兒子,並在其身故後、拒不歸還屍體,或許也有很大。


然而拉開漫長的時間跨度,如今再回望歷史,會發現不過時也、運也,一切皆為必然。明代萬曆帝為平衡四川、貴州財政,平播是為必行之舉;而楊應龍擁兵自重,盤剝鄉裡,對周邊各省巧取豪奪,最終自取滅亡也是為必然之果。

然歷史的動人之處恰在於它並不是以情感、道德撩撥你,而是在強大的真實跟前低頭、下跪,這是時空賦予的最大力量。一場海龍囤行程,兩龍相爭之地,不談輸贏,會為李化龍叫好、為楊應龍喝彩。而「平播之役」、萬曆三大徵之一,草蛇灰線、伏脈千裡,也是明朝開始走向衰落的一個契機。

抵海龍囤上下一趟,快則2、3小時,慢則4小時不止,沿途攀緣、下行,腦海裡被厚重的文史背景所震撼、眼中也飽覽了大好河山,然腹中卻是空空如也、飢腸轆轆。

不著急,黔北遵義本為貴州美食之重鎮,俗話有云:「黔菜看遵義」,不無道理。

遠則回到遵義市裡,便有「遵義味道」、「最黔線」等一些官府菜系大館、可供饕餮;要是只想嘗嘗豆花面、雞蛋糕、羊肉粉等特色小吃,也可去至老城裡的撈沙巷任君隨意。

當然,若已是迫不及待要就近解決,海龍囤的景區管理處食堂亦是絕妙之選。事實上,不同於一般景區餐廳、小吃街之流。海龍囤管理處食堂是一個真真正正、地地道道的美味之所在。

在那不僅可以吃到大廚主理的官菜、大菜,一道「陰椒炒臘肉」堪稱其間代表,陰椒正乃一方特色風味,又勾勒出本地土豬臘肉的醇香,菜雖不大,卻是主廚的匠心、得意之作,說是有貴賓來此方才親自操刀。而就連一些尋常家食的鮓辣椒、鮓魚、鮓肉等「壇壇菜」,因著身在海龍囤扣合了土司家宴的風味與由頭,似乎也顯得格外有內涵、美味一些。

遵義因地處川、黔、渝三省市交接之地,其地區的廚藝技法融匯了幾地之所長,不僅有著川菜之麻辣,並且因著抗戰時期,浙大南遷於此,使之本地菜又學習了淮揚菜的很多做法,獨具鹹鮮之美味。遵義境內又有著大婁山、烏江、赤水河交匯,形成了一方匯集了山珍與河鮮的獨特風味。

像是遵義名菜「糟辣脆皮魚」,正是將江南名菜糖醋脆皮魚運用本地食材烏江魚,加之地方特色的糟辣椒取代之糖醋,形成的一道極具地域色彩、風味的美食;而像是原本源自於湘菜系的農家小炒肉,於遵義換用本地特色的酸椒來進行炒制,也是別具一方風味。


貴州因其獨特溼熱環境,有著吃辣的習慣,而遵義又本是聞名遐邇的辣椒之鄉,其蝦子鎮正是全國的辣椒交易集散地,更有著很多本地原生品種的辣椒、而辣椒的各種吃法更是變著法換花樣,酸椒、泡椒、陰椒、莽椒、糟辣椒等等不勝枚舉。

在遵義的飯桌上,辣椒既是飯又是菜,由此亦帶出另一脈地方風味:酸。以酸而制辣,是遵義菜的精髓,就算是本市貴州特色的辣子雞、酸湯魚等菜,到了遵義亦要在加入番茄亦或糟辣椒,格外調酸制辣。雖然酸亦本是貴州菜的一大特色,然遵義的製法又格外不同些。不同於黔東南等地,食酸是為了代鹽。地處川鹽入黔要道上的遵義並不缺鹽,反而是常只用鹽進行食物發酵,既制出本地特色的酸味、又存乎食物本色。


遵義菜的另一大特色便是「鮓」。製作鮓關乎於米,海龍囤下之海龍塘正是自古產糧的良田、壩子。去往海龍囤的一路上,常可見一處處接連不斷的小盆地,均被當地老百姓種植稻穀。因其地處大婁山腹地,遠古時期地質變動、地形發育不完全,便形成了一個個的山間盆地,當地人稱為壩子、亦是糧食優質高產之地。

海龍囤,本是因水為名,囤下有海龍塘,此塘亦龍巖水也,遊玩塘邊,見其湖光山色,稻浪盈盈、綠樹蔥鬱,是為一個避暑度假的好去處。而海龍塘之水縱灌上、中、下壩,其下便是出產貢米的海龍壩。遵義傳統的鮓辣椒、鮓魚、鮓肉,就是要用本地產的「貴槽米」打面、炒熟、和鹽,包裹、填充於辣椒、肉食等物,再放入本地的一種「倒撲壇」裡發酵而成。

此物此景,真正是品其一域特色、品其一方風物。

 

海龍囤 1 日遊

詳細行程請後臺回復「海龍囤」

上午:自遵義抵達海龍囤,參觀博物館、陳列館,經行棧道、首抵歇馬臺;攀登三十六級天梯、觀城牆、望殺人溝;逐一遊覽銅柱關、鐵柱關、飛虎關、飛龍關、朝天關、飛鳳關等六大關;至山頂遊覽海潮寺、新/舊王宮、後宮遺址群;後山遊覽囤後三關:萬安關、二道關、頭道關;下行可繞道遊覽、遠觀採石場遺址、繡花樓遺址等處。

午餐:至傳奇土司小鎮、海龍囤管理處食堂,品嘗地方風味美食

下午:可遊覽海龍囤外城遺址,位於海龍囤村的養馬場遺址、養鵝池遺址、養雞池遺址、校場壩遺址;亦可在海龍塘沿河溪水、垂釣、休閒度假。

住宿:入住海龍囤景區內的傳奇星空營地,夜間看銀河、數流螢,獨享黔山腹地的水色、山景,更有多種集體活動,燒烤派對、篝火晚會可供遊人玩娛。


本文由鳳凰網旅遊原創首發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

轉載請聯繫後臺,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想勾搭主頁君,可以加我們私人號:

生活家LIFE+

ID:   lifeofwealth2015

我們還為你準備了更多目的地實用指南

回復以下關鍵詞獲取:

國內:西藏 | 北京 | 港澳 | 臺灣 | 川渝 | 湖南 | 雲南 | 江浙 | 東北 |內蒙古 | 新疆

| 福建 | 西沙 | 甘肅

國外:日本 | 英國 | 美國 | 法國 | 德國 | 紐西蘭 | 俄羅斯 | 東歐 | 中東 | 非洲 | 歐洲 | 大洋洲 | 南亞 | 韓國 | 朝鮮 | 南美 | 東南亞 | 以色列

主編:許玥

投稿:all_travel@ifeng.com

新浪微博:@鳳凰網旅遊

如果想獲取更多最新的旅行資訊,可以下載我們客戶端【鳳凰新聞】並訂閱【旅遊】頻道


相關焦點

  • 中國唯一建在絕壁上的土司宮殿,規模宏大,如今已是世界文化遺產
    在高坪鎮的玉龍村還有一個海龍囤,它是中國西南土司遺址當中最為獨特的一個。遺址位於村子的龍巖山上,始建於1257年,在1600年被毀,而這裡的山峰相對高度大概是350米,地勢十分的險要,三面環水,一面靠山。
  • 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城堡,距今已有700多年,震撼人心的文化遺產
    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城堡建於1257年,以「雄奇古秀」聞名世界。其位置坐北朝南,丹峰凸起,四面是懸崖絕壁,絕壁下是以小溪峽谷,唯一上去的路就是靠石臺階。此地易守難攻,曾經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是一座不可撼動的古城堡,也被稱之為「懸崖絕壁上的城堡」。
  • 我與海龍囤的故事——一個世界文化遺產的誕生
    我們在這山上一幹就是5年,1000多個日日夜夜,隊員們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種種困難,徹夜加班成為家常便飯,最終在各方的鼎力支持下,圓滿完成了海龍囤前期發掘、整理、研究、保護和展示的工作。2015年7月4日,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土司遺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世遺】中國土司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網圖片庫 李維君 攝2015年7月4日消息,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土司遺產」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土司遺產」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這次申報的三處遺址為中國規模較大、格局完整、遺存豐富且最具價值特徵代表性的土司城遺址。
  • 【青羊視角】錦繡山河| 大美中國之土司遺址
    世界文化遺產——土司遺址 土司遺址,在2015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湖南老司城,湖北唐崖和貴州海龍屯均屬於這片遺址,見證古代中國對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區獨特的管理智慧。
  • 【雲賞中國】遵義海龍屯,明萬曆三大徵平播之役主戰場
    在文旅行業亟待疫後重啟的關鍵時刻,21推出硬核馳援計劃:「雲賞中國——21世紀經濟報導助力文旅市場重啟公益行動」,旨在幫助優秀目的地與景區進行疫後旅遊宣傳,助力中國文旅行業,早日恢復最美的顏色。本期【雲賞中國】邀您走進「世界文化遺產——遵義海龍屯」景區。2018年,央視紀錄電影《土司遺城海龍屯》刷爆各大網絡平臺,各路大咖紛紛推薦,更獲得豆瓣高達8.5的評分。
  • 中國土司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又一珍貴縮影
     2015年7月4日,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土司遺產」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雲賞中國」遵義海龍屯,明萬曆三大徵平播之役主戰場
    本期【雲賞中國】邀您走進「世界文化遺產——遵義海龍屯」景區。2018年,央視紀錄電影《土司遺城海龍屯》刷爆各大網絡平臺,各路大咖紛紛推薦,更獲得豆瓣高達8.5的評分。從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海龍屯。海龍屯,隱藏於遵義深山中幾百年,直至上世紀80年代才被世人重新發現。2015年7月4日申遺成功,成為萬眾矚目的世界遺產。
  • 貴州海龍屯土司遺址-全亞洲保存最為完整的中世紀軍事堡壘
    海龍屯城堡曾是一座不可撼動的城堡,易守難攻。因此,被稱為「懸在絕壁上的城堡」。楊氏土司政權存在725年時間(876年至1600年),僅次於我國的周朝。我們從海龍屯土司遺址看到,城堡裡有老王宮、新王宮、楊氏行宮、總管廳金庫……等建築物遺址,有養馬場、養雞池、繡花樓……等生活設施,有炮臺坡、打眼巖、軍營、校場、火藥庫、……等軍事防禦設施。
  • 土司遺址:中國古代山城的傑出代表
    其中,貴州遵義播州海龍囤、湖南永順彭氏老司城、湖北鹹豐唐崖覃氏土司遺址和鶴峰容美田氏土司遺址作為中國土司遺址的代表,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下面,就讓我們簡單地領略這幾個土司遺址的風採。海龍囤遺址:傑出的古代山城防禦體系海龍囤遺址位於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及紅花崗區。
  • 土司遺址申遺成功 探秘700年前的軍事城堡
    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作為中國西南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始建於南宋寶祐五年(1257年)的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城堡,4日同湖南永順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在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座沉睡700多年的土司古城堡,因此受到全球關注。
  • 土司遺址—來自中國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2015年3月,國家文物局確定湖北、貴州、湖南三省現存最具代表性的土司遺址,共同聯合申報2015年世界文化遺產,其中包括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13至20世紀,土司分布地區在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目前中國記錄在案的土司遺存有101處,由於分布廣、遺址多,決定了項目必須是「打包」申報。三處遺址分布於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交界地區,是現存具有大型規模、完整格局、豐富遺存的土司城遺址。包括土司城遺址、土司軍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築群、土司莊園、土司家族墓葬群等。
  • 海龍囤的申遺之路:農家樂咋成了「考古之家」
    彎道取直後發趕超·海龍屯申遺之路    「海龍屯土司遺址是中國48個世界文化遺產中從申請到通過審議耗時最短的一個。可以說這次申遺申出的『貴州速度』,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代表著中國申遺的國家速度。」崇山峻岭間石砌的雄關、古牆、棧道屹立數百年不倒,宮殿、關隘、臺基令人震撼,考古成果和遺址現場都給國家文物局不小的信心。    2012年11月,新一輪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公布,貴州海龍屯遺址與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址等,合併稱土司遺址列入「預備名單」。當時,貴州省進入「預備名單」的項目共4處,全國更多,競爭激烈。
  • 【人類記憶】中國土司城
    七月四日,在德國伯恩舉行的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土司城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土司無城:海龍囤再認識——孔學堂考古專題系列講座第21期開講
    12月6日,第808期貴陽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考古專題系列講座第21期)在明倫堂舉行,貴州省博物館館長李飛做了題為《土司無城:海龍囤再認識》的專場講座,400餘名市民、學生共同聆聽了此次講座。李飛館長開篇指出,明代郭子章在其萬曆《黔記》中記載:「土司無城,例也。懼尾大也。即播悍且叛,不敢城夜郎。今水西、永順、保靖猶無城也。」並據此引出問題:海龍囤是一座城嗎?為回答這一問題,李館長結合海龍囤遺址的發掘與資料整理工作,從問題提出、為什麼是海龍囤、海龍囤誰人所建、海龍囤因何而建、海龍囤是什麼五個方面做了系統闡釋。
  • 實地探訪中國新晉世界遺產「土司遺址」
    我的同事騰俊的家鄉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該縣的老司城遺址,在德國波恩召開的聯合國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湖南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實現了湖南省歷史零的突破,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48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位。下面是騰俊的文章和圖片,請朋友們分享:「老司城遺址申遺成功了!」
  • 李世愉:土司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主要論著有《清代土司制度論考》、《清代科舉制度考辯》、《中國歷史科舉生活掠影》,並從事歷史工具書的編纂,主持《中國歷史大辭典》、《中國考試大辭典》等。2012年起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土司制度史料編纂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
  • 貴州又添世界級景點,遵義海龍屯申遺成功,據說貴州申遺還有大動作!
    北京時間7月4日下午,在德國波恩舉行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遵義海龍屯,作為中國三大土司遺址之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海龍屯:文化遺產如何改變一座荒山
    海龍屯位於貴州省遵義市老城西北約28公裡的龍巖山巔。這裡本是一座荒山,經過挖掘、整理、保護,700多年風雨蒼涼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漸漸展現在世人面前。2015年7月,海龍屯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貴州首項世界文化遺產。
  • 看中國版馬丘比丘天空城堡,一座名聲大噪,一座低調神秘
    在1983年,馬丘比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印加人(Inca)又稱印卡人,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屬蒙古人種美洲支。使用克丘亞語。「印加」(Inca)的意思是「太陽的子孫」。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脈中段,中心在秘魯的庫斯科城。 信奉多神,以天神(太陽、風景、雷雨等)為主,重視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