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建設初期,公路修建極其重要,所以修路任務繁重。
受限於當時的施工條件,許多公路開挖、鏟運土石方都是全靠人工進行的。
施工方法原始而落後,人工打眼放炮、挖撬挑抬。
築路工人就是憑著圓鍬、鎬頭、鋤頭、撮箕、扁擔、籮筐、木夯、石夯這些簡陋施工機具,開山劈地,修建道路。
當時路基壓實還用到了一種特殊工具——石滾,這種石磙重達8噸,要由一百多人拖著才能碾壓路基,攀枝花的公路坡也多,工人們作業的艱苦可以想見。
攀枝花的築路工人們為了儘快把路修通,頭頂烈日,腳踏懸崖,逢山開路,一年之內炸掉了330多萬立方米的石頭,挖了120多萬方的土,真是件不可思議的事。
那時雖然工作辛苦,但收工後的生活也不輕鬆。
白天用抬沙擔土的扁擔、晚上又被用於搭鋪架床,大家風趣地說:「白天槓槓壓、晚上壓槓槓」。
修建平大公路時,工人住在油布帳篷裡,冬天冷得燒火取暖,夏天往帳篷頂上澆水,還熱得汗流夾背,照明靠松油柴和火塘。
修築石華公路時,築路工人30人擠在一個24平方米的帳篷裡,不少職工只好「藍天作帳地作床,野菜鹽巴下乾糧」。
就在這樣的工作生活條件下,工人們卻出工不用催,收工喊不回,大家豪邁地說:「為革命吃苦苦中樂,為人民吃苦心裡甜。」
築路工人只是攀枝花千千萬萬建設者的縮影,那時在攀枝花各個建設工地上揮灑汗水和熱血的勞動者們,就是憑著心中的理想和信念,綻放了自己無悔的青春!
如今問起老爸:「覺得當年苦嗎?」老爸說:「大家都這樣,也沒覺得。」又問道:「現在想起來,到攀枝花後悔嗎?」老爸說:「留在老家也就那樣,哪能有這番經歷,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