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關中民俗,傳承優秀文化

2021-03-02 西安市西電中學
4月27日,西電中學初二年級400餘名師生,沐浴著輕柔的春風,和煦的陽光,來到南五臺下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進行為期一天的研學旅行活動。為了使這次研學之旅更有意義,在到達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之前,同學們首先來到了位於南五臺下的五臺古鎮,大家要從這裡出發,徒步行走前往博物院!徒步拉練可以磨練人的意志,鍛鍊人的體魄,釋放同學們緊張的學習壓力,讓我們一起雄赳赳氣昂昂的大踏步前進吧!

在開營儀式之前,每個班準備了一面旗幟,由大家集思廣益,親手描繪,設計出自己的班旗和口號,同學們的聰明才智和青春氣息充分展現出來。校黨總支劉照龍書記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鼓勵同學們聽從指揮、注意安全、認真聆聽、收穫知識,順利完成研學各項任務。經過半個小時左右的跋涉,同學們互相鼓勵,相互幫助,終於到達了目的地——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渴望著在這裡學到更多的知識,進一步領略關中民風民俗。

置身於園林式的博物院,師生們一上臺階就被眼前氣勢雄偉壯觀的趙家門樓所吸引,大量精美的磚雕石刻圖案及其所蘊藏的吉祥美好寓意不禁讓他們駐足驚嘆。

在梨園內,師生們欣賞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華陰老腔的精彩演出。一曲聽過,學生們就已經深深迷戀上了這種原生態的地方戲曲劇種,還饒有興致地和老腔藝人們學唱起來,儘管唱的不是那麼的準確到位,但是他們表現的積極踴躍。每班還派代表上臺學習老腔技藝,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接著,學生們依次參觀了享有「地上兵馬俑」美譽之稱的精品拴馬樁展廳和明清古民居一條街。在這裡,他們了解了古建築的藝術構造,房子何以半邊蓋,東西廂房、腰房和上房的用處,磚窯的構造,什麼是度量衡器具,十八般兵器又有哪些,古人用的婚轎啥樣子,各類菸具等等……他們一路上聚精會神地聽、仔細地記錄著,還不時提出些自己關心的問題來。

隨後,在講解員的耐心指導下,學生們親手參與製作了中國結、剪紙和拓片,這種手工體驗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他們對傳統藝術歷史淵源的了解,還有效鍛鍊了他們動手動腦的能力。

面對著豐富多彩的研學體驗項目,學子們沉醉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學校,探尋中華文化遺產的無窮魅力。師生們爽朗的笑聲表達了他們參加此次研學活動的心情,一整天的活動既有理論學習,又有動手實踐,真正做到了動靜結合,讓同學們大呼過癮。這次的研學旅行,不僅讓同學們見識到了關中民俗的特色,也為同學們展現陝西豐厚的文化底蘊。一天的研學之旅雖然短暫,但同學們在研學旅行中學習到的知識,感受到的文化卻是意義非凡。

學校出發

集合

繪製班旗

啟動儀式

授旗

劉照龍書記講話

徒步拉練

參觀中

參觀栓馬樁

古院探究

參觀鐵鐘

參觀老腔表演

現場指導

登臺體驗

留下美好的瞬間

樂在其中

上善若水1

上善若水2

學習剪紙遊戲

製作中國節

學做拓片

門前留影1

門前留影2

作者:魯濤

相關焦點

  • 最古樸的關中民俗風貌: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看遍關中民俗建築
    (運營/子衛) 坐落在西安市長安區南五臺山腳下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以明清園林建築風格,規劃建設了古鎮遊覽區、民俗文化展示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演示區、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各具特色的不同功能區。展示了出關中地區各族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審美、勞動、居住、習俗、風情等民俗歷史風貌。
  • 白雲區優秀民俗活動薪火相傳 新時代歷史文化傳承推陳出新
    「翰墨香四溢,遍地中國紅」,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正以越來越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越來越鮮活的時代形式被人們傳承和弘揚。近年來,廣州市白雲區結合當地區域文化特色,不斷繼承著各類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精髓,既注重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又講求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將優秀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由百姓辦,使百姓樂,努力實現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桃花雅集、鬧元宵、賽龍舟、舞火龍、唱山歌等等,都已經成為群眾參與度極高的民俗文化活動。
  • 寶安民俗古韻悠長 千年文化傳承共享
    12月19日至21日,為期三天的第二屆寶安區民俗文化節在新橋街道清平古墟舉行。在19日下午舉行的啟動儀式上,寶安區委書記姚任,區委副書記、區長王立德,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志彪,區政協主席鄧桂洪,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陳紹華,區委常委、區委區府辦主任孟錦錦,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學良一起觸摸大屏幕,啟動主題為「傳承共享·記住鄉愁」的寶安區民俗文化節。
  • 講座公告|七夕節的民俗演變與傳承、陽明心學的文化價值
    七夕節的民俗演變與傳承七夕節快到了,您知道七夕節是如何演變為「中國情人節」的嗎?七夕節有乞巧乞美、種生求子、拜魁星、為牛慶生等豐富的禮儀習俗,您了解它們的文化蘊涵嗎?本期講座,著名民俗學專家龔德全教授將以七夕節的起源、演變、轉型及傳承為主線,一一為您道來。敬請參與!
  • 西安袁家村,一站式體驗關中民俗文化的好地方
    袁家村是西安最代表關中民俗文化生活的體驗地,一個好吃好玩好逛好拍照的好地方,雖然西安現在有很多連鎖店,但是只有真正的袁家村才有關中農家的生活。在陝西關中平原腹地,是禮泉縣煙霞鎮的下轄村。來西安旅遊不可錯過的地方。
  • 旅遊景區一片紅 民俗文化來傳承
    2010年9月12日上午,山東濰坊片區潤德課堂、國茂課堂、合興課堂、凱啟課堂的志願者與濰坊十笏園民俗文化藝術團齊聚濰坊旅遊景區十笏園,在鄭板橋紀念館前,共同舉行傳承中華民俗文化的表演。十笏園民俗文化藝術團的演員身穿各式服裝
  • 宜賓翠屏區:李莊鎮民俗文化傳承發揚步伐穩
    而他們的拿手絕活草龍舞,早早於2011年就列入了《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  「草龍舞龍隊已成立20多年了。從最初建隊時的20人,到現今已有正式成員48人,學員400多人。」舞龍隊隊長張開貴說道。  一份熱愛,一份傳承,將一群熱愛李莊草龍的居民群眾緊緊聯繫在了一起,舞龍隊的成立,也為他們搭建起了文化交流傳承的平臺。  傳承和學習一衣帶水。
  • 走進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探訪「地上兵馬俑」感受「豪宅」
    西安長安區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給你一個答案,一起感受關中地區的風土人情,體驗一次歷史文化之旅。 拴馬樁:令人震撼的「地上兵馬俑」 走進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9月13日,採訪團中來自北京的記者就被雕工考究、神態各異的拴馬樁所吸引。
  • 保護傳承關學文化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赴陝西考察時強調,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越挫越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我們要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與信心,不懼風雨、勇往直前,奮力譜寫新篇章。
  • 體驗海洋民俗 傳承媽祖文化
    以「體驗海洋民俗,傳承媽祖文化」為主題的曹妃甸首屆「媽祖之光」民俗文化藝術周於4月14日至23日舉辦。屆時,媽祖祭典、海洋民俗燈展、漁姑扇舞和房車篝火等10餘種類的活動將全新亮相,這也是河北省海洋民俗文化的第一次集中展示。
  • 「觸摸記憶,品味鄉愁」 唐秦學者研討傳承冀東民俗文化發展
    9月20日,「觸摸記憶,品味鄉愁」傳承冀東民俗文化研討活動,在唐山市豐潤區石各莊鎮四戶村「冀東民俗院」舉行。來自唐山市及秦皇島市的民俗文化學者、作家等約50人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冀東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 關中民俗博物院
    最近旅遊旺季,大家去的都是山山水水的自然景觀,而在西安的環山路子午古鎮,關中民俗博物院,低調奢華的存在著,最近抽時間去看了一趟,及陝西古建築綜合氣質與一身,內容豐富,值得一看哦!
  • 西安市閻良區舉行第六屆山東民俗文化旅遊節
    文化藝術網-文化藝術報訊 (全媒體記者 魏曉文)8月21日,西安市閻良區第六屆山東民俗文化旅遊節在陝西最大的山東移民村——閻良區振興街道譚家村隆重舉行。關中山東移民之父焦雲龍後裔及西安、鹹陽、渭南3市8區縣山東移民後裔代表500多人喜聚閻良,共同追思焦雲龍先生的崇高風範,品味在關中大地上傳承了百餘年的齊魯民俗,感受堅忍不拔、吃苦耐勞、勇於創新、崇文敬祖的移民精神。
  • 陝西一案例入選2020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
    ,2020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正式對外發布。由省文化和旅遊廳申報的「陝西禮泉:袁家村——關中非遺文化傳承地」案例從179個案例中脫穎而出,入選2020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經過嚴格的評選,最終遴選出20個優秀案例。
  • 瑤族盤王節暨瑤族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研討會在平桂區舉辦
    賀州新聞網訊 11月27-28日,作為第六屆中國(賀州)新媒體群英會暨廣西賀州長壽文化節收官活動的「我們的節日」2020八桂民俗盛典·瑤族盤王節(土瑤「做歌堂」)暨瑤族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研討會系列活動在平桂區舉辦。27日,土瑤「做歌堂」活動儀式暨第三屆馬窩土瑤文化節在平桂區沙田鎮新民村舉行。
  • 客家名鎮-炎陵沔渡,傳承客家民俗文化風情古鎮
    他們的祖先在南遷的時候,帶來了大量風俗習慣和傳統技藝,經過幾百年的歷史沉澱和客家人自身勤勞睿智的融合,得到了充分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客家文化。客家的標誌性建築──方屋圍獨具特色,成為世界很多建築專家考查、研究的對象。客家方言溫和婉轉,《詩經》、唐詩、宋詞中的用韻隨處可見客家方言的語言特徵,因此客家話又有古代漢語「活化石」之稱。
  •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為什麼要拆?
    白鹿原的魂是陳忠實的小說,根是關中文化,但是經營者看到的卻是利,在規劃中什麼賺錢搞什麼,因此隨著《白鹿原》影視劇熱度退潮,和陳忠實老先生的離世,自然而然的就剩冷清了。當然可能還有深層次有原因。但我覺得,一個文化品牌的形成不會馬上消失,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在拆除之後,肯定能能夠尋找到新的契機,再現繁華。
  • 三平祖師文化民俗(非遺傳承)活動在三平寺盛大舉行
    12月1日(農曆十一月初六),三平祖師文化民俗(非遺傳承)活動在三平寺盛大舉行——  古剎禪意濃 祈福傳信俗  從典禮到節目創作均為原創,奉獻了一場精妙絕倫的民俗與藝術相融合的盛典
  • 邂逅白鹿原守護關中文化印記!今天我們一起感官印象中的關中符號
    白鹿原代表了陝西關中平原的典型農村世俗生活。白鹿原的民俗所體現的是關中民間生活中代代相傳的行為規範,以及白鹿原上的人生百態。市民江小紅說「通過白鹿大講堂,回味了小說,發現了以前沒注意的細節以及蘊含的關中民俗文化
  • 傳承民俗風情,張翟村民俗博物館盛大開館!
    為打造江北水鄉旅遊文化,傳承儒家民俗歷史風情,2016年8月8日 魯西南張翟村民俗博物館盛大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