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攻取荊南三郡的時候,孫權為什麼甘與劉備結盟,拱手讓出零陵

2020-12-12 插畫師的三國夢

孫權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對荊州發動進攻,被認為是背盟偷襲。孫權背的盟,就是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孫劉兩家訂立的"湘水之盟"。在這次盟約當中,兩家終於徹底明確地規劃了荊州,至少是在名義上。那麼"湘水之盟"訂立的背景是怎樣的呢?劉備和孫權為什麼能夠放下成見,訂立一個這樣的盟約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湘水之盟"的背景——呂蒙襲取荊南三郡

在"湘水之盟"訂立之前,劉備集團掌握著大部分的荊州地區,比如武陵郡、零陵郡、南郡、長沙郡、桂陽郡,而在"湘水之盟"過後,長沙郡和桂陽郡都在江東集團的控制下。在正常情況下,劉備當然不願意把到手的地盤吐出來。訂立"湘水之盟"的原因是因為在同年,呂蒙已經襲取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三郡。

在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劉備擊敗劉璋取得大部分益州,孫權向劉備討要荊州,但是遭受劉備的拒絕;單方面派人接管荊州郡縣,又被都督荊州的關羽所驅逐。孫權在一怒之下令呂蒙襲取荊南三郡。呂蒙這次進攻並非偷襲,但是由於孫權的主力大軍都在附近,關羽也不敢輕易離開南郡,讓呂蒙得以長驅直入。

為了爭奪荊州,劉備也率領軍隊從益州到荊州,負責應對孫權的軍事威脅;關羽這才有機會南下,但是又被江東集團的魯肅牽制。這個時候孫權和劉備已經處於戰爭的邊緣,有超過八萬(劉備五萬,呂蒙兩萬,魯肅一萬,荊州原本的軍力和孫權的軍力都沒有計算在內)的兵力集中在荊州,就像一個火藥桶,只差一個火星點燃。

結果在孫權和劉備對峙的時候,在北方發生一個劇變,曹操率領軍隊進攻張魯,雖然在過程中有一些波折,但是最終還是陰差陽錯擊敗張魯,一舉略定漢中之地,並且令夏侯淵、張郃留在漢中,繼續攻略三巴之地。劉備創業的重心就在益州,而且益州剛剛被攻取,人心尚且不穩定。在曹操這個強敵當頭的時候,劉備權衡利弊,果斷壯士斷腕,放棄用戰爭的方式爭奪荊州,而選擇外交方式。

於是劉備和孫權訂立"湘水之盟",以湘水為界限,西邊的南郡、武陵、零陵歸劉備;東邊的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裡外裡孫權只得到長沙、桂陽,還要把到手的零陵郡送還給劉備,投降呂蒙的零陵太守郝普也一併送還。兩家對荊州的爭奪暫時告一段落,直到江東集團在"襄樊之戰"中的背刺。

孫權與劉備籤訂盟約的原因

劉備在這個時候可以說是腹背受敵,荊州被孫權威脅,益州被張郃威脅。在這種情況之下,劉備和孫權畫盟,在荊南三郡全部丟失的情況下,能夠拿回一個零陵郡已經是及時止損;而孫權在沒有外敵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與劉備結盟,將零陵還給劉備呢?小編認為原因有二。

1、 荊州戰局尚且不明朗

從結果上來看,呂蒙連續攻取長沙、桂陽、零陵三郡,看似取得了優勢。但是這三個郡本來也沒有太多抵抗能力,長沙、桂陽兩郡望風而降,零陵郡雖然有郝普抵抗一陣,但是被呂蒙用一個假消息就騙開城門。劉備所轄荊州地區戰略價值最重要的南郡還是穩如泰山。只要南郡在劉備手裡,一旦正面戰場取勝,零陵、長沙、桂陽都可以重新收復。

關羽因為兵力薄弱,難以抗衡孫權、呂蒙,所以暫時放棄荊南三郡,但是在劉備率領五萬軍隊出川之後,雙方的局面又重歸平衡。在沒有攻取零陵郡的時候,孫權就緊急命令呂蒙北上,所以呂蒙沒有選擇強攻,而是利用奇謀智計。從這件事上也可以說明,孫權在面對劉備大軍的時候並沒有十足的把握,所以才會下令呂蒙終止在荊南的軍事活動。在勝負難分的情況下,孫權沒有孤注一擲,與劉備徹底撕破臉皮的勇氣和動機。湘水畫盟成為最穩妥的選擇。

2、 淮南地區兵力空虛

對於江東集團,荊州固然重要,能夠構築完整的長江防線;而淮南地區也一樣重要,作為江東與北方的緩衝地區,而且能夠對北伐事業提供相當大的幫助。事實上孫權和曹操之間的大部分的戰爭,都是為爭奪淮南地區控制權而發生的。

曹操攻取漢中,對於劉備來說是一種巨大威脅,對孫權來說確實一個機會。因為曹操的主力部隊在漢中一帶,淮南地區的守備必然空虛。一旦得到淮南地區的控制,荊州的重要程度反而沒有那麼大(仍然很重要,但不會是生死攸關的程度)。

與劉備相對峙,並不能保證一定勝利,只能是消耗錢糧、浪費時間。等到曹操的軍隊回來,孫權就會失去攻略淮南的好機會。在取得桂陽、長沙兩郡之後,孫權心中的不平衡感已經極大程度上得到滿足,放棄零陵來換取一個攻略淮南的好機會,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餘論

在"湘水之盟"之後,劉備和孫權暫時放下刀兵,各自有各自的事情需要完成。劉備回到益州,提前佔據益州的水路交通重要樞紐——江州,並且派張飛驅逐張郃,張飛在"宕渠之戰"中大獲全勝,將曹操伸入巴蜀的手斬斷,保證益州無虞。

另一方面,將兵力從荊州地區撤出之後,孫權立刻整頓軍隊向合肥進發,發動第二次"合肥之戰"。當時合肥的守軍只有七千,孫權的戰機把握得很好,但是在具體執行上出了問題。

先是被張遼率領八百死士突襲,導致士氣大跌;在圍攻合肥不克,準備撤軍的時候,孫權以身斷後,大軍渡過逍遙津,只有孫權、甘寧、呂蒙、凌統率領少量的軍隊留在逍遙津北,又被張遼抓住機會。張遼奔襲孫權等人,而逍遙津橋也早被毀壞,讓孫權非常狼狽,甘寧、呂蒙、凌統拼死護衛,谷利在後面催動馬匹才讓孫權越過逍遙津橋脫離險境。因為這場戰爭的失敗,孫權才得到"孫十萬"的綽號。

雖然劉備和孫權已經訂立盟約,但是雙方都心照不宣,在荊州歸屬的問題上還沒有完全了結。因為北伐的戰爭受挫,江東集團又將目光投向荊州。在"襄樊之戰"中,江東集團以陸遜代替呂蒙,降低關羽的戒心,導致關羽抽調荊州兵力到襄、樊,而後呂蒙再度率領大軍襲取荊州,並且一擊得手,攻取至關重要的南郡,也讓三方格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

相關焦點

  • 呂蒙攻取荊南三郡的時候,孫權為什麼甘與劉備結盟,拱手讓出零陵
    "湘水之盟"的背景——呂蒙襲取荊南三郡在"湘水之盟"訂立之前,劉備集團掌握著大部分的荊州地區,比如武陵郡、零陵郡、南郡、長沙郡、桂陽郡,而在"湘水之盟"過後,長沙郡和桂陽郡都在江東集團的控制下。在正常情況下,劉備當然不願意把到手的地盤吐出來。訂立"湘水之盟"的原因是因為在同年,呂蒙已經襲取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三郡。
  • 呂蒙為什麼能輕而易舉拿下荊州三郡,卻對合肥無可奈何?
    湘水劃界公元214年,劉備得到益州,孫權派諸葛瑾去找劉備要荊州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不答應,說等他拿下涼州後,把荊州全給東吳。孫權不爽,直接往三郡派官吏,結果全被關羽趕了回來。孫權大怒,派呂蒙帶兵取三郡。長沙、桂陽二郡望風而降,只有零陵郡死扛。
  • 赤壁之戰後,劉備已經佔據了荊南四郡,為什麼還要借荊州呢?
    正是因為此戰之後,曹操遭到重創,促使孫權、劉備各自奪取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在赤壁之戰後,劉備不僅在荊州站穩了腳跟,還自己派兵攻佔了荊州南部的四個郡,也即荊南四郡。那麼,問題來了,赤壁之戰後,劉備已經佔據了荊南四郡,為什麼還要向孫權借荊州呢?
  • 劉備攻取荊南四郡,只有趙雲和諸葛亮參戰,關羽和張飛去了哪裡?
    建安十四年(209年)是劉備的翻身之年,這一年劉備和孫權聯手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並趁周瑜攻取南郡、孫權攻打合肥無暇分身之際拿下了荊南四郡,從此劉備有了自己的穩固地盤,再也不用寄人籬下了,其後更是攻取西川拿下益州成為一方霸主。
  • 解析東漢戰爭:孫劉展開惡戰,孫權突襲荊南三郡,雙方劃江而治
    周瑜引兵猛攻南郡,而劉備則引兵南下攻打荊南四郡。後來,南郡、荊南四郡分別被周瑜、劉備攻下,荊州完成了赤壁之戰後的第一次大瓜分。更何況,劉備在南下荊州時可是什麼都沒有,只是有一萬多的兵馬,如今換來四郡加南郡一小部分仍舊不滿足,此等狼子野心周瑜自然看不慣。不過,周瑜很快病逝,魯肅作為孫劉聯盟的堅定擁躉,勸說孫權讓出了江北南郡。
  • 赤壁後劉備到底有什麼力量,能讓有15萬戶的荊南四郡拱手而降?
    赤壁之戰後,劉備根本就沒有花費大力氣去就佔據了荊南四郡,武陵、零陵、長沙、桂陽四郡的太守幾乎是不戰而降劉備。劉備拿下荊南四郡是很容易得,不像演義中大張旗鼓的劉備、諸葛亮、張飛、趙雲取零陵,趙雲取桂陽,張飛取武陵,關羽取長沙。
  • 劉備取了荊州南部四郡,為什麼還要借荊州?這裡告訴你答案
    赤壁之戰後,劉備並沒有拿下整個荊州,他只是拿下了荊州的南部四郡。這四個郡分別叫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和長沙郡,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湖南省,也包括貴州、廣東和廣西的一部分縣市。在拿下荊南四郡的過程中,劉備並沒有遇到什麼強有力的抵抗,幾乎是兵不血刃便盡得四郡之地。至於兵不血刃奪四郡的原因,這個留到後面再說。
  • 劉備借「荊州」幕後的交易——交州歸孫權,坑死了吳巨!
    很多熟悉三國的人,可能心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劉備在攻取荊南四郡之後,為何沒有順勢攻取交州?爭奪交州劉備有兩個有利條件:一是地理優勢,荊南四郡和交州接壤;二是劉備和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有人脈關係。雖然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這背後肯定有故事。
  • 荊州:三國最模糊的地理概念,曹操、劉備、孫權其實是三家分荊?
    赤壁之戰後,曹操、劉備、孫權三家分荊州:曹操佔據南陽、南郡二郡;兵力投入最少的劉備反而佔據長江以南的零陵、桂陽 、武陵、長沙四郡;孫權則獨佔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敗曹仁,奪得南郡,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南郡治所)。
  • 劉備借荊州,真的是有借無還嗎?
    在曹仁周瑜拉鋸南郡的這段時間,劉備一口氣拿下荊南武陵、長沙、零陵和桂陽四郡,並上表朝廷,保舉劉琦為荊州刺史。此時形成了魏蜀吳第一次三分荊州:劉備佔荊南四郡和公安(屬南郡);曹操佔據南陽、襄陽諸郡;孫權佔南郡大部,江夏。
  • 劉備荊南四郡都打下來了,為何周瑜打不下江陵城?曹仁守城厲害
    赤壁之戰後,很多人為孫權打抱不平,說什麼孫權出力最多,最後卻只得了江夏的一個角,整個荊州都應該歸孫權。其實根本就不是這樣,在赤壁大戰結束以後,曹操倉皇北逃,劉備趁著這個機會,先後攻佔了荊南四郡:長沙、桂陽、武陵、零陵。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呂蒙篇(下)——襲取荊州三郡
    呂蒙就是孫權麾下一大重臣,雖然名義上只是太守,實質卻擁有自己的屬官。呂蒙剛回到尋陽駐地,廬陵郡便賊寇蜂起,這些反叛勢力原打算趁孫權北伐在後方搞事,沒想到孫權這麼快就凱旋而歸。然而孫權派了幾撥部隊去平叛,都不能徹底消滅叛軍,氣得孫權說道:「鷙鳥累百,不如一鶚!」這鶚指的便是呂蒙,可見呂蒙在孫權眼中就是王牌將領,別人都不行的時候,必須王牌出馬。
  • 劉備分明已經佔據了荊南四郡,為什麼還要借荊州呢?原因令人意外
    孫劉聯盟種,劉備勢力最小,赤壁之戰多以江東為主。所以,躲在江東背後的劉備勢力,在赤壁之戰中損失並不嚴重。而在赤壁之戰後,劉備趁著江東在攻南郡的時候,派遣關羽、張飛,以及趙雲等大將引軍攻打荊南四郡。正是因為如此,荊南四郡才被劉備勢力掌控著。
  • 三國演義小人書連載(440),劉備將三郡還給東吳,請孫權攻合肥
    他說:「劉備以詐術取劉璋,人心還未歸附。如果從速進攻,勢必瓦解。」曹操嘆了口氣說:「人就怕不知足啊!既然得了隴(東川),還望得到蜀(西川)嗎?」再說劉備聽得曹操已取得東川,怕他來取西川,便與孔明商議。孔明想得一計:將江夏、長沙、桂陽三郡還給東吳,並請孫權出兵取合肥,這樣曹操就會勒兵回救,不戰自退。
  • 劉備荊南四郡都打下來了,為何周瑜打不下江陵城?曹仁守城厲害
    赤壁之戰後,很多人為孫權打抱不平,說什麼孫權出力最多,最後卻只得了江夏的一個角,整個荊州都應該歸孫權。其實根本就不是這樣,在赤壁大戰結束以後,曹操倉皇北逃,劉備趁著這個機會,先後攻佔了荊南四郡:長沙、桂陽、武陵、零陵。
  • 呂蒙心戰為上,智降郝普,笑裡藏刀,巧奪荊州
    孫權認為荊州地處東吳上遊,直接關係到吳國的安危,遂令呂蒙西取長沙(今湖南長沙市)、零陵(今湖南零陵)、桂陽(今湖南郴縣)三郡。呂蒙給長沙、桂陽兩郡太守寫了招降書,兩郡太守望風歸服,只剩下零陵的太守郝普不降。劉備恐荊州有失,親自從四川趕到公安(今湖北省南部、長江南岸,鄰接湖南省),派關羽攻奪三郡。
  • 赤壁之戰後劉備取荊州南四郡,為什麼不向縣城發展?請孫權借南郡
    劉備又取了荊南四郡。劉備生平第一次有了完全屬於自己的地盤,便面臨著如何發展的問題,劉備向孫權借南郡,周瑜試圖阻止,但由於周瑜英年早逝,不久就病死,孫權最終同意將荊州最重要的戰略地位南郡借給劉備。劉備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劉備在借到南方的郡縣之後,在北上抵禦曹操的同時,開始積極向西邊的益州發展,而不向南邊的益州發展,劉備為什麼不向益州發展呢,而是一心向益州開發呢?
  • 劉備已經佔據荊南四郡,為何還要借荊州?這三個原因其實很簡單
    荊州,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實際上包括七個郡,分別是南陽郡,江夏郡,零陵郡,武陵郡,長沙郡,桂陽郡,劉備攻下的荊南四郡,這樣看來,似乎劉備的地盤最大,實力最強。但事實並非如此,劉備所佔的荊南四郡,雖然地盤很大,但人口口數很少,經濟條件並不好,說白了,就是窮,不能給劉備帶來更多的價值。
  • 關羽大意失荊州最關鍵的人物——呂蒙
    劉備讓諸葛亮負責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赤壁之戰後荊州各方勢力荊南四郡當時的經濟較為落後,人口不多,兵力也不多。吳蜀兩國趁機發展,劉備北進漢中,孫權爭取合肥。東吳在赤壁之戰後的整體戰略構想,是把江東的防線推進到淮水一線,取壽春,進而佔據徐州。蜀國,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部署,一軍出益州北上秦川,關羽北上襄陽,和東吳相呼應。這樣一來,吳、蜀三路共同北伐,或許歷史將會改寫,也不會發生關羽失荊州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