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門提督」是清朝時的駐京武官,正式官銜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簡稱九門提督或者步軍統領。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營統領出現的前期,是清初的順治十六年(1660年)順治皇帝增設的京城巡捕中營,當時由步軍統領衙門主官節制。
在此前的順治十年(1653),順治帝為了強化都城防務,曾在皇宮後面的北海瓊島白塔山上設置信炮五位,若京城發生暴亂、敵情、火災、爆炸事件,則憑金牌「奉旨發炮」。內九門也各設信炮五位。白塔發炮,則九門信炮齊鳴。京城駐防官兵聞炮聲後,立即分區集合待命出動。
正式設立九門提督一職,則是在順治帝的兒子玄燁登基後的康熙十三年(1674年),青年康熙皇帝要求其主要負責京城九座城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事務,實際為清朝皇室禁軍的統領。
九門提督初期為正二品級別,後來在嘉慶年間升為從一品。由於這一位置的官員關乎京師防務,所以自設立以後主要由滿族大臣擔任,早期只有康熙朝漢族官員吳六一和晚期同治朝的蔣臨照曾任此職。其統率的部隊長期保持在3萬人左右,且人員精幹,裝備精良。
雍正七年(1729),鐵腕皇帝胤禛將其官署定名為「步軍統領衙門」,在宣武門內京畿道正式建立衙署,後遷至北城帽兒胡同,又稱「北衙門」。乾隆四十六年(1781),巡捕增設左、右兩營,變成中、南、北、左、右五營,衙門主官改稱「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北京的城門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九門提督管的是內城的九座門,即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
明清皇朝時北京內城九門都比較重要,也都各自有不同的用途。其中重中之重是南邊的正陽門(包括前門等)。因為這座門位於內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專用的,皇上每年兩次出正陽門,一次是冬季,到天壇祭天,另一次是驚蟄,到先農壇去示範耕地。
而內城東邊的東直門、朝陽門;西邊的西直門和阜成門;北邊的德勝門、安定門,分別用於走糧車、走水車、走煤車、走兵車。還有用來得勝班師的及走囚車、走磚瓦車、木材車、垃圾糞便車的。
據說當時朝陽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一個谷穗兒。糧食進了朝陽門,就存放在附近的糧倉裡。現在朝陽門內的地名還有「祿米倉」、「海運倉」、「新太倉」等,都是當年存放糧食的倉庫。崇文門又名哈德門,城外是酒道,當年的美酒佳釀大多是從河北等地運來,進北京自然要走南路。運酒的車先進了外城的左安門,再到崇文門。走水車的西直門,城門洞上面刻著水的波紋。過去皇帝一般不喝城裡的水,嫌城裡水不甘甜,專門喝玉泉山的水。乾隆皇帝曾誇北京玉泉山的泉是天下第一泉。
清代的九門提督一職這麼重要,歷朝的九門提督都是誰人?從史料中看到的名字,雖然很多都不太知名,但知名的卻又是名氣很大的歷史人物。
最先擔任此職的應是是順治皇帝的董鄂妃之弟、清初名將費揚古。康熙十三年任此職的麻勒吉是順治九年科舉的第一位滿狀元,屬滿洲正黃旗人。在電視劇《雍正王朝》劇情中,胤禛在驚濤駭浪中繼位之時,曾命十三爺允祥掌管九門提督重任,事實上,允祥在這期間只是奉命領圓明園的八旗禁軍,沒有記載他曾擔當九門提督之職。
康雍時期任九門提督一職的隆科多,後人皆比較熟知。他在九門提督要職一當就是十三年。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隆科多得授一等侍衛,康熙五十年,任九門提督。康熙駕崩後,雍正帝命隆科多命與親王允禩、大學士馬齊等總理事務,襲一等公,授吏部尚書。雍正元年復加太保,賜雙眼花翎、四團龍補服,可謂位極人臣。雍正五年,宗人府奏劾輔國公阿布蘭以玉牒畀隆科多,私藏於家。雍正帝震怒,隆科多因此被奪爵,並以四十一條大罪,永遠禁錮,連其兒子也被奪官、發配。
再就是乾隆朝的和珅和道光年間的權臣穆彰阿比較有名。其中備受乾隆皇帝寵信的大貪官和珅,擔任九門提督一職二十二年,算是最久長的一位了。
史料記載中還有鄂爾奇、,福隆安、綿恩、耆英、載銓、端華、善耆、毓朗等人也都當過九門提督之職。
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前,清王朝的步軍統領(九門提督)是慈禧太后親信榮祿。1902年,肅親王善耆任步軍統領,算是清朝最後一任九門提督。
由於「庚子之亂」,慈禧太后挾持光緒皇帝逃離京城,攻入北京的八國聯軍曾設立安民公所,維持治安。事後的1901年,清廷仿效聯軍方式,設「善後協巡營」,後來改名「巡警總廳」,替代原步軍統領衙門的巡捕營。1905年清朝廷正式創設巡警部,並開辦學堂,培養專用人才。自此,軍警編制分離,中國現代警察制度初步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