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青青在夏季。一場新雨,跟著一陣微風,青草婆娑起來,忽擺忽動,忽俯忽仰,歌態輕柔,舞姿妙曼,層層碧浪卷向天邊,使整個世界變得芬芳。朵朵白雲似簇簇玉蓮,凝結在半空一動不動,陽光拂來,將綠野戳點得深一塊,淺一塊,而無論深淺,永遠是本色。
夏季的呼倫貝爾草原像一幅天禪之畫,讓人們沉醉其中,流連忘返。這時,草原上的人們也會穿上節日的盛裝,從四面八方,乘車騎馬,雲集到廣袤的草原上。豐富且帶有民族特色的節日活動,讓素日寧靜的草原,呈現出一派熱鬧的景象,那達慕、鄂溫克瑟賓節、鄂倫春篝火節、祭敖包、伊慕訥等民族節日異彩紛呈。
那達慕是蒙古民族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創造和流傳下來的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競技和遊藝活動,被稱為蒙古族的「奧林匹克」。蒙古族人自古以來就以能騎善射和身強力壯著稱。
駕馭如風,身輕如燕,馳騁草原。賽馬是那達慕上競爭激烈的賽事之一,因為考慮負重,賽馬選手都是年少體輕的孩子。所謂自古英雄出少年,草原上有許多著名的小騎手。
「罕山的藤條當弓背,麒麟的筋條做弓弦……」優秀的射手從不怕強敵,樂於當眾展示或比賽顯出自己的高超技藝。因此賽場上的射箭項目總是激動人心,當射中靶上的某一環時,靶環便自動脫落,這時觀眾就會不斷地給優勝者喝彩助威。
在悠揚激情的摔跤「烏日雅」讚歌聲中,摔跤手揮舞著壯實的雙臂,跳著獅子舞步、鹿舞步或鷹舞步入場。比賽開始,摔跤雙方相互致意並向觀眾敬禮後展開較量。頃刻間,爭鬥相撲,盤旋相持,腿膝相擊。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傳下來的宗教習俗,祭祀一般都在農曆五月中旬至七八月舉行。祭敖包從日出之前開始,儀式隆重、嚴肅。祭祀時,牧民們要圍繞敖包沿順時針方向轉三圈,邊轉邊向敖包滴灑鮮奶和酒,然後在敖包正前方叩拜,將帶來的石頭添加在敖包上,並用柳條、哈達、彩旗等將敖包裝飾一新。祭敖包儀式結束後,便要舉行那達慕活動,牧民們載歌載舞,自由歡樂地參加摔跤、賽馬、射箭等傳統體育活動。
「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裡住著勇敢的鄂倫春……」鄂倫春人以「篝火」作為節日的表現形式,是與他們祖輩遊獵於茫茫林海,在與大自然抗爭中與火相伴,視火如神的獨特情感休戚相關。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的傳統節日——篝火節,經過多年的發展,這一喜慶的節日裡,鄂倫春兒女身著節日盛裝,圍著熊熊燃燒的篝火載歌載舞,舉辦文藝晚會,歡度自己的節日。
在同一天,有著悠久歷史和傳統民俗文化的森林狩獵民族——鄂溫克族人們也在歡慶他們的傳統節日瑟賓節。「瑟賓」在鄂溫克語中是歡樂祥和的意思。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鄂溫克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並積蓄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如今的瑟賓節,從早晨祭拜敖包開始,歡慶活動就拉開了帷幕,活動中還會進行搶樞、賽馬、摔跤、布龍、拉棍、米日幹車等傳統的體育比賽和搶銀碗表演、歌舞表演、民族服裝表演等。
夏季草原牛羊歡叫、牧馬嘶鳴,各族同胞載歌載舞,民族競技競相角逐,傳統民俗美食在舌尖綻放……歷史長河中傳承和發展的民族節日競相綻放在呼倫貝爾大地,展現著獨特的民俗魅力,這些異彩紛呈的種種不同,展示了生活的美好。古老文明的記憶,不僅在傳統民俗節日中傳承,更銘刻於每一位呼倫貝爾人的心上。
來源:呼倫貝爾日報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