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局勢(二):疫情下的大國博弈,宋忠平:將形成中美兩極格局

2020-12-20 看見港澳臺

作者柳葉

校對:竹染

在中國開始爆發疫情的時候,儘管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幸災樂禍,但是也有不少國家幫助中國,比如我們的鄰居俄羅斯就幫助了我們,簡單的援助背後也展現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中國向來都是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國家,因此在中國緩過來之後,中國也願意幫助那些支援過中國的國家其中就包括俄羅斯。如今中美關係讓人擔憂,中俄關係卻越來越密切,這種變化也代表了國際局勢的改變。

疫情下的俄羅斯

在中國向世界發出警告之後,作為中國的鄰居,俄羅斯也是最早進行邊境管控的國家,儘管當時俄羅斯確診病例非常少,但是俄羅斯政府還是進行了嚴格的管控。

在如此嚴格的管控之下,哪怕俄羅斯地廣人稀,病毒還是在城市裡蔓延了,目前確診人數不斷增加。俄羅斯政府也下達了命令,暫停全國的經濟活動一段時間。而相對其他西方國家來說,俄羅斯的情況還算好的,因此俄羅斯政府開始向別的國家提供援助,比如中國、義大利、美國等等。

儘管俄羅斯對邊境進行了嚴格的管控,但是並沒有斷絕往來,因為俄羅斯本身是一個重工業發達輕工業弱勢的國家,能源、武器出口佔了大頭,一般的經濟生活需要依靠其他國家,經濟比較單一,因此俄羅斯加強了與中國的溝通交流。

疫情下的中美俄

很多人都說,國與國之間只有長久的利益,不要相信國家之間的友誼,疫情下的中美俄關係很明白的展示了這一點。

從俄羅斯方面來看,和中國維持良好的關係,一方面能夠平衡國際局勢,另一方面就是對俄羅斯經濟有利,因為中國是俄羅斯重要的進出口大國。而從中國方面來看,也是國際局勢和國家利益的需要,而且疫情期間國與國之間需要互通有無,交流信息,以免疫情擴散。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疫情期間中美關係越發緊張,中國需要援手支持,這一點從疫情期間俄羅斯媒體就可以看出來。

近段時間,因為俄、沙打起了原油價格戰導致美股崩盤,加上美俄之間存在太多糾紛,關係本應該更緊張,但是近日俄羅斯也向疫情嚴峻的美國捐贈了醫療物資,宋忠平表示,普京政府捐贈物資本來國內80%的人都反對,但是普京需要與美國搞好關係,一方面是因為全球政治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突破美國對俄羅斯的經濟封鎖,重新成為一個對全球有重大影響力的大國。

至於中美關係現在是越來越緊張了,尤其是疫情期間,美國防疫全靠甩鍋給中國,但是從當前局勢來看,中美之間不會輕易爆發衝突。

宋忠平表示,簡單的疫情援助也體現了大國之前的戰略博弈,此前法國總統曾說過,國際局勢將會演變成兩極格局。而這個兩極便是中美,其他國家只能站隊。如今在疫情的衝擊下,國際局勢在不斷改變,確實很有可能會形成中美主導的兩極格局。

(版權說明:本文由看見港澳臺發布,轉載前請取得授權,轉載後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閻學通:亞太已形成中美兩極格局
    其後,他還談到了中美兩國今後博弈的主要看點:不再是爭奪資源、戰略要地、市場,爭奪的核心是規則制定權。而在亞太地區,中美兩極格局已經比較明顯。這一判斷,實則與他2013年的著作《歷史的慣性》中的預測一脈相承,他曾在書中寫道,到2023年,中美綜合國力將達到同一等級,世界將形成中美兩個超級大國的國際格局。
  • 閻學通:亞太已形成中美兩極格局
    其後,他還談到了中美兩國今後博弈的主要看點:不再是爭奪資源、戰略要地、市場,爭奪的核心是規則制定權。而在亞太地區,中美兩極格局已經比較明顯。這一判斷,實則與他2013年的著作《歷史的慣性》中的預測一脈相承,他曾在書中寫道,到2023年,中美綜合國力將達到同一等級,世界將形成中美兩個超級大國的國際格局。
  • 2023年世界將形成中美兩極
    閻學通認為,到2023年,世界將形成中美兩極格局,但不會重現「冷戰」;東亞將取代歐洲,成為世界的中心;中國將調整對外政策,更多地承擔國際領導責任。  中美兩極非冷戰  閻學通預測,到2023年,中國經濟實力可能達到美國的水平,但軍事實力、文化實力難以趕上美國,中國無法全面超越美國,因而2023年可能形成中美兩極的國際格局。
  • 教授:10年後中美兩極格局形成
    @新華視點【清華教授:2023年可能形成中美兩極的國際格局】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預測,到2023年,中國經濟實力可能達到美國的水平,但軍事實力、文化實力難以趕上美國,中國無法全面超越美國。
  • 學者:中美兩極格局或2020年定型 中國需要盟友
    原標題:學者:中美兩極格局或2020年定型 中國需要盟友 兩極格局,需要盟友 網絡時代,開放為王 環球時報:中美競爭會更加激烈嗎? 閻學通:中國崛起將必然改變現有的世界格局,而美國要維持單極格局,於是形成中美間兩個格局的結構性矛盾。這個矛盾決定了,中美綜合實力差距越縮小,雙方矛盾衝突就會越加劇,利益衝突的領域會不斷地拓展。例如,中國以前不能製造大飛機,中美在這個領域沒有衝突。今後中國生產的C919將實現量產,這自然會與美國的波音爭奪市場。中美在網絡安全和南海等領域衝突的形成與加劇也是同一原因。
  • 國際問題專家:未來十年國際將形成中美兩極化格局
    經濟網訊 (記者 劉硯青)在9月底由中信集團企業文化部與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第六期「中信讀書講壇」上,主辦方邀請到了著名國際問題專家、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作「兩極化的國際格局——從《歷史的慣性》談起」的專題講座。
  • 國際問題專家:未來十年國際將形成中美兩極化格局
    經濟網訊 (記者 劉硯青)在9月底由中信集團企業文化部與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第六期「中信讀書講壇」上,主辦方邀請到了著名國際問題專家、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作「兩極化的國際格局——從《歷史的慣性》談起」的專題講座。
  • 全球權力格局再起波瀾 未來世界或將迎中美兩極
    新舊勢力博弈下,全球權力格局再起波瀾,未來世界或將迎中美兩極  2013年,世界經濟格局可能會產生一個歷史性、標誌性的變化——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發展中國家及新興經濟體GDP將首次與發達國家GDP持平。然而,經濟實力的變化並不一定會帶來全球權力格局的相應演變。
  • 專家:世界正形成未來技術領域中美兩極競爭格局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2月10日消息 俄羅斯量子中心總經理、俄國家原子能集團量子技術項目辦公室主任魯斯蘭尤努索夫認為,如今在量子技術和人工智慧領域這些最有前途的兩種未來技術方面,中美之間的兩極競爭格局正在形成。
  • 中美兩極化趨勢與國際體系研究的思考
    中國能否避免意識形態之爭,這對於國際格局兩極化的進程將有重大影響。在核武器的約束下,中美不會爆發直接戰爭,如果中美意識形態分歧被擱置,兩國戰略競爭則會集中於物質權力的爭奪上,經濟制裁和軍備競賽將會成為主要方式。而如果意識形態之爭成為中美戰略競爭的核心,雙方則有可能採取美蘇當年代理人戰爭的方式進行較量,因為意識形態之爭與政權生存緊密相關。
  • 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由強勢大國主導形成的潛規則對國際關係格局的形成往往比顯規則所起的作用還要大。它們在制訂對外政策時仍然從符合一己私利的潛規則出發。當顯規則符合自身對外戰略時,他們把顯規則當作推行自己政策的工具。當顯規則不符合自身對外戰略時,他們把顯規則當作花瓶和擺設。
  • 清華院長:到2023年,世界將迎來中美兩極格局
    歷史的發展具有一定慣性,在人沒有創造出強於歷史慣性的力量之前,歷史將沿著既有的軌道發展。」在閻學通看來,未來十年,歷史的慣性有利於中國的崛起。他甚至大膽預測中國到2023年將會成為超級大國,世界將迎來中美兩極格局。
  • 楊原:大國政治的喜劇"——兩極體系下超級大國彼此結盟之謎
    現有的合作理論和聯盟形成理論均難以解釋這種"兩極結盟"現象。為解釋這種反常現象,作者提出了大國競爭的"權力大/小"悖論和廣義"穩定/不穩定"悖論,並以此為基礎,揭示了兩極體系下大國從衝突到結盟的具體機制。兩極體系下大國為競爭更高的權力地位,容易受小國牽連而陷入衝突和戰爭。
  • 「趙遠良」中美博弈關係再解讀——基於世界治理手段變遷的視角
    統治與治理是大國統理世界最主要的兩種手段。總體來說,統治手段更直接,往往與暴力相聯繫;而治理手段則具有一定的隱晦性,往往與有規則的競爭相聯繫。在霍布斯式博弈狀態下,戰爭攫取與殖民徵服是大國獲取財富和權力的重要統治手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開始設計和倡導新的統治方式,提出「門戶開放」政策,這成為大國統治世界新模式的一種嘗試。
  • 【中國論壇】趙華勝:兩極及其多極和單級
    兩極論的主要依據是經濟總量及國力,從這個角度衡量,兩極格局的形成具備了一系列基本要素。這就是說,美國軍費開支遠超中國,但與英法德俄日印等大國相比,中國的軍費都在它們的幾倍以上。從以上的標準看,不管從絕對數量還是從相對於美國之外其他大國的角度評判,中國確實已經脫穎而出,可與美國共同躋身於世界第一集團,認為兩極格局將會或已經形成有其理由。
  • 「趙遠良」中美博弈關係再解讀——基於世界治理手段變遷的視角
    統治與治理是大國統理世界最主要的兩種手段。總體來說,統治手段更直接,往往與暴力相聯繫;而治理手段則具有一定的隱晦性,往往與有規則的競爭相聯繫。在霍布斯式博弈狀態下,戰爭攫取與殖民徵服是大國獲取財富和權力的重要統治手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開始設計和倡導新的統治方式,提出「門戶開放」政策,這成為大國統治世界新模式的一種嘗試。
  • 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格局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將從三個方面影響國際格局的變化;一是使大國政治格局加快向更加均衡的多極化方向演進,促進國際權力由「一超」向「多強」轉移;二是增強非極化的發展動力,促進國際權力由大國向中小國家及非國家行為體轉移;三是加快國際政治地理中心由歐美向東亞轉移。三個方面國際格局的變化最終將促進更宏觀層面的國際格局——非西方化——的演進。
  • 傳瑩萬字長文:新冠疫情後的中美關係
    例如,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更快調整,國際權力進一步分化,大國戰略競爭態勢更加清晰等等,一些國家的內部治理矛盾也更加嚴峻。中美關係的惡化不是孤立發生的,需要放在多角度、多層次的變化中加以審視和度量。從經濟全球化角度看,疫情進一步挑戰全球化思維,主要經濟體紛紛反思和重審現行全球化模式下產業鏈對外依賴的風險。
  • 姜鵬:兩極格局下同盟政治中的「科林斯難題」研究
    至此,地緣政治的博弈戰場正式從科林斯與科基拉區域性「狹小舞臺」躍升為雅典人與拉棲代夢人體系性「寬廣舞臺」。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臘國際政治體系中的兩極格局與美蘇兩極格局存在著根本差異。前者所處的國際體系是開放的。在古希臘兩極格局背後,隱含著波斯帝國、馬其頓、敘拉古等龐大的側翼強權。因此,雅典人與拉棲代夢人均非常珍視「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後雙方達成的「三十年和約」。
  • 普京闡述對世界大變局看法:中國正迅速邁向超級大國地位
    在疫情中,俄羅斯人看到了中國強大的工業能力,並認為中國的體制能更有效地應對疫情挑戰。同時,疫情是中國強化自身能力、提升國際地位的契機。相較之下,西方應對疫情不力凸顯其虛弱。然而,西方不會甘於交出權杖,這就是中美矛盾的根源。俄戰略界熱衷於論述中美博弈的「兩極化」。在科爾圖諾夫等俄戰略家看來,中美已出現類似冷戰的「兩極對抗」特徵,即使美國大選後中美暫時休戰,兩國關係也很難回到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