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都市報】
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吳光庭認為臺灣建築師公民意識覺醒比大陸快
臺灣宜蘭縣政中心是應地區性需求而產生的公共建築,開放通透,方便與市民交流互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聲音
在經濟快速發展、而社會體制不夠開放的作用下,「建築」及其應具有的社會意義愈來愈淡薄。現在的建築不再是「我們的」而是「他們的」。
地價不合理的攀升導致房價的高升,同時也扭曲了環境價值。城市文化因為空間的單一而逐漸單一,城市文化因此不再多元多樣。
現在的建築再也無須依賴創作產生,而是變成一種不斷複製看起來有差異、還能出人意表的行為。建築的「貧困」越來越嚴重,因為建築已變得既不是人做的,也不是為人做的。
———吳光庭
將於11月15日截止報名的中國建築傳媒獎,不只在內地引起廣泛影響,在香港、臺灣也已經引起了關注。中國建築傳媒獎臺灣提名人,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建築評論家吳光庭表示,2008年或許是中國建築發展的分水嶺。他認為,「走向公民建築」,應是指建築師通過反省思考,在建築環境議題上有所行動,而非尋求新的建築形式。
建築的「貧困」越來越嚴重
南方都市報:你怎麼看待現在海峽兩岸的建築發展?
吳光庭:一個值得肯定的現象是,現在社會越來越關心建築,媒體也越來越關心建築。建築成為美術觀展覽的貴客,建築出版物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現在甚至也有了專屬於建築的展覽。一些建築師成了偶像、明星,臺灣甚至還出現了建築師演講吸引了2萬人參加的記錄。
但我們要面對的一個殘酷的現實是,當建築成為社會製造欲望的工具時,在建築師還未開始從事任何跟建築相關的舉措之前,就已有無數的建築陳擺在眼前了。現在的建築再也無須依賴創作產生,而是變成一種不斷複製看起來有差異、還能出人意表的行為。建築的「貧困」越來越嚴重,因為建築已變得既不是人做的,也不是為人做的。
南方都市報:什麼原因導致出現這樣的現象?
吳光庭:從二戰結束後的亞洲來看,「經濟發展」是超越政治、文化及社會差異的,這一點在海峽兩岸表現得非常典型。建築在這些地區都面臨幾乎相同的宿命,在經濟快速發展、而社會體制不夠開放的作用下,「建築」及其應具有的社會意義愈來愈淡薄。現在的建築不再是「我們的」而是「他們的」。
這一點在因經濟發展而興起的房地產交易上表現最為突出。地價不合理的攀升導致房價的高升,同時也扭曲了環境價值。城市文化因為空間的單一而逐漸單一,城市文化因此不再多元多樣。
南方都市報:在臺灣也是這樣嗎?
吳光庭:是的。臺灣有很多案例。臺北的「信義計劃區」(臺北101大樓所在的地區)即是一個典型。臺北的建築及城市空間的背後,是焦慮及不安,是缺乏社會及公共認同。
分水嶺是在1988年臺灣解除「戒嚴法」之後。在此之前,臺灣關於空間形式的「社會及公共認同」是被當局定義的,空間形式即單一又絕對,政府的公共建築如此,城市中的公共空間亦復如此。
解除「戒嚴法」臺建築才有了新想像
南方都市報:你剛才說1988年是臺灣建築發展的分水嶺,此後有什麼具體的改變?
吳光庭:1988年臺灣解除「戒嚴法」之後,臺灣的社會力量獲得解放,地區性的社會需求逐漸受當局的重視,不再將地區性的草根力量與空間想像視為危逆,政策的開放也鼓舞了這股力量。1996年,臺灣文化建設的政策順應了這股力量,開始具體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簡稱社造)政策,臺灣的建築發展因此有了新的想像及作為。
最明顯的例子是,出現了應地區性需求而產生的公共建築及城市空間,如宜蘭縣政中心(象集團,2004年),礁溪鄉公所(黃聲遠,2005年)及宜蘭火車站前丟丟銅廣場(黃聲遠,2008年),宜蘭三星鄉展演廣場(黃聲遠,1999年)。
臺灣建築師公民意識覺醒比大陸快
南方都市報:雖然臺灣建築也存在很多問題,但在建築公民意識的覺醒及建築的社會意義的探索上,臺灣的反應比大陸快很多。
吳光庭:近些年,臺灣出現了建築師直接為草根階層服務的「社區建築運動」,還有很多建築師還在建築重塑地方公共空間的問題上做了很多努力。
在「社區建築運動」中,很多建築師直接為草根階層服務。如謝英俊在「9·21」震災後投入為解決弱勢族群居住權上所做的努力,黃聲遠及黃瑞茂在其人生有限的黃金歲月中,選擇了以建築專業可為投入的單一地區,做長時間的「蹲點」投入,從而具體改變了如宜蘭及淡水部分重要地區的環境。
臺灣建築師還在重塑地方公共空間的問題上做了很多努力。如「9·21地震教育園區」(丘文杰+莊學能,2007年),將當地的震災實景保留,透過建築設計再現成具情境教育敘事的空間特色,使得參觀者在情境空間中感受環境教育的真實感。
這些實例都說明了建築師在建築設計態度上的超越,這才是形成實質環境品質提升及改善的關鍵所在。
南方都市報:據我的觀察,在很多關於臺灣建築的展覽中,我們很少看到宏偉的地標性建築。
吳光庭:這問題牽涉到對建築師專業工作性質及對建築的認知。在「9·21」震災之後,對許多曾直接參與災後重建的建築師及相關專業工作者而言,重塑公共空間,並以此對「何謂公共」提出質問與反思,是專業上一種「有意義」的自我認知,可以在為完成建築設計所需的專業表現上有更完整的態度,尤其當建築設計的議題上有社會價值或公共使用傾向之時,重塑公共空間所能彰顯的社會人文關懷將比一般傳統的建築在觀念上更廣泛。
今年或是中國建築的分水嶺
南方都市報:「社區建築運動」肯定不是建築師或其他一方的力量可以形成的,我很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在這場運動中,是不是政治氣候、民眾意識、和建築師職業意識的轉變,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吳光庭:是的。臺灣自1988年以來,社會中產階層在環境議題上開始「自覺」,這與學院中長期形成的「本土關懷」相結合,這才形成草根社區運動。草根社區運動的主張,在臺灣向來是被各政黨重視的問題,大家必須在執政的過程中努力實踐其承諾。因此,當局、民眾及建築師在面對「建築」的公共議題時必須維持彼此角色上「共同參與」。「開放協商」是重要的,更關鍵的重點在於必須要讓政治來服務社區與建築。
南方都市報:有人說臺灣「9·21震災重建」,是臺灣建築發展的一個分水嶺?
吳光庭:臺灣的青壯代建築師經過這事件之後,開始有比過去更為清晰的社會意識。但要強調的一點是,在此之前的「社區建築運動」,是臺灣在草根社區建築實踐的重要啟蒙。
「社區建築運動」無形也無意之中為「9·21震災重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如果這項經驗是成功的,這只是告訴我們有意的社區關懷將會形成無形的社會價值。
南方都市報:今年中國出現了5·12大地震,這也讓中國的很多建築師開始覺醒,或許這也會成為中國建築發展的分水嶺。
吳光庭:完全有可能。今年中國發生的幾件大事為這種轉變提供了契機。今年的某個時期,整個國家、所有的人對建築的熱情都集中在那幾個奧運會的地標建築上。但5·12地震發生了,政府、民眾、建築師忽然間發現還有那麼多鄉村、學校被完全忽視了。5·12地震或許能引發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促進建築師公民意識的覺醒,讓大家去關心我們過去長期忽視的問題。
人物簡介
吳光庭,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建築評論家,2007香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策展人。1982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碩士學位。上世紀90年代初曾任《雅砌》雜誌創刊總編輯,該雜誌以精闢的角度與嚴格論述的方向,將臺灣的建築類雜誌予以現代化。
(責任編輯: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