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在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與藝術家艾瑞克·倫納特森合作建造的互動藝術裝置中玩得很開心 圖片來源:Winston Williams / The Guardian
2019年,英國倫敦建築事務所AOC工作室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兒童館開設了創意空間。這座有著147年歷史的博物館原計劃進行翻新,在與當地學生溝通後,他們希望把這裡變成「世界上最快樂的博物館」。AOC工作室為此設立了創意空間,充分探討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還專門為兒童和家長準備了一個互動實驗,鼓勵他們回答諸如「什麼是博物館」這樣的問題。
AOC工作室的聯合創始人、創意空間的負責人傑夫·希爾克羅夫特(Geoff Shearcroft)說,孩子普遍認為博物館是「收集和陳列物品的地方」。但他們也覺得,兒童博物館最吸引人的是「玩木馬、玩沙坑、在斜坡上跑上跑下、吃冰淇淋」。
「小朋友不太清楚的是,」 希爾克羅夫特說,「我們為什麼要收集和陳列展品。一名9歲的孩子說,『物品是有權利的。』這句話讓我記憶猶新,因為這既體現了保護藏品的重要性,也表達了將藏品視為博物館體驗的需要,讓藏品的概念變得鮮活,讓我們所有人都能圍繞參觀者、藏品以及彼此的交流進行想像和設計。」
在建築師、設計師和博物館館長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的聲音如今成為了重振昔日末落展館的強大力量。儘管博物館的權威性和用途正因更廣泛的文化原因而受到質疑(多樣性問題、掠奪前殖民地的指控),但人們也認識到,為了在數字時代保持與時俱進,博物館必須做出改變。當孩子可以在電子屏幕裡體驗一個完整的世界,擁有比現實更多的自由時,博物館需要提升他們的體驗水平。
自維多利亞時代起,兒童博物館就開始了一定程度的互動式展覽。但在過去20年裡,兒童博物館的數字呈指數級增長。許多建築師一直在重新設計、擴展和建造這些新概念博物館。本世紀頭十年,美國進行了大量博物館改造,包括擴建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Brooklyn Children’s Museum)——該博物館於1899年開放,據說是北美首家兒童博物館。2008年,設計師拉斐爾·維諾利(Rafael Viñoly)的工作室在博物館擴建和翻修中,為了配合孩子的玩耍,專門增加了低簷窗戶、富有想像力的畫廊和一個有烏龜的池塘。
在美國,2012開館的匹茲堡兒童博物館會教當地孩子刺繡、變魔術和製作黏膠玩具。2002,美國藝術家艾瑞·卡爾在參觀日本一家圖畫書博物館後,於麻薩諸塞州開設了艾瑞·卡爾圖畫書藝術博物館(Eric Carle Museum of Picture Book Art)。在英國,倫敦東部的特拉特福有著著名的兒童探索故事中心(Discover Children’s Story Centre),那裡有給孩子玩耍的洞穴、魔法樹和花園。在過去的十年裡,原英國王家園林,現邱園(Kew Gardens)最大的開發項目便是2019年夏天開放的兒童樂園,那裡有著妙趣橫生的竹子隧道、嬉水池、櫻桃樹和滿園的圓葉大黃。
通過玩耍來學習的理念是這些新浪潮兒童博物館的核心,而這一理念正來自於19世紀德國教育家、幼兒園的先驅弗裡德裡希·福祿貝爾,即「玩耍是人類童年發展的最重要方式」。
隨著許多學校把學術和應試教育放在首位,正如希爾克羅夫特所說,許多博物館開始認識到「提供差異性教育的必要性」:一種更具有探索導向的開放式學習方式。「這是對教育壓力的回應,也是對學校『教育流水線』的回應,」 藝術建築公司Muf工作室的聯合創始人麗莎·菲奧爾(Liza Fior)說道,他們公司為倫敦科學博物館設計了頗具開創性的科學實驗室(Wonderlab)。
科學實驗室為倫敦科學博物館提供了一個非常自由的樂趣項目,包括滑梯、一棵帶有磁鐵的橡樹和一個巨大的太陽系模型。菲奧爾將孩子的視線水平作為這些項目的重要參考標準,並以不同節奏創建一種沉浸式的環境。「有時孩子只是躺著,看著星星繞著太陽旋轉,」 菲奧爾說,科學實驗室項目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Muf工作室與美國兒童博物館協會(Association of Children’s Museums)合作進行的一項長達9年的研究。
兒童博物館設計的負責公司之一是位於美國西雅圖的奧爾森·昆迪希(Olson Kundig)工作室。目前工作室有兩個大型項目正在進行,其中柏林猶太博物館的兒童世界ANOHA將於5月開館,該博物館靈感來自於《摩西五經》中諾亞方舟的故事。另一個項目是位於加利福尼亞索薩利託的灣區探索博物館(Bay Area Discovery Museum),該博物館耗資1800萬美元,將於2021年完工。
阿倫·馬斯金(Alan Maskin)是奧爾森·昆迪希工作室的共同所有人,在進入建築行業之前,他做了14年的藝術教師。馬斯金是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忠實擁躉,他表示,「加德納的理論發現,兒童有很多種學習方式,比如音樂和節奏,語言和肢體語言等。我們的目標是將這些理論應用到設計項目中,所以可能會有一些圖片和文字,但這並不是最主要的。」
兒童世界ANOHA建在一個花卉市場旁邊,對面便是柏林猶太博物館,其建築的圓木結構反映了氣候變化的主題。 「兒童世界的設計靈感來自世界各地的近500個洪水神話,其中許多故事發生在諾亞方舟之前,」 馬斯金說,「我們對這種神話在全球範圍的普遍性感到好奇。從多樣性的角度來看,這種神話在各種文化中存在的事實確實讓人震驚。」 工作室找來一群6到12歲的孩子,了解他們如何看待這些有關洪水的故事。這些孩子要為一個四口之家建造一所房子,然後把房子放在裝滿水的浴缸裡。「有些房子沉了,有些房子破了,有些房子浮了起來,」 馬斯金說,「令人興奮的是,孩子會重新組合以改進他們的模型。孩子喜歡解決挑戰,喜歡幫助他人,這種感覺讓人充滿力量。」
「當我們畫草圖時,有人說它很像《2001太空漫遊》中的飛船。我們很喜歡這個想法,建造一個現代版本的諾亞方舟,讓孩子們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存故事,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灣區探索博物館的展品包括巨大的樂器,比如一架巨型鋼琴,此外還有一個賽車場,孩子們可以在那裡擺弄底盤、車身和車輪,探索速度和運動的物理學。
「大多數歐洲或美國的兒童博物館都是關於物理探索的——比如舊金山的探索博物館,」 希爾克羅夫特表示,「他們沒有原創的項目。我們正在考慮如何把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兒童館變成博物館、科學實驗室和遊樂場的結合體。」
新建兒童博物館主要目的是讓孩子覺得博物館「看起來更好玩」。AOC工作室承諾與當地兒童共同策劃博物館藏品的新故事,與當地藝術家進行合作,與使用仿品和藏品道具進行更多的物理互動。
不出意外的話,倫敦博物館也會效仿這一做法。去年8月,建築事務所ZCD工作室在史密斯菲爾德舉辦了「野獸街文化節」(Beastly Streets festival)——一個色彩繽紛的城市遊樂場,包括彩繪輪胎、嬉水池、巨型管道和箱子。
(翻譯:張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