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看起來好好吃!
2005年,當新北歐料理被提出,便開啟了一場以哥本哈根為起點的全球美食風潮。本土、時令、自然、環保的北歐滋味,歷經10餘年發展和積澱,愈顯其迷人之處。這些「性冷淡風」的美食如何成為哥本哈根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與自然融為一體
前往Mielcke & Hurtigkarl 餐廳之前,當地朋友特意關照我們要身著正裝,這在崇尚自由隨性的哥本哈根是非常少見的。也許你會在《米其林指南》上翻找它的名字,但是它並不在其列。儘管如此,朋友還特別強調了這家餐廳的主廚,是在丹麥國內比René Redzepi(NOMA主廚)名氣更盛的人物。
Jakob Mielcke,就是這間餐廳的聯合創始人兼主廚。他是丹麥「Master Chef」真人秀的評委、主持人,連續三年Årets Gericke「最佳菜餚」的得獎者,曾經與著名廚師Pierre Gagnaire在倫敦和巴黎共事。(圖片提供:Mielcke & Hurtigkarl)
周末畫報 × Jakob Mielcke
Mielcke & Hurtigkarl餐廳主廚
Q:在我們今天品嘗到的菜餚中發現了許多亞洲元素?
A:是的,我去過亞洲很多次。越南可能有10次了,還有日本、泰國、寮國、柬埔寨等等。每次去旅行,我都會帶一些紀念品回來,例如日本的柚子。餐廳裡90%的食材來自我們自己的院子和哥本哈根的本地食材,另外10%是來自旅行。
Q:所以您的花園裡種植了許多蔬果?
A: 對,除了建築周圍的花圃和公園,我們在稍遠一點的地方也有種植園。我們儘可能多地種植一些會用到的食材,例如洋蔥、韭菜、新鮮香料,這些佔了全部蔬菜比例的60%,其他40%例如檸檬,我們會從相熟的農場裡獲得。我也會去叢林裡打獵,一些你們今天嘗到的食物就是我捕獵的戰利品。
Q:您剛才提到了打獵,所以當今流行的採摘廚藝也是您的理念之一?
A:我和René差不多同一時間回到丹麥,他把採摘做到了極致,而我所做的是儘可能多地去尋找和採集,例如蘑菇就是從門外樹上摘的。而且,每年的9月至第二年1月是我們的集中打獵季,餐廳每天都會有至少兩道當日狩獵獲得的菜餚,例如禽類、野鹿等。對我而言,在可持續的前提下將凌晨6點出現在叢林裡的動物帶回餐廳,悉心處理並烹調成美味,是一件非常特別的事。
零負擔的星級午餐
如果把Studio at The Standard作為NOMA的第二選擇,似乎對它有些不公。餐廳於2013年開業,短短5個月就獲得「米其林」一星並維持至今。餐廳的聯合店主兼主廚,是曾經在一江之隔的NOMA工作了8年的Torsten Vildgaard,當這位致力於創意新菜的廚師想要獨立開店時,也收到了來自老東家的一系列支持。
Studio所在的這棟樓,名為The Standard,其擁有人Claus Meyer同時也是NOMA的合伙人。餐廳坐擁新港(Nyhavn)邊的絕佳景觀,明亮的環境、北歐風格的桌椅擺設和一覽無遺的開放式廚房,充滿著雀躍感。(圖片提供:Studio餐廳)
周末畫報 × Torsten Vildgaard
Studio餐廳主廚
Q:今天午餐很輕快。
A:是的,輕快和新鮮(light and fresh)是我們的概念。午餐從3道式開始,也有5道、7道甚至更豐富的套餐,因此在滿足味蕾的同時不給胃增加負擔,是很重要的。
Q:你的創意靈感是?
A:有的時候是風味,有的時候是食材,有的時候是烹飪技法,靈感可以來自多方面。當然我有很長的創作經歷做支撐,而且對於食材、味覺的組合也是比較大膽和好奇的。Studio餐廳的食物有很強的北歐基因,同時加上外來的元素,例如韓國的黑蒜,在不牽強的情況下,讓風味更好。
Tips
在Studio餐廳所在的樓內,還有兩家不錯的餐廳:被稱為哥本哈根最好的印度菜之一的Verandah和精緻版傳統丹麥菜Almanak,也值得一試。
國家議會中的現代丹麥料理
Tårnet(丹麥語:塔),是哥本哈根市中心最高的餐廳。坐落在恢宏的克裡斯欽堡宮的塔樓內,這裡同時也是丹麥國家議會的所在地。11米的超級挑高讓初入餐廳的人都不禁驚嘆;可以俯瞰堡宮後花園的落地窗邊有兩座巨型雕塑,提醒著人們正置身於哥本哈根的百年歷史中。
餐廳於兩年前開始營業,料理的主人是著名的餐飲家Ramus Bo Bojesen,他所製作的精品有機Oialla巧克力,是NOMA甜點的御用食材。我們有幸在午餐時遇到了Bojesen先生,儒雅的他親切地向我們解釋餐廳的食物和理念。
按時段,餐廳供應午餐和晚餐兩種菜單。午餐由一系列開放式三明治組成,其中有一款名為「獸醫的午夜小食」:在自製的黑麥麵包上,鋪上雞肝醬、牛胸肉糜、牛肝菌汁、百裡香和脆洋蔥,在甜甜鹹鹹的口感中嘗得到地道的丹麥味道,卻又不會過於古板。同時為了搭配開放式三明治,餐廳提供了好幾款丹麥各地精選的Schnapps酒。
而晚餐菜單所展現的,則是濃鬱的現代感,Bojesen先生用「現代丹麥廚房」(modern Danish kitchen)來形容。無論是煙燻三文魚配海蟹油醋汁、麥草油及花菜,還是夏季限定的羊肉配甜豆、鮮蝦、羊肉汁、時蘿土豆……從新北歐料理撤回一步的現代丹麥料理,也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這座城市中。在海拔高度106米的餐廳吃完飯,你可以選擇登上觀景層,換一個視角欣賞哥本哈根的美。(攝影:David Kahr)
暖棚裡的花園菜
當我們習慣了將新北歐料理標籤化為「簡約」、「性冷淡」、「原生態」的時候,Väkst(丹麥語:成長)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今年5月,餐廳在Sankt步行街開業,頓時成為了Facebook、Instagram和各大美食雜誌的頭條寵兒。
這是一間具有北歐美,但又敢於打破北歐美的餐廳。它所具有的北歐美,是來自大自然、田野山海間的花草之美;它所打破的北歐美,是極簡、留白的冷峻設計之美。
說它是城市裡的綠洲,一點不假。從隱秘的入口走進餐廳,不大的空間被數不盡的綠色植物包圍,設計師RasmusFex(Genbyg工作室)用另一種手段表達著空間的延伸感。最中間的位置,也是通向地下室的樓梯,被打造成一座玻璃房,其中懸掛著許多認識或不認識的綠植,有一些香料,例如薄荷、羅勒、蒔蘿,雖然不會直接被用進菜裡,但也成為了視覺和味覺的呼應。綠色環保的概念不只局限於綠植的擺放,餐廳的桌椅都是由回收材料製作的;整面綠植牆的架子,也是由丹麥國家博物館棄用的檔案櫃改造而成。
在如此新鮮、明亮、溫暖的環境裡,菜單自然也是清新和治癒系的。主廚Jonas Christensen以蔬菜為主題打造的新北歐料理菜單,從開胃小菜開始就帶來了花園裡的味道:各色品種的蘿蔔,蘸著酸奶油,有些辣得過癮,有些則青草氣息濃鬱。
最讓人驚喜的是前菜「墨魚配新鮮大頭菜和青口醬汁」的形式和口感:墨魚被切成條狀,乍看之下像是烏龍麵,入口瞬間卻是意想不到的彈牙爽脆。混合了大黃冰淇淋和白巧克力的甜品,有著酸、甜、脆、綿的交融。主廚根據時令變化每6周左右更換菜單,可以在套餐和零點間自由切換,豐儉由人,休閒的環境也為高冷的新北歐料理添加了一絲陽光的溫暖。(圖片提供:Väkst)
撰文:飯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