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想要擺脫輪迴,務必做到這兩點,如何理解?

2020-12-16 問過藍天

在學佛人的眼裡,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覺悟,而覺悟的目的就是解脫生死。為什麼要解脫生死呢?因為解脫生死才能夠擺脫輪迴,也就是擺脫人世間的苦難。

佛教

因為佛教最核心的理念是:人世間的一切都是苦的,因此,人活著,唯一的目的就是擺脫輪迴,解脫生死。

那麼,如何解脫呢?佛說方法有二,即:兩個根本。

為什麼「兩個根本」可以讓眾生擺脫輪迴,解脫生死呢?

佛祖在《楞嚴經》中開篇時說了眾生之所以有輪迴的原因,他說:

「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佛陀說,人們之所以不斷的在生死之間輪迴受苦,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未識本心」。不知道這個「本心」原本就是「性淨明體」,因而不斷的產生各種妄見、幻相。而這些「妄見」或「幻相」並非真實,因此,眾生們才受困於輪迴之中,不得解脫。

佛陀接著說,人們之所以「未識本心」的原因,其實是: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他說:眾生之所以不能到達彼岸,而困於輪迴之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不明白「二種根本」。在不明白「二種根本」的情況下去盲目的修行,就好比「煮河沙欲成佳餚」一樣,就算再修上萬年也不可能悟得解脫。

那麼,這「二種根本」是什麼呢?佛為什麼一直強調這兩點呢?

一種根本是:「一者, 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 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眾生在修行時,誤以為由攀緣而來的「執著妄想心」就是自己的真心自性,於是圍繞著這個攀緣心來修行,而自己卻不知道方向錯了。因此,眾生在錯誤的方向中修行,當然不可能到達彼岸的,更談不上解脫生死。

第二種根本是:「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真心自性「是什麼?其實就是那個「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的本體。本體就是自性,這個自性人人都有。你說沒有,只是因為你沒悟到而已。如果你真悟到了,就會明白」諸緣「、」諸相「等都因它而生,也就是說,所有的一切都是這個」自性「產生的幻象。

因此修行之人,所謂的悟道,悟的是什麼?其實悟的就是這個自性本心,悟到這個世間的一切都是由這個「自性本心」所產生的幻象。

如果有人悟到了這兩個根本,就可以稱之為悟道了。所以佛說的「悟道」,就是指修行之人悟到山河虛空大地都是「真心」創造出來的。悟到這點就是悟到了「本心」。

悟到「本心」,就不會再執著於由「本心」生出來的「幻象」,也就可以解脫了。

相關焦點

  • 佛說:在輪迴之中的眾生,分有四種,如何理解?搞錯的人不少
    在《圓覺經》之中,佛多次提到「輪迴」二字,如在解答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的提問中,多次提到「輪迴」這一概念,可見,「輪迴」這一概念在佛教之中是何等的重要。在第五位菩薩,即彌勒菩薩的提問中,也提到「輪迴」二字。
  • 佛說:愛情有輪迴
    佛說:愛情有輪迴。愛情是一場輪迴,這輩子的情,上輩子的債,今生的果,前世的因。佛說:前世回眸今生遇,輪迴之苦續前緣!這輩子遇見誰,都是為前世續緣,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世間所有的相逢,都是前世未了的約定,帶著執念,帶著深情,墜入今生的循環,了卻前世未了的情緣,所以就會有擦肩而過時的回眸一笑,一見鍾情,一次遇見,便會牽手一生的執著。
  • 佛教:想要擺脫煩惱,做好這三點,煩惱自然消,南無阿彌陀佛!
    佛說:「一切唯心造」 我們上活在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都在三界六道輪迴中。因為自身所作的「業」不同,我們對這婆娑世界,大概最大的感受就是煩惱。煩惱從心而起,心裡感受到的是什麼,自身的感受就是什麼。
  • 佛說無我,誰在輪迴?誰在成佛?
    有些人會認為有一個靈魂,認為在輪迴轉世當中,我們這輩子是人,下輩子我變成豬,再下輩子下地獄,再下輩子升天。變來變去,那個內核的靈魂沒有變——很多人理解的輪迴是這樣子的。但是佛教並不這樣認為。佛教認為,並沒有一個常一不變的東西,只有因果的相續。比如說我這輩子好跟人辯論,那我到了動物界也許也可能也跟其他的動物爭鬥,類似這樣的東西。或者說我這輩子嗔心重,然後下輩子等流習氣,嗔心也重。
  • 佛告訴須菩提,想真的覺悟,需要做到兩點,也就是這8個字
    《金剛經》中,為了引導須菩提覺悟,佛告訴他務必要做到這兩點:一是心」不可取法「,二是心」不可著相「,這兩點也就8個字,並不複雜。但要理解和體會到這8個字的真正意義,還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什麼解釋這8個字呢?
  • 佛教:請務必遠離這三種人,他們是從地獄道而來的
    因果之說並非是單純的一生就償還,也可能是一個因果分很多次償還,因為它是根據人「業感共召」,這個跨度非常的大,所以就有三生因果之說,同時也是指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因果之說。這就是經文經常說到的果徹因緣,因果並非是單獨的還報,而是在一群人中或者是一個團體中產生。
  • 佛說:愛情也有輪迴
    佛說:愛情也有輪迴。真心相愛的人,是前世遇見,今生在一起,來生還要重逢。今生遇見誰,都是緣分;離開的人,也是緣分。一切都是因果輪迴,是冥冥之中的註定。這輩子遇見誰,都是為前世續緣。這樣的愛,刻骨銘心,不是誰都可以理解。異性知己,是最美的緣。遇到了,一定珍惜。這樣的緣分,溫暖心靈,讓煩惱的生活,變得輕鬆,有了生機。今生愛而不得的人,是在等待來生的重逢。有一種愛,叫「我等你」。等是一個字,卻 耗費了一輩子的時光。今生今世,有人等你,就是幸福。
  • 佛說:緣分有因果,愛情也有輪迴
    佛說:愛情也有輪迴。如今你遇見的人都是和你有緣分的人,今生離開你的人都是和你毫無瓜葛的人,曾經你怎麼對待別人,如今你遇見的人便會如何的回饋於你,你辜負他人的真心,別人也會來糟蹋你的真心,你傷害他人,也會有人來傷害你,一切你遇見的人看是偶人實際是必然的因果,造下什麼因就會有什麼果!
  • 佛說:輪迴幾度,終究逃不過因果報應
    讀懂輪迴,才知因果整個宇宙,就是根本的三身佛的世界,每個人也都俱足佛的法、報、化三身。但如果不能覺醒,最後還是一報也無,又得進入六道輪迴裡,變成了生生滅滅的,幻有幻無的,浮萍般的妄念。輪迴由心所生佛說六道輪迴,都是由我們的心所生的種種,有六種心意識態,構成六種生命世界,不停地輪迴。此外還有「四生九有」,胎、卵、化、溼這「四生」,「九有」就是每一種想法就會是一個眾生相,這些都來自心念的變化。
  • 佛說「眾生皆苦」,滾滾紅塵中如何修行,才能不墮輪迴?
    佛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嬰兒剛出生,來到這人世間的第一件事,就是啼哭。因為他知道,從他踏入這世間的第一步開始,就已經開始了苦的歷程。為什麼說人生是苦的,因為人的這一生要經歷許多的磨難和挫折。世人皆為名利所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因為人心中有執念,有欲望,放不下金錢、名利、美色等這些虛妄的東西。越得不到就越不甘心,所以做出種種惡事來,這也就墮入魔道,偏離了本心。
  • 邏輯思維證明佛說的輪迴是真的!
    首先聲明,輪迴是佛教概念,談輪迴是探討宗教問題,同時更是探討生命的真相,屬於哲學範疇,並不是宣講迷信。如今的時代多數人都不關心形而上的哲學問題,活著都挺累,哪有這閒心?可是有些問題是不能迴避的。其次,我不打算舉那些輪迴轉世的例子來證明,那樣只能引生懷疑和爭論,不能解決問題。
  • 《圓覺經》解讀:如何成就「佛道」?法門就是這4個字,如何理解
    佛像那麼,在《圓覺經》中,佛對文殊菩薩所說的法門是什麼呢?也就是說,如何成就「佛道」呢?為了回答文殊菩薩的問題,佛說一段話,但真正的重點就是這4個字:「永斷無明」,也就是說,「永斷無明」就是佛所說的法門。為了解讀方便,我們先看原文: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
  • 真心裡的三身佛,了生死,出輪迴
    慧能大師說,每個人自性中也有三身佛,自性清淨即是法身佛;本性無二,不染善惡,此名報身佛;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化身佛。我們真心本來具足法報化三身,不須向外去求。現在我們的一念清淨心,就是當前念已斷後念未起,那了分明的靈知就是我們的法身;我們能見一切東西的智慧光明就是我們的報身;一切事物形形色色的顯現都是我們法性的變化,就是我們的化身。
  • 仙不能超脫六道,而佛則可以不入輪迴,道教與佛教有什麼區別?
    佛,在大小乘佛教中有不同的理解,前者一般用佛來稱呼釋迦牟尼,後者還將其他修行圓滿的人也稱作佛。雖然弗人這種拆字的結果並不合理,但是佛的內在含義中還真的有非人的意思,不過,這並不是說成佛是背離人道。按照釋尊自己的說法就是,他什麼都不是,只是覺悟了而已。什麼都不是,自然就不是人了。
  • 佛說:愛情,也有因果輪迴!
    不管你在愛情中是付出還是玩樂,上天都會給我應有的因果輪迴。佛說:愛情,也有因果輪迴!在世上有這麼一種人,他們喜歡玩弄他們的感情,喜歡,同時,與許多人一起交往,或者是流連於花叢之中。而一般這樣的人往往外表帥氣,或者有自己獨特的個人魅力,能夠吸引到許多人的關注,得到許多人的喜愛,這也就是他們能夠縱情於愛情之中的資本。
  • 佛說:一個人,能做到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能離苦得樂!
    佛說:一個人,能做到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能離苦得樂!印光大師曾說過:我們講修善法,要從根本改。當我們從根本修,心裡沒有一個惡念,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這就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上報四重恩」。四重恩第一就是佛恩。以什麼報佛恩?佛什麼都不要,佛對我們的期望是希望我們自己這一生能往生淨土,慈悲為懷,能把念佛法門普遍、廣泛的推薦給一切大眾,代佛弘法。 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當孝於佛,常念師恩。』
  • 佛陀箴言:佛說安貧樂道勇猛精進才能出離生死輪迴
    註:「作為佛門弟子,應當不分晝夜精勤奮進,要以至誠之心誦念使人擺脫愚痴、走上覺悟之路的八種大智慧。第三要覺悟到:心若永遠沒有滿足,只是一心追求得到更多,就會不斷增長罪惡;菩薩卻不這樣,早已懂得知足常樂,安貧樂道,一心追求智慧。第四要覺悟到:懈怠放逸之人,命終以後墜落地獄。
  • 佛說的布施,為何強調「法」勝過「財」千百倍?其實有7個理由
    學佛之人都知道,布施這一行為對於修行具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法布施和無相布施,幾乎可以說是覺悟之人必須要通過的大關之一。佛像因此,在《金剛經》中,佛告訴須菩提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 佛前供水果,注意這兩點,讓你的功德更圓滿!
    不論我們佛前供養什麼,都不是做樣子,不是做給佛菩薩或者他人看的,不是自己供養越多越貴重就越容易得到佛菩薩加持,這種極端功利性的思想是迷信愚痴的,也是對佛法的嚴重誤讀。佛前做供養,不是必須的,不是與佛菩薩做交易或者對佛菩薩的「賄賂」,佛菩薩已經成就無上果位,什麼都不缺,又怎會因我們這些世俗虛幻之物而生分別?有這種念頭的人說明心量太小、智慧不夠。
  • 佛說:緣分有深淺,因果有輪迴!
    文/飛魚雪小禪說:「最想念一個人的時候,一定是無意間想起,比如聞到一種舊日的味道,比如聽到一首舊日的老歌。」時光相冊,收藏著一幀幀靜音的圖畫,連起來就是曾經的過往人生。佛說,緣分有深淺,它來了,誰也擋不住,它走了,誰也留不住;因果有輪迴,誰也逃不過輪迴的美好或折磨。人活一世,總有一些情勝過千山萬水,但人生如過客,何必千千結,再好的感情,也會有分開的時候,人與人之間最好的回憶,當然是回到當初見過的第一面。